数字技术视角下城市景观公众参与设计研究

2022-05-26 10:24陈明俊丁山
设计 2022年9期
关键词:公众参与数字技术

陈明俊 丁山

关键词:公众参与 数字技术 交互景观 城市景观设计 策略设计

引言

在城市景观中,人无疑是最为活跃的要素。一个成功的景观项目必须在设计阶段和体验阶段充分考虑环境周围不同人群的意见。城市景观设计阶段的公众参与意识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后的西方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自上而下式的城市建设模式,一系列社会矛盾也随之涌现。达维多夫(Davidoff)于1962年发表的《规划的选择理论》(A Choice Theoryof Planning),为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合理性奠定了相关理论基础。达维多夫认为,选择性应包含在整个规划过程中,价值判断基础决定了选择的方向,规划设计师不应将个人的设计意向凌驾于公共的集体意志之上[1]。美国公共艺术家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于1981 年创作的“倾斜的弧”充满压抑感的深色金属材料附着在弧形骨架上,将广场与公众阻隔开来,使人们产生分割、冷漠的视觉心理体验。最终该装置在公众的抗议下于1989年被政府下令拆除并恢复了该空间的原始面貌[2]。这一事件标志着以设计师为生产主体的美国城市公共景观体系出现震荡,公众作为体验主体正在争取更多的话语权,究其根本,是个人审美让位于大众的审美转变。我国城市设计中的公众参与思维发展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期,生态设计与公众参与性设计概念被引入我国并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但与生态设计相比,公众参与性设计研究进展缓慢,与实践结合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大多表现为“象征性参与”很少触及真正的问题。其中的难点在于参与方式浮于理论,操作模式单一且反馈性差不能很好地将大众意愿嵌入到项目的每层缝隙中。另一方面,体验阶段的公众参与方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以感知层面为主的传统景观体验已不能完全满足公众的期许。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产生了许多华而不实、脱离群众生活的形式主义景观,同时加剧了“城市认同危机”,致使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丧失地方归属感与认同感。如何改变公众参与机制以契合当下景观设计模式以及赋予城市景观更具情感化、人性化的综合体验?已成为信息时代下景观设计的新契机。文章以多元数字技术为功能载体结合交互设计的相关理论在城市景观的设计与体验两个阶段探寻公众参与的新途径。

一、信息时代背景下城市景观公众参与浪潮

纵观城市规划史,公民参与城市设计不仅是物质性的创造活动更是思想。与柯布西耶的中央集权式的光辉城市规划理论相比,无政府主义的先锋们呼吁建立起一个人们之间自愿合作的城市自治共同体以此来反抗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霸权。20世纪初,埃本尼泽·霍华德Ebeniz Howard在其著作《明日的田园之城》中指责企图将人民如同棋盘上的棋子一样移来移去,鼓励建立公平自愿的自治性社区,这种思想对当下我国城市空间中的平等性问题仍具有借鉴意义[3]。信息时代下,来自工业时代的城市“数字移民”无意识地接受着“当下的冲击”,信息流前所未有的涌入城市的各个角落、各个阶级中,极大拓展了人们获取、交换信息的渠道,间接促进了景观公平的形成。随着“数字化生存”逐渐成为可能,信息时代所衍生的多元数字科技为城市景观时空限制,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正逐渐模糊,这势必影响公众参与模式的走向。首先,互联网媒介使更广泛、普遍的公众能够便捷地行使参与权力,数字可视化将进一步消解公众与正统城市景观设计之间的信息障碍。其次,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搭建“智慧城市”,城市景观中的设计要素也趋向智能化、互动化,雕塑不再仅是呆板的伫立供人们拍照纪念,开始与人产生数字互动。交互是参与的子概念,交互是信息时代下显著的行为特征,人们渴望获得及时反馈。艾伦·库伯Alan Cooper在其论著《软件观念革命——交互设计精髓》中认为从用户角度来说,交互设计是一种如何让产品易读易用并让使用者愉悦的技术,其设计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用户可用性和体验性的需求目标。新时代背景下的交互设计不再局限于产品设计的单向发展开始渗透其他的设计学科并产生新的理念与课题。温全平指出交互景观设计是指设计师通过交互设计的方法创造能与人产生交流互动的景观的过程。公众已不满足于充当单向被动式的信息接收者,而渴望在知觉感知与精神互动层次获得更好的交互体验[4]。基于交互设计原则,以公众需求为设计导向,在感知、行为、情感等多个交互维度结合当下前沿的数字科技将在公众参与城市景观设计的全生命周期中称贤使能。

