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 融合实践 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05-27 10:01王徜祥周长风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融合实践高质量发展信息技术

王徜祥 周长风

【摘 要】北京市房山区以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将信息化教学作为房山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点项目和关键举措,构建了“1+6”的项目实施框架和“五个一”的推进机制。对数据平台、智慧校园、双师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在线教室等进行整体统筹,分项实施,务实推进。在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实验区建设的一些特色做法和初步经验。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融合实践;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2)05-033-04

房山区地处北京市西南方向,全区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平原、丘陵、山区各占三分之一,区内地理差异、城乡差异较大。近年来房山区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建设取得显著进步,但还存在一些梯次差距。面对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面对北京市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以及房山區从教育大区到教育强区的现实任务,在教育部面向全国开展“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推荐遴选工作时,房山区积极参与并获批成为国家级实验区。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区教委将实验区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中,将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作为房山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点项目和关键举措。

立足实际,整体布局

1.基本理念

针对房山区整体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教与学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创新等现实问题,房山区确立了“育人、融合、协同、创新”的实验区建设优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其中,“育人”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要立足于学生发展,创设更加适宜学生发展、更加关注个性差异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融合”旨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找好找准切入点,力求将信息化教学落到实处;“协同”是指借助国家级实验区平台,形成实验区间、行政与业务间、高校与区域间、区域与学校间、校际间、学科间的协同;“创新”是指创新教育理念、内容、形式、方法和路径,以学生发展大数据汇聚与分析为引擎,构建实验校在“教学研评管”五个维度整体变革的创新型模式。

2.总体思路

实验区的总体建设思路是:以服务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和学生发展大数据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发展大数据汇聚与分析为引擎,带动区内实验校在“教学研评管”五个维度整体变革,提升干部、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形成一批智慧教师、智慧课堂、智慧学校,促进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总结有效经验与具体做法,逐步向全区域辐射推广(图1)。

图1  实验区总体建设思路

3.构建“1+6”项目实施框架

根据以上理念与设计思路,经过实地调研、方案研制、专家论证,确定项目整体实施方案,形成了“1+6”实施框架。其中,“1”是指“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总项目,“6”是指在总项目之下设计了“学生发展大数据融合平台建设”“智慧校园建设”“基于智能平台与学习工具的教学研评管一体化研究”“基于双师课堂建设的教学研评管一体化改革”“COP”“Class-in在线教室”6个子项目,项目以实验校为基地开展实施。

分项实施,务实推进

为保障项目的有序推进,首先建立了5个“1”的工作机制,切实帮助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即“1”名领导牵头,教委主任亲自抓,亲自把方向;“1”个专班推进,成立“房山区互联网+基础教育”专班,在“专班”的直接领导下,一个项目一个工作组,每个项目都有人抓、有人管,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局面,各团队协调配合,各司其职,按照“一月一调度、一月一汇总、一月一报告”的要求,全力推进;“1”个智库支持,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团队、首都师范大学专家团队、知名企业等提供专业和技术支持;“1”个中枢聚合,专门组建一个秘书处,聚合各方力量,努力做到组织精细化,管理制度化,服务精准化,确保项目有组织、有计划,科学、合理、有序地推进;“1”项专款助力,在区里项目经费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依然为这个项目申请了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确保信息化软硬件的资金投入。在这一机制的推动下,每个子项目深入实践,各有侧重,各显特色。

1.数据平台

学生发展大数据融合平台建设旨在进行数据治理,打通数据孤岛,形成房山区教育数据资源的“聚、通、用”体系。在信息互联互通中,实现账号统一、组织机构统一、用户资料统一,各类应用以统一标准接入,在门户平台中区、校、部门各类结构和管理者、教师、学生各角色通过专属空间实现线上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具体做法是以做好“五项管理”和“双减”工作为重要抓手,建立智慧作业管理系统和阅读管理系统。其中作业管理系统依托于区级资源,统筹整个作业管理工作的全流程和教学场景,实现“双减”工作的落地情况评估、学生作业学情数据采集及分析、师生精准化资源推送支持。阅读管理系统是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行为、阅读内容、阅读教学的数据分析,输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分析报告,建立学生阅读成长档案。同时,精准推介阅读内容,为阅读教学提供支撑。

2.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建设主要是通过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室、特色功能教室、绿色能源建设等)和应用服务(校园门户、智慧教学服务、智慧学习服务等),整体提升学校的教学改革、队伍发展、管理水平等。具体做法是侧重从“示范”这个视角进行推进,遴选了三所学校做试点,进行整体化、规范化建设,在全区发挥示范效应。

3.双师课堂

双师课堂旨在探索基于“互联网+”推进教育资源双线供给,线上线下融合推进育人方式变革,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重点解决乡村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师资和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形成了多种类型并存的特色双师课堂模式。校际双师:目前已完成了2组13所28部区内校际双师课堂教室建设,探索直播型、专递型和录播型双师课堂模式;跨区双师:完成两组10个班跨区双师课堂建设,部署Class-in双师教学平台,开展跨区域双师课堂教学实践;校内双师:重点以智慧校园实验校为基地,开展直播式、录播式校内双师课堂的建设与应用研究;教研双师:为152位教研员和全区85%的学科教师注册Class-in账号,部署平台,促进教研形式创新,逐步实现网络教研常态化。

