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课本剧表演中提升语文素养

2022-05-26 10:22郭瑞芳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课本剧表演语文素养

郭瑞芳

【摘 要】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课本剧是将学生喜闻乐见的课文编成剧目,以一种舞台的戏剧表演方式进行呈现。本文试着从“研、创、演、思”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如何让学生在参与课本剧的创作与表演过程中提升语文学习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课本剧 表演 提升 语文素养

当前,课本剧表演在各级各类校园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屡见不鲜,有很多学校甚至会举办课本剧表演大赛。这就充分说明了学校已经认识到课本剧表演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与意义。但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不乏看到为了完成课本剧比赛或表演的任务,部分教师会找个剧本,组织学生按照剧本进行排练,大部分的重点会放在舞台走位、动作表演、音乐、服装等环节,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地完成表演。这样会使学生语文素养的促进与提升效果大打折扣。

首先,教师要对语文教学中的课本剧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对课本剧的概念有一段较为细化的实践性解读:课本剧注重的不是传统的儿童的戏剧表演,不是选一些灵活漂亮的孩子反复排练,最后去做一台看起来完美的剧目演出。课本剧教学重视的是以对话、沟通为基础,在师生一起创建的戏剧情境中,让儿童以角色扮演、亲历其境、亲身实践,去思考、解决问题所经历的整个戏剧化过程。这涉及创造性整合、合作性相遇、互为主体性操作等教育戏剧方式和理念,是语文教学中以戏剧艺术联系真实社会的跨界美学实践。

因此,笔者认为,课本剧表演是指基于文本阅读,通过肢体表达,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各种元素去领悟文本内容,对语言文字输入和输出的较为形象的外显过程。很显然,阅读和表演是课本剧教学的紧密关联、互为促进的两个基本要素,阅读是知识的输入,是对文本语言的内化吸收;表演则是知识的输出,是对内部语言的外显表达。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课本剧表演,就是将学生喜闻乐见的课文编成剧目,以一种舞台的戏剧表演方式进行呈现。下面,笔者试着从“研、创、演、思”四个方面阐述如何让学生通过课本剧表演来提升语文的学科素养。

一、研究文本,初步认知

语文学科素养中有语文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独有的历史背景、语文知识与所要展现的人文素养等。教师如果要组织一个课本剧表演,拿到文本时不要急着进行排练,而是要组织学生对文本进行研究和学习,让学生对于即将要表演的剧本有个整体的感知,知道这个剧本所要表现的思想,培养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的整体感知与归纳的能力。同时,每一次的剧本研究,学生就等于与原创作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触摸。通过剧本的呈现,尝试与作者进行零距离的对话,促使学生养成对学习语文背后的知识与人文探索与研究的习惯与能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排练课本剧《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把演出人员找来,开始对剧本进行研究。从课文作者到文章背景,让学生明白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学生在经过研究文章,了解背景后,对剧本就有了整体的感知,对剧本中的各个角色也就有了自己的认识,为下一步的创作定下了基础。

二、二次创作,精准学习

经过第一步的研究后,就可以进入第二个环节——二次创作。学习课本剧的表演最忌讳的就是学生没有二次创作的经历,只是按照老师的创作按部就班地走位、表演,整个表演过程,学生都没有自己的思考。教师要将二次创作的空间给学生,让学生在经过第一个环节的认识后,形成自己对剧本中某个动作、某句语言独特的理解,并思考用怎样的语气、动作、神情去将之表现出来,并进行设计与创作。尽管有的时候,学生的设计效果达不到教师的要求,但恰恰是这样的经历才是让学生通过课本剧表演提升语文素养的最重要的环节。

