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粤客闽三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2022-05-27 10:02张健雅
关键词:比较词汇

张健雅

[摘 要] 对粤西廉江地区粤客闽三大方言2 371条词条进行分类统计,将该区三方言间的词汇差异表现归纳为构词和义域两大差异,其中构词差异包括音节多寡、语素顺序、词根语素和词缀差异;对三种方言间的词汇接触情况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 廉江;粤客闽方言;词汇;比较

[中图分类号]H176    [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廉江市地处广东省西南、雷州半岛北部,东邻茂名的化州市,南接遂溪县,西、北分别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合浦、陆川、博白等县接壤,东南一隅分别与吴川市、坡头区相连,西南濒临北部湾。该区境内通行粤、客、闽三大方言,以粤语为主,闽语和客话虽然相对弱势,但也存在纯客、纯闽方言村镇。因日常生活中经济、政治、文化交往的需要,廉江市局部地区形成了双言或三言现象,如石城镇的上县村、山头村的居民以讲粤语为主,但也可以使用闽语交流;再如石城、横山、青平、河堤、良垌等镇的村民,通常可用两种或三种方言交流,当地人称这种现象为“三合土”。[1]57

三大方言词汇既有共性也有差异,简单来看,形成共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三方言均以汉语为源头或保留或发展而来,因此,有不少词语说法相同;其次,三方言在该区呈交错分布态,随着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当地居民在语言使用上容易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即语言接触现象。已有学者运用语言接触相关理论对个别地区方言词汇变异进行研究。[2]106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三大方言因歷史、经济、文化等人文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方言区之间的认知差异。如“稀饭”,粤客均叫“粥”,闽语叫“糜”;“菜”在粤语里叫“餸”,闽语叫“物配”,客话叫“菜”,这些差异性通常体现在方言特色词上。

基于此,本文针对廉江粤、客、闽三方言的词汇进行分类统计,进而对不同类属的词汇作一个系统的比较分析,以词汇的视角窥探廉江地区粤、客、闽三方言之间的关系。本文所用词汇调查表收条目2 371条,按义类分类法给词条分类,含天文、地理、时间、饮食、风俗、人体、称谓、动作等共26类。词表所收条目以词为主,兼及若干短语,此处统一称为词或词语。调查所选择的方言点一共6处(1):粤语点分别是安铺镇西大街、石城镇垌心墩村;闽语点分别是安铺镇吉兴村、石城镇山头村;客话点分别是塘蓬镇黄垌村、青平镇背埇村(2)。文中举例的词条若无法确定本字,用方言同音字加“ ”替代;没有同音字的则用“□”代替并加注读音。

二、三大方言词汇异同比较分析

(一)三大方言说法相同的词

在用来比较的2 371条词条中,三大方言六个点的说法相同的词语共464个,占总数的19.6%。这类词语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形同实同的词语,即词形完全相同、读音在各大方言中具有一致性的词;一种是音近义同的词语,即统计时不局限于词形相同,只要各大方言之间的说法符合语音对应规律且语义相同,则仍属说法相同一类。

1.形同实同

这类词在廉江粤、闽、客方言中词形相同、意义相同,大多属于基本词,为同源性共有。基本词汇是语言词汇中最稳定的部分,它不轻易随语言的演变而变化,也最容易为新分化形成的语言或方言所沿用,如“风”“云”“山”“门”“水桶”“春天”等。“形同实同”词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共同说法与普通话相同的词语;一是共同说法与普通话相异的词。

