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节日“符号”开展幼儿活动

2022-05-30 07:45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百花路幼儿园刘喜梅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2年5期
关键词:重阳节传统节日月饼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百花路幼儿园 刘喜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我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独特符号来表现其文化,或看得见、或看不见,表达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这些传统节日存在于幼儿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是幼儿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我园立足实际、开发资源,把“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主题课程”作为园本课程,让幼儿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

将传统节日符号化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符号是一种二元关系,包括能指和所指:能指是符号形式,即符号的形体;所指为符号的内容,即思想,是符形所表示的意义。如:说到春节,人们会想到红红的灯笼、饺子、鞭炮、红包、对联、鱼等;说到清明节,人们会想到祭祖、放风筝、踏青等;说到端午节,人们会想到粽子、香包、艾草等;说到中秋节,人们会想到月饼、月亮等;说到重阳节,人们会想到菊花、黄酒、老人等。由此可见,每个传统节日特定的一些看得见的有形资源就是它们能指层面上的符号。

同时,每个传统节日符号也发挥着它所指层面的功能,传递着节日思想内涵,如:中秋节通过“月饼”“月亮”等符号传递“团圆”的情感;清明节通过“踏春”“风筝”等符号传递希望、美好的期盼;端午节通过“粽子”“龙舟”等符号传递团结、积极向上的品质;春节通过“对联”“饺子”等符号传递新生、希望等观念。每个传统节日所传递出来的思想内涵就是每个节日的所指层面上的符号,但对于幼儿来讲,思想“符号”不是直观、形象的,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我们的活动就围绕着这些“符号”进行。

图1.“中秋节”做月饼

围绕“节日符号”开展活动的策略

1.用“小题大做”体验节日符号

要想让幼儿建立起对某一事物的整体认知或立体经验,并在头脑中形成经验网络图,我们需要让幼儿从不同角度来获取关于它的信息。立足每个传统节日的特定文化符号,我们把某一文化符号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大做”,即放大这些符号对幼儿生活的影响,让幼儿从不同角度了解、认识、理解它。

在“中秋节”主题教育活动中,为了让幼儿获取“月饼”的立体经验,我们通过集体教育活动让幼儿欣赏月饼的形状及装饰花纹、品尝各种口味月饼、设计平面“月饼”、用陶泥制作立体“月饼”;准备好月饼馅、月饼模具,让幼儿做月饼、烤月饼、吃自己做的月饼,调查记录自己家月饼的口味、形状等。

这些活动“大做”中秋节的文化符号“月饼”,使“月饼”在幼儿的大脑皮层上“固定”下来,并与幼儿神经建立起联系形成条件反射,从而使幼儿把中秋节和“月饼”牢牢对接。

我们把每个传统节日中的独特文化符号“大做”,“大做”到与幼儿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幼儿能零距离地亲密接触文化符号;“大做”到让文化符号走进幼儿的内心,让幼儿感受、体验传统节日带来的愉悦。

2.在“穿街走巷”中体验节日符号

《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每逢传统节日,一些特定的节日文化“符号”就会装点我们的大街小巷,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这些都是我们对幼儿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理想资源。所以,我们让家长带领幼儿走进大街小巷,使幼儿了解“节日的街道”以及人们的节日活动。

端午节期间会出现大量卖艾草、粽叶、江米等食材的摊点;也有一些巧手妈妈将小车停在路边,车上挂满了自己杰作——香包、五彩绳手环等,红彤彤的,吸引着过往路人的眼球;更有装满新鲜艾叶的三轮车停在路边,等着大家去挑选。走进街道、小巷,有的家长会和幼儿一起挑选香包,通过看一看了解香包的款式,通过说一说了解图案及图案所代表的意义,通过闻一闻了解制作所需材料等;有的家长会和幼儿一起买艾叶,拿回家插在门口祛除毒虫;有的家长会和幼儿一起购买粽叶、红枣、江米等,回家一起包粽子,清洗、浸泡、包、煮、品尝;有的家长还会带幼儿去观看令人振奋的龙舟赛。这些活动都表现着节日习俗与文化,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这些活动,幼儿走进了节日,也理解了节日文化。

走进这些生活场景、氛围,幼儿发现、了解节日的文化符号,感受、体验生活的和谐与美好,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图2.端午的街道

3.在“郊游”中体验节日符号

我们将传统节日与季节相结合,以“月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式引导家长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让幼儿发现季节特征并感受、体验、了解每个传统节日不同的文化符号。

