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五向”:学校课程构建与实施模式的实践探索

2022-05-30 19:56路放杜禹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学校课程学生

路放 杜禹

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依托,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路径。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学校应多维度丰富课程,推进课程深度变革。为了助力学校科学实施课程,推进市域教育发展,葫芦岛市教师进修学院基于学校课程构建与实施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坚持问题导向,深化专题研究

我们基于对葫芦岛市部分小学课程改革情况的调研,明确学校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办学愿景不清晰,导致课程缺乏逻辑;课程目标不明确,导致课程缺乏指向;课程结构不严谨,导致课程缺乏联结;课程资源不足,导致课程实施水平不高;课程评价管理不到位,导致课程效果不好。我们在助力学校构建基于特定逻辑、系统化的课程,使各课程要素有机整合成一个“育人整体”的基础上,确立了课题“学校课程构建与实施模式研究”,开展了有序的研究实践。

(一)市域专题推进,解决共性问题

为了解决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遴选37所学校,组建城市与乡村“特色发展学校联盟”,各联盟校轮值作为研究基地,针对发展瓶颈,合力攻坚。目的有四个:一是为了提升部分学校领导的思想高度,研讨课改任务要求;二是为了落实实施策略,规范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推进课程有效实施;三是为了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研制完备的课程方案;四是为了打破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难以开足开全的问题,为基层学校提供引领与范式。可以说,“组团式”的发展模式,带动了全市课程改革工作的扎实开展,形成了多元开放、联动辐射的课程实施格局。

(二)縣区本土设计,突破区域难点

各县区针对实际问题,采用区域本土设计的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兴城市针对“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问题,在市域内开展“高品质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连山区针对“校本教研针对性开展”的问题,在区域内开展“主题教研的实践与推广活动”;建昌县针对“课程方案设计”的问题,在县域内开展“东西南北中‘联盟+模式”,推进农村学校课程高效实施。

我们提炼、梳理实践中的经验,形成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三维五向”学校课程构建与实施模式,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该模式增强了课程实施者对实践本身的理解与认识,规范和建议学校的做法,为学校提供准确把握和有效参与课程实践的方式和工具,是引导学校基于特定逻辑,通过整体规划来规范课程的范式。

(三)学校科学实施,彰显课程特色

一是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品质。学校融合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直指育人目标,逐步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实施生态,塑造课程特色;二是学校聚焦特色学科建设,彰显办学特色,在学科课程、学科团队、学科教学以及学科学习等方面以独特的学科理念为指导,根据师生发展需求,在已有学科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独特标志的课程。

二、强化模式引领,完善课程构建

(一)课程模式内涵有“三维度”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三维五向”学校课程构建与实施模式,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学校资源为基础,以课程立意为引领,以鲜明的目标为导向,以逻辑化的课程结构和特定的课程功能为主要内容,在教育生态的变化中不断解构、重组、再建,并指导学校课程实践,达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该模式体现了“三维度”。一是“点”的维度——结果维度。课程模式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适合的课程内容,关照学生的需求,最终达成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二是“线”的维度——过程维度。课程模式是不断重组与整合的动态过程,是反思重组和丰富壮大的积淀过程,能促进课程不断优化。三是“面”的维度——方法维度。课程模式指向学校课程的整体实践,指导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和全面推进,引领学校课程有效实施。

(二)课程模式构成有“五向度”

1.独特的课程立意

学校若想构建个性化的课程模式,首先要确定精准的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立意。对课程构建而言,课程立意是整个课程模式框架的灵魂。它引领着课程模式的构建,并贯穿于课程模式构建的始终。课程立意反映的是全体师生广泛认可的价值追求,凸显了学校课程模式的鲜明个性,区别于其他同级同类学校,从教育意义的角度来确定师生的追求和发展方向,能够发展并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彰显学校独特的价值追求。