二、我国城市景观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一)设计阶段问题:公众参与程度较低,参与形式过于抽象、脱离实践等问题一直存在于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的规划阶段,主要由于景观项目中的公众参与机制不够成熟或流于形式。我国的城市建设是主要以理性主义建设为主要手段的一锤定音式的建设过程,城市景观项目在设计过程中更注重体现领导阶层与设计师的个人意志,对于周边居民的意愿调查不足甚至于直接忽视。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简·雅各斯从常民的角度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理性主义摧毁了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使城市公共空间缺乏活力[5]。与之相对的是渐进主义设计方法,这种方法的精髓在于设计目标不再是某个遥远的宏伟结果,而是在于通过对现行状况的局部修正、完善而达到最终的完整与和谐,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赋予个人或团体发表意见的话语权是关键环节。然而传统的参与方式包括发放调查问卷、举行公众意见听证会、信访投诉机制、居民委员会讨论等在内的主要以口述或书面的单一交流方式起的作用十分有限,通常对设计进程的影响微弱甚至被忽略不计。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公众需要更加生动且具备交互体验的参与方式来描述自己对环境景观的期望。

(二)体验阶段问题:传统景观体验主要是基于场景中人的直接感官效应而建立起来的单一模式,例如现在大部分城市都存在利用率低的景观廊架或是街旁座椅。城市环境中的人作为被动接受设计师思维的对象而存在,而这种单向模式几乎存在于我国城市景观的每处缝隙之中,无形之间消解了公众积极体验景观的能力。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披露“景觀指少数人演出,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多数人在一种痴迷和惊诧的全神贯注状态中沉醉地观赏着‘少数人’制造和操控的景观性演出,这种迷入性的‘看’意味着控制和默从,分离和孤独。”这是德波对于资本主义企图通过营造虚假的繁荣景观来控制人民大众的批判[6]。反观当下中国大城市往往由摩天大楼与现代主义景观覆盖,公众的景观体验正在被资本符号所侵蚀,逐渐丧失对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小城市也面临着同样的危机。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样是制造者,仅提供单向知觉感受以及缺乏交互机制的景观体验是不能满足公众对于多元化和更具包容性的城市环境的需求,在交互模式与文化创新方面都需要更加先进的景观体验方式。同时先入为主式的景观设计通常难以达到较好预期效果,公众体验是引导式参与和自发式参与的综合过程,体验内容可能会随着时空推移而发生改变,设计者应当考虑周围环境与人群的社会联系问题,做好预先设计策略应对多重可变性,并可同时配置模块化、移动化、智能化的景观设施满足灵活的景观体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

三、数字技术视角下的公众参与策略

(一)规划阶段:数字技术赋能新视界

1.认知层级:传统公众参与行为的短板之一是难以将城市景观项目内容立体丰满的呈现给大众,单凭文字所传递的信息十分有限,很难将公众带入设计思考中去。环境可视化技术是基于数字化模拟技术、计算机动画技术(CG)、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信息科技为一体的综合媒介,其能够将城市景观项目数据可视化处理并生成图像、视频、虚拟空间等直观体验的方式,在项目与公众间搭起良好的沟通桥梁。

(1)设计内容可视化:环境心理学中的“知觉适应”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公众潜意识中的城市景观设计大多停留在植物种植、露天陈设、广场雕塑等对城市环境外部形象描述的层面,而对周边环境的历史发展、文化特色、未来政策等深度内容模糊不清,进而难以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同时这也是困扰相关部门在制订公众参与方案时的难题,即尽管在调查问卷上设置了详细而又全面的评估条目但最终对方案的改进似乎杯水车薪,这是公众缺乏相关的信息知识的结果。将景观设计内容可视化是一种基于数据分析与图像传达的科学方法,旨在增强公众对于项目内容的认知,打破专业性壁垒,再通过网络终端如网页端、移动设备端与公众产生交互。景观设计的可视化一方面是对人工景观中的相关数据如地形、周边环境、植物、水体、构筑物等景观要素进行可视化处理,另一方面是把景观项目的抽象理念如调研分析、设计概念、效益评估等通过图表、影片等媒介直观展示出来,促进参与者对设计方案的理解消化。

