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材料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2022-05-30 16:33雷前蔡圳阳宋旼刘咏李周
大学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雷前 蔡圳阳 宋旼 刘咏 李周

[摘 要]我国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演变,已经逐渐分化为传统的学术学位和新兴的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并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培养模式。文章阐述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发展历史,分析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报考条件、招生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方案)、学制和学费标准、读博方式等方面的区别,以中南大学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为例,阐释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国家级课题、企业横向项目、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以科研实践为导向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业务水平,并探讨了其运作流程与经验。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材料与化工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1-0253-04

一、研究背景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不断完善学位制度,逐渐发展形成了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和产教融合的中国特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培养和输送了数百万专业技术人才,有力支持了全国各行各业的发展[1]。我国早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形式主要是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工程博士等。2002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学位〔2002〕1号),明确提出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促进专业学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断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2]。2009年3月,教育部决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简称“专硕”)招生将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同时规定从2009年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简称“学硕”)招生计划中分出一定名额比例安排到专硕招生计划之中,并确定当年新增的招生名额主要用于招收全日制专硕,按照全日制培养方式进行培养[3]。201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教育部公开发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专硕招生占比要达到60%左右[4]。全国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从2016年的约80万人迅速增加到2020年的110万人左右,且专硕招生已超过60%[5]。可以发现,经过30多年的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实践探索,我国专硕教育种类不断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进入了“快车道”。

虽然我国专硕教育制度的确立已有一定的时间,但是仍不够成熟,特别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目前较常见的做法是沿用过去学硕的培養模式(“旧瓶装新酒”)或沿用现有的本科或专科职业教育模式,即大部分时间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安排半年或者一年时间在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学习。这两种思路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新时代高质量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与此同时,教师在全日制专硕的报考、招生和后续培养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报考时并不清楚全日制专硕和学硕的异同,且有部分考生认为专硕的学位水平低于学硕,对其培养质量和就业前景忧心忡忡,因而不愿报考或者攻读专硕学位。

因此,本文针对全日制专硕的主要特点、定位和特征进行分析,系统阐述全日制专硕与学硕的主要区别,以中南大学材料与化工专硕培养为例阐述全日制专硕培养模式的特征及经验,重点介绍中南大学的材料类专硕在知识层次、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实践经验。

二、全日制专硕的特征

全日制是区别于非全日制(业余、函授和成人教育等学习形式)的另一种培养形式,往往指学生在国家规定的修学年限内需完全脱离工作岗位,在学校里长期学习。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这两种培养形式实行的是不同的管理办法,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发展成为两个相互独立、相互补充的教育体系[6]。

专业学位,又称为职业学位,是根据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而设立的一种学位类型。我国已经建立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学位层次并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并涵盖了几十种专业。到2019年为止,我国已经累计授予321.8万人专业硕士学位、4.8万人专业博士学位。

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结合专业知识对具体问题提供详细的解决方案。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从1949年的不足500人逐步发展到1998年的5.7万人。随着1999年本科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也迅速扩大,到2016年达到51.7万人。2017年,我国取消了在职研究生培养形式,开始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研究生入学考试被纳入统考范畴,在学习形式上划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2017年,研究生扩招了13.8万,当年录取率达到40%。2020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扩大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比2019年增加了18.9万。202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社会需求增加一批硕士学位,到202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即专硕人数将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2/3左右,全日制专硕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全日制专硕与学硕的主要区别

2009年以前,由于全日制专硕较少,同时学硕的教育培养模式理论性太强、实践性较弱,难以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部做出了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面向应用的决定,从2009年起增加全日制专硕,并将全日制专硕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形式,为国家培养既具备较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所需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从2010年开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要求招生单位逐渐减少学硕的招生名额,并将减少的名额用于增加全日制专硕的招生。此后,全日制专硕招生规模逐步扩大。专硕与学硕是国家承认的属于同一层次的不同学位类型的硕士研究生,其含金量相同。笔者通过对全日制专硕与学硕的教育培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它们的主要区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报考条件不同

报考学硕必须是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和往届本科毕业生,或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等。而报考全日制专硕除了要符合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基本条件,部分专业学位还有其他规定,比如要有相关工作经验等。

(二)培养目标不同

学硕培养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主要是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满足社会对教学、科研人才的需求。全日制专硕培养则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如工程师、律师、会计师等,重视实践和应用,主要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特别是市场和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职业人才[7]。

(三)课程设置的侧重点不同

学硕的课程设置注重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和素质。而全日制专硕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为中心[8]。

(四)招生专业不同

学硕在哲学、工学等13大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下的几乎所有专业方向招生[9]。而全日制专硕的招生专业一般具有针对性,2020年主要包括金融、材料与化工、工程管理等共计47个一级学科[10]。

(五)学制和学费标准不同

学硕一般为3年,而全日制专硕一般为2—3年。全日制专硕的学杂费标准,根据现行普通专业自费学硕学杂费标准来确定。

(六)读博方式不同

学硕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导师直接读博,不用参加全国统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直博、提前攻博或者硕博连读。而全日制专硕一般不能硕博连读或直博,硕士毕业后可以考博。

四、全日制专硕培养模式探索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学科,依托该学科形成了我国稀有金属、有色金属、粉末冶金、无机非金属等新材料领域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了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轻质高强结构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炭/炭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高性能铝材工程化与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联合企业建立了多个工程技术创新与实践教育基地。由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冶金工程学科都与传统的工科有一定的关联,因此中南大学于2020年起设立材料与化工领域工程类全日制专业学位,适用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粉末冶金研究院、化学化工学院、冶金与环境学院、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和轻合金研究院,依托学校在有色金属冶金、材料、化工等领域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以及企业技术创新实践平台,为国家培养一批工程技术领军人才。

