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符号互动的隔代互动式儿童家具设计

2022-05-26 22:37郑艺璇李锋
设计 2022年9期

郑艺璇 李锋

关键词:隔代互动 符号互动论 儿童家具设计 儿童社会化 用户研究

引言

随着家庭结构的改变,隔代照料逐渐成为我国学龄前儿童家庭的抚养模式。当父母忙于工作无法兼顾子女时,通常委托祖父母帮忙照顾[1]。祖孙交流愈发频繁的同时也面临着育幼和养老的双重压力:互动平台的缺失使得电子媒介成为日常生活中安抚儿童的替代产品,过多使用电子产品让儿童丧失社会能力,出现人际交往缺失、自闭等心理问题;反观低龄老人,教育观念的落后与代沟问题导致融入不了孙辈,自我价值感得不到满足,这些不利于良好的家庭氛围[2]。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儿童家具的研究,多数体现在儿童智力的培养、使用空间、安全环保等方面,缺乏对儿童社会能力的关注。在隔代照料家庭中,家具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并与老人的生活行为息息相关。从隔代互动的角度进行儿童家具的迭代,除了满足儿童与老人坐、卧、躺的基本属性,互动性与教育性成为了儿童家具优化的关键。

一、符号互动论概述

符号互动论(英语:symbolic interactionism)由社会学家米德(G. H. Mead)创立于20世纪初的美国,并由他的学生布鲁默编撰于1937年。它是指向小型社会群体,研究个体在互动过程中主观思维的反馈,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细节以及这些微观人际互动的特征[3]。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类在漫长的交往活动中,共同赋予一些事物基于符号互动的隔代互动式儿童家具设计DESIGN OF INTERGENERATIONAL INTERACTIVE CHILDREN'S FURNITURE BASED ON SYMBOLINTERACTION以某种象征意义,这些事物便形成了符号。人类使用符号进行交往互动,并利用符号形成内在的关系网。在互动过程中,人们构建自我意识并承担角色,他们可以解释、定义所处的情景,并与周围的人和环境互动,从而形成一个群体[4]。符号互动学者强调,符号的形成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社会环境与个人经验的产物。符号意义的产生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并且人们只有在既定的符号互动系统中才能真正理解符号背后的涵义。符号建构者不仅是对符号编码的设计师,还包括使用符号的解读者,他们对意义符号进行解码与重新编码来完成两者间的互动。因此,符号-符号建构者-情景三者间的互动形成了符号互动系统。

家庭为社会最基本的单位,隔代亲子在家庭中成长,又在成长中一起推动着家庭的发展。因此,可以从符号互动的角度定义隔代互动行为为:在既定情境下,祖辈作为建构者使用符号,并对符号进行解码,这个过程中重新创建符号并对孙辈产生互动,同时接收并理解孙辈发出的意义符号,孙辈作为认知者了解祖辈发出的施教符号后作出反馈。隔代亲子双方以符号为媒介进行互动,在互动中调节并修正各自的行为,进而形成了祖孙间一次有效的隔代互动,激发自身的社会能力。

二、基于符号互动论的用户需求分析

符号互動论的符号传播方式与传统符号学不同。传统符号学的符号属于静态符号,即具有既定的符号状态,认知者开始使用符号并解码信息时,代表着设计师传达意义的结束。而符号互动论强调符号的动态传播,符号的建构者与认知者可以不在同一认知水平,但为了避免符号意义的错变,建构者可以通过情境定义,进行角色互换并与认知者进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对信息的解码,还进行了编码与重组。因此,解释隔代互动的行为对隔代互动式家具的符号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化需求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的初级社会群体,既是起点,更是社会化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境,隔代照料家庭中,祖辈便承担起了儿童的教育[4]。学龄前儿童已经逐渐掌握了语言、动作、数字、绘画等多种符号,有强烈与他人沟通、玩耍的渴望。社交活动的减少会导致儿童社会认知的窄化、个性和品格的缺失。因此,通过家具丰富隔代互动方式,能顺利引导儿童与老人的交往,让儿童从中认识自己,促进元认知的发展。

