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跨专业联动教学模式研究

2022-05-29 01:58徐平 章勇
民族文汇 2022年20期
关键词:跨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徐平 章勇

摘 要: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在设计选题、实践模式、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跨专业联动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即以“模块+系统”的方式组织和指导毕业设计、团队知识探究式层次化实践模式、“传统答辩+VR推介+毕业设计专业考”相结合的答辩评价模式。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跨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以信息及通信技术(ICT)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及应运而生的产业革命,给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呼唤着传统的单专业教学向学科融合的多专业教学模式转型[1]。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时代命题之下谋求专业发展,如何使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得到延伸和拓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社会竞争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适应社会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成为高校设计类专业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对于环境艺术、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这类应用性极强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是对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新知识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进行综合训练的最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近年来,关于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逐渐增多,陈鸿雁等将毕业设计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机整合[2],陈莹燕等针对毕业设计学生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开展校企协同毕业设计研究[3];龙国跃等从设计伦理、再生设计等社会问题出发探讨艺术设计类专业毕業设计教学;钟珊等总结了疫情期间毕业设计(论文)线上组织方法,利用网络平台,创新指导形式,保证毕业设计设计顺利开展;么冰儒等在毕业设计教学中融入岭南文化,组织学生分别以宏观和微观的视角,观察地域文化对城市环境的作用和对人群的活动的影响,从而 对岭南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吸取,并转化为环境设计作品。李仁伟等针对毕业设计选题应用性偏低等问题,提出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选题颖侧重真题真做,持续加大“实际项目”的选题比例。

除上述毕业设计教学研究外,关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科交叉联合毕业设计的主张及实践成果也开始呈现。湖南大学2017年发布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细则,提倡各专业互相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师学生协同完成学科交叉领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江南大学2019、2020年官网关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细则中鼓励跨专业联合指导毕业设计。丁昶等提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展毕业设计可以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发挥更大的配置效益。在当前的学科交叉联合毕业设计研究成果中,认为单一专业毕业设计缺少企业实际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多专业交流和配合的设计语境,不能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多专业结合的毕业设计改革。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教育催生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跨专业联动的教学模式。笔者就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跨专业联动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具有措施,以期实现“专专融合”,即将环境艺术、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机械设计等各专业进行融合,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一、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保证本科人才培养基本质量,教育部2020年12月下发《本科毕业论文抽检办法》,首次提出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全覆盖式抽检。当前,毕业设计从学生到教师,从选题到实施,从开题到答辩,均存在浮躁之风,创新不足,质量滑坡[11]。从最初的选题、到经过检索文献、市场调研和收集、整理、筛选相关信息资料后进行开题、再到中期检查、最后到毕业设计展览和答辩,在整个过程管理中暴露出很多不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抽检,足见教育主管部门已经高度重视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选题很杂,主题性、系统性、服务性意识不强。

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题目来源大致分为虚拟课题、企业生产实践课题和导师的科研课题。其中,虚拟课题占比最大。虚拟课题是以指导老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拟课题为主,选题缺乏服务专业建设的统一指导原则,这一方面不能为本单位专业综合改革建设服务,毕业设计作为学生集中精力、综合四年知识而进行的完整设计,理应成为本单位重点学科与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成果支撑;另一方面不能为行业真实需要服务,毕业设计选题脱离企业生产真实语境,毕业设计成果无法进行企业推广;毕业设计选题的“虚题虚做”现象无法有效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企业生产实践课题具有真实的设计环境和设计需求,对设计方案后期转化落地有一定的支持。企业生产实践课题遇到的最明显问题就是企业课题研发的计划周期与学校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匹配度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能够在毕业答辩完完成产品落地转化具有一定难度。

无论是虚拟课题、企业生产实践课题和导师的科研课题,当前的毕业设计基本上是单一专业的选题,即毕业设计学生根据自己所有专业进行本专业的毕业设计,很难看到跨专业融合来开展毕业设计。