(1)共同说法与普通话一致的词例见表1。

(2)共同说法与普通话相异的词例见表2。这一类词多为方言特色词。

表2所列举的词条,三个方言说法彼此完全相同,这些一致的表达形式,有些是属于粤闽客方言共有的特色说法,如“鸡窦”“面”“肥”“烫斗”“痰盅”“桶笃”“鸡翼”“新妇”“好彩”等;有些是南方方言共同保留下来的古汉语特点,如“被子”“梳子”“害怕”“锋利”等用单音节词表达;有些则可能是受另外一种或两种方言的影响而形成的,如通过语言交流而借用外方言的语言成分并经过一定时间的使用吸收,不同方言间的共同成分由此产生,这些共同成分即通常所说的接触性共有成分。如“米汤”在所调查的6个方言点中均叫“饮”,事实上广东的主要粤语和客话分布区——广府一带的粤语和梅县、河源、翁源、武平等地的客话只有“米汤”一说,未见“饮”的说法,闽语区的厦门话和漳州话称“米汤”为“饮[am53]”,因此廉江粤、客方言“饮”一说应是受闽语影响。再如“香皂”在廉江闽语中说法同当地粤、客一致,叫“香枧”,而事实上闽语里一般是把“香”叫做“芳”,雷州话就把“香皂”叫做“芳碱”,厦门、漳泉闽语叫“芳雪文”,“雪文”是“香皂”的音译。因此笔者认为廉江闽语的“香枧”一说应是受粤、客影响所致。

2.音近义同

采用音义对应原则,语音优先,语义作为辅助参考。比较时,不单从字形上来确定是否相同,还要从音义两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如果相比较的语素读音存在对应关系,且意义相同或相近,也视为彼此说法相同,见表3。

表3中,否定词“没”在粤语中写作“冇”,闽语和客话是“无”,从字形上看,它们是属于不同的语素,但是从语音对应上判断,它们应当归为相同一类。据覃远雄调查,粤语的“冇”和闽、客的“无”均来自“无有”的合音[3]131。再如第一人称代词“我”,客家话文读“我” [o44],白读“”[ai11],“”为方言俗字,其本字实为“我”。客话的白读音保留了“我”字的古音,其俗字反映形式虽与粤、闽不同,但实际读音、本字与粤、闽完全相同。“站”字在今廉江三大方言中均写作“徛”,但读音彼此不同。廉江粤语止开三等字唇牙喉音多读ei,舌齿音读i,闽语一般多读i,见组少数字白读ia;客话止开三等字见组一般读i。因此,从“徛”在廉江六个方言点的读音来判断,其语音规律相互对应,应属同源。造成“音近”的原因除了同源关系之外,还有可能是受临近方言的影响所致。前面已经说过,廉江境内通行粤、客、闽三大方言,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交错使用三种方言,因此母语方言容易受到临近方言的影响。如表3中的“想”,湛江主流闽语雷州话读中平的阳上调[nam33],而廉江闽语读音则为阴去的中升调,其调值走向有可能是受周边粤语阳上低升调影响所致。

(二)三大方言说法各异的词

在用来比较的2 371条词语中,三大方言说法各异的词语共566个,占总词数的23.9%。这类词体现廉江三大方言的差异性,从性质上看,粤、客、闽方言间的差异体现在词缀、构词方式等;从数量比例上看,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说明三种方言间的差异较大。见表4。

表4列举的例词中,有相当一部分词反映了三大方言特色,通常称这些词为特色词或特征词。“给”在三大方言中的表达形式保留了粤、闽、客方言各自的特点,分别用“畀”“乞”“分”。舀水用的“瓢”在廉江粤语中叫“壳”,是用物体的性状来命名;客话除了用一个语素“勺”外,还可加词尾“嫲”,“嫲”为客方言特色后缀;闽语的“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复合词。“流氓”一词主要体现在词尾的不同,粤语用“仔”,闽语用“囝”,客话用“子”,三者均可以表示某一类人,带有轻微的贬义色彩。“晚上”一词在廉江三大方言中的表达形式也完全不同,但和各自的代表方言点说法基本相同,如广府粤语也叫“晚间黑”,梅县、河源等地客话也叫“暗晡夜”,闽南话、雷州话都叫“冥昏”,这些说法都相当具有方言特色。如“小鸡”,粤语用“仔”,闽语用“囝”,客话用“子/儿”。可见粤西地区虽然与粤、客、闽三大方言代表点相隔一定的空间距离,但是在各自方言的特色说法使用上却并未轻易受地理位置和使用环境等的影响。

(三)三种方言中两两相同的词

这一类词主要是指在三种方言中,任意两种方言说法完全相同的词。由于粤、客、闽均有两个调查点,因此,这类词还可以看出同种方言、不同乡镇的内部一致性。经统计,粤客相同的有388条,粤闽相同的有99条,客闽相同的有72条,共559条,占总数的23.6%。见表5。