4.基于智能平台和学习工具的课堂

智能平台是指利用智慧学伴,联动学生发展大数据融合平台,提供学科能力测评工具及优质在线资源,汇聚学生在线学习过程性数据。学习工具是指可以汇聚和输出数据的移动终端设备,如PAD、点阵笔等。利用智能平台和学习工具,汇聚多元数据,生成多样态的教与学模式。特色做法是为14所实验校的初二和高二两个年级安装点阵笔,旨在实现诊断的便捷性,教学的精准化,学习的个性化,思维的可视化。

5.靠谱(COP)研究

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行为改进——房山区靠谱(COP)项目,旨在通过10所小学的150名研修教师掌握基于大数据的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教学反思方法与技术、抽象概括方法与技术,形成“一体两翼”的课堂教学改进体系。一体是以课堂教学改进为载体;两翼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质性教学改进和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实践行为的诊断与改进。聚焦改进成效,建立本区教育行为大数据常模;聚焦教研转型,开展了教育大数据支持下的学科精准教研。这个子项目基本实现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年增长率不低于10%,课堂教学行为年改进率不低于5%。

6.Class-in在线教室

通过集中培训、专题培训+实践应用,借助Class-in平台分层分类组建线上教研组,构建线上教研空间,形成了稳固教研共同体,基本实现了区域内线上教研组织体系组建。构建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线上听评课教研实现路径。支持听评课、示范课教研活动按计划开展,构建异步课堂,同步教研的线上线下听评课教研场景。

总结经验,精进不休

从项目启动到实践推进,项目组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小切口大设计。去数据孤岛,统一认证门户,创建数据中台;去校际差异,共享优质资源,推动均衡发展;聚焦课堂,技术赋能,遵循五位一体,破改革难关,创新教学模式,提课堂实效;促教研提质,探索智慧教研,精准测评助学。初步形成了以下几点相对成熟的做法。

1.聚焦“五维”,突出教研队伍的引领作用

实验区建设,由区教研部門带领学校整体推动,聚焦“教学研评管”五维一体,突出教研队伍的引领与教师队伍的参与。在整体推动的基础上,建立了试点学校,试点学校积极参与共同学习、研讨、交流、体验和实践,并按照教育部实验区文件精神,做好了实施方案制定、设备设施配备、所需工作安排等各方面准备,体现了实验区建设先行者的决心和信心。

2.立足区情,确立“大设计小切口”推进策略

在充分调研和专家引领下,立足房山实际,形成了明确的实验区建设思路和方案。建设方案有较好的抓手和载体,使得整个实施可行、可操作、可检测、可达成。围绕实验区建设核心的四个方向确立了“大设计小切口”策略,大设计意味着高站位,小切口就是在实施层面可行、可操作、可检测、可达成,由过去的大而全转变成小而精。

3.聚焦课堂,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通过“引进来”战略带动,先后同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机构实施“大数据助力区域教育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COP”项目,多方开展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探索。该项目在利用信息化获取资料进而促进探究式学习、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视野从而激活学生创造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果。信息化已成为师生教与学的习惯,师生对信息技能的使用更加娴熟。

4.重视科研,以小课题研究带动实验区建设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科研理念,以小课题研究带动子项目的实施推进。在子项目的实施推进过程中,采用课题引领方式,以小课题研究为抓手,解决各个子项目在推进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通过小课题研究工作,探索“五维”建设新模式。依托小课题,总结经验,优化项目推进策略,深化项目研究。

深刻检视,反思问题

实验区项目推进,确实让我们明确了区域教育信息化融合的方向、基本定位,还有推进的具体思路,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但是,在实践和深刻检视过程中也确实遇到了诸多问题和障碍。

1.干部的信息化领导力和师生信息素养仍然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在的教师普遍会使用计算机,能编辑一般的文件,会进行表格数据处理,会制作PPT,一般的电子化办公问题都不大,多数教师上课也在使用PPT,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就很高了。从推进实践看,教师的信息化意识稍显薄弱:一方面是教师的信息化理念缺乏,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对信息的使用意识缺乏,而且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强,读不懂数据背后的教育意义。“当前数据获取已不再是掣肘,数据价值成为教育数据应用实践的首要指向和核心要义”[1],导致一些教师不主动不愿意去尝试。《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其中“两高”是指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实现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2]。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

2.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专业研究尚需再深入

信息技术究竟能解决教育教学中哪些方面的问题?有哪些技术可以帮助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设怎样的信息化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当教与学的关系被重构,学校如何选择合适的学习工具,如何运用?“信息技术通常是作为应用工具,渗透到不同的学科当中,目的在于借助信息技术的效率,提升不同学科知识与信息的传输、转化、吸收与应用效率。教师要同时兼顾学科教学的专业性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率[3]。”再好的技术,如果没有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它在旧有的教育环境中也会变得苍白无力。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慢慢去攻破,只有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断的磨合、调整和创新变革中,才能慢慢使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成为教育教学常态。

参考文献

林书兵,张学波. 教育数据解读的认知解密与技能解锁[J]. 开放教育研究,2021,27(4).

王左利. 教育信息化2.0要推进构建三个模式——访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J]. 中国教育网络,2008(9):16-18.

张华. 探寻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有效途径[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1(11).

猜你喜欢
融合实践高质量发展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小学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融合实践
新建本科院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探索
谈小学少先队工作德育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