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角星蜡蚧在云南省的分布与危害

2022-05-30 03:13张永翥王戌勃李永和
生物安全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寄主植物莲雾云南省

汪 分, 张永翥, 王戌勃, 徐 进, 李永和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4

七角星蜡蚧Ceroplastesstellifer(Westwood),又名七星蜡蚧、海星蜡介壳虫,因雌虫蜡壳有7个角突犹如海星而得名,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蚧次目Coccomorpha蚧科Coccidae蜡蚧亚科Ceroplastinae蜡蚧属Ceroplastes。该蜡蚧为世界性分布的热带地区种,广泛分布在非洲、中南美洲、澳洲和亚洲南部,在温带地区一些国家的温室中亦有报道,现已在近60个国家发生,包括越南、老挝、巴基斯坦、印度、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邓鋆等,2014; Garcíaetal.,2021)。七角星蜡蚧为广食性昆虫,危害22科40余种植物,包括杧果MangiferaindicaL.、山竹GarciniamangostanaL.、柑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等经济作物(Garcíaetal.,2021)。该蜡蚧通过聚集吸食植物汁液和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衰弱树势、降低水果品质和园林植物的观赏价值。由于蜡壳的保护降低了化学农药的作用,因此该蜡蚧容易暴发成灾。2007年,七角星蜡蚧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7)。

在我国,七角星蜡蚧最早记录于台湾(Takahashi,1929),2013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仑镇发现,系大陆首次报道(邓鋆等,2014),此后除了在口岸有截获外,未见系统性的报道。2016年9月至今,笔者在云南省内多地发现七角星蜡蚧,表明其有扩散趋势,现将其在云南省的发生现状、为害寄主、部分生物学特性做一介绍,以期为其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七角星蜡蚧标采集于2016年10月—2021年9月,笔者在云南省15州(市)的64个县(区市),每个采集地的市区和郊区随机选取样线进行踏查,调查过程中使用搜索法采集,用牙签将蚧虫标本置于2 mL装有75%酒精的冻存管中,记录每份标本寄主、寄生部位、GPS、龄期、是否有寄生蜂羽化孔等信息,并拍摄生态照。寄主植物首先通过形色识花app进行识别,未识别出的拍摄植物生态照片请植物学专家进行鉴定。在红河州河口县采集时,挑选了5头七角星蜡蚧统计其产卵数,虫口密度通过生态图片进行统计。

在光学显微镜Nikon E100下参考Wu & Wang (2019)的分类检索表进行形态学鉴定。玻片制作方法参考Borchsenius (1950)。

根据虫口密度确定调查植物的受害情况(闫鹏飞等,2013),只做定性调查,分为3级:+++表示调查点内该植物上虫口密度普遍较高;++表示在调查点内该寄主植物上虫口密度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表示该植株上虫口成点状分布。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布

调查发现,在云南,七角星蜡蚧分布于4州(市)7县(市)9地(图1):西双版纳自治州的景洪市、勐腊县(勐仑镇和磨憨镇)、勐海县(打洛镇);普洱市的宁洱县,德宏自治州的盈江县(那邦镇);红河州的河口县、金平县(勐拉乡和者米乡)。与2013年相比(邓鋆等,2014),发生地新增3州(市)6县(市)8个地点。

图1 七角星蜡蚧的调查样点和分布点[审图号:GS(2021)8685号]Fig.1 Sampling sites and distribution of C. stellifer

2.2 寄主植物

在云南省,七角星蜡蚧的寄主包括4科4属5种(表1):漆树科Anacardiaceae的杧果;五加科Araliaceae的鹅掌柴Scheffleraoctophylla(Lour.) Harms;桃金娘科Myrtaceae的洋蒲桃Syzygiumsamarangense(Blume)、马六甲蒲桃Syzygiummalaccense(L.);茜草科Rubiaceae的龙船花IxorachinensisLam.。与2013年相比(邓鋆等,2014),新增龙船花、洋蒲桃(莲雾)和马六甲蒲桃(大果莲雾)3种寄主。

七角星蜡蚧在云南省的为害寄主包括杧果、莲雾等经济作物,应对其进行监测和防控,以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根据采集频次和分布范围,在杧果上发现七角星蜡蚧的机率最高,共在3州4县(市)的杧果树上发现4次,鹅掌柴次之,在2州(市)的3县发现3次,其他3种植物上各发现1次(表1)。

表1 云南省七角星蜡蚧的寄主植物及发生情况Table 1 Host plants and occurrence of C. stellifer in Yunnan Province

2.3 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七角星蜡蚧的成虫和若虫聚集寄生在叶片上,主要在背面,沿叶脉分布,发生量大时也寄生在叶片正面(表1),未发现雄虫茧和雄成虫。在河口县的龙船花叶片上,虫口量大(图2),虫口密度达185~250头·叶-1,每雌产卵38~50粒。结合采集时间和龄期(表1),可以看出七角星蜡蚧1年发生多代,在1、4、8、10月均发现1龄若虫,推测其存在世代重叠现象,需对其生活史进行详尽观察验证。

在河口县、盈江县、普洱市、勐腊县和宁洱县的七角星蜡蚧种群中发现寄生蜂的羽化孔(表1),表明在云南省境内存在七角星蜡蚧的天敌,后续研究应调查其种类、寄生率等情况。

图2 七角星蜡蚧各虫态Fig.2 Photos of each development stage of C. stellifer A:在龙船花上的危害状(河口县);B:卵; C:1、2龄若虫;D:年轻雌成虫。 A: Damage on Ixora chinensis (Hekou County); B: Eggs; C: 1st and 2nd larva; D: Young adult female.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七角星蜡蚧已扩散至云南省的4州(市)7县(市)的9个地点,近6年的时间,入侵范围从1州1地扩展到4州(市)9地,加之其取食范围广,为害寄主包括杧果和莲雾等经济作物,且1年发生多代,容易成灾,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当前,七角星蜡蚧在云南的9个发现点多在滇西南到滇东南的边境线上,调查的3个口岸(那邦、打洛、河口)均发现七角星蜡蚧,其中在河口和那邦为害严重,表明该虫很有可能由邻国传入,且为多点入侵。云南省拥有超4000 km的边境线,周边国家又是七角星蜡蚧的适生区和频发区(Garcíaetal.,2021),传入风险高、压力大。因此,应加强这些国家入境苗木的检疫,特别是杧果、鹅掌柴、莲雾等,在检疫时应注意观察植物的叶背。宁洱县是目前唯一一个非边境县的发现地,表明七角星蜡蚧有向内地扩散的趋势和风险,值得警惕,而寄主鹅掌柴作为绿篱和盆栽植物在国内广泛栽培和种植,为防止七角星蜡蚧随鹅掌柴扩散,应在调运前进行严格的虫害检查和消杀。

致谢:感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陈小琳、王勇,南方电网的廖荣彪在采集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猜你喜欢
寄主植物莲雾云南省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林边莲雾
林边莲雾
林边莲雾
不同生长阶段椰树叶片对椰心叶甲中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寄主植物对桃小食心虫主要代谢物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