统计结果表明,粤、客、闽三种方言中两两相同的词,粤客最多,其次是粤闽,最后是客闽。可以初步判断,廉江地区粤、客、闽三种方言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分别是粤客>粤闽>客闽。当然,要判断三者的亲疏关系不能简单凭借两两方言共同说法的词条数,还得具体考察核心词或非核心词、语素及构词方式等统计数值,才能得出更加准确的依据。

(四)其他词

除去以上三种类型,还剩下782条词目,这批词较难归纳,它们基本表现为同种方言的两个方言点说法不一致,或是六个方言点说法交叉混同。廉江地区因存在粤、客、闽三种方言交杂使用的特殊语言环境,以致任一种方言都可能受到其他方言不同程度的影响。即便是同一市县内的同一种方言,如粤1与粤2、客1与客2,都可能存在内部不一致的现象,说明方言接触存在局部变异的現象。见表6。

三、粤客闽三方言词汇差异表现

通过分类统计发现,廉江粤、闽、客三大方言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构词语素、构词方式等。这些差异有些是特色词差异,有些则是受外方言影响而产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往往是夹杂了两种或多种方言的特点,因此造成了既不同于本方言又不同于外方言的情况,如因方言渗透产生的词语仿拟、融合和兼用等。本文主要从方言词汇构词差异和意义差异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中构词差异包括音节多寡、语素差异和构词类型三点,意义差异主要体现为义位的义域差异。

(一)构词差异

1.音节多寡的差异

音节多寡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音节数量的差异。汉语词汇的发展在构词上表现出来的趋势是双音节词的增多,汉语方言较普通话则保留了较多的单音节词。此处不作方言和普通话的比较,只对廉江三大方言的音节数量差异作比较。廉江三大方言词汇之间的语音音节数量差异主要表现为单音节与双音节的差异,同一个词条在三大方言中的说法出现单音节或双音节的现象非常普遍,如表7。

2.语素顺序的差异

语素顺序的差异,表现为语素完全相同的并列式或偏正式的双音词,在词形上最大差异就是语序相反,通常也叫同素逆序词、同素反序词、倒序词或颠倒词。廉江三大方言里也出现了一批倒序词,见表8。

3.词根语素的差异

在汉语中充当构词材料的语素,既有同义语素,也有非同义语素,在方言里,这两者的区别也相当明显,见表9。

表9例词中,表示“看”义的“睇”“眏”“望”;表示“黑”义的“乌”;指称“锅”用“镬”“鼎”,指称“眼睛”的“眼”“目”;表示天气寒冷用“冷”和“寒”;指称树木用“树”和“木”等,这些语素属于不同形式的同义语素,粤、闽、客三种方言在表达时,对同义语素的选择有同有异。不同方言有时还采用不同义语素,如“梗”,粤客“梗”“骨”两用,闽语则用“骨”;“稻谷”粤客叫“米”,闽语叫“粟”;“水稻”粤客叫“禾”,闽语叫“粙”。“粟”,《说文》:“粟,嘉谷实也。”[4]225《汉语大字典》该字条下第一个义项为“古代泛指谷类”。[5]3353现代汉语中,“粟”为北方的所指的小米,而在古汉语中,“粟”的义域包含了各类谷物。

4.词缀语素的差异

汉语构词法除了以词根复合构词为主,附加式构词也是汉语构词重要方法之一,而词缀则是附加式构词的重要语素之一。廉江三种方言词语的附加式里,词根语素相同、词缀语素存在差异的现象非常明显。根据词缀在所构成的派生词中所处的位置,可以分为前缀和后缀两种。

(1)前缀

廉江三种方言中出现的前缀主要有“老”“阿”“初”“第”等名词前缀。“阿”“初”“第”和普通话用法大体一致,不再赘述。三大方言的前缀与后缀相比都不发达,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词性以名词居多。例如表10中的前缀“老”,源于形容词,表示年纪大、时间长,虚化后用于名词前缀,出现在动物名词、称谓、姓氏,表排行的数词前面,这时形容词“老”原来的意义虚化,转而表示感情亲昵、随意的色彩。

