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权力视角下的都市水上夜游游船空间生产

2022-05-30 13:46余构雄
理论观察 2022年11期
关键词:空间生产

摘 要:以福柯的微观权力学说为理论框架,采用“过程—事件”分析与话语分析方法,以珠江夜游游船空间为研究对象,对游船空间的生产进行剖析。研究发现:1.游船命名的建构经历了突出游船空间形象的旅游性质到商业性质,游船空间在珠江上的旅游属性转变为广告宣传的商业属性,而企事业单位的冠名是属性转变的标志性事件,游船空间逐渐成为被符号化的商业空间;2.权力主体通过话语的实践生产出行使权力的合理性,借助游船空间生产出规训权力,游船空间通过空间权力主体嫁接、空间意义重新抒写和空间性质改写,逐渐生成为一个工具性空间。3.游船空間生产的过程,渗透出旅游空间异化与人的异化,据此较为深入探讨未来该领域研究方向。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展福柯微观权力学说的应用,还可以为都市政府对都市形象塑造与营销提供启示。

关键词:都市旅游;空间生产;游船空间;珠江夜游;微观权力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11 — 0083 — 07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西方思想界开始,出现了对空间问题的现代性反思和批判,索亚(Soja)将其称为“空间转向”[1],从“空间转向”谱系来看,后现代空间论的起始点通常被追溯到福柯(Foucault)以及列斐伏尔(Lefebvre)对社会空间的批判性阐述[2],在空间批判的诸多理论思潮中,空间生产是“空间转向”的标志性起点,本质是社会关系再生产。福柯的空间生产学说,主要是基于微观政治学批判范式,率先呈现为工具性空间生产[3],空间被权力所安排并藉由权力而生产,将主权、规训、治理/安全视为三种主要权力关系类型[4]。其中,规训思想集中体现在《规训与惩罚》,剖析权力主体如何借助一系列技术手段对空间的精妙设计和监视而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此后,规训思想在不同领域的研究已有初步应用,如对念珠菌感染者饮食管理的研究,将节食制度概念化为照顾自我的实践、促进提高的自我意识,从而超越以往仅将节食作为一种规训制度的认识[5];揭示辛格缝纫机工厂如何成为一个规训空间,描绘工人在空间中的抵抗能动性和社会策略[6];探讨职业足球环境的隐性技术和强大的规训机制,如何生产出顺从的足球身体,并影响至运动员的退休生活[7];刻画一个在全球运营的直销组织,运用特有的治理技术来组织和管理不稳定的员工,突出雇佣关系的非规训式和生物政治式微观权力[8];研究尼科巴尔南部的人道主义政府以国家安全理由为借口,试图发展新的主体性形式来规训传统的尼科巴尔人[9];等等。

规训思想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是厄里在福柯有关“权力之眼”著述基础上所提出“旅游凝视”的应用,认为旅游空间在旅行社、导游、当地经营者和游客多方主体“凝视”而产生[10];在旅游凝视下,民族文化表演通过对原生文化符号的选取、抽离、改造等不同建构方式,成为族群传统文化与主流消费文化相遇及意义重生的空间[11]。

