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2022-05-27 04:42张俊铜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3期
关键词:对话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张俊铜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尝试读者与文本对话,是学生理解文本、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文本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体验、积累和表达,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为例,谈谈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对话

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在阅读实践中进行体验、积累语言、学会表达,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的桥站着读者,那边的桥站着作者。通过这一桥梁,读者和作者见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而教师恰恰是“这座桥梁”的中介。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是学生理解文本、发展语言能力的基本途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对话,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等,其中又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出发点和归宿,其他对话都是为了给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营造语言环境,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产生共鸣。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结果,一方面是读出并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观念及品味;另一方面是读出自己,以文本来观照自身,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呢?

一、抓住描写特点,朗读感悟

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寻找文中写得特别的一段话,学生读课文画句子,如:“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接下来让学生读、背。教师指着空白的屏幕让学生试背,问:“为什么我们这么快就背下来了?”学生会说:“这些句子是反复的,容易记住。”师生互相对读,语速逐渐加快。这时候,教师再问:“这段话写法特别,你在朗读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会很容易回答:“我觉得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快乐的。”然后再引导学生:作者写园中景物的快乐和自由实际是想表达什么呢?教师加以点拨,学生就会明白作者是写自己的,也暗含了她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节是写园中的景物。园子中的动植物都富有生命的活力,充满灵气,不受任何约束。园中景物的身上有作者自由的影子,对一景一物的描写都包含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也暗含着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可能体会不到其中所暗含的作者要表达的内心情感。教学中,我打破以往讲读式的教学模式,采用以朗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读,给学生提供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抓住反复结构的特点读、记,进行语言积累,从而达到“由读求悟,由读生情”。学生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了园中景物的快乐和自由,省去了老师的分析讲解,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二、抓住细节体验,引起共鸣

文中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瞎闹,从哪些地方看出她瞎闹?让学生读、找、画。其实文中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如种小白菜时把菜种踢飞的场景,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的画面,浇菜时“人工降雨”的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问问学生有没有干过类似的事,有的说干过,有的说没干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跟着家人在菜园里乱闹的情景,演一演,想想家人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学生自由回答。然后再问:“祖父是怎样对待在院子里乱闹的萧红的?”师生分角色朗读、感悟、体验,引起共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由于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贴近,一些学生也有亲身体验,教师可抓住这一点让学生读、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最后回归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从而理解文本要表达的情感。以往的课堂教学,我们总觉得应该多教一些实实在在的知识、方法和道理。其实,体验也是一种收获。现在,一些学生阅读量不少,考试成绩很棒,但你会发现他们不管读什么样的读物,其表情都没有多大变化,因为他们缺少体验的能力,根源就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忽略了体验。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尽可能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实实在在地做到與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

三、抓住创生文本,加深体验

学生朗读和体验文本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如: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____,愿意爬上房就____。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____,愿意结一个瓜,就____。

____愿意____,就____,愿意____就____ 。

教师在原文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想象“____愿意____,就____”,空白处可能是院子里的昆虫、植物或者作者。在练说中,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园子里的一切都是快乐的、自由的、开心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为了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展开想象,或丰富,或填补。创生文本,把文中的意蕴转化成学生的语言,从而引起学生情感的激荡,加深文本的体验。

四、抓住时机延伸,深入理解

课文学完后,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能否猜测一下,长大后的萧红还像童年一样快乐、自由吗?”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会有多种猜测,并让学生说说猜测的理由。接着教师告诉学生,了解一个作家的经历,有助于理解他们的作品。萧红长大后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教师讲给学生听,问学生:“如果你再读《祖父的园子》会是怎样的感受呢?”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萧红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多么难以忘却。教师借机让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并推荐阅读《呼兰河传》,进一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借助作者和其写作背景进行讲解或阅读,帮助学生感受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总之,开展读者与文本对话的方法有多种,应因文而异,因教者和学者而异,目的都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培养阅读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锻炼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廖慧梅.让心灵在碰撞中飞扬 让生命在阅读中成长[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

[2]王小青.读写结合让课堂更精彩[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对话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