例如,在排练课本剧《要下雨了》一剧时,其中有这么一个场景,小白兔在回家途中看到一群蚂蚁喊着号子在搬家,然后小白兔要对小蚂蚁大声喊:要下雨了,快回家吧!每次到这里时,演小白兔的女生总是要突然抬起右脚。因为年龄小,每次抬脚,女生都站不稳,身体在抖动。当时老师也不理解,女生为什么要抬起脚?这与剧本表演有什么关系吗?老师没有急着要求小女孩不要抬脚,而是耐心问她原因。女生说:“小白兔怕下雨,是急匆匆地往家里跑,跑着跑着,突然看到前面小蚂蚁在搬家,它赶忙抬起奔跑的脚,怕踩到小蚂蚁。”这是多么奇妙的理解,多么有爱的心灵呀!于是老师充分肯定了她的理解,并支持她的设计。后来,很多同行都点赞女生的设计让表演有了很强的现场感。所以,老师们在进行课本剧表演的活动时,一定要注重让学生做二次创作的主人,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品德修养等。

三、融入表演,深度学习

如果第二个环节是学生将课本剧的表演碎片化,一个一个镜头的进行动作、神态的设计创编,那么第三个环节就是将这一个个碎片的场景串联起来,流畅性地进行表演。这对学生是个挑战,但同时也是促进提升学生的语文技艺与能力很好的方式。对剧本某一个场景进行流畅性表演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文本最好的理解与学习。

例如,在课本剧《守株待兔》中,其中哥哥先是叫苦:“我的命真苦啊,我是天天锄禾日当午,可怜我这汗滴就禾了下土,有谁知道这盘中餐罗,它是粒粒皆辛苦啊,皆辛苦啊。”然后转调:“唉,我还是歇会吧。哎呀!这有棵大树,太好了,我还是去树荫下好好休息休息吧。”这个场景,哥哥要展示三种语气、三个神态变化。一个一个变化,学生还不能很好地体会哥哥内心的想要偷懒的变化,但是,当将三种语气、三个神情串联在一起,学生瞬间就对哥哥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文本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完美地展示出来。所以,每一次的完整表演,都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淬炼。

四、表演重建,反思学习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进行课本剧表演时,很多的时候会固定走位、固定动作、固定神态等,反复训练一直到表演,其实,这样的“格式化学习”减少了学生对文本的反思机会。有句话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认识都不尽相同。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段对同一种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也不尽相同。就好像我们每一次听贝多芬的乐曲,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一样。课本剧教学要促使学生养成对自己的学习、设计、表演重建的习惯,在重建中进行反思学习。

例如,《司马光》的课本剧表演教学,通过反思重建形成了“演”的三个梯度,从全班参与的“手指表演”,到个别同学“上台表演”,再上升到“语言表演”。三个梯度的表演过程搭建了一个充足的支架,学生在反思学习中逐步达到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学生对白话文故事有了文字感受,提升了學生的字面解读水平;第二个层次,表演司马光的动作,再现了故事场景,又再次强化了故事体验;第三个层次,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边讲边演这个故事。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更突显了角色的特点,如一个学生上台表演砸的动作时,有意识地使劲一砸,以此来表现当时情况的危急。而如果学生只是从文字上了解司马光,简单地从朗读中感受司马光的智慧,很可能他们只能获得浮于表面的知识,只有逐步做到知行合一,文章背后的含义和价值才能被深度发掘。每一次的反思学习,都能促使学生沿着思考的台阶往上走,无形中也就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课本剧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和掌握戏剧表演的技巧,而是让学生认识自我,让学生的乐群合作、见贤思齐、沟通、妥协、体谅等宝贵的品质在课本剧表演中都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阅读、创编、表演课本剧的过程,实质是在客观知识中加入学生个人的主观认知与感情投入,从而建立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想象,创造出个人对知识的独特理解、创造和再现,从而实现自我评价,形成长期的生动、主动、丰富的积累和感悟,更好地体验和感悟语言背后的真善美,深入地认识自己和社会。

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改编课本剧,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理解和创造能力,角色朗读、舞台表演则不自觉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动作和协调能力。课本剧表演就像是一个很好的发动机,只要我们把它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正确地看待它、使用它,它就一定能更好地促进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猜你喜欢
课本剧表演语文素养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理解与探析
歌剧《原野》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及表演技巧研究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义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