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直播失范现象及其德育路径研究

2022-05-30 13:46胡俊杰黄茂勇
理论观察 2022年11期
关键词:网络直播大学生

胡俊杰 黄茂勇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网络直播作为网络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当下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高校开展网络直播德育工作也成为了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网络直播的概念定义进行界定,明确了网络直播活动的范围。采取文献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的失范现象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纳,据此剖析其生成机理。最后,综合失范原因以及相关主体,提出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的德育策略为“预防+治疗”,并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直播;失范现象;德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11 — 0062 — 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巩固网络舆论阵地,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开展网络教育,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1];教育部办公厅《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部内分工方案》更是提出要编制《高校师生网络素养指南》,引领师生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2]。可见,重塑大学生互联网文明使用行为已成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攻坚领域。

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网络直播也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根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5G独立组网网络,累计开通5G基站96.1万个,覆盖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5G终端连接数达3.65亿户;我国网民规模为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0.0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3]。2021年10月,人民网发布的《直播电商成长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已超6.3亿[4]。网络直播环境下,大学生网民是最为活跃的一支网民力量,亟需对该群体进行网络直播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树立网络直播文明观念。本文探讨的是大学生群体在参与网络直播时所出现的失范行为现象及其生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德育路径。

一、网络直播的概念定义

网络直播的概念定义可分为法理型和学理型。根据中央网信办发布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将互联网直播定义为“基于互联网,以视频、音频、图文等形式向公众持续发布实时信息的活动”;同时将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者定义为“提供互联网直播平台服务的主体;本规定所称互联网直播服务使用者,包括互联网直播发布者和用户”[5]。

上述定义高度界定了网络直播以及网络直播参与者的范围,但却未明确反映出网络直播的内涵,于是,许多学者基于上述定义结合不同的视角对网络直播的概念进行延伸,并进行了学理型的界定,主要聚焦在两方面:一是突出传播介质,认为网络直播是通过电视信号的采集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而通过网络传输供用户观看或是现场独立信号的采集通过网络导播平台传送至用户观看的一种活动;二是强调商业性质,认为网络直播是提供及满足观看用户的社交需求、娱乐需求和学习需求的服务活动,以及满足主播谋生需求、社交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商业活动。

综上,本文将网络直播定义为:基于互联网,以图文音视等形式在直播平台实时发布内容并进行互动交流,以满足直播使用者学习、娱乐、社交、商业等特定需求的活动。

二、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的发展现状

(一)参与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实现全员覆盖

2016年被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学者们也对此新生事物进行深入的研究。乐晓蓉在2017年采用随机抽样对全国13所高校的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调查,发现有82%的受访者会观看网络直播,其中近14%是网络主播[6]。张雯、陈旭光通过大学生群与网络社区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的比例已达86.2%[7]。侯广彦等对青海大学生使用网络直播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所有受访者都参与了直播[8]。包书琴对福建省大学生网络直播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网络直播在福建已全面覆盖[9]。上述研究虽不是普查,但也从侧面反映出网络直播在大学生中蔓延的趋势,结合当下周遭大学生活现状的观察,基本可以判断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的规模已实现全员覆盖。

(二)直播内容日趋多元,参与方式逐渐丰富

网络直播最初以个人电脑为媒介的秀场直播发展到媒介转以个人电脑为主、移动终端设备为辅的游戏直播,现在发展到以移动终端设备为媒介的移动直播,直播的内容也丰富多元,可以分为生活实况、才艺展示、电竞游戏、明星综艺、新闻资讯、教育学习、电商导购、专业服务等八类,囊括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随着移动网络全面升级,网络直播的参与方式也由最初的观看,发展为评论、弹幕、打赏、私信、语音连线、视频连线、分享直播、订阅关注和加粉丝团等。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随之也发生三方面变化:一是观看内容从以游戏为主发展为涉及生活多个方面;二是参与程度由浅向深转变,即从观看向互动转变;三是参与身份的二元性,即可以观众或主播的身份参与,由于各平台对于主播的资质未设置门槛,学生随时可以成为主播。