在“清明节”主题教育活动中,家长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踏青、放风筝,让幼儿发现、记录春天的季节变化,并感受、体验、了解清明节除祭祖外的习俗与文化符号——“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在“中秋节”主题教育活动中,家长带领幼儿走进田间、果园进行劳作、采摘,让幼儿感受中秋节“丰收”的文化符号;在“重阳节”主题教育活动中,幼儿和老人一起赏菊、登高,感受秋天的魅力,体验重阳节“登高”“赏菊”的节日习俗。

4.在“游戏”中玩转节日符号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要珍视幼儿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每次传统节日活动中,我们都会剩下很多看似无用的节日材料,如中秋节的月饼盒、新年的各式点心盒等。我们充分发挥这些材料的价值,利用它们继续开展活动。

图3.孩子们走进田间

图4.角色游戏“月饼一条街”

在“中秋节”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利用月饼盒开展角色游戏“月饼一条街”——有的幼儿和同伴一起在这家看看、那家看看,挑选自己喜欢的月饼;有的幼儿在忙着进货;有的幼儿在整理放在柜台上的商品。有的幼儿扮演着店主在推销自己的月饼——“请问你要给谁买月饼?”“我要给妈妈买。”“我们这有水果月饼,可好吃了,一元一个,很便宜。”顾客迟疑了一下说:“那好吧,买2个。”“谢谢,欢迎再次光临。”我们把社会中的场景搬到幼儿园、让幼儿模仿成人的活动、在游戏中再现幼儿生活中的情景,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快乐、体验节日魅力。

在“春节”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利用各式点心盒开展角色游戏“走亲戚”等。

这些游戏都是幼儿节日生活的再现,也是幼儿对节日生活的表现,更是幼儿对节日习俗的再认知。

围绕“思想符号”开展活动的策略

每个传统节日的独特文化除了需要“能指”层面上的有形符号呈现之外,还需要“所指”层面上的无形思想来支撑,如:春节的喜庆、团圆、年年有余;中秋节的团圆;重阳节的孝道等。我们尝试把这些无形思想具象化,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感受、体验。

1.不教之教——通过创设环境来感受文化

朱细文在《新<纲要>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中指出:“一个良好、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幼儿积极社会行为的环境。”

⑴用环境呈现节日文化:为把抽象的传统节日文化形象地呈现在幼儿的视野和生活里,我们把抽象元素通过物化的环境展现出来,让幼儿与环境产生心理共鸣,让传统节日文化滋润幼儿心灵。为了让幼儿感受中秋节的“团圆”,我们和幼儿共同物化出来的环境是这样的:幼儿做的各式月饼摆在桌子上,而桌子周围则是幼儿的全家福,营造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月饼的情景,展现团圆的寓意。

⑵营造家庭氛围:《指南》在社会领域指出:“家庭、幼儿园、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我们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在家庭中为幼儿营造与节日相应的节日氛围。如:在“春节”主题教育活动中,家长和幼儿一起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吃年夜饭、看春节晚会、给亲朋好友拜年等,幼儿感受、体验到的节日文化是“关爱、依赖及对家庭的归属感”。在“中秋节”主题教育活动中,家长和幼儿围坐在一起吃月饼、水果、赏月,幼儿感受、体验到的节日文化是“团圆”。

图5.班级环境创设——团圆中秋

图6.幼儿记录的重阳节实践行为

2.学用结合——通过实践来传承文化

《纲要》在社会领域中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每个主题的思想仅仅让幼儿通过环境感知还不够,还要通过一些活动来让幼儿用具体行为把主题思想外化出来。

在“重阳节”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通过集体教育活动让幼儿知道重阳节是老年人的节日,我们应该要尊敬老人。在此基础上,我们用亲子实践活动把这一思想落实到幼儿的实际行动中。我们让幼儿在家先观察爷爷奶奶怎样关心家人,然后让幼儿为家中的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把自己“在家是怎样关心、照顾老人”记录在“亲子实践活动记录表”中,如:为爷爷奶奶端水、捶背、拿拖鞋、拿水果等。这里有对节日习俗的诠释,也有对传统节日“贵人伦、重亲情(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尊老爱幼(重阳节)、重孝道(中秋节、清明节、春节)”等文化的行为外化,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传承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

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化资源,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每个传统节日的文化特点,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开展活动,让幼儿接受传统节日文化的浸润、传承优秀文化。

猜你喜欢
重阳节传统节日月饼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中秋节里吃月饼
月饼
一起来做月饼吧!
重阳节
重阳节为什么称为“重九”
重阳节
月饼你喜欢啥馅的
重阳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