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设计局对战后东北现代化建设的构想

2022-05-30 17:40崔泽枫
理论观察 2022年11期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交通工业

摘 要:抗战后期,随着局势趋向好转,蒋介石开始思考如何收复、建设中国东北,并责成中央设计局进行筹划。为此,中央设计局制定《东北复员计划》《国家五年建设总计划》,力图将东北纳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统一轨道。其中,中央设计局较为注重对工业、交通建设的规划,欲通过工业、交通建设推动东北现代化。然而,中央设计局的良好构想,最终难以全面付诸实践,背后反映出国民党及其政府的决策失当、组织混乱,以及时局、政局对国家建设产生的复杂影响。

关键词:中央设计局;中国东北;现代化建设;工业;交通

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11 — 0113 — 05

中国东北地理位置独特,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是东北亚政治、军事之要冲。近代以降,东北成为各方势力互争雄长之地——俄、法、德三国共同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日、俄为擢取在东北利益,彼此爆发激烈军事冲突;美国也多次就东北问题同日、俄斡旋。毫无疑问,东北具有非凡的战略意义。然而,自“九·一八”事变起,东北长期被日本侵占。是故,收复并建设东北,是抗战时期中国各界之夙愿。

开罗会议后,中国收复东北得到盟国一致支持。于是,蒋介石责成中央设计局筹划收复、建设东北,企图抢占在东北的主导权。中央设计局成立于1940年10月1日,由蒋介石亲自创立,隶属于国防最高委员会,是国民党的顶层设计机构,承担着擘画国家政治、经济建设之重任。中央设计局为战后东北建设作出诸多规划,但学界对此研究较少,且缺乏以中央设计局为主体的研究成果。有鉴于此,本文以工业、交通为中心,以官方档案史料为基础,着重考察中央设计局对战后东北现代化建设的构想。

一、战后东北现代化建设缘起

中央设计局规划战后东北现代化建设之缘起,与抗战时局和国民党、国民政府宏观政策息息相关。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使下,蒋介石坚定了收复东北的决心,并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1943年11月,开罗会议召开,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就东北问题达成一致,并共同签署《开罗宣言》。《开罗宣言》强调:“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1]开罗会议后,美、英等盟国一致支持中国在战后收复东北,正因如此,蒋介石决定将收复东北的构想付诸实践。1944年3月,蒋介石令中央设计局负责相关事宜,7月,中央设计局成立东北调查委员会,正式拉开筹划收复东北的序幕。

起初,蒋介石仅希望中央设计局筹划收复东北,但在运作过程中,该局不仅面向收复东北,更放眼于战后建设东北。这主要是由中央设计局的机构职能和东北的战略意义决定的。就机构职能论之,蒋介石赋予中央设计局主持全国“政治、经济建设计划的设计及审核”[2]之使命,因此,规划战后东北建设,实为中央设计局本职。就东北战略意义论之,彼时,东北工业、交通发达,现代化程度较高,国民政府若能进一步建设东北,便可充分利用东北的优势,巩固其政权根基,这就更需要中央设计局规划战后东北建设。

对于中央设计局而言,欲规划战后东北建设,必须严格遵循孙中山的“建国”思想。在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希望以孙中山的“建国”思想为基础,大力开展国家现代化建设。正如蒋介石所言:“我们现在设计中国建国的方案,实在不能不以总理这几种重大遗教为基础,然后才有中心思想,才不致漫无标的。”[3]同样,时任中央设计局秘书长熊式辉也表示:中央设计局应做好国家建设之规划,“以期三民主义及全部总理遗教,能为有计划有系统之实施,奠立现代化国家之基础。”[4]而在孙中山的“建国”思想中,工业、交通建设具有重要地位,其论著《建国方略》等对工业、交通建设均有所突出。[5]工业、交通建设可谓现代化建设中一体两翼的环节,一方面,工业建设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工业化又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现代化并非纯然以工业化为表征,农业、商业、国防等,均与现代化相辅相成,交通建设则是促进工业、农业、商业、国防发展的有效方式。全面抗战时期,国民党及其政府開展现代化建设时,即对工业、交通颇为注重。而战后东北建设作为国家建设之一环,自当与宏观政策保持一致。于是,经过集体商酌,中央设计局决定以现代化的宗旨来规划战后东北建设,并以现代化工业、交通建设为其中心。