然而需要看到,“旅游凝视”理论多是针对西方游客到第三世界国家旅游而提出,且凝视仅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权力技术手段[12]。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是,在旅游领域,除“权力之眼”外,较为综合的微观权力规训是否具有其它表现形式?在都市水上夜游中,游船空间既是一个具有“船舶休闲”功能的旅游空间,游客亦是在游船空间实现对游线空间的旅游体验。基于较长时间对都市水上夜游空间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本研究认为游船空间可以成为回应微观权力规训在旅游领域其它表现形式的典型研究范例。因此,本文通过“过程—事件”探讨游船官方命名对游船空间建构的演变,进一步地,应用福柯微观权力学说对游船空间予以透视,致力于回答话语如何借助游船空间生产出规训权力,游船空间如何成为一个工具性空间?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珠江夜游是典型的都市水上夜游,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历史可追溯至1960年,目前已成为广州市一张名副其实的都市名片。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珠江广州城区段上的珠江夜游游船,该地段位于珠江前航道,从西向东贯穿广州城区,主要流经北岸的荔湾区、越秀区、天河区以及南岸海珠区,范围从珠江广州水域白鹅潭地段至琶洲地段,全长约23.24公里,该地段目前投入使用的珠江夜游游船有20多艘,隶属于广州市客轮有限公司、广东省珠江航运有限公司、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和广东珠江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四大公司。夜色、灯光、珠江、游船、桥、人,原本自然而然的令人想起诗人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下的充满多维与想象的画面感、空间感与意境感。然而,由于多数珠江夜游游船都以企事业单位名称进行官方命名,如信息时报号游船、广发证券号游船、广百号游船、广州国际医药港号游船、北京现代号游船等。一些尚未冠名的游船,在游船最显眼的位置上打着大幅的广告“游船广告位招租,联系方式×××”,这一幕俨然成了广告招商在珠江上的巡游,游船变成广告招商载体。

(二)研究方法

2016年9月-2019年7月多次开展实地调研,以两种方式进入,前期自行购票,以游客身份进行考察与调研,后期由熟人介绍到广州蓝海豚游船有限公司和广州之星游轮有限公司进行调研。期间,还多次前往广州天字码头、大沙头码头、海心沙码头、广州塔码头、沿江两岸、猎德大桥等地对游船进行调研。通过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结合游船公司官网介绍,收集游船的官方命名及宣传文本,半结构访谈29位居民,5位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5位游船公司高层管理者,编码时分别以A、B、C代表,M、G分别代表男性与女性,数字代表接受访谈先后顺序,如AM1为第1位接受访谈的男性居民。其次,通过地方志、地方年鉴、新闻报道,收集记载珠江夜游及游船相关历史资料。现场拍摄游船照片200多张,对相片进行文字描述。文章遵从社会建构研究范式,使用话语分析,侧重于分析那些话语以怎样的规则被说出,话语秩序体现出何种意识形态与社会关系。

二、官方命名对游船空间建构的演变

(一)游船命名的旅游属性

索亚的空间性概念强调空间不仅作为实体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关系存在,将空间性视为空间的唯物主义解释基础[13]。在空间性视角下,通过命名,能够赋予空间意义,展示权力并获取认同,彰显身份与地位[14]。游船的命名,是官方借助文字赋予空间以意义的直接表现形式。夜色中,游船普遍被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所包裹,玻璃窗户通透明亮如水晶宫般,在多彩的霓虹灯中明灭互映。极目之下,在视觉外观上,最能刺激视觉感官、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游船船身的广告,集中在游船的命名。在2003年以前,僅有广州市客轮公司和蓝海豚游船公司经营珠江夜游游船。当时,广州市客轮公司旗下游船有白鸥号游船、花城明珠号游船、珠江明珠号游船、翡翠号游船、鹅潭明珠号游船、珠江逍遥游号游船;广州蓝海豚游船公司旗下游船有蓝海豚号游船、银海豚号游船。显然,游船的命名以公司名称隐喻、地段形象隐喻为主。如白鸥、蓝海豚、银海豚、明珠这些名称的属性及其形象均与水即珠江密切关联,花城是广州美称,鹅潭则为白鹅潭,是环绕广州沙面岛珠江河面地名名称,该名称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是珠江之名由来美丽神话传说的象征。显然,2003年以前的游船命名具有较为丰富的意蕴,普遍都能给予受众美好的想象空间,同时突出的是游船及行驶地段旅游空间性质。

