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神经标志分子、促炎细胞因子与颅脑损伤的相关性

2022-05-26 06:09魏晨斌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2年2期
关键词:颅脑细胞因子分子

杨 波 魏晨斌

(福建省立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颅脑损伤问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并且在近些年表现出发病率逐渐升高的趋势。导致患者发病的主要因素为外力暴力影响,导致患者的神经功能受到破坏,使其局部毒副代谢反应变慢,炎症反应增加,间接增强患者的损伤程度,导致患者病情持续进展。在多种神经标志分子中,C型利纳多肽(CNP)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是近些年新发现的神经分子,由神经元中的神经元细胞、间质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等合成,储存位置为脑脊液和脑室脉络丛。在患者发生颅脑损伤问题后,患者的病程会不断变化,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损伤,导致CNP和IGF-Ⅱ的分泌和生物学效应发生变化。从临床当前发展情况来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的CNP和IGF-Ⅱ的变化与患者疾病存在直接或是间接影响[1-3]。本研究则基于此,以我院选取的50例颅脑损伤患者与50例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人员为例,探究患者的血清神经标志分子和促炎细胞因子含量与脑损伤之间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患者为例,选取患者均为颅脑损伤患者,人数为50例,选取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另外选取50例同期间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

纳入标准:患者具有明确的颅脑外伤史;患者入院后,其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颅脑外伤;患者的GCS评分在2-15分;将本次研究目的讲解后,患者同意参与研究;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4-6]。

排除标准:患者既往具有颅脑外伤、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合并颅内感染问题;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具有精神病史。

1.2 方法

血清指标测定方法:对患者晨起后的空腹外周静脉血进行采集,剂量为8-10m L,按试剂盒使用说明进行血清离心分离,分别对神经标志分子泛素羧基端水解酶(UCH-LI)、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B蛋白(S100B)、Tau蛋白(Tau)、C型利纳多肽(CN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含量,各项促炎细胞因子促炎细胞因子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含量进行测定与计算。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比两组血清中的神经标志分子含量,具体包 括 神 经 标 志 分 子UCH-LI、GFAP、S100B、Tau、CNP、IGF-Ⅱ。

1.3.2 对比两组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的含量,具体包括MIP-1α、IL-1β、IL-6、IL-8、TNF-α。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分别采用χ2、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男性比率、女性比率、平均年龄等指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s]

?

2.2 两组血清中的神经标志分子含量比较

研究组患者血清中的神经标志分子UCH-LI、GFAP、S100B、Tau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同时,研究组患者血清中的神经标志分子CNP、IGF-Ⅱ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两组患者血清中的神经标志分子含量进行比较分析(±s)

表2 对两组患者血清中的神经标志分子含量进行比较分析(±s)

?

2.3 两组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的含量比较

研究组患者血清中的促炎细胞因子MIP-1α、IL-1β、IL-6、IL-8、TNF-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中各项促炎细胞因子含量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血清中各项促炎细胞因子含量比较(±s)

?

3 讨 论

一般情况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临床对患者进行治疗工作难度相对较,大部分患者都会存在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判断,并给予患者治疗方案的调整,更有利于促进患者症状的转归。CNP和IGF-Ⅱ是在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神经保护作用分子,多存在于患者的脑脊液和脑室脉络丛中。CNP属于心钠素,可实现对患者的水钠排泄调节,并对患者血管进行舒张处理,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可将患者病理状态下的脑水肿情况进行缓解,并能够实现对患者炎症细胞浸润的抑制,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IGF-Ⅱ具有广泛的促增殖和促生长效果,能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进行作用,并对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进行营养作用,从而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再生,对神经功能的修复具有积极意义。据相关研究数据结果显示,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CNP、IGF-Ⅱ含量表现为下降趋势。本研究实施后,结果与其相同,表明颅脑损伤患者发病后,其血清CNP和IGF-Ⅱ的分泌减少时会出现过度消耗,在具体分析后,认为减低的CNP和IGF-Ⅱ会导致神经组织的营养状态变差,导致患者神经损伤的加重,患者出现炎症反应[7-10]。