(三)参与频繁并且持久,时间空间随意灵活

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每周的上网时长已达26.9小时,日均3.86小时[10]。大学生群体因为可支配时间灵活充足,拥有的移动终端设备齐全,成为了拉长网民平均上网时长的主力军。据有学者调查发现,大学生参与直播的频率激增,参与时间也变长。乐晓蓉发现有88.8%的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已达半年以上,有30.5%的学生每周至少三天会参与网络直播,且有27.7%的学生每次参与时长超过1小时[11]。张雯等发现有54.8%的大学生平均每次参与网络直播时长在半小时以上[12]。包书琴发现大学生平均每次参与网络直播时长半小时以上人数比例已上升至63.11%[13]。在学者的研究中也可发现,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的地点随意分散,在教室、食堂、操场等均有;而参与的时间段灵活,遍布一天的各个时段。在每个大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且网络无处不在的当下,全面实现随时随地参与网络直播。

三、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的失范现象现状

(一)主流价值受到冲击而出现价值错位倾向

网络直播内容包罗万象,丰富且多元,结合声光电影等要素并通过主播完成内容的传递过程。大学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定型期,是人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认知思维,以及思考判断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心智状态极其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网络直播庞大的非主流价值蜂拥而至且无孔不入,不断冲击着主流价值,而这些新奇怪异的内容恰好击中了大学生们的猎奇心理,久而久之会让他们的思想发生动摇。在非主流价值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大学生们的思想认知会出现偏差,诸如“键盘侠”“盲目追星”等现象频发,价值判断发生错位。

(二)三俗内容涌现而出现扰乱社会秩序倾向

网络直播迅速风靡并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核心原因是“随”“易”。“随”即随时随地随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意参与到网络直播当中去;“易”则是操作容易,仅需打开手机APP即可参与其中,且可在观众与主播等角色之间随意切换。在“流量为王”的概念下,为了在网络直播中获取更大利益,很多网络主播剑走偏锋,不择手段吸引观众。正因如此,导致网络直播乱象丛生,充斥着大量的庸俗化、低俗化、媚俗化等内容。“三俗”内容的刺激性、诱惑性和煽动性,对大学生的感官形成强大的冲击,还会扰乱心志和侵蚀思想,产生不良行为。这些行为轻则损害自身形象,重则违反规章制度甚至法律法规,扰乱社会秩序。

(三)情绪化打赏而出现消费盲目透支倾向

社会学家西美尔认为社会学要研究的重点是各种互动形式,这些互动构成了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种种行为,而每一种独特的形式都是他人特殊反应和期望的投射[14]。因此,想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拥有地位,就需要在他人对自我行为的期许中完成互动。在网络直播中最让他人期许的互动非“礼物打赏”莫属,观众通过“礼物打赏”试图去改变其在主播心中的位置。于铁山认为,网络直播礼物打赏不同于传统的消费模式,是网络互动走上经济效益化的显著标志,在一定程度上重新释放双方的情感与建构多重身份[15]。“礼物打赏”无疑又是最具情绪化的消费。在网络直播间中各项要素的影响下,大学生观众主要是在攀比、炫耀、补偿与爱好等心理状态下进行送礼,均属于冲动型消费;而且,在直播间的打赏消费是货币经过数字符号化,变成虚拟礼物,让人淡化了金钱的观念,进一步加剧大学生盲目透支消费的行为倾向。

(四)职业功利化而出现迷失理想信念倾向

全民直播时代让很多基层的普通的草根走进大众的视野,掀起一股“网红”热潮。原本有颜有才的年轻男女能夠迅速一夜爆红,但目前陆续出现了只要具备一项特殊要素也可以成为“网红”的现象,并且已有大量草根民众成为了“网红”,进而实现了“暴富”。网络主播的收入排行榜已成为社会中人们极度关注的事件,伴随网红主播偷税漏税被罚的事件频繁曝光,网络主播收入极高已经成为大部分大学生们的共识。大学生认为当网络主播是一件既轻松又低成本而且可以获得较大利益的职业。因此,有部分学生在课上课下已开始从事网络直播工作,甚至沉迷直播而舍弃学业。在尝试到利益的甜头之后,更有甚者在直播中做出破格行为。

