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背景下金融排斥异质性探析

2022-05-29 06:31沙青
国际商务财会 2022年8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数字经济

沙青

【摘要】普惠金融在优化资源配置,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引导金融服务和资源下沉,解决区域和群体发展不平衡等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地域、群体等多方面产生的金融排斥问题日益加剧。文章以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性为起点,探析金融排斥问题,并从政府和金融机构等角度提出优化金融排斥问题的对策,以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数字经济;普惠金融;金融排斥

【中圖分类号】F832;F49

一、数字普惠金融是信息化进程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一)发展信息化的必要阶段

普惠金融发展的数字化进程是“互联网+”的重要环节,是现代经济信息化的必要进程和重要组成部分,与金融科技强强联合,促进数字经济规范有效发展。

(二)促进乡村振兴的必要步骤

数字普惠金融旨在扩大金融覆盖面,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问题,是脱贫攻坚战后解决返贫问题的重要途径,能够优化资金资源配置,补齐短板。

(三)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路径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使全社会共享金融发展成果,依托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优化支付、信贷、投资渠道,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使金融行业内外互补提升[ 1 ]。

二、数字普惠金融多维度进程中金融排斥问题显著

(一)贷款需求与贷款供给“错峰”发展

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强势化发展,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信贷模式、内容、方向、技术等方面都随之产生变化,但是贷款需求和贷款供给发展不协同问题一直以来难以解决,具体表现为贷款需求量大且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供给充足,但是需要贷款的个人和企业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究其原因是存在信贷需求的个人和企业普遍资质偏差,规模较小,没有充足的抵押和担保,或担保不充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想贷而不敢贷;而资质较好,规模较大,有充足的抵押物或者担保充分的个人或企业,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最理想的合作方,但这些企业大都资金周转灵活,企业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不需要授信,凭借自有资金便可实现企业运转。因此,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存在严重的供需矛盾,双方处于“企业贷款难,银行授信难”的两难境地,造成贷款需求和贷款供给的“错时错峰”,使普惠金融的强势发展受挫,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整个区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区性金融排斥差异化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地区性差异化,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高于西部地区,且东部地区发展高于中部和西部发展之和,东中西部地区呈现阶梯化、差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曲线基本吻合,同向发展。就区域内部来看,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有一个共同矛盾,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高于县域,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高于农村。在城市或发达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高,覆盖面广,开放度高,跟随国家政策稳步有序前进,已初步建成多元化综合性数字普惠金融建设体系;在县域和农村,由于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限制,出现明显的金融排斥现象,因此金融机构更倾向于支持发展势头较好的城市,县域和农村虽有相关保护政策,但同时也阻碍了获得资金支持和循环发展的通道。此外,具有授信资质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往往分布在城市,县域和农村的网点覆盖面较低,可选择性较小,虽然普惠金融政策实施已久,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呈突飞猛进增长之势,但与城市相比业务种类、技术、接受度等仍存在不足,有待提高。

(三)金融排斥群体异质化

产业结构方面,调查显示第一产业中金融排斥问题大于第二、第三产业,究其原因,第一产业具有生产周期长、循环慢等特点,且第一产业几乎分布在农村,受经济社会条件和自身条件约束,“靠天吃饭”现象依然广泛存在,易受自然灾害影响,且一旦遭受自然灾害,几乎就是毁灭性的影响,重启和再造都存在相当大的困难。第一产业的产品中农产品居多,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运输、品牌影响力、技术、生态环保、战争、疫情等多方面对其影响较为直接,因此金融机构更愿意为生产周期短、循环周转快、风险相对较小的第二、三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且第二、三产业在担保方式上选择性更多、方式更为灵活,通过查询企业征信、实地调查等方式,对信用较好的企业甚至可以直接采用信用贷款。第一产业担保方式选择困难,且多以合作社等方式存在,无形中加大了授信难度。防范和化解风险虽然是当前金融工作的核心,但由于发展不完善,具体实施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

普惠金融客户服务群体方面,数字普惠金融的题中之义就是要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使金融服务不断向下倾斜,让众多微弱势群体享受到更全面、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其中重点针对人群是农户、个体工商户以及小微企业,这类人群的特点是学历较低、知识面窄、传统意识较强,比如很多农户不了解普惠金融服务和民间借贷的区别,出现有资金需求却不敢贷、不愿贷的心理,使得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无处安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则面临“贷款难、贷款贵”的难题,由于发展规模的限制,很多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难以达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授信标准,即便有真实的资金需求,信贷成本高也会导致自身运营成本的大幅提高,反而影响生产经营运转和生产规模扩张。另一方面小微企业抵押和保证方式均较以前困难,特别是担保圈拖垮大量企业等风险性信息让很多企业闻“保证”丧胆,因此,在缺乏抵押和保证等担保方式的情况下,获得信贷资金支持尤为困难[2]。

(四)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层次不明确、综合性

数字普惠金融虽提出数年之久,但其发展体系尚不健全,现如今提及普惠金融,第一反应都是信贷资金支持,数字普惠支付体系、数字普惠金融投资体系等均亟待发展。普惠金融现发展较为单一,还未能实现支付、投资、保险等多位一体化协同发展,层次不明确、缺乏综合性等弊端日益显现。很多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的定义较为模糊,对引导产业结构转换升级、金融产品设计、金融服务模式等方面缺乏金融包容性,导致数字普惠金融出现“一刀切”模式、偏离原有发展方向等问题凸显,严重阻碍了普惠金融覆盖面的扩大和影响力的提高,没有切实服务于人民群众,甚至有的金融机构只服务于效益好、利润高的大型企业,而忽视了有切实资金需求的产业和群体[3]。