二、奠立现代化建设基础:擘画东北工业、交通复员

抗战时期,各行各业大面积内迁,致使国家建设形态与战前有着显著区别。正因如此,欲开展战后建设,必须以复员为第一步工作。中央设计局内部也多次表示,应以复员来开启战后建设,战后建设须与复员“配合与衔接。”[6]而相较于其他地区,东北的战后建设更依赖于复员。由于东北沦陷日久,受日本侵略和统治影响,东北各类制度、政策与其他地区殊为不同,政治、经济建设亦迥异于大后方。所以,为规划战后东北现代化建设,中央设计局首先着手制定《东北复员计划》,以求将东北纳入国民政府统一的组织、制度轨道,奠立东北现代化建设之基础。

1944年7月,中央设计局令其附属机构东北调查委员会制定《东北复员计划》,此项工作的主持者是熊式辉及东北调查委员会主任委员沈鸿烈。1945年8月初,东北调查委员会完成《东北复员计划》,并将其呈送国防最高委员会备案,以待战后实施。

《东北复员计划》分为上下两册,其将东北复员划成十一个部门,分别是内政、财政、金融、工矿商业、教育文化、交通、农业、社会、司法、土地、日韩移民。其中,出于现代化建设考量,《东北复员计划》着重规划了工业与交通复员。工业复员方面,《东北复员计划》依照工业化的要求,专门规划了煤矿、钢铁、机械、轻金属、冶炼、化学、液体燃料、纺织、食品工业等之复员。此部分规划,体现出中央设计局对战后东北工业建设的三种构想。其一,注重确立工业中心城市。如煤矿工业复员,《东北复员计划》划定七个煤矿中心城市,包括长春、穆棱、通化、抚顺、和龙、阜新、鹤岗。又如轻金属和冶炼工业复员,其中心城市包括本溪、沈阳、鞍山、哈尔滨等。这些中心城市分布均匀,毗邻原料产地及交通干线,其作用是接收大后方回迁的工业企业,为战后建设提供能源,并以点带面确立起战后东北工业布局。其二,立足东北,辐射全国。既然复员是战后建设的开端,那么就应在复员中寻求建设。由于东北工业发达,工业产量充足,故应利用好东北的工业成果,驰援全国的战后建设。如《东北复员计划》强调应优先复员钢铁、机械和化学工业,使之在复员时期尽快投入生产,为东北及其他地区提供设备与原料,以满足战后开展大规模建设之需。其三,兼顾民生现代化。化学、纺织、食品工业与民生息息相关,《东北复员计划》规定,化学、纺织、食品工业应面向民生,迅速生产棉麻制品、面粉、肥皂、水泥等产品,以此提升民众生活质量,使民众享有现代化的衣食住行。

交通复员方面,《东北复员计划》从铁路、公路、水运、邮政、电信、航空五个领域作出规划,其主旨是构建东北现代化的交通网络,打通战后建设的交通命脉。具体而言,东北铁路、公路、水运网颇为完善,各大中心城市间均有多条干线相连,足以应对战后初期建设。因此,铁路、公路、水运复员以接收、改组相关机构为主,以求将其融入国民政府的交通体系。铁路、公路领域,应派遣大量行政人员奔赴东北,接收诸如大连沙河口铁路工厂、吉林自动车营业所、哈尔滨长途汽车公司等组织机构。同时,改组日本遗留之沈阳、吉林、哈尔滨、锦州、牡丹江、齐齐哈尔铁道局与汽车局,并使其暂时总领东北各地铁路、公路事务。水运领域,东北江河密布,海岸线绵长,拥有天然的水运优势。是故,应由国民政府交通部指定专门人员,接收与水运相关之机构、设施,交予交通部管理。进而,为促进东北水运发展,应将哈尔滨、营口、安东航务局撤销,另设大连、哈尔滨航政局替代之,并在营口、葫芦岛等处设立分局或办事处。

