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起源与发展指向深度学习路径

2022-05-30 17:12孙国元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互动性深度学习

孙国元

摘   要:微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产物,是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理想资源,教师不应停留于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基于学生发展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基于现代教学理念,通过追溯微课起源和发展路径,分析微课内涵和互动要素,以期提升教师的微课技能,打造数学深度学习的微课学习环境。

关键词:小学微课;互动性;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31-0045-04

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微时代”的发展非常迅猛,短微视频流行到教育界,就产生了冲击传统教学模式的微课。微课发展到今天,尤其是在疫情下的线上教学中已经占据了教学的主场。然而,微课的内涵发展,仍面临着先进教学理念的挑战,其发展路径,应指向深度学习和核心素養。

一、微课的起源与成长

微课的国外起源说主要有两点,一是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Grew 教授提出的60 秒课程。其目的是为了让大众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如舞会、搭乘电梯时,利用休闲时光简单快速地学习化学知识。他将60 秒课程设计成“概念引入、解释、结合生活举例子”三部分,并认为可以推广到其它领域。这其实就是“非正式学习”!像公益广告一样,是没有铺陈和后续反馈的快餐教育;二是英国纳皮尔大学T. P. 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Kee,1995)。他认为学生应当掌握核心概念(Key Points)以应对快速增长的学科知识与交叉学科的融合,因而提出让学生进行一分钟演讲,并要求演讲须做到精炼,具备良好逻辑结构且包含一定数量的例子。以上两位外国专家的创新做法,就是微课的起源。

2008年秋,“微课”的概念首先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这位“一分钟教授”认为其核心理念是去掉多余细节,只保留关键概念和主题的微视频。

2011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室副主任李玉平,制作出“教研小视频”来展示“三小”研究方法及成果,即小策略、小现象、小故事。同时,基于微学习研究的微课程网站也初步建成。2011年10月,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率先提出“微课”概念,他在《电化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一文,详细论述了微课的概念、组成、特点及其分类,并把微课定位为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补充与拓展资源。

后来微课便蓬勃发展并得以广泛应用,以至在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缺课补习等各环节都大有作为,尤其在疫情停课期间,微课发挥了巨大作用。

微课目前的样态也呈现多样化。有的是去掉多余细节,只保留关键概念和主题的微视频,和作业、讨论互动等配套资源打包在一起的微课;有的是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有的是“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从时间上讲10分钟以内的居多,也有20分钟以内的;从媒体呈现方式来讲有线上的也有线下的。总之,微课样态的多样化也正催生着微课的成长。

二、融入新元素,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理解微课

微课概念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界定,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在微观的教学层面理解、研究、制作、使用之。

(一)微课是课,具备课的结构和特征

微课应有完整的结构,一般有旧知奠基、主题导入、主题讲学、应用练习、小结与拓展五个环节组成。若缺失主要结构即使时间再短,也不能称之微课。如常态课的视频小切片、仅有一个导入、讲解或总结的教学小视频等。

(二)微课是时间短、内容精、主题强的一节小课

微课视频时长一般在1至15分钟之间,10分钟以内的居多,这非常符合中小学生视觉驻留和注意保持的特点。不同性质的微课有不同的时间要求。制作时要根据内容特征、适用对象和活动要求而定。

因为时间短微课内容少而精,一节微课只有一个主题或知识点。可以是常规课堂除去铺垫、衬托、说明、繁杂和重复内容后精华的提炼和凝聚,也可以是常规课中某个知识点,教学重点、难点的分解,某类例、习题解题思想和方法的探讨和展示。总之,微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指向性明确,所有的教学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个点展开,是一节“观点响亮,开门见山,毫无冗长拖沓”的课。

(三)微课既是微视频,更是资源包

把微课单纯理解为一个教学小视频是错误的。微课和与之配套的教学设计、课件、学习单、课后作业、课后反思等一起,打包称作“某某微课”。这一套资源体现着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理解,体现着元认知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认知的方法和策略,体现着知识和方法蕴含的感情和思想。

(四)微课是容量很小、极易传播的数字化资源包

微课之“微”不仅仅体现在时间短,更主要的还是资源容量小,一般都是十几兆、几十兆或百兆左右,目前最大的微课也要求不超过1G。所以,微课做好后常常被压缩成常用的流媒体格式,如mp4、flv、mpg、avi等。这样的流媒体格式便于网络上传和移动磁盘存储,易于点播、下载和传播,使用起来极其方便,可以通过笔记本、手机、iPad, MP4等移动设备随时观看,便于利用课外、校外的碎片时间进行“快餐式”自主学习。

(五)使用对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微课在各行各业都有非常广泛和重要的应用,中小学微课产生的目的就是实现课堂翻转和能让学生利用课外、校外的碎片时间进行“快餐式”学习。所以,微课制作一定要站在学生角度,以有利于学生快速思考和发现、有利于学生快速获取和巩固知识为目的,体现学为中心。微课不是为了展示教师的讲授技能和技巧,不是为了教,而是为了学生能自主高效地学习。当然也有些微课是专供教师教研用的,如鄂尔多斯李玉平主任的“三小微课程”。其实不管哪类微课,都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但通常所说的微课,受众还是以学生为主。

(六)以“智能化”为发展趋势

当下微课多以“讲授法”或“演示法”来完成,“启发式”表现得还很肤浅, 只能让学生通过听和看获取知识,是名副其实“告知”形式的“接受式学习”。所以,我们应以“智能化”思维,尝试将“互动交流、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创新、反思评价”等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融入其中。

三、指向深度学习的发展路径

当前微课作为学习资源,像课本、电脑、电视一样只是单向信息输出工具,微课学习也都是学习者独自面对微课的学习场景,师生时空相隔,而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其学习方式需要有温度的互动交流,微课的智能化发展就是要增加反向的互动、激励、监控和评价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都基于微课互动性的增加,即能像教师一样与学生互动交流,把控学习流程和效果,这是微课学习环境下深度学习发生的基础。

