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三链共生、五维共育”的产业学院建设实践

2022-05-26 10:18杨洋莫品疆梁军林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建设路径产教融合

杨洋 莫品疆 梁军林

【摘要】本文在阐明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相互关系和产业学院五个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分析基于“三链共生、五维共育”的产业学院建设的意义,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产业学院建设的整体思路,从基础条件、机构制度、平台建设、人才队伍、评价机制等方面构建关键路径,并总结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和学生创业等方面获得的成果,为今后职业院校示范性产业学院的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产业学院 产教融合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9-0105-05

2020年8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指出:为贯彻国家有关战略要求,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应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职业院校作为连接区域经济和人才需求的重要纽带,承担着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助推区域优势产业升级的重任。随着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交通运输领域战略性发展规划,将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作为支撑交通行业发展、建成人民满意交通强国的重要工作。

作为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示范院校的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秉承“依托交通、服务交通”的宗旨,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以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三链共生”为主线,以区域特色优势专业为起点,探寻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路径,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五个主要维度开展实体培育,建立适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产业学院。通过实践为职业院校产业学院提供示范模板,助力区域交通产业转型升级,引领职业教育更好发展。

一、“三链共生、五维共育”在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中的意义

在我国,交通运输是一个庞大的行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关乎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关乎亿万民众的“行”之质量。作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输送的主通道,交通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一直以来秉承“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在开展产业学院建设工作时,必须在明确国家政策、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交通领域的发展,以引领教育、服务交通、科技创新为目标,创新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机制、方法,在助推院校发展的同时履行院校的社会责任。

(一)是各级部门政策为纲的体现

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各级部门相继颁布与实施一系列交通建设政策,并聚焦于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的重点从以往注重技术技能培养转变为从“知识、技能、创新”等多个方面培养人才。培养的人才在具备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要具备与行业岗位相关的创新能力,鼓励技术人才在工作中将多种技能应用于企业生产,引领行业技术升级。教育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多项通知强调: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职业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为响应上述政策号召,交通类职业院校应结合自身专业集群特色优势,以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的整合与衔接为切入点,以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五个主要维度开展产业学院实体的功能建设工作,形成“三链共生、五维共育”的建设思路。

(二)是职业教育育人为本的体现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就业为导向发展是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接轨的必然结果,而“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贯穿于职业教育改革的全过程。职业院校要办好教育、走好改革路线,就必须坚持走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道路,而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是坚定走这条道路的首要任务。现代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新型实体,产业学院建设的好坏直接关乎职业教育育人为本的实施效果。以“三链共生、五维共育”为主线建设产业学院,可以客观把握产业、创新、教育这三者的有效衔接和共同生化,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产业需求、创新技能、教育任务,搭建出具备五个主要维度功能的产教融合实体,使其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办出特色,这对发挥教育的育人作用有重大意义。

(三)是区域经济产业为要的体现

在区域经济发展高速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人才供给的转变也随之到来。建设产业学院是保障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高度匹配、互相联动的重要支撑。职业院校建设产业学院应当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向,满足产业转型所带来的深层次、高层次需求。以“三链共生、五维共育”为主线建设职业院校产业学院,不仅能在各层次人才供给侧方面满足产业需求,还能为科技创新、产品研发、装备升级等提供必要支持。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相互融合,有助于构建适应产业发展、时代趋势的人才培养机制,而通过五个主要维度的产业学院功能培育,可以发挥产业学院作为产教深度融合组织实体的作用,从而全面且特色鲜明地开展人才培养。同时,在组建中实行政校行企多方联动机制,能使培养的人才更贴合产业要素,使职业教育人才培養更好地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三链共生、五维共育”的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路径

在深刻理解职业教育由“学科导向转变为产业导向”“学科集群转变为专业交叉”“支撑服务转变为创新引领”的基础上,紧跟影响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趋势,推出优势特色专业群,将产业链、创业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提炼出建设职业院校产业学院所需的输入要素,在基础、模式、平台和人才等方面形成校企双主体的产业学院建设关键路径。建设路径强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五个维度功能的共同培育、共同生成,培育的功能可反哺产业、助推教育的发展,通过对标区域示范性产业学院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动态调整、不断完善的示范性产业学院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工程学院目前开设有道路桥梁工程、工程造价、港口工程、铁道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等9个高职专业与专门化方向,1个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形成路桥工程、轨道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3个专业群,已为行业培养路桥工程人才15 000余名。目前学院有省级教师团队3个、专任教师98名,其中教授6人、高级职称31人、中级职称49人、“双师”素质教师88人。在现有条件支撑下,产业学院建设的关键路径如下。