除却铁路、公路、水运,邮政复员应派遣军方人员前往东北,接收未遭破坏的邮路,修复、重建受损之邮路,并大量兴筑基础设施,在东北构建起贯通全境的邮路系统。电信复员则首先由交通部接管整个东北电信机构,之后,再以长春为东北电信枢纽,建立起由东北至全国的现代化电信网。此电信网不仅包含长途电话,还应包含无线电、广播等。至于航空复员,航空可谓最契合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然而,中国航空事业起步較晚、发展缓慢,东北航空事业亦不甚发达。因此,东北航空复员主要在于接收日本在东北办理的航空事业,并强化国民政府对东北航空事业的领导地位。

总体上,无论东北工业、交通复员,抑或其他部门之复员,皆强调从组织、制度、政策上展开运作。对于日本或伪满的法令,“自接收日起,一律废止,”[7]改用中国现行法令,以求将东北建设纳入国民政府统一的制度轨道,为战后现代化建设奠基。

中央设计局的《东北复员计划》对于战后东北复员具有一定贡献。抗战结束后,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曾仔细分析过《东北复员计划》,“行政院”《收复区各项紧急措施办法》中有关东北的内容,也是以《东北复员计划》为蓝本。由此可见,中央设计局对东北复员之擘画,得到了党政机关的高度认同,并指导着战后东北的复员工作。

三、国民党“一五计划”中的东北工业、交通建设

根据中央设计局的构想,复员是战后建设之第一步,待复员结束后,其下一步工作便是全面展开现代化建设。1944年中期,蒋介石判断国内外局势,认为抗战胜利已为期不远,因而他要求中央设计局在规划复员时,同步规划战后国家建设。为此,中央设计局着手制定战后《国家五年建设总计划》,力图将中国打造成现代化国家。

《国家五年建设总计划》即国民党的战后“一五计划”,其建设时期限定在1946至1950年。该计划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出于对抗战经验教训之总结,以及现代化建设之需要,中央设计局着重规划战后经济建设。正如蒋介石所言:“我们一定要以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力、财力和时间,用在经济建设方面……因为战时政治、军事的设计固然重要,但战后经济建设的设计尤其重要。”[3]据此,中央设计局着重制定《国家五年建设总计划》中的经济建设计划,并于1945年底初步完成《第一期国家经济建设总方案物资建设五年计划》。

《物资建设五年计划》依然以工业、交通建设为重点。蒋介石曾对中央设计局指示道:“战后建设之重要部门,暂以下列示十项为主:(一)炼钢(二)电气(三)制造发动机(四)制造汽车(五)制造轮船(六)制造飞机(七)修筑铁路(八)修筑公路(九)水利(十)财政金融与对外贸易。希照此切实进行为要。”[8]蒋介石所强调的各个部门,绝大多数与工业、交通有关。熊式辉也表示:“国家建设有五,经济建设乃其重点,而工业建设尤为经济建设之基础,故工业建设应为整个国家建设之中心。”[9]因此,中央设计局秉承蒋介石的旨意,将《物资建设五年计划》分成交通、动力、矿冶、工业、农业、水利六个部门,其中四个部门与工业、交通有直接关联。