表10中,廉江三种方言的词缀“老”的用法主要归结为:一是放在亲属词前,表亲昵的感情色彩,如“老弟”“老妹”。但是三种方言并不一致,个别方言不用“老”作词缀表亲昵,如闽2的“弟”“妹”以及粤1可直接呼名。二是放在年龄比较大的亲属称谓前,表尊敬的感情色彩,一般是用在面称中,如闽2中称哥哥为“兄”,称最大的哥哥为“老兄”,表尊敬。其他方言点则用“大”。三是放在某些动物名词前,如客2的“老蟹”,其他方言点未见此种说法,但与梅县、河源客话说法相同。“老蟹”中的词缀“老”的用法和普通话中的“老虎”“老鼠”一样。

(2)后缀

廉江三种方言的后缀比较丰富,主要表现为种类多,表义复杂,所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词性分布也比较广。三种方言的后缀相互间存在差异,如“仔”“囝”“子”“儿”“佬”等。这些词缀的使用范围广,能产性强,如“佬”既可以放在名词后,也可以放在形容词后,都是用来表示某一类人。将三大方言的后缀使用情况分为以下几类:

Ⅰ.后缀“佬”,用来表某一类人。三大方言常用“佬”作后缀指代具有某种外型、生理特征或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据统计,“佬”作为后缀表某一类人的用法在三种方言中共出现212次,分布较均衡。见表11。

用来表示某一类人的后缀“佬”,其出现的形式按结构类型分为:一是单音节词根语素加“佬”,词根语素有名词性和形容词性两种,如“贼佬”“肥佬”。二是双音节词根语素加“佬”,词根语素有名词性和动词性两种,如“泥水佬”“补镬佬”。除了用“佬”表示某一类人外,粤语还可用“仔”“儿”,如“贼仔”“乞儿”;闽语可用“囝”,如“贼囝”;客话可用“子”,如“肥子”。

Ⅱ.后缀“鬼”。“鬼”可以放在名词、形容词和谓词性短语后面,同样是用来表示某一类人,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词缀“鬼”的使用率不及“佬”普遍。见表12。

Ⅲ.表动物性别的词缀差异。

a.雄性动物标记:公、牯、哥。表13体现廉江粤客闽方言都可以在动物名词之后加“公”“牯”表示雄性动物,而多数粤语区只用“公”表雄性动物。客赣地区,如梅县、翁源、武平、新余、吉水、醴陵、修水等地则用“牯”表雄性动物。甘于恩、邵慧君认为粤西地区的粤语用“牯”表示雄性动物,如肇庆、四会、广宁、封开、云浮、罗定、新兴、郁南等地,这种现象可能来自客家话甚至赣方言的影响。[6]67另外,粤、闽方言还可用“哥”作雄性动物标记,如“猪哥”表“公猪”。

b.雌性动物标记及泛化:乸、嫲、母。三大方言对雌性动物的称法不一(如表14),粤语用“乸”,闽语用“母”,客话则用“嫲”。去掉附加成分后的词根语素“鸡”“狗”“猫”“猪”为总称,并不能区分动物的性别特征。客话区梅县、翁源、武平、长汀表雌性动物时用“嫲”,黄雪贞认为,“嫲”在客家方言里“最常见也最有代表性”。[7]88温昌衍将“嫲”归为客家方言区特征词中的外区罕见词[8]19,即客方言内部多数一致,外部未见或个别点同见的词。客1、客2中的“嫲”除了表雌性动物外,经泛化后还用在其他事物名词后面,如“刀嫲”“勺嫲”“碓嫲”“老虎嫲”。

Ⅳ小稱后缀的差异。邵慧君认为小称主要用来表小,可附加喜爱、亲昵的感情色彩,也可以用于非名词类实词后,表示数量少、程度减轻、动作时量短暂等语义。[9]337廉江三大方言里均存在小称词尾,粤语常用的有“仔”,闽语主要用“囝”,客话用“儿”“子”。“儿”“子”“囝”“仔”原本均指后代,后来实词义逐渐演变虚化为小称词尾,用来表幼小事物,还可附加亲昵、疼爱的感情色彩,这种现象在南方方言中相当普遍。另外,客话受粤语影响,也有用“仔”作小称的现象。笔者根据三大方言的小称所表示的语义进行分类:

a.表幼小或形体个头小的事物。表15可知“小鸭子”“小鸡”“小刀”的小称在廉江客话内部也不相同,客1中用“儿”尾,客2用“子”尾,均表示事物形体小。“仔”用于指植物幼株时,除了可区分植物外形大小外,还可区别植物老嫩,如“姜仔”和“姜乸”,前者指嫩姜,后者指老姜。

b.表年龄小、辈分低的人或带有亲昵色彩的称谓。表16可知“小孩儿”在粤语中叫“细蚊仔”,客2明显是受粤语影响。粤语称“小姑”为“姑仔”,因为小姑比丈夫小;粤语称“小伙子”为“后生仔”,闽语叫“后生囝”,客话叫“后生子”,均是根据“小伙子”后生、年轻的特点而加小称词尾。

c.表持续时间短。表17中所举三个词条,均指时间的某一个节点上,因此根据时长短暂的特点,粤语加小称词尾“仔”,闽语用“囝”,客话则不用。

(二)义位的义域差异

义位的义域差异是从词汇的意义差异的角度来分析的,它主要表现在词汇义域的宽窄上。同一子场涵盖的客观对象内容多、范围广的,为义域宽;反之,为义域窄。如“茶”,粤语既可指用茶叶泡的饮料,还可指中药,而闽语和客家话一般只指用茶叶泡的饮料。所以,粤语的“茶”义域宽。再如吃饭、抽烟、喝水、饮酒这几种动作在闽语和客话里都用“食”这个义位表示,而粤语分别用“食”和“饮”两个义位表示,“食”表示前两个动作,“饮”表示后两个动作。所以,闽语和客话“食”这一义位的义域比粤语宽。廉江方言亲属称谓也有义位的义域差异例子,如表18。

“阿哥”在塘蓬客话中可用来面称“父亲”,而在粤、闽语中只用来称“哥哥”。“阿姐”在塘蓬客话中可用来面称“母亲”,而其他方言点只用来称呼“姐姐”;“阿婶”在塘蓬客话中可用来称呼“婆婆”“岳母”,而其他方言点一般只用来称呼“婶母”“弟妹”。

四、方言接触窥探

在统计梳理廉江粤客闽三方言词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三种方言之间确实存在语言接触的现象,只不过这些现象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它可能反映在个别词汇的语音模仿上,或者是语素借贷上。比如,塘蓬客话可以称“父亲”为“阿哥”,称“母亲”为“阿姐[a55e55]”,但是“姐”在客话中一般读“姊[31]”,在粤语中叫“[ei35]”,因此塘蓬客话的读音大概是受粤语影响。再如粤语标志性词尾“仔”在客话中也有作词尾的,这些都是方言接触的表现。

从廉江三大方言两两接触的角度来分析词汇接触情况。结合三方言各自代表点的说法,参照以下六种文献材料:詹伯慧、张日昇主编的《珠江三角洲方言词汇对照》,调查的粤语点达25个[10];李如龙、张双庆主编的《客赣方言调查报告》,调查的客话点涵盖闽西、赣南、粤北、粤东、粤中近20个[11];林宝卿《漳州方言词汇》[12];张屏生的《高雄闽南话语汇集》[13];张振兴、蔡叶青《雷州方言词典》[14];周长楫《厦门方言词典》(第2版)[15]。

(一)廉江粤、客词汇接触

中午:廉江粤、客说“晏昼”,与广府一带粤语相同,梅县、翁源、河源、武平等客话区一般说“当昼”。廉江客话“晏昼”一说应是借用了粤语词中的语素“晏”。

猴子:廉江粤、客方言中均读“马骝”,今梅縣、翁源叫“猴哥”,武平、长汀叫“猴子(哩)”。温昌衍认为客话中的词缀“哥”用于动物时,有亲昵义,如“滑哥(鲇鱼)”,并将其归为客话特征词。[8]18今广州、番禺、佛山市区、顺德、高明、江门等粤语区均叫“马骝”,张双庆将“马骝”归为粤语一级特征词,且认为其来源于少数民族语。[16]391但不可否认的是,廉江客话应是借贷了粤语的说法。