(五)社交虚拟化而出现性情及行为怪异倾向

为了增加观众的忠诚度和观看率,网络主播通过建立家族群、粉丝群来维系巩固与受众保持一个长久的互动关系。直播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话语权掌握在主播手上。主播深谙“留人之道”,常发起敏感话题讨论:一是基于从众心理,对时下“热搜”津津乐道;二是基于窥私心理,对私人敏感话题进行揭露。这些话题涉及禁用敏感词汇,在直播互动中会创造出独特的交流方式,以谐音词语、习语和暗号代替禁用敏感词汇,形成更亲密的话语空间,既拉近主播与观众间的距离,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认同感,更进一步巩固了这个空间的封闭性,渐渐形成一种相对排外的亚文化。在现实中大学生们常以“某家族”“某粉”自居,且不自觉地表现出在虚拟网络中的语言及交流方式,与周遭正常同学圈子格格不入,显得另类怪异。

四、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的德育路径

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出现林林总总的失范现象,虽说集中反映在大学生个体身上,但网络直播“病毒”得以传播与其存在的环境因素密不可分,所涉及的主体包括大学生个人、家庭、学校、企业以及政府等。为防止网络直播“细胞”发生恶性变异成为“病毒”,主要围绕网络直播德育涉及主体,采取“预防+治疗”的总体策略,具体包括五个实施路径:

(一)全面开展网络直播“德育疫苗”的接种工作

学校应以全方位多形式开展网络直播的德育工作。学校应将教育教学主阵地辅阵地无缝衔接,确保网络直播“德育疫苗”第一针全面覆盖、有效接种。一是打造专门的网络直播德育课程体系,网络直播与德育交互深度融合,从历史沿革到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剖析,将风险点建设成思政点,让学生对网络直播具备一个全面、完整以及正确的认识。二是配套组织网路直播德育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在日常面对网络直播问题时的防范能力。让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到网络直播当中,实时根据直播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列举导致失范产生的信号及证据,并预测可能出现的失范情况,让学生学会判断直播内容的本质目的。三是加强网络道德、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各学校应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编制《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测评指南》,定期对全体学生开展测量评估。对得分较低的方面,应深入查找原因并开发对应课程,及时开展教育;对得分较低的学生,应开展针对性教育,全面实施跟踪调查,预防失范现象产生。同时,学校应密切关注网络直播的发展状态,实时更新测评指南。通过课程教育、活动锻炼和测量评估的协同,将网络直播德育的有效率提高,以确保内容能够入脑入心。

(二)打造“家校协同”的网络直播德育教育共同体

在大学阶段的教育,“家校协同”仍未能达到高效高质的融合,家校衔接过程中是较易产生德育风险的重要环节。从教育管理的角度看,教师在工作精力分配上不可能对每位学生都面面俱到。因此,在家校衔接这个环节中家庭应该主动承担起网络直播德育教育的主要职责。大学生进入到寒暑假期后,暂时脱离了学业压力及同侪压力的束缚,思想与行为的双重包袱得以卸下,此时思想状态处于真空状态,给网络直播“病毒”提供短暂的传播空间。因此,家庭应密切关注学生离校后的思想状态,保持与学校沟通的畅通机制,积极采取措施维持及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打造“家校协同”的网络直播德育教育共同体。具体而言,家庭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空间,通过行为举止和语言谈吐的细微观察,掌握其思想动态的变化趋向;二是积极打造学生的生活空间,通过家庭关怀、家庭活动、家庭任务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三是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空间,通过与学校的有机衔接,开展家庭德育课堂。