揆诸《物资建设五年计划》,其建设范围覆盖中国全境,其中与东北工业、交通建设相关的内容,占据了一定的篇幅。具体观之,中央设计局首先将全国分成九大经济区,东北经济区居于首位。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把东北划为九省,分别是辽宁、吉林、黑龙江、安东、辽北、松江、合江、嫩江、兴安。中央设计局则依托于九省建制,将东北九省及热河东北部列入东北经济区。中央设计局此举,具有地缘与区域经济的理念。特定区域内的经济形态相近,若没有相对固定的经济区,极易出现资源分配和建设重心不均衡的局面,进而导致经济建设迟滞,乃至影响全局。中央设计局认为,东北铁路网完备,矿藏丰富,各大城市经济联系紧密,“具有发展重工业之条件,”“现已成为我国最重要之重工业区。”[10]因此,中央设计局将东北经济区定位为现代化的工业基地。

进而,中央设计局围绕东北经济区,展开对东北战后工业、交通建设的规划。据《物资建设五年计划》所示,工业建设方面,拟在本溪、抚顺、辽阳兴建煤矿、铝矿工厂,使其战后五年产煤1亿吨以上,产铝2万吨左右,预计占全国煤、铝总产量五分之一。在鞍山兴建铁矿工厂,使其战后五年产铁近2000万吨,预计占全国铁产量的55%。在本溪、鞍山兴建炼钢厂,使其战后五年产钢约264万吨,预计占全国钢产量的58%。此外,应以钢铁等工业为基础,促进东北的运输工具、化学、纺织工业之建设。如《物资建设五年计划》中指出,战后五年内,拟于大连、哈尔滨兴建造船工厂近10处,在大量生产军用、民用船舶的同时,将大连、哈尔滨打造成东北亚航运枢纽。拟在安东设立木材干馏厂,利用东北丰富的林业资源,大规模制造木胶油、丙酮、木沥青、松香,以此发展化学工业。拟在沈阳、营口、辽阳、大连兴建棉纺织工厂,修复原有纱锭19000枚、织布机1200台,投入到战后纺织工业建设中。

交通建设方面,由于东北交通发展程度远胜中国大部分地区,因此,对于东北内部交通线路,战后无需过多新增,而是应将其向外延伸,使交通干线由东北贯通至华北、华东乃至国外。如铁路之处,应贯通赤峰、通辽至承德共600公里铁路,以此增加进入东北的陆地干线。公路之处,主要应修复受损的公路干线,使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的公路与其周边市、县、乡相连。水运之处,对于东北内河,拟由国营招商局、复兴轮船公司开设同江至哈尔滨、安东至临江、营口至辽阳等水运线,并投入客轮货轮等70余艘。对于东北沿海,拟由国营招商局、中国海运局、大中华邮船公司、复兴轮船公司开设大连至上海、大连至天津、大连至烟台、大连至仁川等国内外水运线。另由国营招商局在渤海、松花江修建港口、码头仓库,进口起重机、冷藏库等设施,以此促进东北进出口贸易。空运之处,拟成立国营东北航空公司,所有东北空运业务均由该公司经营。该公司应在战后第三年开始营业,并于三年之内布置国内外航线4460公里。至于邮政及电信之处,中央设计局给予东北地方政府充分的自主权,使其以邮政、电信复员成果为基础,根据实际需求建造或购置设备,酌情开设邮局等。

由上可见,中央设计局对战后东北现代化建设的规划,既因应战后国情与现实所需,又契合国民党的宏观政策。并且,在地缘和区域经济的框架下,相关规划立足东北,辐射全国乃至海外,试图构建起工业、交通相对发达的现代化东北,并使东北成为全国现代化建设的模范地区之一。

余论

开罗会议后,蒋介石准备为战后收复、建设东北提前布局,中央设计局则承担起相关规划工作。中央设计局的规划成果,集中体现在《东北复员计划》和《国家五年建设总计划》之中。根据中央设计局的构想,相关计划全面实施后,东北将快速抹去日本统治的痕迹,融入中国统一的发展体系,并成为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中国工业基地。然而,抗战结束后,现实的发展超出中央设计局的预期,在时局和政局双重影响下,中央设计局的构想难以全面付诸实践。