抽屉:《客赣》中翁源、长汀称“抽屉”为“推箱”,河源叫“拖箱”,武平、梅县叫“拖格”[11]214,詹伯慧、张双庆《珠江三角洲方言词汇对照》(以下简称《词汇对照》)中广州、番禺、佛山、高明、顺德等粤语区均叫“柜桶”。[10]168廉江粤、客称“抽屉”为“拖桶”,可能是粤客接触,客话受粤语影响所致。除廉江外,据李如龙《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粤西地区如阳西唐口、高州新侗、电白沙琅、化州新安等地也叫“拖桶”。[17] 83

岳父:梅县话“丈人佬”中的“丈[h44]”为白读音,据《客赣》调查,河源客话叫“丈人公”,揭西叫“丈人爷”,武平、长汀叫“丈门佬”[11]458,客话区说法大致相同。《词汇对照》中调查的包括广州市区、佛山、番禺、顺德、江门、新会等粤语区均叫“外父”[10]328,故廉江客话“外父佬”一说是受粤语影响。

一块钱:货币单位“元”在广州话中叫“文”,“一元钱”叫“一文纸”,“一百元”叫“一百文”,《词汇对照》所调查的25个粤语点中,包括番禺、佛山市区、南海、顺德、高明、江门、新会等地均与广州话一致。[10]168客话区如梅县、河源、翁源、武平等地称货币单位“元”为“块”或“元”,不用“文”。例如:“十元钱”叫“十块钱”或“十元钱”,“一百元”叫“一百块”或“一百元”。今廉江客话均叫“一文纸”,应该是受粤语影响所致。

车轮:广州话称“车轮”为“车辘”,“四个辘”即指“汽车”;“辘”还可用作动词,表示被车轮碾过。张双庆认为“辘”在粤语中具有特色,可以引为特征词。[16]390在《词汇对照》所调查的25个粤语点中,番禺、佛山、顺德、珠海、江门、新会等大多数地区均叫“车辘”,少数几个点如从化、增城、高明、中山则叫“车轮”[10]168,与梅县客话相同。除梅县外,翁源、河源、武平等客话区也不用“车辘”这一说法。今廉江客话疑是借自粤语。

娶媳妇:“娶儿媳妇”“娶老婆”在梅县话一般说“讨心舅”“讨老婆”。翁源、长汀客话也叫“讨新妇”,连南、河源、清溪客话叫“娶新妇”。《词汇对照》中除广州市区外,番禺、佛山、顺德、高明、东莞莞城等粤语区叫“娶新妇”“娶老婆”,澳门、中山石岐、江门、珠海等粤语区则多用“攞老婆”“攞新妇”。粤西各地客话区如信宜思贺、高州新侗、电白沙琅、廉江石角等均叫“攞新妇”。[10]68笔者认为廉江客话受粤语影响,借用粤语中该词的动词语素“攞”。

弟弟:梅县、清溪客话中读“老弟[thai55]”,翁源、河源、揭西、秀篆、武平等客话中读“老弟[thi33]”,与梅县话大致相同。今粤西廉江石城、安铺,茂名信宜、化州粤语亦使用“老弟”说法。而大多数粤语常见的说法是“细佬”,《词汇对照》调查的25个粤语点中就有24个皆称为“细佬”[10]327,故廉江粤语“老弟”的说法是借自客话。廉江安铺粤语是两种说法共存,年轻人多用“细佬”。

晾干:据《词汇对照》所调查的包括广州市区在内的25个粤方言点中,除个别读“□[au44]”外,其余全部读“干”。梅县、翁源、河源、揭西、秀篆、武平、长汀、宁化、赣县等客话点均读“□[au44]”,它表示事物因脱水而干燥,俗字写作“燥”或“?”[10]455。许宝华等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词典》收该词,除客家地区外,还见于西南官话、吴语等。[18]6088今安铺粤语也说“晾□[au55]”,不符合粤语的普遍说法,因此,笔者认为该说法借自客话。

吃早饭:“吃早饭”在广州市区、番禺、佛山、增城县城、顺德等粤语区叫“食早餐”,在梅县话里,“早上”称“朝辰[au44 sn11]”,这里的“朝”指早上七、八点钟的时候。因为吃早饭的时间通常在七、八点钟这个时候,所以用“朝”来泛指“早饭”,“吃早饭”就叫“食朝”。除梅县以外,翁源、连南、河源、清溪、揭西、武平、长汀等客话区均叫“食朝”,粤西客话地区如信宜、高州、阳春、电白、化州也叫“食朝”,故廉江粤语称“吃早餐”为“食朝”应是受客话影响。