在颅脑损伤患者发病和病情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内会导致多种神经分子在细胞的破坏下得以释放,进入到患者的脑脊液中,随后经过血脑屏障,进入到患者的血液循环中。UCH-L1会参与神经细胞内氨基酸代谢过程,促进半胱氨酸水解酶的形成,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广泛存在。GFAP和S100B是神经胶质细胞内的特异性分子,其中GFAP参与到整个细胞的骨架形成过程中,属于一种中间丝蛋白,而S100B是对钙依赖性生物学过程进行调节的主要物质,属于钙结合蛋白。Tau是一种神经细胞内的微管相关蛋白,参与微管的组装,对其结果稳定性具有积极意义。有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在对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标志分子进行分析和验证后,结果表明颅脑损伤患者的各项指标更高,表明颅脑损伤过程中会对其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造成破坏影响,导致患者细胞内出现多种神经分子释放,并进入到患者的血液循环过程中。在进一步分析后,可以得出研究组患者的GNP和IGF-Ⅱ等含量与UCH-L1和GFAP、S100B、Tau等含量表现出负相关性,表明颅脑损伤外伤患者血清中的CNP、IGF-Ⅱ含量的降低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损伤破坏存在一定联系[11-12]。

颅脑损伤主要是在外力暴力下而产生的外伤,在外伤发生后,患者的炎症反应会持续推进,导致颅脑损伤问题加重,加重患者的间接损伤。促炎细胞因子的大量分泌,是炎症反应持续放大并被激活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MIP-1α是一种具有趋势化作用的促炎因子,属于CC亚家族成员,可促进多种炎症细胞向颅脑损伤局部趋化运动,IL-1β和TNF-α是具有毒副作用的促炎因子,很容易导致炎症反应的级联放大,而且能够直接导致神经细胞出现损伤。IL-6和IL-8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可在炎症反应过程中促进炎症细胞对血管内皮粘附和穿透能力的增强,可促进炎症细胞的浸润,导致患者的血管内皮出现损伤,同时会对患者的血脑屏障造成破坏。颅脑损伤过程中,大多存在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的情况,多种促炎细胞因子会大量分泌,并进入到血液循环中。在进一步分析中,有结果表明CNP和IGF-Ⅱ含量变化与促炎细胞因子相关性中,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的CNP、IGF-Ⅱ含量与MIP-1α、IL-6、IL-1β和TNF-α的含量表现出负相关性。结果表明颅脑外伤患者血清中的CNF和IGF-Ⅱ含量的降低与炎症反应的过度激活存在联系。

此外,有相关研究表明在颅脑损伤局部炎症反应被持续激活后,其也会与多种信号通路的传导功能变化存在联系。JAK2/STAT3、MEK/ERK1/2通路是目前发展中已经知道的,其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激活存在相关性。JAK2会在局部损伤因素的影响下被激活,并形成二聚体,随后通过与SH2结构域进行集合,促进SATAT3的招募,促进STAT3发生激活,活化的STAT3会进入到患者的细胞核中,并对多种炎症介质的表达进行调控。MEK则是MAPK通路的上游激活因子,在诱导多种MAPK成员激活后,可促进ERK1/2的激活,进而参与到整个炎症反应的调控中。据相关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在对颅脑损伤外伤患者的外周血中各项炎症信号分子表达量进行分析后,其外周血中的JAK2、STAT3、MEK和ERK1/2mRNA表达量均更高,表明颅脑损伤患者的JAK2/STAT3、MEK/ERK1/2通路呈现出过度激活的状态,并能够介导炎症反应的级联放大激活[13-15]。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血清中的UCHLI、GFAP、S100B、Tau等神经标志分子含量分别为:(38.94±6.44)ng/mL、(3.11±0.45)pg/mL、(0.77±0.08)ng/mL、(335.56±45.90)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CNP和IGF-Ⅱ含量水平分别为:(11.38±1.33)pg/mL、(0.44±0.06)n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研究组患者的MIP-1α、IL-1β、IL-6、IL-8和TNF-α等各项促炎细胞因子含量分 别 为:(93.22±11.33)pg/mL、(2.51±0.32)ng/mL、(46.56±5.45)pg/mL、(17.54±2.32)pg/mL、(9.11±1.22)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中神经标志分子CNP、IGF-Ⅱ与患者病情呈现负相关性,病情越严重其相关指标含量越少。同时,患者的颅脑损伤程度还与常规神经标志分子和促炎细胞因子呈现正相关性,需要临床提高重视程度。

猜你喜欢
颅脑细胞因子分子
《分子催化》征稿启事
肝癌患者细胞因子和Treg细胞检测的临床价值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miRNA-155、miRNA-21和Th1、Th2、Th17相关细胞因子在急、慢性布鲁菌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
米和米中的危险分子
臭氧分子如是说
基层医院颅脑损伤的救治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