(二)毕业设计过程惯用“单一作战”模式,缺乏企业适应能力的培养。

适应能力问题,即应届毕业生就业难,进入企业后适应期长。“具有企业设计工作经验1年以上”的企业用人要求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障碍。这一方面说明企业希望招揽不需要进行“二次培训”、只需短暂的适应期就能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的设计人才;另一方面表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具备现代设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折射出现代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而毕业设计作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最重要、也是最后的实践环节,其企业适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习惯性采用“单一作战”模式,即单一的指导老师、单一的毕业生个人设计行为、单一的设计类知识模块的运用。然而,设计创意专业链上各专业环环相扣、互相制约[5]。一件设计作品能够落地生产,需要多方面的团队协作。因此,企业对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强调设计类专业能力的相通性。“单一”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无法有效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

毕业设计重视技能画图与概念设计这一中低端设计人才层次培养,缺乏项目管理与协调能力高端设计人才层次培养与训练。从就业角度来看,设计人才通常划分为熟练画图技能的助理设计师、能够概念发想的设计师、擅于协调、执行与管理的项目总监。当前的毕业设计,由于单一的作战模式,使得毕业设计过程仅仅呈现出师生之间的互动,严重缺乏不同知识背景下团队之间的生生互动,严重制约了学生协调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项目管理及执行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单一”的毕业设计组织模式无法有效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

(三)毕业设计评价呈现“句号”范式,缺乏激励效应。

毕业设计评价主要根据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和毕业答辩组的评价分数按照40%、20%和40%的比例进行评分。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设计作品质量、说明书撰写情况等进行综合判断,主要呈现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表现。评阅教师是根据学生的毕业设计说明书进行综合评分,不仅是对毕业设计作品的评价,更多的是对设计说明书撰写的规范性、条理性和内容的充实性进行评价,可见作为最能体现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毕业设计作品缺乏足够的比重,设计作品的新颖性、独特性,设计作品与目标的达成度等围绕作品质量的评价得到不充分的体现。毕业设计答辩小组根据毕业答辩过程的总体表现、设计作品及其他材料质量进行评价。从三部分成绩评定的组成可以看出,只有指导老师能够了解毕业设计作品是否是学生自主完成,没有考评环节能够有效测评学生毕业设计是否是通过淘宝买卖等其他手段完成。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有一部分学生是在企业等校外完成,主要依靠指导老师进行指导,更加需要具有能够有效测评学生是否自主完成毕业设计的环节。

毕业答辩相当于为应届毕业生结束大学生活的句号,缺乏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的考核,不能有效评估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不能成为应届毕业生创新、创业的开始;缺乏对应届及低年级学生的激励效应,不能有效地提高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跨专业联动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一)“模块+系统”的跨专业联动毕业设计教学组织模式

以“模块+系统”的方式组织、指导毕业设计。模块化的组织模式是从团队角度来说,指将不同专业学生组建成设计团队,以选题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构建产品设计专业与机械电子专业、视觉传达专业与广告学专业等模块结构,通过完成共同的毕业设计选题,使得各专业在毕业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发挥专业特长,共同解决相对比较复杂的、可落地转化的设计问题。系统化的设计模式是从选题研究角度来说,避免单件产品设计的方式,采用面向特定环境、特定特群的系统化的设计方式,如面向厨房环境开展全屋定制化的系统设计。“模块+系统”的跨专业联动毕业设计教学组织模式,学生可以充分参与跨专业协调合作的全设计流程,能够充分优化校内各专业优势资源的配置,调动学生和教师团队协作的积极性,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横向来看,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模式,以产品设计专业为例,构建产品设计与机械、产品设计与数码、产品设计与家居、产品设计与文化传播4个模块,分别与机械类专业、视觉艺术类专业、环境艺术类专业及广告学专业组建模块化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和毕业设计团队,改变传统单一教师、单个学生的单兵作战模式。研究型大学的产品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注重概念,强调社会问题的研究式设计,而作为应用型大学,强调的是应用,擅长的是可实现性,因此,毕业设计不是一味地主张概念、强调视觉感知,而是更多地锻炼设计的协调能力,如与材料工艺造价的协调(与机械类专业协调)、与环境的协调(环境艺术类专业协调)等等。因此,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强调的不是张扬的个性,而是付诸实际的协调能力、知识综合能力,甚至是设计妥协能力。模块化的毕业设计组织模式,以模块化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可以让每位指导教师回归到自身擅长的研究领域,而不是充当全能战士(一位老师指导几个完全不同方向的设计)、以模块化组建毕业设计团队,可以充分锻炼团队能力,这与设計企业的要求是一致的,即项目是团队承接,而绝非个人。

