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民文艺观对乐教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022-05-27 04:39张君颖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5期
关键词:乐教新时代

张君颖

内容摘要:“乐教”思想是中国教育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乐化人文、倡新风的传统由来已久,也为新时代文艺思想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和实践涵养。人民文艺观是新时代党引领文艺建设、推进文艺工作的思想和理论指南,不仅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长久以来的政治智慧,也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乐教”思想,使新时代人民文艺观统揽古今精华,饱含中国特色。

关键词:新时代 人民文艺 乐教

新时代人民文艺观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实,瞻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党和人民深刻把握文艺工作发展脉络的思想和理论结晶,其核心理念、价值功能不仅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人学意蕴,更蕴含着中国传统“乐教”思想的政治教化、道德教化、审美理念等价值取向,是对传统“乐教”思想的时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够为新时代强化“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提高文化软实力提供强大力量。

一.新时代人民文艺观的核心理念

新时代人民文艺观体现在党中央领导的文艺建设的方针、政策、纲领中,落实在文艺创作、评判的环节中,是一个层次分明、系统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一)文艺创作: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坚持文艺表现的主角应当是人民、文艺描写的对象应当是人民,新时代人民文艺观与此一脉相承,坚持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首先,文艺创作要立足人民。我国文艺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文艺创作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创造历史、改写时代,因此新时代人民文艺观坚持文艺创作要立足人民、扎根人民,创作者要从自己是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一员的创作理念出发,在了解人民生活的基础上,从人民的视角、人民的需求出发,运用人民群众所熟知、熟悉的话语体系,为人民抒写、为人民发声,表达人民诉求。其次,文艺创作要刻画人民。文艺创作的主体是人民,刻画的对象也应是人民。新时代文艺创作应避免以往英雄主义、个人主义的弊病,确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创作观念,把创作视角和重心从个人转向群体,着重刻画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展现他们在时代洪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良好的精神风貌,表达人民所思所想和现实诉求。在创作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能动作用,广泛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艺创作、为文艺创作建言献策,保证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健康发展。最后,文艺创作服务人民。文艺创作来源于人民的社会实践,创作的目的自然也是要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服务人民,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提升的精神需求,充实民众的精神世界,提升民众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是为了给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引领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让人民透过优秀的文艺作品体悟国家发展、社会变迁,拥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二)文艺评判:以人民为镜鉴

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坚持人民是文艺的鉴赏家、评判者。进入新时代,得益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升的同时,文化水平、审美能力也不断进步,市场经济推动的文艺创作繁荣、全球化浪潮带来的世界多元文化冲击也使文艺创作趋向于追求流量、迎合市场,但新时代人民文艺观始终强调,文艺评判的尺度把握在人民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鉴赏标准往往传递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因此首先,文艺批评要坚持人民立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根本在人民,因此新时代人民文艺观指导下的文艺批评强调避免沽名钓誉、自吹自擂,而是站在人民的角度,切实倾听和表达人民的声音,在进行文艺评论时把人民的标准放在首位,在兼顾艺术价值和市场取向的同时,侧重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文艺批评只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够以评促建,在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中形成良性循环,共同推进文艺事业以人民为中心实现繁荣发展。其次,文艺批评要提升格局情怀。文艺批评和文艺评论能够指导艺术创作、引领鉴赏风向,对艺术作品和人民群众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时代人民文艺观正确认识文艺批评的重要作用,提倡文艺批评要着眼大格局、培养高情怀,瞻仰党和国家的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现实诉求,以真理的标准和专业的态度对文艺作品进行批评和评论,褒扬真善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中国精神、传达中国力量。最后,文艺批评要遵循科学方法。文艺批评工作仍是一项有着行业规范、基本遵循的劳动,新时代人民文艺观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为纲领,强调文艺评论和批评不应随心所欲,而要从历史的、现实的、人民的角度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协助文艺创作百花齐放。

(三)文艺功能:以人民为根本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强大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由人民群众在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创作出来,也将反哺于创作主体和实践活动。新时代人民文艺观注重发挥优秀文艺作品的正向引导作用,为社会发展和个人提升创造精神动力。首先,发挥文艺的教化功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育人的最终目的,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国家的追求,更是时代的要求。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形式多樣、内容丰富,兼具艺术性和学理性,是育人的生动教材,对于提升广大民众的人文素养、审美修养至关重要。其次,发挥文艺的政治功能。社会主义文艺始终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传达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新时代人民文艺观坚持文艺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通过文艺喜闻乐见、丰富多样的形式潜移默化的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理念,归根结底是为了育德育人、安定团结,将中国声音转化为中国力量。最后,发挥文艺的娱乐功能。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人民谋幸福,新时代人民文艺观坚持开放包容的心态,鼓励百花齐放,以多样的艺术形式、丰富的文艺作品充实人民生活,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

二.新时代人民文艺观对“乐教”思想的继承

我国有着悠久的音乐教育历史和内涵丰富的音乐教育思想传统,自音乐教育产生之初,“乐”与“礼”便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诗”、“乐”“舞”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传达出愉悦身心、移风易俗、治世教民等丰富的内涵。新时代人民文艺观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的重要论断,始终不忘从传统“乐教”思想中汲取养分。