(一)完善基础条件

一是确定校企双主体,聚集行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在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场地设备、产业结构、生产实践等方面优势互补的效应,以广西路桥科技产业学院为主体,通过分别在校企双方建立工作站等手段,共建多项创新平台。二是开展人才共育、专业共建、师资共培,建立产教融合协同机制;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定向培养学徒型学生;建立校企双方人力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施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管理人才双向流动计划;建立产业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和企业教师工作站;建成四个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校企合作讲授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三是深度融合产学研创赛,以科研项目、知识产权、行业标准管理等工作为载体,共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及参加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四是恰当且充分开展设备、仪器的补充与采购工作,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思路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现有产教融合平台的优势,共建校内校外教学工厂、实训基地等。

(二)建立机构和制度

成立首届理事会,并推选理事长、副理事、秘书长。理事会设立专家指导委员会、产业学院教学部、产业学院产业部、日常运行管理办公室,明确主要职能。在此基础上形成产业学院工作沟通及协调制度、产业学院联合招生(招工)管理制度、产业学院教学资源(含师资、设备、课程、基地等)共享制度、产业学院教学组织实施及管理工作制度、产业学院教学督导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双导师”评聘制等10余项规章制度,有效指导和规范产业学院办学,使产业学院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培训、生产实践和技术攻关等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和产业的联动创新发展,使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破解产教融合不足的难题。

(三)整合资源平台

依托专业群建设基础,通过政校行企合作,整合政府、高校、行业、企业优势资源,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建立线上线下共享平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交通强国”“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促进产学研一体快速发展,提升产业学院服务地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的能力,共建技术服务平台。升级现有校内省部级、市厅级、校级路桥专业群内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级科研平台,调研产业链分布与发展趋势,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诊断、改进、规划和整合各级平台。一是联合开展隧道安全信息智能化基础技术研发,通过技术研发、工程技术服务,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二是与企业一同开展桥梁监测,共同加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桥梁检测、监测和维修加固方面形成一个专业、系统、完善的科研开发及成果推广平台;三是共建高速公路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咨询、管养服务平台,紧密对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产业链上游)、工程施工建设(产业链中游)、养护与维修(产业链下游)全产业链的关键岗位,培养产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四是共建水下创新研究中心,共同打造水下施工技术创新研发平台,研发水下工程建设新技术,培养水下工程技术创新人才;五是在海外建立交通基础设施实训基地,为在建的境外工程项目企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培训。

(四)扩充人才队伍

以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三链需求为指引,以融合、培优、输出、引领为流程实现人才队伍的扩充。校内通过培训、参观、实践等“走出去”战略培养教师团队,校外则通过引进、吸收、聘用等“引进来”方式接纳全产业链高端技术人才,将校内具备理论、专业、研究基础的教师与行业高水平技术人才融合组成团队,形成理论、实践、科研、服务为一体的高水平“双师型”人才队伍,为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在校内设立院士工作站,发挥院士学术引领作用;设立产业教授专职岗位,牵头组建科技研发团队;建立校企双方专业技术人员、骨干教师混编队伍,通过委派专业教师到工地项目兼职开展项目管理,安排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课堂授课、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等方式,打造专兼结合的人才双向进入模式。二是委派专业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建设,以“教师先行、课程紧跟、教材随后、实景教学”为思路,结合项目建设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创新教法,提升“双师型”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针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和关键问题,充分发挥企业的物质资源和学校的智力资源优势互补效应,组织专业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科研团队开展科技攻关,及时将研究成果回馈到课程建设和工程实践中,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持续发展。

(五)建立评价机制

对标国家、区域示范性产业学院建设指标体系,将中长期规划、管理机制、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社会服务水平、特色创新5个指标列为一级评价指标,将社会影响、学生就业等52个指标列为二级评价指标(详见下页表1)。借鉴动态考核机制经验,激发内生创新动力,按1年、3年、5年分阶段从“五维共育”層面形成考核评价、动态调整、逐步优化的流程,在助力“三链”衔接的同时,实现产业学院反哺校企双主体发展的目标。