纵向来看,采用系统化的设计模式,改变传统从创意、到计算机辅助表现、再到比例模型的集中于单件产品的设计,单件产品设计的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如今,产业界提倡系统性的设计服务。因此,用系统化的设计开展毕业设计跨专业联动模式,即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不再定格在一个产品的效果,而是从空间分割到每一件单品的系统性设计。如以儿童为主题的儿童房设计,传统的毕业设计局限在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从审美、人机、安全、益智等角度进行环境设计,但采用跨专业联动毕业设计团队则由环境艺术、产品设计和视觉传达学生组成,从儿童房场所、儿童房中的每一件单品,乃至儿童房中的绘本、视觉符号进行系统化的创作。因此,毕业设计呈现的作品,不是单个人的单件设计,而是跨专业团队的系统性设计。

(二)团队知识探究式层次化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方法

毕业设计不是单纯的课程延续和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而是在所学专业知识综合的基础上,对新知识的探究式学习来系统性解决设计需要。团队知识探究式层次化毕业设计教学指导将传统平面式师生单线指导演变成立体式师生、生生立体式协作。层次化教学指导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个方面是每一个毕业设计阶段开始前,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设计主动性。团队以特定主题展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根据主题特点,梳理出知识点,并根据知识点创设几个核心情景问题,给出相应知识点的课外网络学习资源。要求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集体努力做出解答。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根据创设情境问题进行课外知识点学习。对于不同阶段毕业设计主要问题,指导教师指定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团队成员进行备课准备。如儿童主题房设计,对环境布局知识点部分,选择环境专业背景团队成员;对视觉符号知识点部分,选择视传专业背景团队成员;对书架等单品设计,选择产品设计专业背景团队成员),并预约指导教师进行试讲,之后,在教师引导下开展毕业设计团队交互情境交互学习。一方面让本来具有相应知识背景的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毕业设计积极性;同时也让这一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有了更好、更系统的梳理;另一方面让没有相应知识背景的学生有了拓宽专知识面的机会;同时也让这一部分学生在应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另一个方面是每一个毕业设计阶段进行中,在传统设计技能、概念设计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调能力,项目执行及管理能力,以及设计落地的系统观念。改革后的毕业设计不再是单品设计,而是针对一主题进行的包括环境、产品、视觉符号、营销在内的系统设计。这一系统特征,首先就需要团队具有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在设计过程中锻炼自己设计构想的坚持与妥协,锻炼不同阶段执行能力,同时整个系统化设计的阶段管理能力。指导教师组织团队进行主题研讨式教学,以学生为研讨主体,指导教师把握进程,对阶段性问题进行讨论。

最后一个方面是每一个毕业设计阶段结束后,指导教师对团队成员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新知识学习能力、团队能力、系统设计能力、项目执行及管理能力进行不同指标评价,及时有效的评价不单能加强教与学的互动联系,提升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同时对指导教师后期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提供了依据,提高了教师指导能力和责任心。

团队知识探究式层次化毕业设计教学指导充分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更加主动学习、探究知识、解决问题,其职业化的工作态度、娴熟的设计沟通能力将得到全面锻炼。

(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VR)的展、游、购的交互网络平台建设,改变传统毕业设计评价模式。

传统的毕业设计展览模式,以展板+模型方式开展。这种展览模式的弊端是容易损坏、不易传播,不容易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展览的形式及技术手段都比较落后。教学改革的是当下,面对的却是未来。未来虚拟技术是不可阻挡的技术、设计与生活。因此,毕业设计展览可以结合VR技术进行实景、交互的展览与评价。参观者可以在VR环境中漫游主题设计中的环境、可以与主题环境中的单品进行交互,以沉浸式的展游方式提高毕业设计展的质量。