2.明确的课程目标

不同类型的课程承载着不同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构建的出发点与归宿,课程结构就是根据特定的目标构建的,明确的目标是保证课程结构稳定的必要条件。课程目标体现了课程理念和育人指向,蕴含着对课程方向、水平、广度、深度、效果等功能的期待。

3.合理的课程架构

课程架构是指学校在制定课程规划时要设计合理的框架,体现“三层三级”结构特点。“三层”,即要关注学校课程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三级”即要关注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的设置与融通。学校应基于课程立意对课程合理分类,做到不交叉、不重复,上下贯通,衔接有序,从而发挥课程整体育人效果。

4.科学的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方式应多元化、灵动化,不受限于教室和讲台,也不囿于给予和接受。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不断深入,课程整合已然成为课程实施的必然趋势。课程整合包括学科内的课程整合、学科间的课程整合和跨学科的课程整合。通过课程整合,学科内、学科间以及不同领域的课程紧密联系又相互促进,在发挥各自功能的同时更发挥整体功效。课程整合包含多方面内容,如知识整合、科目整合、资源整合等;包含多个层面,如单一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等。

5.完善的课程保障

课程模式的建立不能缺少必要的支持与保障,即课程管理与课程评价,这是推动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课程管理是课程管理者依据管理原则,运用管理方法对课程对象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协调、实施等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课程管理包括课程计划管理、课程实施管理、课程标准管理、课程效果管理等。课程评价包括课程设计评价和课程实施评价。学校应建立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根据评价标准,采用定性、定量方法,对课程立意、规划、准备、投入、实施效果等作出价值判断。课程管理与课程评价的目标是督促教师在一定时期内或条件下对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达到预定效果,同时通过评价的反馈与调整修正课程目标后再来指导实践,使课程在不断调整和改进中趋于完善。以上课程模式“五向度”中,学校课程立意是统领,课程目标和课程架构是主体,课程实施是核心,课程管理与评价是保障。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从课程模式“五向度”的关系来看,各向度之间是多向互动的,彼此制约,彼此促进,在动态的变化与平衡中,使学校课程既不僵化又趋于稳定。

(三)课程模式应用的思路与流程

一所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新旧需求、矛盾碰撞中逐渐生成的。课程构建应与一定的教育环境相适应,不同的情境可以生发出不同的表现形态,但必须有所遵循。依据该模式建构学校课程,需要遵循以下思路与流程(如图2)。

学校根据育人目标和发展理念,形成课程立意,明确学校的发展愿景;在课程立意引领、学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目标;在对课程目标整合的基础上,选择课程架构要素,并明辨要素之间的关系;采用合理的方式整合课程,保证课程有效实施;制定保障体系,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了解其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并不断改进。

要特别说明的是,学校明确课程立意、定位发展愿景的前提是调查分析学校资源和学生需求。学校资源分析是整体流程的关键环节,是课程模式凸显个性化的基础,是实现课程模式在学校的适应性与适切性的必要手段。学校课程变革应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握学生的兴趣点,科学设计课程,合理组织课程,积极探索课程实施的多种方式,为学生成长提供最充分的课程保障,再根据环境与需求的变化,进入新一轮的课程模式生成流程。学校课程模式生成的整套流程实质上是学校自主决定课程的过程。学校有充分的自主权,师生有充分的参与权和设计权,才能实现学校的优质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课程先行,提升教育质量

(一)有序落实“国家课程学校化实施”

葫芦岛市各学校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总要求,基于“三维五向”学校课程构建与实施模式,紧紧围绕各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优化课程规划与教学设计,开全开足各类课程。各校在学科课程的整合、学科实践活动的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结合等方面有益尝试,呈现出相同学科特色课程创建、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跨学段项目化学习、学科单元主题教学、长短课时灵活使用等多种课程样态。例如:葫芦岛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通过常规课、综合实践活动周、“假日小队”活动等形式,引领学生走入社会,让学生在探究、制作中学会创新,在服务、体验中践履社会责任;兴城市元台子满族乡中心小学充分利用兴城及当地农村独特的资源,带领学生参观泳装厂、文庙、豆腐坊,并设计了“巧手劳动最光荣”主题实践活动。这些课程集中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课时,以活动周的形式开课,打破学科壁垒,任课教师全员参与,按照不同的课型分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任务。

