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赛事类项目实践和反思

2022-05-27 22:57郜珊珊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6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郜珊珊

摘 要:文章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扇、伞博物馆)举办的赛事类社教活动“青少年创意剪纸大赛”为例,论述了博物馆赛事项目论证、活动设计、实施和深化发展的过程,从博物馆社会宣教工作实际出发,讨论博物馆赛事类活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并就青少年教育活动项目的思路与实践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活动;传统文化;剪纸大赛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6.017

0 前言

2007年奥地利维也纳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1届大会通过修订的博物馆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①新定义的修改使博物馆的工作重心从传统重视“物”的收藏、保管工作职能向社会教育职能转变,也即由“藏品中心”向“公众中心”转化。②

随着博物馆社教工作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各地博物馆举办了大批形式各异、特色鲜明的社教活动(项目),以此极大地丰富了社教工作内涵,并为进一步进行社教专项研究提供了基础样本。

1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青少年创意剪纸大赛”活动概况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以下简称工美馆群落)在建馆之初就认识到青少年是博物馆教育的重要对象,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始终把社教工作目标定位于青少年群体,“青少年创意剪纸大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综合来说,大赛参与者主要是青少年,大赛目的是弘扬和传承优秀的非遗剪纸文化。

“青少年创意剪纸大赛”涉及年龄层广、参赛地域覆盖面大、参与人员多、不受场地限制、活动材料及工具简单、赛事延续性强,是社教活动从馆内走向馆外的重要方式,为进一步进行社教专项研究提供了基础样本。

“青少年创意剪纸大赛”是工美馆群落自主创办的品牌主题赛事活动,于每年4月~10月期间举办。自2011年的首届赛事以来,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大赛作为工美馆群落中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基本陈列的配套主题活动项目,以“剪纸艺术”为特色,致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助力青少年美育建设”双重目标,以比赛为载体,推出活动、展览、讲座、研学游等多种体验形式,取得了优秀剪纸作品展览、特色剪纸活动项目、剪纸馆本课程等赛事成果,是工美馆群落最具原创特色、专业特点和社会影响力的公众教育项目。

“青少年创意剪纸大赛”作为工美馆群落首个主题赛事类社教项目,其整体定位是:博物馆基于自身定位结合馆藏以及陈列展示主题,面向青少年群体发起的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才艺比赛类社会教育活动。

大赛以杭州市中小学生为核心群体,辐射全国中小学及部分剪纸特色幼儿园和职业高校。赛事受到杭州市文明办、教育局、市园林文物局的认可与大力推广,得到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剪纸分会等专业机构的长期支持。2019年赛事首次联合了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共同举办。

“青少年创意剪纸大赛”举办至今共收到作品9000余幅,赛事影响广泛。通过宣传、推广和交流,在与社会各界不断的互动中宣传了赛事品牌、推广了非遗文化,达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是博物馆“非遗文化教育”实践的成功案例。

2 赛事类社会宣教活动的共性和特点

2.1 项目开发:基于博物馆特色教育项目

赛事类社教活动脱胎于日常的社会宣教活动,又有别于跟随展览配套的宣教活动。以“青少年创意剪纸大赛”为例,最初是为配合工美馆群落的陈列主题而设计的特色青少年社教活动之一,后从众多手工體验类活动中脱颖而出,不断完善并成为品牌赛事。赛事类活动一定是基于博物馆自身原有的活动,但其互动性、参与度、规模肯定会超过原有活动。

2.2 活动成功条件分析

成功的博物馆赛事类教育项目具备以下特点:

①内容原创性。社教项目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工美馆群落自创建起就面临来自社会与自身发展的双重需求。其社教项目既要在博物馆事业火热发展的当下,为公众提供多元化的优质文化内容以避免同质化,又要以此为抓手向社会公众更好地宣传博物馆自身特色,帮助提高本馆辨识度。

②自身关联性。从选题策划角度出发,社教项目需要与博物馆自身内容主题相关,做到展教结合。工美馆群落由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三个专题型博物馆和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一个综合型博物馆组成,剪纸大赛串联了4个博物馆的内容。首先剪刀是剪纸的工具,它在刀剪剑博物馆有专门的展厅展出;剪纸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有展品展出及现场活态表演;扇面、伞面是剪纸比赛参赛作品展示的载体。因此选择剪纸大赛作为社教活动,和工美馆群落有较大的关联。

③活动易推广性。作为社教活动类赛事,首先需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除了活动本身的内容设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落地与推广,可参与的人越多,就越有群众基础。其次,是否具有方便操作性。需考虑项目的难易程度和活动开展的人力、物力成本,必须要符合入门易、精深难的特点,人人都可以参加,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顶尖。

④项目持续性。作为品牌社教项目,从策划初期便要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做好顶层设计与中长期规划。需要重点考虑以下两点:一是项目本身是否符合博物馆社教工作的基本思想和理念、适应社教工作的长期开展;二是项目本身是否具有弹性和外延性,是否有延续的可能。