新时代人民文艺观继承了传统“乐教”思想的实践特性。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类,产生了语言,从而孕育了音乐艺术。中国古代的“乐”和“乐教”也是在人民劳动和日常生活中逐渐产生并完善的,从《淮南子》中所载古代劳作时前呼后应时形成的“举重劝力之歌”可见一斑。与此一脉相承,新时代人民文艺观始终坚持实践性,主张文艺应深深融入人民生活,针砭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强调文艺工作要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百年来艰苦奋斗的实践历程,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文艺创作上与时代同步伐、在文艺评论上与人民共进退,在文艺市场上与社会齐发声。

新时代文艺观继承了传统“乐教”思想的人民特性。《论语·述而》记载孔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荀子坚持音乐中正平和百姓就会和谐、音乐端肃庄正百姓就统一,充分说明了正声、雅乐能够使人民群众和乐、使国家社会安定。新时代人民文艺观深刻认识到了传统“乐教”思想的强大育人作用,坚持文艺服务人民,主要体现在首先文艺刻画人民,新时代文艺聚焦于社会进步带来人民生活重大变迁,秉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念,充分挖掘展现新时代风貌的平凡个人,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和价值诉求,为人民发声。其次文艺教化人民,新时代人民文艺观看到了时代发展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素养的更高要求,也看到了人民群众随物质生活改善而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文化知识等于文艺,以人民群众乐于接受、善于理解的方式传播知识、弘扬精神。最后文艺激励人民,新时代人民文艺观指导下,文艺作品不仅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国家社会的重大成就,还引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在汶川地震、新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危机时刻,给予每一个中国民众以向上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文艺观继承了传统“乐教”思想的民族特性。《礼记·乐记》中强调“声音之道,与政通”,通过声音、音乐可以看出社会是否和谐、国家是否安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文艺与社会政治经济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是为了展现中国特色、发出中国声音,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文艺事业发展首先要树立文化自信,以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优秀文化底蕴为滋养,从中华民族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传统美德中汲取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再借鉴世界优秀文艺,辩证取舍,推进中国特色的文艺事业。其次文艺要能够针砭时弊,强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及时发现和揭露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引导正确的价值理念、方向道路,为政治经济保驾护航,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道路、制度优越性。

三.新时代人民文艺观对“乐教”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强调一切文化发展都是承继过去并不断创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百年奋斗,遵循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奋斗实践和目标,实事求是,推陈出新,造就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文艺观。新时代人民文艺观对传统“乐教”思想的发展体现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层面。

理论上,古为今用、革故鼎新。我国传统“乐教”思想虽渊源深厚,但“乐教”往往与“礼教”、“诗教”等相伴相生,在理论的系统性和整合性上有所欠缺。新时代人民文艺观对传统“乐教”思想客观认识、辩证传承,在吸收其理论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发展。在理论来源上,新时代人民文艺观坚定方向路径,首先坚决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根本指南,在继承传统“乐教”思想文艺源自劳动的基础上,认识到文艺的本质是社会意识形态,文艺同政治经济相互作用等,辩证认识文艺的本质内涵、充分挖掘发挥文艺的社会功用、健全完善文艺的管理体系,使文艺不断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并不断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国家强盛的物质力量;其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思想指针,新时代人民文艺观的产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凝结着党中央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一个历史时期成功开展文艺工作、形成文艺理论的历史和现实经验;最后以世界优秀文艺理论为滋养,新时代人民文艺观克服了传统“乐教”思想产生的社会现实的局限,以开放的姿态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艺理论,批判性的取其精华,为我国的文艺事业提供更加丰富的滋养。在理论体系上,新时代人民文艺观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各时期领导人关于文艺工作的讲话为纲领,着力构筑和打造中国特色的文艺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将古今中外的文艺思想、理论融会贯通,注重国内文艺建设的同时,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在世界文艺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

实践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中国传统社会体制、国家建构下,传统“乐教”思想传达着等级分明、政教合一的价值理念,展现的是国家威权、秩序井然。新时代人民文艺观在继承传统“乐教”思想民族性、政治性的基础上,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更强调文艺的大众性,注重通过文艺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在文艺中渗透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范。在国内,在统一的文艺思想指导下,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文艺事业和文化产业渗透在经济、教育等各行各业,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广泛接收到不同国家、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文艺成果,也能够成为文艺创作和文化创新的主体;能够通过大型文艺汇演、公益广告等接受主流价值观念,也能够在网络平台看到民生百态和小众创意,文艺的大众性得到了有效彰显。在国际,我国不断优化中国话语体系,在文本叙事和形象设计上充分展现中国风采。在文本叙事上,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家国情怀,抒写国家奋进脚步,弘扬当代中国精神,涌现出如《战狼2》、《流浪地球》等一大批获得国际社会好评的优秀影视作品。在形象设计上,依托于奥运会、冬奥会、世博会等国际盛会,在宣传片、建筑、吉祥物等的設计中既融入中国元素,又贴合世界审美,塑造积极向上、开放共荣的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

[1]白清平,刘梦.习近平文艺观:理论来源、核心要义和价值指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5):18-22.DOI:10.1593

8/j.cnki.iper.2021.05.004.

[2]曾一果.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价值观引领[J].艺术评论,2021(06):41-53.DOI:10.16364/j.cnki.cn11-4907/j.2021.06.00

5.

[3]马龙潜.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J].艺术百家,2019,35(04):1-5.

[4]赖大仁.“人民文艺”百年历程: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一个视角[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04):52-63+158.

[5]晏青.文化自信的文艺实践:从文化叙事到中国形象传播[J].东岳论丛,2020,41(02):167-174.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0.02.017.

猜你喜欢
乐教新时代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改变小学语文教学观念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语文课堂的乐教与乐学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四乐教学法”初探
论孔子的乐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