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的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

2022-05-30 23:01公丕明
中国经贸导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差距城乡

公丕明

2021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深刻阐释了推动共同富裕阶段性目标、原则、总思路,并提出了全局性战略谋划。这意味着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接续奋斗的重要目标。厘清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认识,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难题,进而探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对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

一、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几点认识

(一)新时代赋予共同富裕新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共同富裕蕴含多重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是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共同富裕蕴含着“共同”与“富裕”的辩证统一关系,“富裕”代表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即通过高质量发展,做大“蛋糕”,解决当前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共同”代表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关系,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个别或少数人的富裕,通过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发展来共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二是共同富裕既是奋斗的目标又是历史发展过程,其内涵随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党对共同富裕目标追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接力赓续、一脉相承。共同富裕是差别有序的富裕,不是同步同时的富裕,共同富裕是让全体人民有机会、有能力均等地参与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人民共享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三是我国共同富裕不同于西方国家福利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国的共同富裕并不是依靠不断加重个人税赋负担、过多过高承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来实现,而是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充分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平等共享权利,分阶段逐步实现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

(二)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点任务。一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进程相一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重要保障。二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义。从根本上来讲,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价值遵循,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全体人民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实现共同富裕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党长期执政基础的稳固。三是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将共同富裕置于中国现代化的框架内加以理解,是对共同富裕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共同富裕之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同向而行,相互推进,相互补充,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

(三)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原则目标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而非整体性的短期目标,需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坚持系统推进、坚持共建共享,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明确提出推动共同富裕的三个阶段性目标,“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人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人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为推进共同富裕擘画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遵循。

二、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的现实问题

(一)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等收入差距依然偏大,收入分配制度仍不完善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差距十分显著,收入分配机制仍不完善,成为共同富裕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一是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偏大。近些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一直超世界警戒线(0.4),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仍然处于高位,收入差距问题的解决任重道远。二是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有较大幅度提高,城乡收入差距相对比值有缩小的趋势,但绝对差距有扩大。城乡收入比从2010年的3.23∶1下降到2021年的2.50∶1,但从绝对差距上看,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高28481元,这一数值比2020年有所增加。三是地区收入差距较大。不同区域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差距略缩小,但绝对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78027元)是甘肃(22066元)的3.53倍,与2020年相比有所扩大。四是行业之间差距较为明显。虽然不同行业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整体保持上升趋势,但是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仍然较大。以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例,2020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平均工资是农、林、牧、渔业年平均工资的3.66倍。四是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的制度安排仍不完善。初次分配中,市场机制仍未充分发挥作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仍不健全;再分配中,稅收、社保和转移支付制度精度不高;第三次分配中,依靠精神力量、道德原则,鼓励高收入人群自发捐赠、企业自主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还缺乏长效机制。

(二)民生保障短板依然凸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亟待提升

当前,我国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保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解决好人民急难愁盼问题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十分紧迫。在就业方面,城乡区域就业服务的投入和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劳动者能力和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在职培训、就业咨询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在教育方面,城乡区域之间师资力量、教育设施等方面差距较大,农村师资不稳定,尤其是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难度较大,基础性教育机会还未实现充分保障。在医疗方面,城乡区域之间卫生资源配置差距仍比较突出,我国大部分优质卫生资源都集中在东部城市,农村的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在健康水平、医疗保障待遇等仍低于平均水平。在住房方面,住房保障规划和配套有待提升,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租赁住房稳定供给和价格机制还不健全,进城农民工、应届毕业生等新市民的基本住房需求也未充分满足,租房房源需拓宽供给渠道,租金仍需规范、加强管理。在养老方面,城乡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居民社区养老服务质量不高、能力不足等问题。在社保方面,部分社会保障项目仍与户籍挂钩,农村人口社保水平较低,灵活就业人员持续增加,传统社保制度难以全面覆盖。