(二)游船命名的商业属性

1.顶级豪华游船加剧经营压力。早于2000年,广州市客轮公司已意识到现有的珠江游船无法满足高级政务商务接待的需求,尤其是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李鹏来广州视察,其行程安排包括乘船畅游珠江,但当时广州市客轮公司的游船不具备接待条件,没有一艘既符合装饰标准又规模足够大的游船。最后,广州市委决定由蓝海豚游船公司负责接待任务,并拨款7万元给蓝海豚游船公司作为更新设备的费用[15]。“公司(广东省珠江航运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当时水上客运在陆路交通逐步发达的背景下,逐渐式微,考虑到闲置客运资源及珠江游水系没有游览观光项目,我们从澳门把蓝海豚号游船引进来,从而就开始尝试做这种珠江夜游的运营与开发,事实证明了当时这种突破式业务创新的举措是有效的。2001年时,我们把接待李鹏委员长当成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因为当时整个珠江只有蓝海豚号,专业的船舶公司和高档次的游船基本上都是在蓝海豚,肯定是专业的游船来做这种政治接待或这种高端的接待会比较合适”(CM3)。

这一事件既刺痛了作为经营珠江夜游项目历史最为悠久的广州市客轮公司高层,亦给蓝海豚游船公司注入强心剂。同时,该事件成为珠江游船升级改造的导火线,广州市客轮公司与蓝海豚游船公司下定决心建造或引进顶级豪华游船,由此亦拉开珠江游船追逐“身份象征”“符号消费”的帷幕。2001年9月,广州市客轮公司推出了造价400多万元的花城明珠号游船,已是当时最豪华的游船。2001年10月,广州市客轮公司决定投入800多万打造“珠江第一船”,该船的造价相比同年推出的珠江明珠号游船翻一番,于2003年1月28日在珠江进行首航。此后,2003年,蓝海豚游船公司造价800万元的银海豚号游船投入使用;2004年,广州市客轮公司造价800万元的广游03号游船投入使用;同年,广州市金航游轮有限公司造价分别为1000万元的金舫号游船和金璟号游船均同时推出;2005年,广州港集团游船有限公司造价1000多万元的穗港之星号游船投入使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珠江上的游船不断刷新着造价,而十几年前的这些游船现今多数仍在使用,一点都不过时。可以想象得到,对比当时的经济发展程度、物价水平、民众消费意识及消费能力,这些游船造价可谓极为高昂,游船公司经营压力亦较为明显。

2.国企改革浪潮汹涌澎湃。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走上市场化改革的道路,到90年代末21世纪初时,针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浪潮汹涌澎湃,突出国企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经营利润为目标。广州市客轮公司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地,深受国企改革浪潮的影响尤甚,其战略性改组步伐加快。在众多改革环节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广州市客轮公司转变经济承包形式,实行风险承包,与属下各单位签订以突出考核利润为主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具体作法如把航运成本核算到人,并逐步推行全员承包责任制,使客运收入与员工收入挂钩;而个人风险承包责任制的做法把航线包给一两个职工经营,控制亏损金额范围、自负盈亏。2001年把原旅游分公司、出租车分公司和广告分公司合并组建成白鸥旅游分公司。当时由白鸥旅游分公司主营“珠江夜游”特色旅游项目,白鸥旅游分公司落实经营承包责任制,同时实行岗位全员竞聘制度。

3.宽松的船体广告审核。1997年广州市客轮公司集中开发了码头,将码头出租,收取现金。在码头上立广告牌出租,广告业务最高年利润达到100万。当时码头立广告牌出租经营成本低,甚至是零成本,但回报却极高,已让广州市客轮公司尝到甜头。而1999年政府调整珠江规划,对珠江两岸的户外广告进行整治,码头出租和广告业务全部被取缔,这在当时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15]。从产权及其使用权利来看,游船的产权属于游船公司,即游船公司对游船有一系列的管控权利,包括能够使用游船船体内外物理空间和电子载体的权利。然而需要认识到,游船所行驶的空间是一个公共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游船船体的广告亦属于户外广告,本质与在码头设置广告无异,只不过载体是码头还是游船而已,甚至考虑游船所行驶的空间对于广州的特殊价值及意义所在,游船船体广告的社会影响甚于一般户外广告。但是,实际上广州市客轮公司的船舶并不属于户外广告,只属于企业资产,因此不归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监管。广州市客轮公司游船发布广告,只需通过广州市交通委员会和广州海事局关于航运安全和广告内容的审核。