⑤合作共赢性。活动要有广泛的人员基础和社会基础,不但个人能参加,社会团体、教育机构、民间组织也能参加。博物馆自身的推动加上广泛社会力量的推动,双重合力才能将社教活动推广开去,并获得广泛认同。

3 赛事类社会宣教活动内容设计

3.1 赛事主题设定:反映社会民生热点

“青少年创意剪纸大赛”从首届开始即在征求各主办单位意见的前提下每届独立设置主题(表1),选题和评审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民生热点、倡导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每一年大赛的主题都会贴合当年社会舆论主流的方向去选择,同时为兼顾选题的多样性及赛事的覆盖面,给选手更多的选择创作空间,从2017年开始设立多个主题。

3.2 调动参与积极性:开展广泛的学校合作

最初的赛事设计面向对象是青少年,第一届大赛的参赛选手范围为本市小学生。从第二届起,比赛范围扩大至浙江全省范围,参赛对象年龄段也从小学生往下扩至幼儿园幼儿,往上扩至高校大学生。2018年的第八届大赛,更是把参赛范围扩大到了全国。

综合历届的参赛情况来看,参赛群体主要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低龄儿童和高校学生所占比例较小,参与人数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图1)。不少选手是以学校、少年宫、剪纸社团等集体形式组团参赛,市外参赛选手大多是通过本地剪纸协会或具有特色社团的学校定向宣传组织参与。参赛范围扩展使作品数量快速增加、作品质量不断提高,赛事社会影响力有效提升。

3.3 规范评审奖励机制:突出专业特点

剪纸大赛的评审和奖励机制在历届赛事中不断得到完善。评审流程由“初评”“复评”“现场创作终评”三个环节构成。“初评”与“复评”是针对命题提交作品的两轮评审,“初评”采用网络盲评的方式,由多名专家评委交叉打分,“复评”邀请评委针对实物打分。“现场创作终评”将复评优胜选手集中進行现场命题剪纸,以考察选手创作的真实水平。从第五届大赛起,增设了面向广大网络用户的微信作品展示环节。在评委选择上,前几届比赛以浙江省内剪纸专家为主,后几届邀请外省剪纸专家参加评审。

在赛事的奖励机制上,大赛按金、银、铜剪子设置三档个人奖项和优秀奖,同时设置优秀指导老师奖和组织奖等多个奖项。所有获奖作品都可入选由博物馆当年编纂的赛事作品图册,并在博物馆展厅、兄弟单位、各学校进行巡展。2019年获奖作品还在杭州地铁1号线各大换乘站及15辆西湖环线爱国主义教育专线公交车上展出。第六届赛事起,杭州市教育局加入主办方行列,赛事奖励与教育系统政策接轨,成为一些学校在招生录取时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指标,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更大关注。

3.4 内容的深化与推广:赛事成果转化

3.4.1 由剪纸技艺到剪纸文化再到传统文化的延伸

“剪纸大赛”历经十一年,从最初单纯征集作品的赛事,逐渐发展成为剪纸技艺传承、剪纸文化体验、传统文化探索的综合性赛事。

第一,拓展剪纸文化和延伸内容。在“剪纸大赛”推广实施期间,博物馆结合剪纸文化开展以“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的系列宣讲及体验活动,为后续开展更广泛的馆校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全国推广时,根据各地区特色,结合赛事主题,以专家讲座、专题课程、剪纸展览、参观交流、体验互动、研学交流等形式,在江苏、浙江、上海、甘肃、山东、河北、四川等地开展了近60场剪纸文化推广活动。甘肃《天水日报》、江苏《扬州晚报》等宣传平台对活动进行了报道,对推广非遗文化传承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第二,发动相关社会资源和企业联动对赛事进行推广,提升社会参与度,丰富创意剪纸大赛的内容,实现合作共赢。

作为赛事的推广活动,博物馆组织各年龄段的中小学生去位于杭州富阳的张小泉剪刀厂了解制剪工艺以及这个百年老厂的故事和底蕴;到建德古村落采风,参观章氏新厅(清代注疏《唐诗三百首》章燮的故居)、吴氏宗祠(代表孝文化及爱国主义文化),了解古建筑,学习古代礼仪,实践国学文化;到有“剪纸之乡”美誉的湖州南浔千金镇参观千金镇剪纸博物馆,感受镇上“人人有剪刀,个个会剪纸,生生有作品”的浓郁创作氛围;去宁波港口博物馆采风,了解当地特色剪纸。通过一系列的研学之旅,让青少年深入了解剪纸艺术和剪纸文化,从而延伸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探究,这就是赛事活动推广的深层意义:源于剪纸而高于剪纸。