在抗战行将结束之际,国民政府与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该条约签订后,国民党高层大多盲目乐观,以致其缺乏主动接收东北的态度,且没有做出应对突发情况的预案。然而,苏联屡次延期撤军,令国民党的接收工作一度陷入停滞。此后,国民党的外交政策又出现严重偏差,经过漫长、繁琐的交涉,直至1945年12月,国民党方得以接收长春、沈阳。翌年1月,国民党才完成对哈尔滨等重要城市之接收。而国民党开始大范围接收东北的时间,更是推迟到1946年中。此时,全国复员早已展开,中央党政机构甚至已完成复员。此种情况下,《东北复员计划》中的诸多内容无法按照预期实施,并影响着后续的东北建设工作。另一方面,随着国共内战爆发,东北一度成为军事斗争的主战场。由于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屡遭失利,直至东北解放,國民党都未能掌控过东北全境,这也导致其《国家五年建设总计划》失去了在东北付诸实践的先决条件。

不仅如此,国民政府的行政乱象也阻碍着相关构想之实施。于东北复员而言,接收日本产业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然而,有论者指出,大量负责接收的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腐败、谋求私利。部分官员中饱私囊,将日本遗留的房产和钱财据为己有。部分机构不顾大局,在接收过程中与其他机构抢夺办公房产,以求壮大自己单位的势力。更有甚者,部分办事人员徇私枉法,收受日本方面的贿赂,为其转移资产打开便利通道。[11]此类行径严重影响东北复员及战后建设之成效,这恐怕是中央设计局所始料未及的。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其他原因。如苏军进入东北后,曾对东北工业、交通大肆破坏,影响到国民党对东北的经济接收。又如国民党官员大量进入东北后,CC系、政学系官员为争夺派系利益,在东北互相倾轧、打压异己,造成东北各级政府内人心思动,其行政效率亦随之愈渐低下。凡此种种,皆给战后东北复员和建设带来消极的影响。

总而言之,中央设计局对战后东北现代化建设之构想,既体现出东北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又显示着国民党对东北的重视。但是,蒋介石及部分国民党高层错误判断战后东北局势,并且国民党及其政府内部贪污腐败、执行不力,导致中央设计局的构想难以转化为建设成果。一定程度上,中央设计局的规划及其在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困境,也是国民党政权在东北兴衰的缩影。而在同一时期,中共决策正确,外交应对得当,并当机立断挺进东北,取得了收复东北的先机。此后,经过辽沈战役等军事行动,东北全境得到解放。东北解放后,中共充分发挥东北工业、交通等优势,逐渐将东北建设成当时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东北亦为新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诸多助力。

〔参 考 文 献〕

[1]蒋委员长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开罗联合发表对日作战之目的与决心公报(1943年11月27日)[G]//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第3册.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547.

[2]中央设计局组织大纲(1940年10月)[Z].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号:一七一(2)-1:147.

[3]蒋介石.中央设计局之使命及其工作要领(1941年2月12日)[G]//秦孝仪.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8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51-52.

[4]六年来之中央设计局(1947年)[Z].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号:一七一(2)-33:11.

[5]孙中山.建国方略[M]//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孙中山全集: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157-493.

[6]国家五年建设总计划编造办法草案(1945年12月)[Z].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号:一七一-4026:9.

[7]东北复员计划下册(1945年8月)[Z].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号:一七一(2)-88:79.

[8]蒋介石致熊式辉手令(1943年10月2日)[Z].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号:一七一(2)-28:64.

[9]中央设计局工作报告(1945年5月5日)[Z].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号:一七一(2)-159:5.

[10]中央设计局.物资建设五年计划草案(提要)[M].重庆:中央设计局,1945:6-7.

[11]邱涛.中国反贪制度史:中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291.

〔责任编辑:包 阔〕

收稿日期:2022 — 11 — 15

作者简介:崔泽枫(1993—),男,辽宁大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现代化建设交通工业
繁忙的交通
小小交通劝导员
工业人
试论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
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论良法之治及对我国现代化的启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推进锡林郭勒盟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工业4.0”之思考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