4.冠名成为标志性事件。在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及广州市政府的支持下,2003年,广州市客轮公司将造价800多万元的“珠江第一船”实施企事业单位冠名,通过与信息时报社合作,将其命名为信息时报号游船,游船的冠名,被媒体普遍称为“珠江游有史以来的一个首创”“开创了国内新锐媒体和明星企业合作共推顶级豪华游船的先河”,同时也开创了珠江豪华游船冠名的先河。

(1)冠名成为标志性事件的正面意义。2003年,广州市客轮公司的“珠江第一船”寻找企事业单位冠名,在对冠名单位进行选择时,时任广州市客轮公司总经理余浩然回忆:“说实话,想冠名的有多家实力雄厚的企业,合作条件要比信息时报的丰厚得多。2003年,珠江整治正处于‘三年一中变阶段。当时的珠江游还是一个刚开发不久的项目,非常需要媒体大力正面地宣传。而《信息时报》当时改版不到两年,也在树立自己的品牌和形象。在同样的渴求和背景之下,促成了客轮公司和信息时报社的强强联合”。由此可知,游船公司早期寻找企事业冠名,并非将冠名费用摆在首位,关联两家企业最重要纽带并非赤裸裸的金钱,而是具有深层次的战略意义。一方面,1998年底,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广州城市面貌提出“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到2010年一大变”的阶段性目标,创建广州文明城市这一“民心工程”和“形象工程”。其中,对珠江及两岸的整治一直是这一工程的要点,顶级游船与明星媒体单位的长期合作,能够长期借媒体之势助力区域形象宣传与展示,一定程度还能对整治成效起到监督与检验作用。若让其他非媒体单位冠名游船,这一层面的效果无法实现,只能是收取冠名费用的“一杆子买卖”。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时报,直接作用于广州市客轮公司、珠江游船、珠江夜游,实现对企业主体(市客轮)—实施载体(珠江游船)—经营项目(珠江夜游)这三者的品牌宣传与展示,直接获得经济效益。从这个角度看,广州市客轮公司的“珠江第一船”寻找企事业单位冠名,是珠江游船市场化运作的标志性事件,具有重大正面意义。

(2)冠名成为标志性事件的负面效应。同时,游船冠名信息时报,成为游船转变为广告商业空间的标志性事件。2003年之后,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在珠江游船上演了一幕幕无声的商业竞争。直接引起传媒报道的较为重大冠名事件包括:2004年,广东电台冠名广游03号游船——广东电台号游船;2006年,广州日报冠名南海神游船——南海神·广州日报号游船;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冠名藍海豚游船——ICBC牡丹卡号游船,成为首艘由银行机构冠名的珠江游船;2010年,广东嘉宝莉化工集团冠名珠江游船——嘉宝莉漆号游船,成为首艘由化工集团冠名的珠江游船;2013年,广州国际医药港冠名花城明珠号游船——广州国际医药港号游船,成为首艘由医药集团冠名的珠江游船;2015年,京东冠名穗水巴15游船——京东号游船,成为首艘由电商冠名的珠江游船;2017年,广东体彩冠名金舫号游船——金舫号·中国体育彩票,成为首艘由彩票冠名的珠江游船。