普惠金融产品较为单一,有的金融机构虽然专门设置了普惠金融部等相关部门,但是其产品跟普通的金融产品设计并无实质性区别,没有针对地域特色、行业特色、地方产业特色、群体特色等设计专门的金融产品;有的金融机构没有依据普惠金融的特点进行深入调查了解,没有实地调查研究产业和人群的具体金融需求,从而造成相应的普惠金融产品不能满足用户根本需求,或者与用户实际需求不相符,白白浪费研发金融产品的人力、物力、财力;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单一,不同学历、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群体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和满足程度是不同的,比如精英人群可能更适合智慧化、信息化的高科技服务模式,而偏远闭塞农村地区则更适合传统化、人性化的服务模式等,究其根本还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层次化不明显,综合性程度不高等导致的。

(五)数字化进程缓慢导致信用信息不对称

随着征信系统的完善,互联网平台的信贷信息也统一纳入征信系统。数字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的融合度不高,没有将金融科技前沿和“互联网+”的技术真正切实引进普惠金融领域。普惠金融的发展不只是产品设计人性化、服务模式多样化等外在显性的变化和发展,还需要普惠金融数字化、信息化等内在隐性的进步,这是普惠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要求。

信用信息关乎整个企业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状态,但是现实工作推进中,诸如民间借贷等相关数据信息无法体现在征信中,这就造成了金融机构对授信企业调查难度大、了解层次浅等问题,不能够全方位了解该企业目前的借贷状态,只能依靠传统的走访调查等方式进行了解,无形之中加大了授信难度以及对企业真实状况的了解程度,容易造成信贷风险,这就使得金融机构在提供资金支持时容易出现金融排斥的现象,前端业务的发展一旦受阻,信息支持、数字支持、风险控制、大数据管理等中后端业务也会相继受阻传递,进一步阻碍数字普惠金融的大力发展[4]。

三、多举措降低金融排斥,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

(一)完善多层次数字普惠金融机构体系

加快建立完善数字普惠金融机构体系,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水平,从健全我国各层次金融机构体系出发,发挥管理层面的监督管理作用,“一行两会”要切实发挥应有作用,作为中央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按时披露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数据,银保监会、证监会等监督管理金融机构信贷、投资、保险等资金规模倾向性,以及资产证券化进程等,确保相关普惠政策落地。作为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主力军,商业银行应作为普惠政策实施的有力执行者,全国性商业银行应发挥其覆盖面广、金融杠杆效应大等特点,着力平衡区域间普惠金融发展差异,减少东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排斥区域性问题;地方性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扩张的同时,发挥“船小好掉头”的灵活优势,立足地方,着力研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普惠金融产品,具有针对性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提升自身中后端科技研发水平和大数据分析水平;覆盖农村的金融机构网点,应充分发挥扎根农村的优势,根据农村群体特点研发适合农村的普惠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普惠金融服务的同时,不断提升网点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以过硬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逐步改变农村、农民的传统思维,减少金融排斥群体性问题;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保险、证券等行业,加速自身创新和改革,适应数字化普惠金融需求,辅助优化金融改革。

(二)提升金融包容度和经营主体抗风险能力

在强调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要切实提升经营主体应对风险的综合实力,提升金融机构网点的覆盖面和基层服务能力,特别是金融支持农村地区的能力。相对于发达地区和城市,普惠金融对农村的包容度远远不足,农村地区和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应充分利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机遇由金融支持转变为内生动力机制,从根源上提高自身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转变传统观念,积极了解金融支持辅助力量,如农业保险,可作为有效担保,提升金融机构授信可能性和授信额度,缓解资金周转紧张。金融机构应充分扛起社会责任,主动研发适合农村地区和薄弱环节的金融产品,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影响大等不利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金融服务模式,破除障碍机制,完善基础金融服务,经营主体“打铁还需自身硬”,让金融服务机构走出一条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数字普惠金融之路[5]。

(三)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和长效机制建设,激发创新活力

普惠金融发展旨在共享金融发展成果,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的前提条件,“硬设施”是“软发展”的根基,“创新力”是“软发展”的源泉。实行金融改革试验区,有重点、有计划的稳步前进,及时总结经验,宣传先进,褒扬创新,以点带面,有序进行数字普惠金融工作开展,将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排斥问题有针对性的各个击破。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健全金融保障,引导农民积极参保,降低自身风险性,解决信用支撑不足难题,进一步创新支付、信贷、投资、保险等服务模式,增强金融机构的服务动力,优化融资结构,补齐短板。

四、结语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至今,在世界已处于领先地位,在优化资金配置和产业结构方面功绩显赫,全方位减少和优化金融排斥问题,能够推动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实体经济和数字化、信息化深度融合,扩大金融服务领域和覆盖面,增强可得性,提高群众生活幸福度和满意度,为创新发展构筑新的竞争优势。相信有数字化和信息化加持,普惠金融定能让中国经济腾飞。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真.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2021,(09):170-172.

[2]钱昱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绿色金融政策及農村商业银行对策探析[J].商讯,2021,(35):86-88.

[3]赵丹丹.我国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研究[J].西南金融,2020,(12):35-43.

[4]高钰莹.数字金融支持农业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21,(12):117-119.

[5]付争,王皓.竞争还是竞合:数字金融赋能下金融包容与银行体系发展[J].国际金融研究,2021,(01):65-75.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数字经济
一起来认识“数字经济”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普惠金融下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路径剖析
国内P2P平台风险控制比较分析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欠发达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普惠金融浅析
应对数字经济下的BEPS现象
大数据时代我国信用评级业重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