(2)操作方式可视化:景观内容的可视化表达需要交互界面的支持,与传统基于二维显示屏和键盘鼠标构成的交互界面相比,以沉浸式逻辑为框架的可视化技术具有更强大的交互体验。目前,沉浸式可视化技术主要研究设计与评估新颖的可视化展现与交互方式以及可视化工具的设计开发。沉浸式技术所提供的交互界面具有沉浸感和参与感种两种核心特性,沉浸感是指用户在交互过程中的主观感受以及呈现这种内容所需的技术;参与感是描述用户利用这种交互界面进行数据分析进程的专注程度[7]。将其应用于城市景观规划阶段的公众参与环节中,其一,可以利用沉浸式的感知特性拓展公众对于景观项目的理解力,其二通过新一代的交互设备如Oculus Rift,HTCVIVE和Microsoft HoloLens等降低公众参与的门槛,从而推进公众参与意识的普及化。

2.反馈层级

(1)交互式网页界面:交互式网站为公众提供了一条可以随时掌握设计动态的有效捷径。EnvisionColumbus.org是一个交互式网站(图1),旨在号召美国印第安纳州哥伦布市不同地区的选民,参与制订新的市区战略发展计划。网站呈现出21世纪城市建设与社区民众协调交流的新方式,并以此重新定义了哥伦布市规划史。网站采用多种线上交互方式以及引人注目的视觉效果和直观的表达方式,例如持续更新的交互式地图使公众可以及时获取最新资料(图2);可提供下载的规划方案,公众可以通过对比设计改造前后的图纸和效果图,直观了解项目带来的社会效益(图3)。最终该网站成功吸引了成百上千名市民的参与并最终收集到2000多项调查回复和15500条建议。

(2)搭建虚拟空间:趣味性是影响公众参与行为发生机率的关键因素,如今电子游戏已融入大众的娱乐生活中,相较于“纸上谈兵”式的参与模式,电子游戏更能激发人们的参与欲望与想象空间。

模拟游戏是一种以“模仿现实生活”为核心游戏机制的电子游戏类型,它尝试通过复制生活中人与外界因交往而产生的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交互模式,从而使玩家可以自由地在电脑端(PC)、移动设备端、虚拟设备端等不同交互平台上实现自己的虚拟梦想。

Minecraft于2011年发布,是一个像素块搭建而成的虚拟世界模拟游戏。它有生存和创造两种游戏模式,在创造模式下,玩家拥有无限的资源,可以自由地构建他们的像素世界并引入新的游戏机制(MOD)和物品。该游戏可以充分调动公众对于景观设计的乐趣,满足教育要求,并让公众轻松识别当前项目设计中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波兰克拉科夫科技大学的学生团队在位于克拉科夫Podwawelskie 住宅区旁边的公园设计过程中采用了Minecraft作为建模程序(图4),搭建了约124,992 平方米的真实环境(包括绿化、可见的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然后使用游戏程序自带的联网功能搭建开放的服务器供附近的居民使用。人们对游戏程序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最终设计人员从126件作品中共找到了约53条具有实际意义的改进方案[8](图5)。

(二)体验阶段:数字交互衍新模式

正如道格拉斯在《当下的冲击》中所描述的那样,我们正存在于一个被信息“裹挟”的时代,虽然书中透露出无奈甚至无能为力的情绪,但我们仍可利用看似不利的条件为城市景观体验注入新活力[9]。

信息时代的优势之一是能透过不同的感知角度去体验同一内容,结合多元数字技术不仅重塑了城市景观形态,同时基于传播媒体的更迭加速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效率。数字技术在公众与城市环境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對话机制,并激发出不同形式的参与体验。文章从实体和虚拟两种设计形态研究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景观参与策略。