(二)隔代互动现状分析

根据对城市隔代照料家庭中学龄前儿童与低龄老人的观察与访谈,分析了现阶段隔代互动的特征,主要分为陪伴式互动、引导式互动、强制式互动、合作式互动、竞争式互动,为隔代互动式家具的功能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陪伴式、引导式、强制式互动强调隔代双方中一方的主导地位,使得互动关系不对等,不能进行双向互动。其中陪伴式互动的情况最为普遍,也是最为基本的模式[7],不仅表现为面对面无交流的状态,还指代祖孙共同完成某项活动时的状态,比如祖辈接送孙辈上下学,照看儿童等。引导式互动主要通过语言或行为完成,语言的引导包括简单的交流和有意义的谈心,祖辈能够进一步了解孙辈的内心世界,也能教会孙辈生活道理;行为引导上,祖辈能够通过自身认知或者产品规则的引导达到孙辈习惯的培养。强制式互动指代在互动一方不情愿的状态下进行强迫行为,这种互动模式会破坏祖孙间的情感,不利于长期、反复的祖孙互动,同时也是现阶段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合作式与竞争式强调互动过程中双主体的特征,但由于祖孙认知思维存在偏差,导致祖辈在互动过程中介入太多。合作式互动中祖辈会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道德标准以及价值观念教育孙辈,孙辈根据自己的理解内化而做出反馈,双方通过共同合作而达到目的,这有利于儿童合作意识与信任意识的形成。竞争式互动中,通常以产品为桥梁,在游戏的规则限定下双方进行平等地交流而达到游戏目的,这个过程中祖孙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但是这种竞争性是以促进儿童成长为目的的良性竞争。

三、隔代互动式儿童家具设计现状分析

互动家具指使用者与产品之间的人机交互[5],隔代互动指人与人之间的语言、行为交流[6]。因此,隔代互动式儿童家具的关键在于人与产品互动的同时,与同伴也存在互动,三者相辅相成。符号互动论认为,符号一旦赋予意义,就不是一个独立的静态物,而是形成以他为中心的关系网中。在隔代照料家庭中,家具为符号的承载,为祖孙提供互动平台并创设既定情景,促进隔代亲子进行社会互动。

(一)隔代互动式儿童家具现状

隔代照料家庭中使用的儿童家具大部分仅满足儿童基本生活起居的需求。本文所指的隔代互动式儿童家具是能用于祖孙两代人共同分享生活、学习、娱乐和社交等方面,是以儿童为主,老人为辅的一款新概念儿童家具。目前市面上贴合祖孙互动需求的家具仅为少数,整体未成规模。

(二)隔代互动式儿童家具类别

根据市场调查,可以将隔代照料家庭中的儿童家具分为学习型、游戏型、运动型、休闲型四类家具。

学习型家具为儿童创建了学习氛围,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多为祖辈引导孙辈培养行为习惯等;游戏型的家具通常以模块化、一物多用的设计理念为主,利用家具创建游戏情境,改变环境氛围,表现在桌面为主融合各种积木、拼图等游戏,同时兼备储物功能,满足儿童的娱乐需求;運动型家具注重身体训练,使用者利用家具做一些简单的室内运动,有利于改善长时间久坐带来的危害;休闲型家具贯穿于祖孙的衣食住行中,通常以静态为主,大多数为祖孙提供休息、谈话等空间。

(三)隔代互动式儿童家具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根据研究总结发现,目前互动式家具多数属于单向型互动家具,主要在于儿童与家具之间的关联。但只注重家具的益智功能,缺少对儿童社会性的探索;隔代亲子间可选择的互动方式单一,导致互动的趣味性下降,家具的使用率低下;整体尺寸庞大,增加了空间负担,不符合现阶段城市小户型的发展趋势;互动式家具的人机尺寸不合理,整体偏矮,祖辈长时间会出现身体疲劳,体验感不佳,更不利于祖孙间的互动质量。