2018年,广州市客轮公司门户网站数据显示,仅近三年游船冠名及广告的部分合作客户包括:王老吉、金龙鱼、国窖、杨协成、蒙牛、广东电台、嘉宝莉等20多家。冠名及广告的企事业单位可谓五花八门。对比发现,早期游船仅是出现冠名的企事业名称,随后企事业LOGO,企事业的广告宣传语陆续登上游船;早期游船冠名及广告语占船外部面积比较小,现在游船冠名及广告语占船外部面积比较大;早期游船冠名及广告语主要是出现在船身外部,现在游船冠名及广告语是内外部个性化定制装修;早期游船冠名及广告语只是灯光加文字的形式展现,现在多数游船外部有更为动感变化的LED广告显示屏。因此,游船命名的建构经历了突出游船空间形象的旅游性质到商业性质,游船空间在珠江上的旅游属性逐渐转变为广告宣传的商业属性,游船空间成为被符号化的商业空间(图1)。

三、微观权力下的游船空间生产

福柯将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翻转为“知识就是权力”,认为知识不仅是人类改造自然与征服世界的力量,更是规训人们的权力。福柯对知识-权力的考古学分析主要借助于话语,通过将话语置身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实践场合,由其揭示社会、文化中权力和知识隐而不现的共生关系[16]。

(一)话语的现实社会文化实践语境

珠江夜游中游船行驶的游线,位于珠江广州城区段,该地段对于广州具有重大意义及特殊性。《广州历史地理》记载可知,广州自建城开始就与珠江联系密切,珠江记载着广州建城两千多年来的城市发展史,对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均影响重大[17]。珠江夜游所依托的景观及景观所处地段,均入选各个朝代/时期“羊城八景”之一,从未间断,宋朝的“珠江秋月(色)”即为现今广州越秀区沿江西路永安堂至爱群大厦一带的珠江景色,这一带即本文研究的游船行驶的游线空间内。游船行驶的游线空间,不仅贯穿广州传统中轴线,也是广州新中轴线核心节点所在,游线两岸高楼林立,形成了尽显现代都市空间形态的都市中央商务区、休闲区、娱乐区和居住区,是广州标志性地段及纪念性地段,成为广州历史沉淀及都市形象的重要表征。因此,珠江广州城区段,除了具有旅游空间和公共空间属性外,不容忽视的是扮演着都市地标景观空间的角色。这是使用福柯话语分析探讨游船空间生产所必须立足的现实社会文化实践语境。

(二)规训权力的生产

居民视角下,游船空间在生成商业空间的过程中,两种话语逻辑起主导作用。第一种话语逻辑可总结为黑格尔的“凡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表现如:“企业利用资源很合理”(AM1)、“我去上海,夜游黄浦江,那里的游船也打广告,所以很正常”(AG2)、“游船要经营下去,打些广告是自己的权利”(AM6)、“在上海的游船也做广告,那个地段也很重要,没什么不妥”(AG7)、“可能是企业经济来源不足,才会有这么多的冠名及广告”(AG12)。现实情况正是“广州港游船有限公司的穗港之星、穗港壹号两艘游轮,一年的卖票营收在1000万元,人工、油耗等支出也要这么多,只能靠船身广告才有约100万元的利润”。居民的话语使得游船空间生成商业空间似乎有了“合理”依托,媒体的报道进一步强化了“合理”依托,话语的实践最终生产出权力主体行使权力的合理性。第二种话语逻辑可总结为“润物细无声,习惯成自然”,表现如:“游船上面打着广告并非一朝一夕,可能看久了,都觉得习惯了,也没什么不妥”(AG2)、“现在的船多数都有冠名,打着广告,而且好像越来越严重,以前好像还没有LED屏的,就只有冠名,也没有广告语,现在逐渐的企业名称有了,广告语也出现了,还有LED屏也来了,似乎还越弄越大,看着看着大家都自然了”(AG9)、“看到船身的广告,也无所谓了,看久了呀,大家都潜移默化接受了,只不过有时还是会觉得比较遗憾”(AM23)。居民对于习惯的形成无意考究亦无从考究,将其视为自然而然的合法存在,甚至视为“真理”,“我们都是现代人了,现代社会就是这样”(AM22)、“商业社会都是这样”(AG26),商业社会的“真理”原则就是空间商品化,而现代人在现代社会的现代性话语下将习惯自我合法化为“真理”,并视该原则为圭臬,无疑生产出权力主体行使权力的“真理权杖”。导致两种话语逻辑的根源在于:一方面,人们缺乏对知识-权力应有的反思与批判,未能对权力所披上的“合法”与“真理”外衣的本质洞察。另一方面,微观权力无处不在,人们受微观权力对真理的生产的支配,正如福柯“我们受真理支配,因为真理制订法律,真理生产真实的话语,这种话语至少是部分地在权力的效应的基础上裁决、发送和扩展。最后,我们被裁决,被审判,被分类,被注定了要在某种模式中生存和死亡,作为承载权力的特定效应的真实的话语的一种功能”[18]。