(三)新阶段脱贫成果还需巩固,相对贫困问题亟待解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已经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我国已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减贫工作已经完成,我国反贫困的任务仍旧十分严峻,脱贫攻坚成果还需要进一步巩固,相对贫困问题制约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愿景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有效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将是实现共同富裕阶段性目标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一方面,外部条件、社会保障、就业形势、自然禀赋、疾病等因素的变动可能对已经脱贫人口返贫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另一方面,在绝对贫困消除后,治理相对贫困已经提上日程。但当前我国解決相对贫困问题的组织构架和运行机制未全面建成,顶层设计仍需加强,长效机制有待建立。

(四)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弱项,精神共同富裕亟需加强

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的统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精神生活已经更为富足。但是与共同富裕阶段性目标相比,精神文明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精神共同富裕的推进。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宣传方式手段不够多元,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机制有待完善,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还未完全建立,精神文明建设专项支持政策不足,一些社会成员的理想信念缺失、价值错位、物欲膨胀、精神空虚、道德滑坡、风气败坏等问题较为严重,由于物质相对贫困的人群教育机会不均等、农村地区价值观念滞后等原因,存在文化素养低下、思想陈旧僵化、自力更生意识缺乏、依赖心理偏重等现象。此外,与精神共同富裕直接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城乡、区域、群体之间配置差异化严重,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差距呈逐年增大趋势。

三、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一)切实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探索逐步缩小各方面收入差距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探索逐步缩小各方面收入差距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协同配合。一是深入分配制度改革,缓解居民收入差距。在初次分配中兼顾效率与公平,注重劳动要素的贡献评价,提高劳动者的分配比例;在再分配中,完善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公共服务等各种制度设计,进行精准调节和引导,弥补市场失灵;在第三次分配中,健全慈善事业激励机制,完善慈善工作体制机制,广泛引导企业、高收入人群等先富群体参与公益事业,重点发挥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对促进分配公平的补充作用。二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贯彻“以城带乡”的战略,大力推动城市和乡村互帮互助、同频共振,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出,形成城乡携手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三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区域人均财政支出差异,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缩小区域贫富差距。四是重视行业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打破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破除阻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大对垄断性行业的监督和监管力度,控制垄断企业的定价和生产,防止垄断利润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分配。对垄断行业从业者的工资性、福利性收入采取有效监督与信息披露,以杜绝各种非正常性收入。

(二)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政策引导,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健全中央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做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规划、政策体系和考核机制的衔接,深化基本公共服务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兼顾经济发展趋势和各级政府财政实力,建立和完善央地财政共担的资金筹措机制,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稳步提高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完善劳动保护与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着力促进就业机会公平。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力度,着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和改进职业培训,着力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人力资本积累。推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均衡布局,促进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健康公平。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着力解决人口流入多、房价高的城市住房保障问题。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保障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福祉。加大社会保障调节力度和精准性,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社会保障待遇和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

(三)建立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着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应致力于克服相对贫困问题。结合已有的实践经验,以地区实际经济发展程度为参照,以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为主要依据,制定科学测度标准,制定相对贫困测度的科学标准,进而完成相对贫困测度和识别工作。做好系统调研,因地制宜适度延续扶贫政策,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及时识别返贫人口,统筹各类保障措施,防止已脱贫人群返贫。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政策体系,优化当前减贫机制工作保障,完善兼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政策保障体系,竭力实现制度建设、社会动员、资金扶持和法制保障等方面协同发力以应对相对贫困的难题。构建高质量相对贫困与乡村振兴衔接机制,充分利用乡村振兴的政策、工程、项目等来接续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积极宣传各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好经验好做法,防止急于求成和畏难情绪,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厚植精神共同富裕理念,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促进人民自觉践行艰苦奋斗精神,坚决克服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同时,要积极营造和谐互助、团结奋斗、乐于奉献的氛围,弘扬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巩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公共文化经费投入,优化城乡区域文化资源配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差距城乡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