随着社会对隔代关系的重视,隔代照料家庭中的家具发展趋势正向亲子双向互动型家具发展,关注双方的感官感知、互动体验以及教育内涵,以培养儿童健康成长为目的,在限定情境下,形成家具-孙辈-祖辈三者之间的有效互动。

四、基于符号互动的隔代互动式儿童家具的设计原则

符号互动论认为符号的建构不是一个单方向的线性过程,建构者与认知者在互动过程对符号进行解码与重新编码,赋予符号更加积极的意义。因此,主要从符号的实体呈现、情境定义、意义产生三个方面,构建了隔代互动式儿童家具感官刺激、互动体验、隐性教育为主的设计模型与原则,如图1,以此构成儿童家具的社会化表征。

(一)感官刺激设计的符号构建原则注重符号在家具设计中的实体化呈现,首先要从使用者的多维度感官出发,刺激其一次感知,提升祖孙的互动兴趣,并满足安全性、审美性、个性化的原则。

1.安全性:由于儿童天生活泼好动,易摔倒易磕碰,并且喜欢啃咬东西,因此,安全为儿童家具设计第一要素。材质上要符合安全无毒、坚固抗摔、容易清洗,造型创新的前提是结构与工艺的稳定与合格,以圆润造型为主。色彩中不同的纯度、明度、饱和度等会直接刺激使用者的视知觉,引起心理的不同反应。

2.审美性:儿童与老人的审美需求因时代背景和年龄导致巨大的差异,但也存在相同性。现阶段的儿童家具多采用卡通形象的提取,但对于老年人来说,过于幼稚提不起兴趣。适合的色彩搭配和形态设计,会提升儿童的美商。

3.个性化:提高互动家具功能的可变性和多样性的同时,结构上符合人机工程学,满足老人与儿童坐、卧、躺等不同的使用姿势。图2的两把摇椅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时提供了儿童摇篮、木马与老年人的摇椅的需求,老年人在摇晃椅子的同时还能为孙辈进行安抚,完成一场无意识互动。

(二)互动体验设计的符号构建原则构建情境文本,创设具有隔代互动行为意义的场景。符号互动论强调符号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解释,因此,既定情境是构建符号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家具功能设定主题情境,能引导祖孙语言、行为的交流,完成有效互动。对于拓展隔代间的互动体验,激发儿童社会能力,需要打破家具单一的互动形式,构建趣味性、实践性、沉浸式的活动方式。

1.趣味性:游戏是隔代亲子间深入交流的重要手段,儿童在游戏中培养社会能力。提升家具的趣味性,有利于延长互动时间,激发儿童好奇心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同时,将引导-陪伴和合作-竞争的互动模式发挥更大的社会性作用。

2.实践性:提升家具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表达力、沟通能力,达到儿童的社会性的培养,并且能够进一步实现家具的意义和实效性。实践性的应用可以促进使用者的代入感和真实感,实现沉浸式体验。

3.交互性:交互性的应用能使人与人、人与产品更好地联系为一体。首先,要有操作功能设定,让儿童或老人分别与家具进行交互,产生共情。进而,在既定的情境下,儿童与老人以家具为桥梁进行互动,此时,亲子间的交流与操作更频繁与简单却更深层次。

(三)隐性教育设计的符号构建原则符号互动认为人类对事件的行动是基于该事件对他们的意义,个体在限定行为中会依据自身的理解对符号进行解释和运用,并将修改后的符号传达给认知者。不论是儿童与老人,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都需要一些时间的积淀,特别是对复杂事物的认知。符号互动中角色这一概念是由米德首次纳入。“家长角色”定义了家庭群体中价值观念与信仰,祖辈在家庭中不仅是孩子的照顾者,还是儿童学习的好榜样。

1.价值性:以家具为媒介,发挥隔代教育在儿童社会性教育中的作用。由于隔代亲子认知差异,在引导过程中,需要利用家具进行互动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家具赋予价值并产生意义,还锻炼了儿童与老人的思维能力,避免了老人融入不了儿童与家具的使用过程中,符合双向互动型家具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通过家具进行互动后,能获得互动产出物,这是对本次互动的正向反馈以及是双方情感积累的体现。