(三)加强大学生自身“主体意识”和“疫苗抗体”效力

在网络直播活动中,无论是以主播或是观众身份参与,大学生都是重要且活躍的主体之一,既要保护自身权利不受侵害,又应扛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维护健康向上的网络直播环境。因此,大学生们在参与网络直播活动过程中,应该自觉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全面熟悉涉及网络直播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明确各项权利与义务,严格遵守及执行;二是明确主体身份意识,清晰地认识到主播或观众等身份应有的行为规范,积极维护和营造良好的网络直播环境氛围,为网络直播行业良性发展贡献自身力量;三是形成敏感内容的条件反射机制,增强自身判断力和抵抗力,积极预防并主动制止网络直播“病毒”的传播。

(四)建立政企“双元”联防联控机制

科学技术是网络直播行业的科学化发展的运行保障,规章制度是网络直播规范化发展的根本保障,这都是大学生网络直播德育工作实施的客观基础,离不开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政企深度合作才能推动网络直播行业有序健康前进,为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提供屏障,为德育工作扫除障碍。因此,建立网络直播的政企“双元”联防联控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健全各项相关法律法规。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在宏观层面建立法律框架,在原则性问题上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引;企业主要依据上位精神制定各项实施细则,如设立主播的准入条件和任职资历标准,设置资格证书准入制度。二是加大风险环节的管控力度。政府与企业一道建立技术共建及动态监管机制,实现信息共享、技术融合,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前预警、精准识别和实时把控。对观众的过分行为进行限制,尤其是对大学生用户的功能进行特别设定,为其开启“绿色”保护功能,过滤敏感内容,限制发表不当言论,限制进行非理性消费。三是加大惩戒的力度,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违法违规现象进行处罚,让大学生直观感受到网络直播并不是法外空间,切实发挥震慑作用。

(五)形成政校家企“四位一体”的网络直播德育体系

网络直播技术发展瞬息万变,其中风险随时产生,为此要形成全面完整的网络直播德育体系,才能及时预防“病毒”传播,并且实施有效“治疗”。因此,应该逐步建立多方信息沟通机制、技术共享机制、动态预警机制、风险共管机制,以及教育教学机制,在多方合作与共同努力下让网络直播德育走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以此辐射到大学生其他活动行为当中。在政府、高校、家庭、企业等四方协同联动的体系中,各个主体各司其职,政府依法治理,高校因材施教,家庭协同跟进,企业实时把控,全面覆盖网络直播的活动过程,对大学生实施有效德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教育部办公厅.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部内分工方案[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802/t20180201_326325.html.

[3][1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9/

P020210915523670981527.pdf.

[4]邱海峰.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超6.3亿[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10-15(003).

[5]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EB/OL].http://www.cac.gov.cn/2016-11/04/c_1119847629.htm.

[6][11]乐晓蓉.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的实证分析及应对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02):76-80.

[7][12]张雯,陈旭光.大学生观看网络直播的动机与行为研究[J].青年探索,2019(02):78-86.

[8]侯广彦,赵小芳,胥婉真.青海大学生使用网络直播平台现状调查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31(01):83-88.

[9][13]包书琴.大学生网络直播行为与心理的实证研究[J].新闻知识,2021(10):65-70.

[14]科塞.石人译.社会思想名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56-161.

[15]于铁山.剧场表演与情感卷入:网络直播礼物打赏现象研究——基于30余起典型案例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0(02):92-99.

〔责任编辑:丁 冬〕

收稿日期:2022 — 11 — 13

基金项目:2020年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大学生网络直播行为德育介入的实证研究》(编号2020GXSZ076);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共建课题《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社群失范预警及纠偏机制研究》(2022GZGJ142);2019年广东省学校德育科研课题《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德育介入的实证研究》(编号2019JKDY011)。

作者简介:胡俊杰(1987—),男,广东珠海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发展。

猜你喜欢
网络直播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网络直播的发展研究
媒介时空观下的网络直播研究
从新媒体艺术角度浅析网络直播的娱乐创新
浅析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