此外,针对部分学校落实国家课程时盲目合并、增删以及弱化国家课程刚性要求的突出问题,我们以学术报告、联盟校主题研讨、外出实地考察等途径,引领各校及时纠偏。

(二)科学开展“地方课程多样化落实”

为了保证地方课程的实施质量,葫芦岛市教师进修学院成立地方课程领导小组,配备专兼职教研员负责地方课程相关工作。出台了《葫芦岛市小学地方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提出落实地方课程的四种方式:一是单独开设,指开设教材中内容针对性强、知识点集中的课程;二是整合国家课程开课,指开设教材中的内容与各学科相关联并且知识点联系紧密的课程;三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把地方课程中的专题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实现一举多得;四是与校本课程结合,开设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内容相近或者交叉的课程。例如,葫芦岛市第二实验小学的“体验教育”,体现丰富的本土化、地域化教学资源,教师采用20分钟短课、60分钟长课、两节课联排或集中在一周内完成周课,把地方课程的相关内容放到“体验教育”中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专职教师结构性缺编的问题。

(三)有效落实“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

为了落实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各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和师资状况,牢牢把握针对性、独特性、适切性三个特点,挖掘本土资源,制定科学的校本课程方案。例如:兴城市刘台子满族乡中心小学把“海洋教育”作为德育校本课程的主体内容,校本课程具有浓厚的“乡土味道”“地域特点”“儿童本色”。“海之韵”课程引领刘台子满族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感知海洋、欣赏海洋、理解海洋、热爱海洋、践行海洋,培养“海的孩子”具有强烈的海洋意识、内在的海洋精神。再如,兴城市曹庄镇中心小学的独轮车课程、建昌县和尚房子乡中心小学的梨园课程、连山区化工第四小学的开笔礼课程等,都创设多样化的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彰显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学会创新,学会担当。

四、反思导航,增强课程力量

一所学校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构高品质的课程绝非易事。“三维五向”学校课程构建与实施模式是学校的需求回应,也是问题导向。在模式实践中,教师是实施者,教育管理者赋予教师课程参与的自主权,允许教师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声音,并帮助教师逐步形成课程意识。地区行政人员、教研人员、学校教师成为研究共同体,同质学校、异质学校形成交流协作体,大家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共同体不仅提供新的信息、新的经历,更使研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催生了理论,理论又在实践中得以生成与丰富,再引领新一轮的创新实践。

该模式强调利用学校资源和尊重学生需求,是在满足国家课程设置基本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地域的独特文化背景、学校的办学传统与条件、学生的发展需求等,以独特的课程理念为引领,构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课程结构和课程模式。因此,个性化是学校课程模式建设的必然结果,能真正满足学校内涵提升和特色发展诉求。该模式具备序变能力。课程模式、构成要素及其关系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发生一定转化,从而使课程模式发展成更为丰富和完善的体系。学校在应用该模式时,能够捕捉有利的信息,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根据新需求及时调整要素及要素内部间的关系,以应对变化,生發出新的成效。

37所联盟校依托该模式建立了个性化的学校课程,并辐射到全市其他学校。典型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借鉴范例,为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怎样把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落实到位,提升课程质量,将成为课程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任务。校本课程的落实是难点。特别是校本课程封闭化的开发模式,使学校之间重复开发、互不交流,加大了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阻碍了校际交流与均衡发展。为此,如何充分利用地区资源,加强校际互通交流,真正做到文化共享、业绩共享,联动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共享,将成为我们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学校课程学生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校推介
聪明的学生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