2.情感化:祖辈被迫加入的隔代教育迫使儿童发展不平衡以及自身压力的增加,通过对隔代互动家具价值与意义的的扩大,使它成为促进隔代亲子文化的媒介。通过产品的引导使双方能够产生情感共鸣,促进互动和情感交流。

3.平等性:儿童与老年人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关系。然而色彩过于鲜艳、娱乐性过于幼稚、家具形态过于卡通等因素,难以让老年人融入角色进行有效互动,也会给祖辈带来心理落差。在合作竞争式互动中,保持祖孙的平等关系,会促进祖辈的积极性,同时带动儿童的参与性。由祖辈主动引起的互动,时间更久、互动质量更高。祖辈家长从陪同者变为参与者,体验了平等互动的乐趣,加深了情感交互。

五、基于基于符号互动的隔代互动式儿童家具的方法

隔代互动式儿童家具的设计方法,以感官刺激设计、互动体验设计、隐性教育设计的设计原则为主要依托,从家具的材料、色彩、形态、功能以及家具内涵方面进行阐述,研究框架如图3。

(一)感官刺激的设计方法

1.材料应用:目前家具多数采用木材为主的实木与人造板,其次为金属、塑料、皮质、石材、布料以及竹藤。金属与石材材料过重,不利于家具的移动,并且发生倒塌时会对儿童的安全造成危险;竹藤材料是用在老年家具中最为频繁一种材料,但竹藤会随着环境、时间的变化,形成爆裂的现象,容易戳伤儿童与老人;由于儿童活泼好动,喜欢乱涂画的天性,会给家具带来破坏,所以高成本的皮革材料也不适用。因此,木材和塑料为首选,但要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材料。例如,互动桌类的家具,可以采用聚丙乙烯,具有質量轻、环保无毒等特性,图4为宜家使用聚丙乙烯做的儿童椅。

2.色彩搭配:色彩上,通常从材料与使用者特征两个方面考虑。

其一,从材料的环保性能出发,多出采用实木等原材料作为颜色主基调。其二,从儿童与老年人的审美进行探讨:儿童偏向于饱和度高、明快艳丽的颜色[8],这类颜色会促进祖孙的好奇心和兴奋感,提高互动效率。但同时,长时间的视觉刺激会给老年人带来心理压力,形成视觉疲劳,同样影响儿童的视力;老人更偏向于低饱和、低明度的颜色,会带给他们平静、祥和的情绪,也有利于儿童保持冷静思维。但是,单调的色彩不利于引发儿童的兴趣,使得互动效率低下。因此,隔代互动式家具要利用点面结合,进行色彩的搭配,可以以低饱和度的原木色或纯色为底色,添加鲜艳的色彩做点缀,由此增加色彩的丰富性。

3.形态仿生:家具形态过于卡通等会难以让老年人融入角色进行有效互动,也会给祖辈带来心理落差。因此,可采用祖孙熟知的造型进行设计,包括仿生形态、几何体形态与一些规则形态。仿生形态从自然生物体,包括动植物、人、微生物的形态中衍化而来,如图5,是设计师对生物体外部的形态美感的抽象概括和对人类审美需求的表现[9];几何体形态是设计师在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几何体的基础上提取、分割、重组成全新的几何形态,具有简明多样的特征,如图6,利用几何形态的不同排列组合,适应于不同场景的使用;不规则形态的家具形态丰富多样,赋予家具更多的可能性与惊喜,但要注意边角的处理,以免造成危险,如图7。

(二)行为体验的设计方法

1.增强引导-陪伴功能设计的趣味性,激发儿童创造力。

提供阅读、收纳的使用功能,构建引导式互动场景。为隔代亲子提供阅读情境时,以舒适柔软的软性家具为主或配以软垫、靠垫,并结合图书的收纳需求以及阅读时的记录行为,进行创新设计。如图8的阅读椅,为祖孙提供了一起的阅读空间,让他们能在统一视角上阅读一本书。收纳整理的功能设定,有利于祖辈引导孙辈进行好习惯的培养,同时要考虑收纳物体的尺寸、材质、重量间的差异性。如图9的儿童储物椅,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儿童养成收纳意识,椅背大开口的设计解决了收纳物尺寸问题。