(一)培养目标

材料与化工专业开展全日制专硕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坚持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致力于科技创新,具有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很强的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专业基本技能、工程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并了解学科技术发展的新动态,具有较强的工程研究和实践、项目创新组织和领导的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立志致力于稀有及有色金属、粉末冶金、化工、冶金及环境等专业领域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与生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先进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二)学制和学习年限

全日制专硕的学制为3年,在学最长年限为5年,最长学习年限计算截止日期为当年的8月31日。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优秀的专硕可申请提前毕业。

(三)培养方式

全日制专硕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学校与实践单位合作指导。实践基地原则上应安排相应的副导师指导专硕的论文工作。导师根据实践培养计划,对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进程的论文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检验专硕的论文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培养目标的差距,督促专硕解决其学位论文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全日制专硕必须在正式答辩前4—5周完成其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并进行盲审。专硕须在正式答辩前2周提交论文进行预审,各二级学科评审小组专家指定2名专家进行论文预审。专硕必须尊重论文预审专家的意见,认真处理预审专家指出的问题,使学位论文符合相关规范和要求。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中南大学的材料与化工专业全日制专硕培养注重大材料方向的培养模式研究,专业实践和论文针对全日制专硕的特点进行设置,注重将理论课程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实践环节不少于6个月。实行双导师制度,主要由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学校教师和实践单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联合指导。总学分应不少于30学分 (1学分=16学时),包括公共学位课程不少于7学分,基础课程不少于7学分,专业课程不少于8学分,培训环节和学术交流研讨会不少于8学分。

(五)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

全日制专硕在学习期间,应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报告和会议,参与8次学术报告可得1学分,参加国内学术会议报告得2学分。参加学术报告须有考勤记录,并由主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教师签字/盖章确认。学术会议报告应提供会议通知、会议记录和其他材料的副本作为佐证材料。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将上述材料提交学院研究生教学业务部备案,相关学分须≥2学分。

(六)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全日制专硕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将于第三学期初进行。只有总学分和学位课程的所有学分都达到培养方案的学分要求,才能进入学位论文开题工作阶段。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第三学期要确定自己论文的研究方向。专硕应查阅60篇以上的文献资料,其中外国文献一般应占1/3以上。如果第一次开题报告评审未能通过,可在6个月内重新申请进行开题报告评审。

(七)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材料与化工专硕的重要环节,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指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可在学校实践基地从事技术研究开发。校外实践则要求学生进驻株洲硬质合金集团、宝钛集团、顶立科技、中国广核集团等国内大型企业的一流平台参加实践。校外实践单位一般设立科研工作小组。校外导师可以根据专硕的特点,设置适当的岗位,分配合理的任务。参加校外实践的专硕定期提交实习的内容和经验总结,导师及时进行回复、评估和指导。中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全日制专硕培养的实践环节往往与国家级课题、企业横向项目、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以科研实践为导向提高专硕的业务水平。全日制专硕的实践教学将人才培养与科研项目训练相结合,不僅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有助于促进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

(八)学位论文和质量评价

为了确保材料与化工全日制专硕的学位论文质量,主要通过论文质量控制进行过程管理。学位论文由学校导师和实践单位导师根据学生学习和实践期间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等表现给出量化成绩。论文格式由学校导师和预答辩委员会根据《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和《中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工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进行审查,提高论文的质量。论文评审专家除了在大学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且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还需要邀请1位来自企业或研究院所实践经验丰富且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审查评阅全部采用论文双盲评阅系统,如果有2位评阅专家均认为这篇论文不能通过评阅审核,学生修改论文后需要推迟论文答辩时间。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3—5名专家组成,主要是审查答辩人的学位论文是否达到材料与化工专硕学位的授予标准,并进行无记名投票,2/3以上专家同意建议授予学位,方可通过专硕学位论文答辩。

五、结语

开展全日制材料类专硕的培养模式探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既要充分认识专硕的培养目标和定位,积极整合政府、学校、社会各方资源和力量,还需要构建科学有效的材料与化工领域工程类全日制专硕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制定相关制度和落实有效措施,依托高校和实践单位的教育资源,对全日制专硕进行培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EB/OL].(2020-09-30)[2021-03-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0930_492590.html.

[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2-3):74-75.

[3] 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 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EB/OL].[2021-03-20]. https://wenku.baidu.com/view/f8dd97a70029bd64783e2c10.html?_wkts_=1674088777236&bdQuery=%E6%95%99%E5%8

F%91%5B2009%5D6%E5%8F%B7%E6%96%87%E4%B

B%B6.

[4]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2021-03-20]. https://www.ndrc.gov.cn/fggz/fzzlgh/gjjzxgh/201706/t20170619_1196805_ext.html.

[5]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1)[2021-03-2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

[6] 林高用,邓小铁,刘立斌,等.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15(14):3-6.

[7] 朱永梅,任家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初探:以机械类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5):118-123.

[8] 唐志良.新工業革命背景下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2):7-15.

[9] 赵蔚琳,段广彬,李金凯,等.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济南大学为例[J].山东化工,2019(1):161-163.

[10] 邓小朱.研究生“双创”能力影响评价调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5):105-112.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重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