(三)工具性空间的生产

1.空间权力主体嫁接。非此即彼的命名是权力“游戏”中的常用手段,权力网络中的支配性力量可借此来排除其他危险的、不确定的思想、言说、行为,将话语与行动的框架缩减到其自身可掌控的范围内[19]。游船冠名,是冠名企事业单位对空间权力主体的嫁接。游船在珠江行驶,所购买的是珠江的使用权,其使用权的开展,究竟是服务于游客还是服务于企事业单位,这原本是一个“不问自明”的问题,其核心指向应是服务于游客而获得利益。然而在利益牵引下,使得游船与冠名企事业单位原本毫不相干的权力主体嫁接在一起,游船空间转变为商业竞相追逐的空间,既是“喧宾夺主”又是“本末倒置”的行为。而冠名权代表着空间权力和荣誉的转让,冠名意味着这个名称将作为城市、国家乃至世界网络上的一个节点,与具有历史、政治、文化意味的其他建筑一同在地图上平起平坐[20]。行驶于珠江上的游船冠名,不仅使得企事业单位与该地段在地图上平起平坐,更是完美地嫁接了该地段具有的特殊性及重大意义,由此引发的是对都市、游客及公众隐性权益的渗透与侵犯,成为福柯微观权力规训机制在当下的一种新表现形式。

2.空间意义重新抒写。游船冠名,是冠名企事业单位对空间意义的重新抒写。珠江上有船,这是空间应有的能指,其所指亦指向明确。然而,珠江上有各种企事业单位,则使得空间的能指空洞化,所指虚无化。如蓝海豚游船公司冠名的“中恒集团号”游船,镶刻在船身上的广告语“中药现代化,中国大健康”霓虹闪烁般地吸引公众注意力,成为与珠江及游船一样具有景观价值的景观。福柯通过解读勒内·马格利特的《这不是一只烟斗》的画作而著有《这不是一只煙斗》一书,此后针对马格利特的画作以及福柯对画作的解读的不同理解纷至沓来。画作上烟斗画面与标注文字上的矛盾引发思维混乱,正如行驶于珠江上的游船所镶刻的冠名及广告语,广告文字并没有对依附的游船作出审美的标注,只是以能指的符号粗暴地寄居于游船上,期待游船所行驶路线地段所具有的特殊性及重大意义来填补自身在此的指代缺失,游船亦未依托广告文字而获得实在的所指,所对应的并非真实的历史环节或地理片断,能指和所指的关联变成了随意的游戏,是一种不真实的对应,甚至具有“蒙骗”公众的性质,呈现出的是一幅词(广告文字)与物(游船)之间的空洞画面。亦如Lefebvre所指出,在后现代社会下,所指与客观的指称物并无关联,纯粹成为一种独立于客观事物之外的绝对形式[21]。事实上,游船上的冠名及广告文本,与在珠江上拉起广告横幅无本质差异,只是形式上更优雅些,策略上更隐蔽些。珠江及游船作为一个符号所承载的历史意义瞬间发生了变化,其实质是消费文化和市场逻辑深入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公众的日常生活审美意识进行隐性规训与操纵,“公众在其中不再是体验空间的积极参与者,而被化约为一个被动的观赏者”[22]。