猪肝:广府一带的粤语因避讳“肝”“干”同音,故称“猪润”。廉江粤语称“猪湿”,同样是出于避讳的原因,不称“肝”(干)而称“湿”。今廉江客话也叫“猪湿”,同当地粤语说法一致,而梅县、河源等地客话均称“猪肝”,并无“猪湿”的说法。因此,廉江客话“猪湿”的说法应是受粤语影响所致。

(二)廉江粤、闽词汇接触

饭勺:雷州话叫“糜壳[mu11 khak55]”,多用剖开的椰子壳加上一根短柄做成,用来舀饭。厦门话叫“饭勺[p11 sia55]”,漳州话叫“饭勺[pui 21 hia12]”。今廉江粤语和广府一带粤语一致,均叫“饭壳[fa21 h33]”。廉江闽语也叫“饭壳[pui13 khak55]”,“壳”保留了闽语读音,笔者认为应是廉江闽语是综合了粤语和闽语的说法。

聊天:广府一带粤语叫“倾偈”,雷州话叫“倾谈”。今廉江闽语和粤语说法相同,明显是受当地粤语影响所致。

桶底:廉江粤语与广州话相同,叫“桶笃[tuk55]”,粤客地区通常称物体底部为“笃”。雷州话叫“桶尻川[tha31 ka24 hui24]”,廉江闽语说法和粤语相同,应是受粤语影响。

思念:广府一带的粤语表示“思念”常说“挂着”,意为放在心上。厦门话和漳州话则说“挂心、数念”。雷州话叫“念[niam24]”。廉江粤语表示“思念”“牵挂”时,和广州话大致相同,叫“挂着”“挂挂”,化州粤语说“心记记”“心挂挂”。今廉江闽语“挂挂”“挂着”的说法,可能是借自粤语。

(三)廉江闽、客詞汇接触

沙滩:客家话通常称河、海等的边缘为“唇”,如“河唇(河滩)”“海唇(海滩)”“桌唇(桌边)”“田唇(田埂)”等。厦门话和漳州话“沙滩”均叫“海沙坡”,或称海边宽阔的沙滩为“海坪”,雷州话也叫“海坪”。今石城闽语叫“沙唇”,明显是受客家话影响。

(四)廉江粤、闽、客词汇接触

玉米:广府一带的粤语多称玉米为“粟米”,老派少数称“苞粟”。梅县、翁源、河源、揭西、武平、长汀均叫“苞粟”,和粤语应属同源。厦门话叫“麦穗[be55 sui11]”,漳州话也同样称“玉米”为“麦穗”,雷州话叫“黍[si31]”。今廉江闽语叫“粟苞/苞粟”,其中“粟”读“[iak55]”,保留闽语读音,应是廉江闽语借用了粤语、客话的“粟苞”一词,用闽语语音进行转译。发生接触的方言的一方借贷另一方的词或语素,用自身方言的音系进行转译的现象,在方言接触中常有出现。

量词“块”:用于称量“肉”时,在广府一带的粤语基本说“嚿”,雷州话叫“□[khuak1]”。厦门话和漳州话均说“块[te21]”。厦门话的“块”除了称量“肉、肥皂、砖”等物品外,还可用于“碗囝、桌囝、椅囝”。梅县话称量较薄的、片状的物体时用“线[sien53]”,例如“一~肉”“一~西瓜”;称量相对较厚的块状物,如肥皂、砖等则用“块”。今石城闽语、塘蓬客话说法和粤语一致,应是借用了粤语词。

将要:广府一带的粤语表达“将要”一般用“就要”;梅县话多用“就爱”,一般不用“就要”;雷州话叫“□bu55”,厦门话和漳州话均说“拄要[tu53 be11]”。今塘蓬客话说“就要”可能是受粤语影响;石城闽语说“就爱”可能受客家话影响。

美:粤语称人美和物美都叫“靓”,雷州话叫“显[hie31]”,潮汕话称女性长相漂亮叫“雅[ia21]”,称男性长相俊俏叫“帅[suê24]”,厦门话和漳州话叫“水[ui53]”,台湾高雄闽南话形容女子长得漂亮叫“媠[sui51]”。今石城闽语称“美”为“靓”,与广州话和客话一致,应是借用了粤客的说法。