1.实体形态增强设计表现(1)数字艺术装置:艺术表现数字化和交互方式数字化是数字艺术装置的核心特征。借助于强大的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如Rhino、CINEMA 4D等可以产生无穷的迭代创意效果,公众可以通过触摸、动作识别等交互动作与数字艺术装置之间产生有趣的互动。在公共艺术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意理念表达方面,数字技术以其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丰富的交互形式和充满无限可能的创作形式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城市景观的。例如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艺术设计团队ENESS创作的一个由16个充气飞船构成的Airship Orchestra(充气管弦乐团)数字艺术装置,该装置不仅会随着游客们经过而改变颜色,眨巴“眼睛”,还会在晚上一起“唱”出欢乐的乐曲,颠覆了人们对管弦乐团的刻板印象(图6)。

(2)数字公共服務设施:数字化城市空间将会配置更多的数字公共服务设施,将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综合应用于设施服务中将显著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依托于新的城市服务需求创造更多服务类型设施。例如在公园中配套智能健身服务设备,在管理系统中建立公众健康信息数据库并通过人工智能自动生成量身定做的运动计划,人们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相关信息服务。

2.虚拟形态拓展参与空间(1)新媒体平台:网络作为虚拟空间极大拓展了人们认识、了解城市景观的新途径。如今中国网民数量正不断增加,其中以“Z世代”年轻群体最具创新活力,他们不仅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是城市景观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互联网与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使得不同的城市之间、城市的不同区域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高效与快捷,作为富有探索欲望、充满冒险精神的“Z世代”正通过互联网新媒体打开了解世界的天窗[10]。例如在知名视频分享平台“哔哩哔哩”中正快速成长起一批分享身边环境景观的“UP主”,他们以优质的视频制作内容与创新的思想观点吸引了大量的以年轻群体为主的粉丝(图7)。相较于传统的电视或传单以官方组织为牵头的计划性宣传,以个人或团队视角自制的短视频形式使距离感进一步减小。李子柒以诗意的田园生活为创作内容的短视频引起了一股向往美好乡村景观的热潮,这将给乡村景观建设带去人气与关注。以“路卡和瑞丽”为代表的一群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年轻人将他们在中国城市与乡村中的所见所闻客观公正地展示给全世界的网友,激发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探索中国城市景观的欲望(图8)。

(2)扩展现实交互:X R的全称是“扩展现实”(E x te n de dReality),是一种集成了虚拟、增强和混合现实技术的扩展现实技术。XR技术是对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三种技术的综合运用[10]。在XR技术的支持下,设计师或公众都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发挥想象力,将脑海中虚拟的景转化成数字实体从而产生源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景观体验。当前城市景观中已经出现各种形式的物理交互景观,例如利用压力传感器传导给电子元件从而产生声光变化,然而此类交互景观往往受到现实物理空间的条件制约且交互机制略显重复化,XR技术凭借强大的计算机处理功能作为技术支撑可以实时生成虚拟的仿真空间,通过3D投影技术等可视化技术构建虚拟场景,利用三维传感技术在公众与空间中形成交互纽带,实现其“拓展现实”的强大功能。在各大城市的建筑幕墙中我们均能见到LED大屏幕的身影,透过屏幕传播的不仅是企业形象也是展示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窗口,XR技术与建筑屏幕的灵感碰撞产生的裸眼3D屏幕具有超写实的视觉表现,结合人工智能与三维传感技术能与来往的路人产生行为互动。由MicroAd Digital公司设计的“3D猫咪”出现在日本东京街头的一块巨大的弧形屏幕上吸引着来往的路人聚集观看(图9)。这只虚拟猫咪结合了XR技术与3D投影技术并配有高品质的扬声器设备十分逼真还能与路人产生有趣的互动。

结语

城市景观的营建话语权不应被关在牢笼里,以人为核心的景观服务理念应当扎根于设计部门中。文章从数字技术视角出发,发现将公众参与与数字技术结合能更好适应当下的设计背景。其一,在规划阶段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景观设计中的抽象概念直观立体的展现将有助于公众理解,配合智能交互程序,将有助于提高公众参与规划设计的意愿和质量。其二,在参与阶段数字化技术将与城市景观参与途径中的实体和虚拟两种形态完成深度融合,从而赋能更加优质的景观体验。未来,科技将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与设计艺术结合,科技服务于人的本质应被铭记,城市景观因人的参与将变得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公众参与数字技术
数字化技术在高校博物馆中的应用
舞蹈创作技术的运用与研究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论公众参与立法的利弊与保障措施
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的影响因素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有效表达机制的构建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