3.空间性质改写。游船冠名,是冠名企事业单位对空间性质的改写。镶刻着冠名及广告语的游船行驶于珠江上,使得珠江成为一个巨大的展览馆或展厅,游船相当于流动的展示物品,冠名的企事业单位是展览的参展商,公众及游客扮演着观众的角色,整个空间成为一年365天永不落幕的夜展览空间。游船冠名,是在权力主体的合谋下,以隐蔽的方式实现了珠江及游船空间性质的转变,整个空间的商业属性取得压倒性胜利。对游船进行冠名及广告,除了符合游船公司所要求的冠名及广告费的基本门槛,原则上企事业单位的知名度越高、实力越雄厚则越受游船公司欢迎,亦越有机会冠名规模大或豪华的高档次游船。冠名的游船在珠江上的展览,使得原本富有意蕴的空间被转化为“形象的世界”,成为冠名企业形象的表征及互相炫耀的空间。而部分游船如“金舫号?中国体育彩票”内部一系列装饰定制化为体育彩票销售网点,地毯、桌台、餐具、餐巾等随处可见“中国体育彩票”标识,船体两侧巨大的LED屏幕展示的体育彩票宣传片,船尾闪闪发亮的广告语“彩票,就买体彩大乐透”,则赤裸裸地成为一个消费的空间。游船空间装饰的目的不是为了更好地让游客获得旅游体验,而是为了调动并充分刺激人的消费欲望;游船空间的使用不是为了使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实现生命的充盈,而是作为商品使游客成为空间的消费者。游船空间成为Lefebvre对西方日常生活所批判的“消费受控的官僚社会”[21],亦成为福柯微观权力渗透下具有隐蔽性的“工具性空间”。

四、结论

游船的冠名及广告语使得游船的空间商品化,站在桥上或岸上,极目之下,所见到的却是一个个飘浮在水面的、流动的、巨型的广告空间,成为“你站在桥上看景观,看景观人在船上看你。霓虹灯点缀了你的窗子,你成就了商家的狂欢”下的充斥单一与苍白的景观社会,构成了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所阐述的“景观就是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社会生活的时刻。景观是一种更深层的无形控制,它消解了主体的反抗和批判否定性,在景观的迷入之中,人只能单向度地默从”[23],逐渐使得本真的批判性迷失与创新性丧失,这些也成为后来列斐伏尔和福柯对空间批判的重点所在,其本质是一种空间异化与人的异化。福柯强调,处于主导地位的权力主体(宏观与微观)生产了主流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知识体系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理解,而这些观念、意识与知识的集合建构了社会人的主体性,而处于无权或弱权的社会大众,则默许并认同了这一套知识、意识与观念。这些观念与知识本身都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却往往被社会成员看作是理所当然的“真理”[24]。

旅游空间既应是日常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又当高于日常生活世界,然而在所谓的“现代性”中的“现代人”身处“现代社会”(商业社会)话语与知识隐性规训下,人们对旅游空间的异化与不正义呈现为单向度地默从,成为鲍德里亚下的“沉默的大多数”,亦是马尔库塞下的“单向度的人”,这种异化逻辑必然出现人的异化。因此,对旅游异化与不正义的辨别与批判,是当前旅游研究应有之义。未来可进一步从以下几方面着重展开研究:从旅游本质属性及人的本真创造性来思考当前旅游空间异化的种种表现形式,旅游空间正义如何是?从系统论基于多重利益相关者如政府、企业、居民和旅游者等考察旅游空间异化的发生机制?从德塞图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中的“弱者”的战术武器,研究居民及游客(弱者)能否、如何撼动权力主体的战略宰制力量与意识渗透等。

[参 考 文 献]

[1]Doring J, Thielmann, T. Spatial Turn:Das

Raumparadigma in Den Kultur-und Sozialwissenschaften[M].Bielefeld:Transcript Verlag, 2008:7.

