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卷到新生:幼儿园课程建设路径探析

2022-05-30 07:45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定塘镇中心幼儿园张银雪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2年5期
关键词:课程管理研讨幼儿园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定塘镇中心幼儿园 张银雪

案例背景

内卷化是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的现象。反观现阶段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也多多少少出现了在同一水平状态下无限自我消耗各类资源而无明显提升的现象,笔者把这一现象定义为“幼儿园课程建设内卷化”。从内卷的角度审视我园现阶段的课程建设,发现存在如下现象:

现象一:课程机制不合理,对于如何进行课程管理“束手无策”

混淆了课程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将行政管理的架构照搬到课程管理中,对于管理的优化仅停留在“指令是否清晰明确”“执行者是否高效”等内容的管理内卷上。

现象二:价值判断不明晰,对于如何实施课程实践“逐影随波”

没有科学的价值理念引领,仅仅是在课程活动形式上求新求异,而不是从“促进儿童发展”这个出发点去衡量,所以出现课程建设表面热热闹闹,实质还是在持续内卷。

现象三:培训测量不科学,对于如何提升教师素养“心中无数”

由于对教师“已有经验”的认知不到位,致使针对教师的培养策略不仅无效,而且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负担,致使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和瓶颈,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卷表现。

现象四:课程成效不显著,对于如何开展课程评价“无从下手”

现有的评价方式(比如利用量表进行评价)都是几年前的考量标准,对于评价的核心要点没有把控,评价无法推动课程发展,仍然在原地空转形成内卷。

过程及分析

那么,如何从内部出发去克服“内卷化”,提升课程实施的质量呢?我园以“四季田园”的课程建设为载体,以“一二三”的课程建设模式为策略,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优化一项机制,破除管理内卷

课程管理是课程改革中有先导作用的部分,为此我园将课程管理机制进行了调整,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行政管理到课程管理的转变

我园从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模式优化为在课程引领组带领下组建“课程研发组”“课程实施组”“课程保障组”,园长是第一责任人,其他各个小组形成横向协作、纵向联动的扁平化管理机制。

2.自上而下到上下流动的转变

金字塔式的管理以单向沟通为主,而在新的课程管理机制中,在引领组进行课程价值定位、课程走向引领与指导后,课程研发组、课程实施组、课程保障组协同合作、双向互动,有效实现课程管理的上下流动。

二、实施两项研讨,扫除执行内卷

1.“三式”审议会——把握课程价值

为提升研讨价值,我园在教研审议中构建嵌入式融合联动,主要包括入驻式前期审议、跟踪式中期调研、邀请式后期研讨。

⑴入驻式前期审议

课程引领小组成员入驻教研组前期主题审议,同时对关键价值进行点拨(见表1)。

表1.中班主题“秋收”前期审议记录表

⑵跟踪式中期调研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跟踪式进班调研。以在大班主题活动“喜气洋洋贺新年”中增加四季主题“冬日的丰收”为例:在中期进班调研时,指导教师需要明确幼儿在每一个分主题中的关键能力,在主题实施的过程中鼓励幼儿玩一玩、试一试,力求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发展他们的自主能力,提升他们的交往能力。在“年事知多少”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充分地搜一搜、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开阔视野,丰富经验;在“今年我当家”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多尝试、多操作、多探究,进而收获成功;“新年快来到”的活动则鼓励幼儿自主发现、自我表达、主动参与、大胆展现(见图1)。

图1.大班主题活动“喜气洋洋贺新年”

⑶邀请式后期研讨

课程审议是一个反复研磨的过程,当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邀请入驻的课程引领组、研发组成员共同参与研讨(见表2),并针对一些共性问题提出建议(见表3)。

表2.“秋天的落叶”小班年级组研讨概括

表3.“秋天的树”主题邀请式课程研讨概况

2.多元评价会——提升课程实效

我园课程评价刚开始时仅凭借几份评价表、幼儿成长手册等对幼儿进行评价,但这种评价是片面的,为此我园展开多元化评价,从对课程效果和实施过程的评价来促进师幼、家园全面持续发展。

⑴课程效果评价

①幼儿发展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形式,自评与他评结合,根据幼儿自身发展情况进行纵向评价,尊重个体差异。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检测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见表4)。

表4.四季田园课程幼儿发展评价

②教师发展的评价

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精准把握和对幼儿核心经验的准确定位,教师既是幼儿学习与发展评价的主体,也是课程实施成效的评价对象(见表5)。

表5.教师发展评价

⑵实施过程评价

通过园所自评、家长评价、上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每学期的课程实施工作进行评价,主要参考了《浙江省幼儿园等级评定标准》中“班级保育和教育”的相关指标。

每学年举行园内课程经验推介会,在成果共享的自信中提升课程执行力。推介会由园长主持,由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教师推介自己的经验和做法;推介的内容包括活动区现场、幼儿学习故事等;推介的形式有现场观摩、经验介绍、策略解读等。

三、推进三线并行,清除成长内卷

1.一线:学习引领,激发内驱力

通过园长在学习现场的引领来助力教师成长,以提升教师的能力为突破口,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为此,我采用了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阅读引领。我园组建读书群,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读书分享。比如,本学期我们的教研重点是重塑教师的科学课程观,为此对专业书籍《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等进行了共读与共享。

二是实践示范。在下班指导时,我会抓拍教育现场中有价值的活动过程,并通过微信群及时分享,引领教师们在第一时间互动研讨、互助学习。

2.二线:项目认领,激活自主力

我们开展了稻草作坊、编织坊、科学坊等专题游戏项目,教师以认领的方式选择游戏项目、项目成员,课程引领组只是在每学期有重点地参与指导。每一个游戏项目都有专人负责,每学期给予一定的经费保障。这些非行政性组织已成为我园课程实践的重要力量,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三线:班本课程,提升执行力

班本课程是课程园本化背景下教师课程执行力的一种深刻体现,也是破除“内卷化”的一个重要切口。一日生活皆课程,鼓励、引导教师开发班本课程,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智慧,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为此,我们引导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深入观察幼儿的语言、行为、动作、表情等寻找幼儿的兴趣点,继而生成适宜幼儿探索的班本课程。

案例反思

一、收获与成效

我们借用“一二三”模式,从课程管理、课程实施和教师成长三个方面尝试去克服内卷化,最终产生以下成效:

1.机制流畅,运行高效。新的课程管理机制让课程实施中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都可以得到切实反馈和解决,让课程运行保持高效。

2.减少内耗,精准研讨。以问题解决、凸显课程价值为导向的两项研讨会给了课程实践强有力的支撑,为幼儿发展提供支持。

3.科学培养,促成成长。通过三线并行的方式,让教师从理论上提升课程思想,从实践上把握课程实施,教师的主体性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并被完全解放出来,从而实现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发展。

二、不足与思考

1.内卷现象及成因、措施的进一步分析。将人类学内卷化的学术概念引用到学前领域课程建设中,虽然给课程建设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但对于内卷现象的把握、内卷原因的分析是否科学适宜可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2.克服课程评价中的内卷化需进一步优化。幼儿园课程的反思及评价普遍不够深入,因此在实施课程评价时应遵循有效性、全面性、主体性原则;课程环境创设、教师的教学能力等也可以纳入课程的评价体系当中;增强教师自下而上的自主表达和学习互通,分享行动中珍贵的感悟,聚焦问题、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课程管理研讨幼儿园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水运发展与专业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爱“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