微课与学习者之间是可以实现互动交互的,其交互性可分为操作交互与信息交互。“操作交互”指的是学生与媒体界面的交互,具体表现为可以播放、暂停、后退。“信息交互”指的是学生与多媒体信息的交互,是学习者对微课界面输出信息的反应和反馈。这两种交互互动配合使用才能起到良好的互动效果

(一)增强潜在无形的互动效果

这种互动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真实互动,而是一种无形互动,很多优质微课已有呈现。这种互动效果,需要技术和教学两个层面的支持。

技术层面的互动是指画面的可视性,可通过简洁、美观、高效、有感召力和渲染力的镜头变化、字幕突显、画面布局、音效调节、色彩搭配、动画效果等来触发学习者的视觉需求,通过生动多彩的美感刺激和强化刺激来激发学习者的注意和思考。如镜头的变化,很多教师在拍摄微课时把一个录像机固定在某个位置一动不动,有时还会把授课教师的画面一分为二,这都会让人觉得平淡甚至不适。要想拍摄有教师教学的高质微课,最好一个固定机位,一个移动机位。固定机位拍摄主视频,移动机位用来拍摄特写或特效镜头,剪辑时插入主视频。如果就用一个摄像机拍摄,也不能固定不变,要通过调焦或移动摄像机来拍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这样的视频才能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才能吸引学习者的眼球儿,具有一种潜在无形的互动效果。

教学层面互动是指教与学的互动,是指通过教师的教态、问题、节奏等教学技能来提升微课的信息交互功能。例如微课视频采用“教师讲演+多媒体大屏”的方式,这样就比只有声音没有形象的录屏形式增加了很多动态感,能够产生一种隐形互动效果。同时,教师的仪表、站姿、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对于学生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学生自然也会做出相应反应。生动有力的教态可以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抓住重点,渐入佳境。当然,教师还要在视频中有效增强亲和力、感染力,要通过语气、语调、语速和音量的抑扬顿挫,调控好课堂节奏,这样,才能让学生深深沉浸于微课学习环境,并能输出因观看微课而产生的情感、思维和情绪。尽管微课不会像人一样去接收和交流,但学习者只要产生了共鸣,有了情感、认知行为和认知结果的输出,就是一种无形的的互动。

(二)增加真实互动功能

目前大多数微课尚不具备真正意义的互动功能,都是学习者通过感觉器官单向输入、吸收微课输出知识与方法,观看者无法把学习的情况和效果再反馈给微课,微课也不会根据学习情况调整路径。互动式微课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微课本身预设的必要节点的启发、提问、评价和激励,来督促学习者做出即时回应从而实现双向交流,利用互动来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其基本场景就是在微课播放过程中,在某个节点会突然弹出相关的考评问题或进阶练习,如果学习者输入的答案正确则给予鼓励和评价,然后继续播放,否则进行重播再学,直至答案正确才能继续学习。这种互动微课可称之为“任务互动微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和意义建构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具有强迫性。也就是说学习者是被迫互动方,不互动或互动错误就不能继续学习。微课增加这种功能还受限于视频制作的技术水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新的突破。

在“任务互动微课”的制作技术还没有普及之前,我们可以制作“自控互动微课”。所谓自控互动微课,就是由学习者根据屏幕提示语自行控制互动的微课,互动是由微课发起由学习者操控完成的。这种互动就是在相关的节点呈现考评问题或练习题,同时呈现字幕提示“请摁下暂停键解决问题”。点一下播放键屏幕会呈现答案,同时又会出现提示语:“请自我评判,答对请继续,答错请看回放,直至学会为止”。这种互动虽然是由学习者自己操控的,但同样能对学习进行阶段性评价、激励和促成意义的反复建构,直到意义建构成功为止。

例如,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微课的开始阶段,在教材情境呈现完毕后,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及能力,可做如下互动设计:

师:仔细观察图片,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请摁下暂停键,把你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完成后点击播放,屏幕呈现问题后再暂停,看看你提出的问题中有这三个问题吗?如果有,请继续。如果没有?思考一下为什么?然后继续。

(互动信息,仅屏幕播放)

在“练习巩固”阶段,当微课呈现了“我会填”测评练习之后,可设计如下互动提示语,让提示语在测评题出现后动态加音效呈现:

师:请摁下暂停键,完成练习后点击继续会出现答案,对答案时请再次暂停,如有困难请观看重播,如全部正确请继续。

总之,真實课堂中流行的“动手实践、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和以“发现、提出问题”为主的“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都要逐步走入微课,让微课具有“学会知识”和“学会学习”两种功能。微课的智能化发展也必将指向深度学习路径,指向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核心素养。

四、指向未来的大胆思考

关于微课发展不妨大胆思考,我们的微课可以从媒体技术和内容设计上融入游戏元素,学生除能独学微课以外,还可以由几个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自由组合,在线合作学习同一课或同一系列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学习认识天涯海角的朋友,可以在微课中通过回答问题和特定考核获得学习装备和更高的层级或段位。也就是说,微课学习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通过某种规则,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过关斩将”,获得知识、技能、思想和素养,同时还能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像迷恋游戏一样迷恋微课,我们的微课教学将会到达另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

[1]梁乐明,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19):65~66.

[2]杨黎敏.小学数学微课的设计及应用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5.

[3]王姝文,等.我国小学微课设计制作的现状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5):85.

猜你喜欢
互动性深度学习
电商直播中主播特性和直播间特点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
基于CDIO模式的互动性动画视频受众群体特征挖掘方法
玩转表演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句法与语篇的互动性对汉语研究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