[2]汪明峰,周媛.权力-空间视角下城市文创旅游空间的生产与演化[J].地理研究,2022(02):373-389.

[3]王丰龙,刘云刚.空间生产再考:从哈维到福柯[J].地理科学,2013,33(11):1293-1301.

[4]Foucault M. Security, Territory, Population: Lectures at the College de France,1977-78[M].trans Burchell, G.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7:25-27.

[5]Overend A. Candida, Food Discipline and the Dietary Taming of Uncertainty[J]. Food Culture & Society,2013,16(01):145-160.

[6]Newbery J. Space of Discipline and Governmentality: The Singer Sewing Machine Factory, Clydebank,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J]. Scottish Geographical Journal,2020,129(01):15-35.

[7]Jones L, Denison J. Challenge and relief: A Foucauldian disciplinary analysis of retirement from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football in the United Kingdom[J].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Sociology Of Sport,2017,52(08):924-939.

[8]Moisander J, Gross C, Eraranta K. Mechanisms of biopower and neoliberal governmentality in precarious work: Mobilizing the dependent self-employed as independent business owners[J]. Human Relations, 2019,71(03):375-398.

[9]Ajay S. Disciplining the other: The politics of post-tsunami humanitarian government in southern Nicobar[J]. Contributions to Indian Sociology,2018,71(03):375-398.

[10]Cheong S M, Miller M L. Power and Tour

ism: A Foucauldian Observatio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0, 27(02): 371-390.

[11]阳宁东,杨振之.第三空间:旅游凝视下文化表演的意义重解——以九寨沟藏羌歌舞表演《高原红》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1):67-74.

[12]李拉扬.旅游凝视:反思与重构[J].旅游学刊,2015,30(02):118-126.

[13]爱德华·W·索亚.社会生活的空间性:迈向转型性的理论重构[C].德里克·格利高里,约翰·厄里,谢礼圣,吕增奎,等译.社会关系与空间结构.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2-93.

[14]Herman R D. The Alosa State Place Names and the Anti-conquest of Hawaii[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99, 89(01):76-102.

[15]高峰.广州市客轮公司战略转型[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6.

[16]周宪.福柯话语理论批判[J].文艺理论研究,2013(01):121-129.

[17]曾昭璇.广州历史地理(广州史志丛书)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18]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訪谈录[M].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28.

[19]张骁鸣.旅游地空间话语的社会建构——以世界遗产地西递村为例[J].思想战线,2011,37(03):99-105.

[20]许苗苗.北京都市新空间与景观生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21.

[21]Lefebvre H. 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M]. trans Rabinovitch S,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Philip Wander,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84:60, 110.

[22]Harvey D. Between Space and Time: Refle

ctions on th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 [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90, 80(03): 418-434.

[23]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

[24]钱俊希.后结构主义语境下的社会理论:米歇尔·福柯与亨利·列斐伏尔[J].人文地理,2013,

(02):45-52.

〔责任编辑:孙玉婷〕

收稿日期:2022 — 11 — 1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大型商贸事件对目的地形象转移路径、作用机理与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1BGL28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余构雄(1985—),男,广东饶平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文化地理。

猜你喜欢
空间生产
空间生产的市场化与当代城市发展批判
实体书店与城市空间相融合研究
教育与城市互动关系新探
旅游影响民族社区社会关系变迁的微观研究
“一带一路”的战略理念与空间生产
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视阈中的新自由主义
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空间正义理论
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与中国城镇化反思
以空间为媒介:从浦东的“空间记忆”到迪士尼乐园的“消费空间”
空间的消隐和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