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科技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

2022-05-27 10:01胡洁婷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案例分析

胡洁婷

【摘 要】为揭示初中信息科技课堂师生互动行为规律,本文在改进互动分析编码系统(ITIAS)的基础上,以交互远程教室和网络机房两种信息科技课堂典型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实录视频作为分析对象,从教师言语行为、学生言语行为、人机互动等方面利用NVivo工具进行数据采集编码与分析,并结合互动分析数据,从增加交互意识、强化问题链设计等方面提出优化师生互动行为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课堂师生互动;互动编码;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2)05-040-03

2018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正式发布,新课标中提出信息科技学科的总目标是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科技学科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有必要对信息科技学科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行为进行重新梳理,分析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习惯和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而使得信息科技课堂变得更加生动高效。

笔者选取交互远程教室和多媒体网络机房两种信息科技课堂典型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课例,利用NVivo11工具进行编码,尝试总结出信息科技课堂下师生互动特征及问题,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

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来自学校信息科技课堂教学实录视频。主要选取交互远程教室和多媒体网络机房两种信息科技课堂典型教学环境下的四节课例视频,教学内容分别为“搜索引擎”“初识人机交互”“用数据计算说话”“PPT封面设计”,教学对象均为上海市五四学制的六年级学生,教学时间均为1课时(约40分钟)。

2.研究工具及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进行行为分析。NVivo是一款强大的质性分析软件,可以构建节点编码表,将课堂实录导入后,按照节点进行编码,自动形成节点编码覆盖层次图、编码带等可视化图形,方便进一步分析。

在师生互动行为测量工具中,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C)是20世纪6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测量工具。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顾小清、王炜将教师和学生对技术的操作列入课堂观察,以增强技术工具对于课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ITIAS)。

本研究以ITIAS编码系统为主要依据,结合观察实际课堂教学交互行为,对编码系统进行修改,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在表1所述的编码系统基础上,本研究以每一个具体互动行为的时间跨度为间隔,对4节课堂实录进行编码。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笔者使用NVivo11对信息科技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节点覆盖率进行统计分析,从教师言语行为、学生言语行为、师生人机互动三个角度对比分析两种典型信息科技课堂学习环境下的师生互动行为。由于NVivo11软件中每个课例单独生成编码节点覆盖率,综合分析不同教学环境以及课型下的实录课堂,笔者将每节课例的节点覆盖率汇总至Excel中形成图表,如图1所示,其中X轴为节点覆盖率,Y轴为互动内容。

1.教师言语行为分析

从教师言语行为编码覆盖率可以看出:初中信息科技学科课堂上教师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后续课堂引导效果,虽然提问行为中出现了开放问题和封闭问题,但如果问题设计的太开放就不能引起学生有效思考,封闭问题过多也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同时,讲授、引导启发、开放问题、封闭问题等行为在一节课中的出现次数较多且在课堂中占用较长时间,说明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发起与学生的互动、关注课堂学生知识内化情况,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理念。

2.学生言语行为分析

从学生言语行为编码覆盖率可以看出:学生的主动应答、被动应答和独立操作行为出现次数最多,主动提问、讨论协作等认知性行为出现的次数较少,这说明学生在面对教师提问、任务布置或者讲授时,大部分都处于静默思考状态。虽然每节课教师均设计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但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基本没有主动提问,大多数学生仅出现回应教师行为。学习空间的设计也影响到小组合作交流的状态,小组围坐式明显要比插秧式学生的讨论时长和讨论效果更好。

3.师生人机交互分析

从师生人机交互编码覆盖率可以看出:信息科技学科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多样化技术支撑教学内容呈现、学习评价以及课堂组织管理,但也会出现一些不稳定因素,如网络稳定性、平板App的兼容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同时,信息科技课堂资源富媒体化显著,学生很多时间是在对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信息加工,但通过编码可以看出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与教师进行资源互动,生生之间的资源传递基本没有出现,而课堂上出现的学生无目的浏览资源、无思考活动等状态,都在提示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设计合理的富媒体资源以及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有目的性使用资源的学习习惯。

研究建议

本研究结合对教学实践案例的互动分析结果,对提高初中信息科技学科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提出以下建议。

1.增强教师交互意识,优化互动活动设计

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室拥有开放的网络系统和便捷的硬件环境,教师可以采用丰富的媒体资源,促进教学信息、学习资源的流通和共享,优化教学情境创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每个教学环节不局限于单一互动形式。

在课堂导入环节,除了视频导入,可以增加与主题相关的、学生可以参与的互动类型,如人工智能小程序、AR体验等,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利用多种技术形式传递教学资源,在教师引导下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人-资源互动,增强课堂互动效率。

2.强化问题设计意识,培养学生计算思维

在信息科技学科课程标准修订中,明确计算思维作为信息科技课程核心素养。通过计算思维的界定可以看出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将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核心概念以及课时目标转换成层次鲜明同时具有系统性的问题链。问题链应该是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并存,同时应考虑问题链是否明确对应该教学目标、问题链本身是否目标明确、问题链是否考虑学生思维起点以及问题链是否具有层次性和情境性等。

3.丰富学生学习方式,改进课堂评价方式

信息科技学科课堂中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围绕教师的问题链基于相关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信息化教室应该赋予学生利用工具与同伴、教师进行及时交流的通道。教师可以在传统插秧式计算机房中通过席卡、标签等将物理学习环境重新设计以及增加小组资料夹创建分享等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小组合作意识,提升小组合作的荣誉感。

同时,教师应灵活应用技术工具丰富课堂评价的方式,在学科教材中已有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表”的基础上,结合学情以及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培养制定校本化评价标准,让学生参与课堂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顾小清,王炜. 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4(7): 18-21.

胡正勇. 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J].教育信息技术,2017(2).

张华武. ITIAS在多媒体课堂教学量化研究中的应用[J]. 軟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10): 90-92.

李静,张祺等. 中学信息化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研究——基于质性分析的视角[J]. 中国电化教育,2014(2): 101-107.

猜你喜欢
案例分析
中学数学中的解题教学及案例分析
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高校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案例分析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科技劳动视角下的超额剩余价值来源探析
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模式研究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利用数据流进行电控故障诊断的案例分析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