三、“三链共生、五维共育”的产业学院实践成果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充分发挥交通行业优势,不断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抓住职业教育改革、交通运输领域发展的契机,学院和行业龙头企业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十分重视,签订了共建路桥产业学院协议,组建了产业学院理事会,委托具有路桥全产业链工作经验、高等教育教学经历和产业界工程职业经历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组建路桥产业学院,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和学生创业五个维度形成经验与成果。

(一)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通过修订专业建设方案、扩展人才培养领域、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等系列工作,培养专注于路桥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的人才集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于一体,并在高职学生培养的基础上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据统计,自产业学院组建以来,累计为行业输送毕业生700余人,对口就业率突破97%,毕业一年内稳定在岗超过90%,进入核心岗位人员过半,在一线工作且担任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管理负责人等核心岗位人员超过50人,从质量和数量上形成集群。通过行业引进、内部培育,构建以行业专家、校内教师为核心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团队,在道路桥梁、隧道工程、城市轨道工程、铁道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等方向形成教学团队,累计引进包括博士、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在内的多名高层次人才,调动各方资源开展技术技能培优,新增高级职称人员10名,在培养高精尖人才方面达标。

(二)奠定了科学研究的基础

以产业链关键问题为导向,在1名行业领军学者、2名行业知名学者的带领下,产业学院逐步突破科学研究的瓶颈,紧密结合科学研究与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的切实需求,在筑路技术、筑路材料、信息化工程建设等方面共建省部级研究平台2個、市厅级研究平台2个、企业研究平台3个。在此基础上向各级部门申报科学研究课题项目,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等领域开展多项研究。科学研究质量显著提高并实现了数量翻倍,为后续高质量科学研究成果的产出奠定了基础。

(三)培育了技术创新的土壤

针对产业、教育等领域,从研究理论、分析方法、工艺流程、配套装备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通过对交通建设与运营维护相关学科的探索,拓展交通建设领域技术覆盖面。在产业学院机构的组织下,深入产业链全过程,通过平台、团队等组织形式开展各项技术创新,获得交通工程及相关领域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市厅级科学技术奖励,创新装备、改良方法、完善交通领域新材料体系获得国家级发明专利4项、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指导企业升级装备,开发新装备10套。

(四)打通了企业服务的通道

依托地方交通主管部门,发挥行业资质资源作用,构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机制,通过与行业龙头企业签订共建产业学院协议,以产业服务、科技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技术技能培训等方式,解决企业人才培养、岗位技能、生产条件等实际问题。自组建以来,开展企业人员各类技术技能培训累计达6 000人次,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优化工艺流程、提升生产效率。截至2021年底,已累计开展5项企业委托项目,实际到账金额超过400万元,受企业委托开展企业技术成果转化6项,已初步打通企业服务的主通道。

(五)编织了学生创业的摇篮

发挥省级示范创业基地优势,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通过开展学生创新创业专题系列培训,唤醒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重构创新创业思维、传授创新创业理论与技能。将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产业转型升级所需、专业技术技能所需和创新创业培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开展基于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动,成果突出:新增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级奖项1项、省部级奖项30项、市厅级奖项50项;在校生及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实现人均年收入6.5万元,开设创业公司22个,且呈逐年增长趋势。

在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初期,职业教育发展迎来新机遇。职业院校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实体,应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广西职业院校更应响应“一带一路”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逐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完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路径。

参考文献

[1]彭理群,徐睿,秦鸣.面向“交通强国”建设需求的智能交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24).

[2]任金秀,周红利.产业学院:中国特色产教融合的组织创新[J].职教论坛,2021(4).

[3]李忠,王雅蓓.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其应对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7).

[4]王春利,孙丹丹,徐瑶.“五个一体化”现代产业学院新模式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21(4).

[5]杨洋.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路径探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

[6]杨洋,罗旭,何江霞.创新创业视阈下高职院校“五位一体”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8(12).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专项课题“现代产业学院视阈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2021ZJY1402)、广西职业教育第二批专业发展研究基地项目“广西职业教育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桂教职成〔2018〕65号)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洋(1988— ),甘肃兰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道路与铁道工程、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

莫品疆(1969— ),广西南宁人,教授,研究方向为道路与桥梁工程、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

梁军林(1966— ),广西河池人,二级教授,研究方向为道路与铁道工程、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

(责编 蒋海兰)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建设路径产教融合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