五、结语

分析发现,较大的语言社团通常比较小的语言社团具有经济、文化的优势,从而在语言影响上也更占据主动。粤语作为强势方言对其他两种方言的辐射和渗透程度相对较深,范围较广,但是作为弱势方言的闽语、客话,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粤语。方言词汇接触的最主要类型是借用,即外来成分被外方言的使用者吸收并入该方言社团,受语方的母语被保持,但由于增加了外来成分而发生变化。作为相互影响的粤、客、闽三方言,接触的强度决定借用成分的等级和层次,低频接触可能只表现为个别语音、语素或只有非基本词汇被借用;高频接触可能表现为基本词汇或结构被借用。萨拉·托马森提出的语言接触等级“词汇成分(非基本词)>句法成分/音系成分>形态成分”的观点已为语言学者普遍接受[19]6,借用层次对语言接触来说是经得起验证的,但对于结构非常相似的方言接触来说则不完全适用。方言接触属于“同源-分化-接触”程序,相近的结构特征使得方言间更容易相互借用彼此的词汇乃至语法,异源结构在借用时则需要更高强度的接触。在汉语方言接触研究中,由于方言底层存在同源性,使得区别变异中的语言结构哪些具有发生学关系,哪些是接触后借用而来,哪些是底层残余,哪些是自发演变,哪些是融合后产生的新成分变得相对复杂。因此,界定廉江粤客闽方言之间的词汇接触关系有待更深一层的研究。

[注  释]

(1)安铺粤语、石城粤语、安铺闽语、石城闽语、塘蓬客话、青平客话在下文的举例中分别用粤1、粤2、闽1、闽2、客1、客2表示。

(2)发音人信息:安铺西大街:李良,男,1953年生,大学学历,安铺中学退休教师,无外出打工经历,其家族由河堤镇迁居安铺已历3代。石城垌心墩村:肖焕益,男,1952年生,初中学历,农民,无外出打工经历,居住该地已历14代。安铺吉兴村:李世昌,男,1933年生,中师学历,良垌小学退休教师,无外出打工经历,居住该地已历17代。石城山头村:周亚广,男,1953年生,初中学历,农民,无外出打工经历,居住该地已历19代。塘蓬朝阳路:杨德金,男,1942年生,中师学历,塘蓬教办退休,无外出打工经历,居住该地已历18代。青平背埇村:雷宗琚,男,1939年生,高中学历,小学教师退休,无外出打工经历,居住该地已历13代。

[参考文献]

[1]廉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廉江市志:第1版[Z].北京:方志出版社,2012.

[2]白永.语言接触视域下陕北清涧话词汇变异[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06-107+125.

[3]覃远雄.汉语方言否定词的读音[J].方言,2003(2):127-146.

[4][汉]许慎.说文解字:孙星衍本[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5]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武汉:崇文书局,2010.

[6]甘于恩,邵慧君.广东西江流域粤语词汇及语法特点概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6):64-70+150.

[7]黄雪贞.客家话的分布与内部异同[J].方言,1987(2):81-96.

[8]温昌衍.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9]邵慧君.茂名粤语小称综论[J].方言,2005(4):337-341.

[10]詹伯慧.珠江三角洲方言词汇对照[M].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

[11]李如龙,张双庆.客赣方言调查报告[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12]林宝卿.漳州方言词汇(一)[J].方言,1992(2):151-160.

[13]张屏生.台湾地区汉语方言的语音和词汇(册二,高雄闽南话语汇集)[M].台湾:开朗杂志出版社,1996.

[14]张振兴,蔡叶青.雷州方言词典(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第1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15]周长楫.厦门方言字典(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第1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16]张双庆.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17]李如龙,等.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18]许宝华,等.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9]吴福祥.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J].语言文字学,2007(8):3-23.

[20]刘丽丽.大连地区方言蟹摄开口二等见系字读音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89-94.

[21]孙倩,彭家法.生成语法学视野下的安徽铜陵方言“把”字用法[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106-114.

[责任编辑]甄 欣

猜你喜欢
比较词汇
读后续写词汇锦囊之“行”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