提供绘画、手作的使用功能,建构陪伴式互动场景。这类情境中,祖孙多数需要保持长时间的坐姿状态,首先要考虑成人与儿童人机需求的差异,其次需要提供充足的操作空间,摆放绘画或手作所需要的材料。因此,可以利用家具结构的可延展性特征,进行组合变形,同时锻炼了儿童组合归纳能力和创造力。

2.提升合作-竞争功能设计的实践性,培养儿童社会性。

合作式功能与竞争式功能设定,更加强调祖辈和孙辈在使用过程中的双主体性质,通常融入了搭建、拼图、攀爬等动态情境。因此,在满足坐、卧等家具基础功能上融合玩具进行开发,具备可移动性、可靠性、可变化的特征。例如,利用纸板的可变性进行拼装重组,来达到可玩性。通过模块化设计,进行一物多用,利用家具的分割、组合成一定的空间,得到不同的空间效果,兼顾了祖孙的娱乐需求与省空间的需求,如图10。

通过游戏关卡、操作的设计触动过反馈机制,引起隔代亲子双方的兴趣,利用开放性的设置与模块化的形式引导祖孙探索创新,增加挑战性与层次性,实现祖孙深层次沟通,激发儿童社会能力。如图11的游戏桌,在桌面的一边安装了积木类棋具,整个家具为祖孙俩搭建了对弈平台,在对弈过程中祖孙利用家具为桥梁与相互竞争,完成良好的互动。

(三)隐性教育的设计方法

1.建立合理主题,体会社会属性。在家具设计中建立科学合理的互动主题,主题的选择决定使用者的互动行为和互动模式。学龄前儿童个性逐渐明显,出现自我意识状态,并爱好模仿和角色扮演,这是社会属性的表现。利用脚蹬等安全性设计,引导孙辈参与祖辈洗衣做饭等日常家务活中,形成隔代间的无意识互动,让儿童进行角色扮演,体会在不同角色下应尽到不同的责任和义务。如图12的宜家拉特奥模拟了情境,祖孙俩进行角色扮演,在完成假装游戏中培养儿童社会能力。图13的家庭组合餐桌在底部添加了儿童小桌板,让他们养成独立用餐的好习惯,坐在身边的祖辈也能及时督促和纠正儿童。

2.减少学习成本,将老人知识转化儿童。减少家具的操作性步骤,使其符合隔代亲子认知发展特征。隔代互动式家具不论是在内容上的选择,亦是功能的设计都不宜过于繁琐,这有利于隔代亲子双方的使用体验。祖辈拥有许多先验知识,结合自身经验通过家具的引导传递给儿童,这个过程中,不但促进了儿童的认知发展,而且使得老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例如,图14的家具将榫卯结构融入桌腿中,而祖辈从小使用的家具大部分都属于榫卯结构的中式家具,并且祖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可利用老人的知识储备教授儿童进行组装。

3.增加回忆文本,融入传统文化。在设计中融入具有年代感、情怀感的元素,让祖辈在使用家具时会勾起回忆,主动参与互动,为孙辈讲述相关的儿时故事,在家具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祖辈拥有着丰富的阅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了一定的见解,在家具中融入传统节日、时节时气、生肖属相等传统文化元素,符合老人的情感需求。对于儿童来说,现代技术促进者世界文化的融合,越来越多的儿童丢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具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助于润物无声地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结语

家具作为一个符号载体,每个时期的变化都与社会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家具的更新换代同时引领着新的生活方式。隔代互动式儿童家具的核心便是隔代亲子在寓教于乐中产生积极变化。伴随着隔代亲子间的问题愈发受到社会的重视,一款适应儿童与老人的互动家具能够改善隔代互动效果,以此提升儿童社会性,同时为隔代互动的形式提供了更多可行性,减轻祖辈的抚养难度,更是双方共同进步的助推剂,也为儿童家具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