3.4.2 馆校合作开发:成果初现

馆校合作对于帮助学生丰富课外知识、提高社会资源参与度、提升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知极其重要。开展相关博物馆教育课程,不仅填补了学校课外教育存在的短板,也让博物馆的资源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在第六届大赛期间,考虑到对不同认知阶段的学生,需要设计不同的课程方案。③博物馆邀请部分剪纸大赛专家库成员和本地中小学剪纸教师共同编纂了馆本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读本系列:剪纸》,形成四单元共计16课时的图文教学教材,其中大量图例运用了历届剪纸大赛优秀获奖作品,并同步策划制作了8集教学短视频,并于2018年初完成出版,把课程带进了各小学、社区及其他文化场所,进一步推广了剪纸文化。

每届剪纸大赛结束后,博物馆都会集结优秀获奖作品进行展览展示,并结合配套图册以“流动博物馆”的形式在杭州市民中心、参赛学校和社区等地进行巡展。既是当届比赛成果的展示,又强化了参赛学生和指导老师的获得感和参与感。赛事获奖让他们在传承剪纸文化方面的努力有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作品展示也让他们获得社会的认同。同时,也为来年赛事做了前期的预热宣传。

博物馆还于2016年遴选出历届大赛中的60件优秀获奖作品移交文保科研部,作为后续可以再利用的资源。

4 博物馆举办赛事类活动的反思和建议

在推广和实践“青少年创意剪纸大赛”这个品牌类赛事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作为博物馆社教人肩膀上的责任,以下是在践行“青少年创意剪纸大赛”活动过程中的反思和建议。

4.1 博物馆赛事类活动的推广

赛事类活动是以文化为载体,以赛事为依托,结合博物馆已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深度融合的产品,其推广过程是让文物和文化“活”起来的过程。

首先,必须以自身为依托,挖掘已有资源,将群众基础好、易推广、操作性强、可深入的文化、技艺一一列举,然后找到与当地文化和博物馆、社会参与度契合最强的组合,进行小范围的推广和试验。在这个过程中,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选择了群众基础好、入门门槛低、可深入创作的剪纸技艺作为赛事类活动的载体,在从地区到全国的推广过程中获得了学校积极响应和参与,同时也获得了相关协会组织的认可。

其次,赛事类活动的举办将对赛事有兴趣的观众拉到了一起,也带动了以赛事为依托的相关产业的联动。这种联动节点之间可能是非遗的传承人、藏家、企业,也可能是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通过赛事的举办,更多地带动社会资源参与其中,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决定赛事类互动可以推广的影响力。

再次,寻找各方合作基础,调动整合力量,凝聚要素合力,扩大活动影响。自2016年起,赛事引入了杭州市教育局为主办方。博物馆设计策划教育活动和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开展的方式有所不同。以青少年教育为例,学校的教育立足于課堂,而博物馆的教育立足于本馆的藏品或展览。博物馆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推广和宣传传统文化,学校教育也需要多方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引入教育局加入赛事主办方,就较好地融合了双方的需求。然而,教育部门之所以介入,是因为多年来赛事做出的努力和成绩得到他们的认可,要想长期地被认可下去,仍需要博物馆社教人不断做出更多的努力。

4.2 塑造赛事类活动的文化灵魂

剪纸大赛从最初单纯的青少年才艺比拼,到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它所承载的内容越来越多。如何通过宣传、组织、策划,让博物馆和整个社会群体形成良性的互动、将剪纸文化中传承性的内涵、衍生出来的内容和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并以赛事为载体不断地延续下去,需要社教人通过不断学习,拓展思路。如2018、2019年暑期举办的系列剪纸文化研学之旅推广活动,尽管没有教辅教材、没有考试考核,但在沉浸式的活动体验中,青少年却可以学到更多,并且每个年龄段的人都非常享受这种学习的过程。

在赛事策划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因循守旧,对上一届赛事存在弊病的环节要坚决去除或者改进,在保持历届赛事中优质活动的同时,打破原有框架,不断反思赛事中各个环节,通过优化和升级从而提升赛事的质量。

4.3 主办方要把握活动主题方向

博物馆要始终记得:举办赛事的初心是为了让文物、让文化、让非遗“活”起来,从而获得更好的社会教育效果。因此,在举办赛事时,博物馆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必须把握好各方面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掌握好活动的方向和话语权,这在各个社会资源的合作互动中非常重要。

4.4 赛事类活动要特别注意赛前和赛后环节

赛事的赛前宣传预热、赛中直播宣传、赛后总结反馈等环节缺一不可。由于赛事类本身带有竞技类的属性,会较为强调比赛时刻的现场和比赛的结果,容易忽视赛事类活动的内涵和外延。因此,赛事类活动要特别注意文化的赛前铺垫,以及活动后成果延伸和推广,这是对赛事的参赛者、参赛组织、参与赛事的社会各方的一种有益的反馈。

注释

①[anonymity].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Statutes.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 Statutes[J].Nature,1959(00):504.

②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D].上海:复旦大学,2012.

③徐瑞芳.馆校协作模式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以上海科技馆馆校合作项目为例[C]//赵立新.面向新时代的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第十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