传统的毕业设计展览对设计项目的落地没有太多现实意义,很难请到企业相关人员来到展览现场进行观摩评审,更难通过展览获得落地生产的订单。毕业设计评价主体仍然为本校教师,对于设计是否具有实用价值缺乏足够的关照 [4]。采用VR毕业设计展模式,可以带着 “眼镜”直接到企业进行生动的交互展示,实现毕业设计落地目标的主动出击,为毕业设计的实用价值判断提供企业评判依据,进一步为毕业设计卖得出去提供更多渠道与可能。

传统的答辩方式中,答辩教师往往都是非常熟悉的面孔,答辩通过率极高,很难激发学生们“拼”的精神,也因此导致毕业设计过程不积极、懒散,对毕业设计缺乏精益求精的意识,对通过毕业设计强化、提升设计综合能力的认识模糊。与此同时,更影响了低年级的学风建设和指导老师的热情。因此,变革传统的答辩方式势在必行。进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VR)的展、游、购的交互网络平台建设,采用“传统答辩+VR推介+毕业设计专业考”相结合的答辩评价模式。答辩不再是“句号”,而是毕业设计专业考试题目的来源,即毕业设计专业考试的题目由答辩教师依据答辩过程和说明书,围绕毕业设计课题进行自主命题,以专业课考研和专业应聘面试为参照组织毕业设计专业考试。学生答辩结束后不是一身轻松地离开,而是逐个地进入隔壁的专业考场,以快题快做的方式进行设计。这种改革一方面能够“真枪真刀”地检验学生设计能力,检验对毕业设计课题深入的程度,避免“枪手代做毕业设计”、“淘宝买卖毕业设计”等现实问题,对学生起到有效、直接的震慑作用,激励学生认真、扎实地进行毕业设计课题的深入;另一方面能够最有效地演练“专业应聘面试”的现实问题,对学生面试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地现实意义。“VR推介”崭新的答辩模式是将学生转变成自己团队设计的营销和推介员,通过VR技术将自己的设计呈现出来,并制作推介视频,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及设计推广能力。

“传统答辩+VR推介+毕业设计专业考”相结合的答辩评价模式能够充分强调毕业作品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的重要性,学生对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作品质量也逐步提高,学生的产品化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也明显提高,指导老师指导毕业设计的责任心显著提升,同时更加促进了低年级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学风建设。

三、总结

一方面,当前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越来越细分,另一方面,企业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多学科团队协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校需要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形成多专业协作完成学科交叉领域的设计问题,促进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能够快速适应企业团队协作工作模式的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尤其在毕业设计交叉领域的选题设计中,势必要打破专业界限,突破专业壁垒,实现跨专业联动毕业教学组织模式,实现不同专业知识背景学生的深度合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以培养企业设计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跨专业联动模式为组织形式,实现不同专业教和学资源的组合, 形成不同专业师生、生生知识的综合,实现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选题、设计指导过程及评价方式的全方位改革。通过对毕业设计选题、指导方法及评价方式改革,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新知识学习能力、人际团队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进行综合培养,务实地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训练,解决设计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学与行业、产业、学科优势及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为行业输送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静晓,赵传档,李慧.学科融合视角下BIM多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框架与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3):68-73.

[2] 陈鸿雁.基于地域性的教学研究——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生态与文化教研室的毕业设计探索[J].美术学报,2014(05):75-78.

[3] 陈莹燕,员勃.基于“四协同”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20,39(04):115-118.

基金资助: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互联网产品设计课程群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201802370002);湖南工程学院校级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专业综合改革背景下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跨专业联动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简介:徐平(1978-),女,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产品创新设计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跨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基于土木工程专业认证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实践研究
高职“四层三环节二抽查”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①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实施与探索
商科类院校跨专业经管实验运行体系思考和探索
中韩合作办学中跨专业学生的韩语教学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组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