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2022-05-30 10:48纪娅妮陈建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2年9期
关键词:红旗诗词意象

纪娅妮 陈建

阅 读 引 导

作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诗词与历史现实紧密结合,展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这些光辉诗篇是20世纪最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对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蔚为壮观的中国气派令无数人为之陶醉。

田秉锷编著的《毛泽东诗词鉴赏》一书选入62篇诗词,其中正编38篇,副编24篇。学生可以利用一周时间完成自主研读。初读阶段,学生需要查阅历史资料,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尤其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历史应有一定的了解,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诵读诗歌,圈画诗歌意象,驰骋想象,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而感悟伟人的“心中之诗”;深读阶段,完成相关阅读任务,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主旨,体悟诗人细腻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涵养文化自信,引发学生对青春意义的思考,并能仿作或自主创作诗歌。阅读任务如下:

一、吟诵涵泳,解读个性化诗词意象

个人活动:毛泽东对诗词意象采撷不拘一格,浸润诗人对前人诗词歌赋的理解,又结合革命征程为中国诗词注入了新鲜血液。“境生象外”,吟诵毛泽东诗词,圈画诗词中的意象,在“天”“山”“水”“花”“雪”“旗”等意象中选取一个进行深入分析,思考这些意象有何特点,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及想象,并撰写成文,感受伟人笔下的大好河山、壮美画卷。

小组活动:各组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诗词,绘制“毛泽东诗词”地图,在地图上标注诗词创作的地点、时间、诗词题目、佳句,梳理诗词创作历程,并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再由各组选出一名讲解员分享本组毛泽东诗词地图的创作故事。

拓展活动:组织“《毛泽东诗词》新编”活动,通过学生投票、撰写诗评、写推荐语等方式,将精选出来的诗词和推荐语汇编成《毛泽东诗词精选集》作为本班教材。

二、知人论世,体悟革命家博大胸怀

个人活动:重温《红星照耀中国》,精读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观摩影片《建国大业》、纪录片《走近毛澤东》,了解中国革命史尤其是红军长征的相关历史知识;结合领袖成长经历,对毛泽东于长征时期(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创作的8首诗歌进行群文阅读,通过反复诵读揣摩诗歌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感受毛泽东的理想信念和伟大抱负,以及对长征精神的赞颂。

小组活动:制作毛泽东革命历程卡片,结合诗作和绘制的“毛泽东诗词”地图,以诗歌创作时间为轴,记录诗人的经历,感悟其精神品质,并为毛泽东写一篇人物传记,在班级中分享、展示。

拓展活动:寻访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班级组织“一代天骄:毛泽东诗词专题研讨活动”,通过吟诵毛泽东诗词、学唱歌曲《清平乐·会昌》《蝶恋花·答李淑一》《沁园春·雪》、欣赏毛泽东书法,结合历史环境分析其诗作,找到毛泽东作品中景物描写的特点,揣摩他的心路历程,感受毛泽东的家国情怀。

三、海纳百川,续写新青年时代担当

个人活动:追寻伟人成长足迹,回顾毛泽东的创作之路,感悟其对青春的思考、对自我价值的标准和要求,这是青年人永恒的话题。结合毛泽东诗词的阅读感受,借鉴毛泽东诗词的创作手法,仿写或自创诗歌。

小组活动:曾有人这样赞叹毛泽东:“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小组以“诗词给人以力量和慰藉,这也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是心灵的永恒栖息之所”为主题展开讨论,谈一谈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伟人创作的中国革命诗词给了当代青年怎样的启示。

拓展活动:自古英雄出少年,破马长枪定乾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将班级同学创作的诗歌编辑成册,并为诗集起名,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写序言,留下青春记忆。

经 典 再 现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作者自注】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片 断 赏 析

《论语》有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毛泽东诗词里无不彰显着对山的热爱与赞颂——“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中见雨后彩虹的赞美喜悦,“踏遍青山人未老”中不畏战局形势严峻的积极乐观,“更喜岷山千里雪”中红军不畏严寒,奋勇行军的豪情万丈……

本词作于1934年到1935年间红军长征期间,毛泽东随部队翻山越岭,因而对“山”有了独特的感受。山是深沉敦厚、是豪迈刚毅,毛泽东寄情于山,赋予了山更丰富的意蕴。

第一首词写山看似高不可攀,巍峨高峻,但红军战士快马加鞭,不畏艰险,终于抵达山峰,成为比山峰更高的存在。此处运用湖南民谣,遇到如高山一般的重重险阻和考验,只要我们不低头,不言弃,便能征服难关,获得成功。

第二首词写山如大海波澜起伏、排山倒海,又如战马酣战、驰骋沙场,此处化静为动,群山连绵,赋予群山相互轩邈的动态之美。采用借山喻人手法,歌颂了红军战士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

第三首词写山的高耸入云,挺拔刚毅,将山比作剑,利可刺破苍穹,坚可顶天立地,哪怕天崩地裂,山也铁骨铮铮,不屈不挠,敢担擎天之重任。在革命形势不明朗之时,作者寄情于山,表达了共产党人挽救民族危亡的宏伟志向与肩负历史责任的使命担当。

教师读后感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毛泽东诗词中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引用

纪娅妮

诗以颂情,歌以咏志。毛泽东一生钟爱读史,乐于写诗,崇尚李白的飘逸豪放,推崇李贺的想象奇崛,其国学素养深厚,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或直引或化用、反用前人诗词,不拘泥于仿古效古,融入自己的创造性才思,有点石成金、浑然天成之效。这里,我们试举三例进行赏析。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菩萨蛮·黄鹤楼》)

此词化用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登临此地,遥想费祎在此地登仙驾鹤的传说,远观楚天辽阔,风轻云淡,树木葱茏,芳草繁茂,引发物是人非、思乡怀归之感。而千年以后,毛泽东登临黄鹤楼时,正值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夕,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毛泽东的政治生涯亦遇坎坷。诗人化用“黄鹤知何去”抒发眼前所见之景,触景生情,感慨如今只剩“游人”——既有历史观照,亦有现实忧虑。远望滔滔江水东流,奔腾不息,同时激荡起诗人胸中豪迈之气,一扫之前的沉郁基调:仙人已驾鹤远去,我辈今日复登临,杯酒祭先烈,亦慰平生,更期来日,化苍凉为昂扬,化迷茫为奋进。与崔颢的诗相较,此诗意境更为开阔。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此词中“风卷红旗过大关”原为“风卷红旗冻不翻”,化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中的翘楚,从戎戍边,报效国家。“掣”即拉、扯,抓住红旗被冻住,风也无法拉扯动这一典型细节,侧面描绘出环境的恶劣,这里“红旗”只是单纯的意象,作为陪衬之景而存在,突出雪之盛、天之寒。而毛泽东在诗中却巧妙地反用此句之意,用这“卷”字赋予“红旗”动感,化静为动,高举的旗帜在茫茫白雪中迎风招展,猎猎作响,有勃勃生气,似燃烧的火炬,予人温暖,又如不灭的灯塔,予人光明,雪中艰难行军因红旗之鲜艳舞动而蒙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此时,“红旗”有了岑参诗中没有的意蕴,象征共产主义理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革命精神。“红旗”这一意象在毛泽东诗词中十分常见,如“风展红旗如画”“红旗漫卷西风”“红旗卷起农奴戟”等。诗人改“冻不翻”为“过大关”,红军战士不停脚步,不畏风雪,过关斩将,出奇制胜。全篇未写战斗,却胜负已明,领袖一往无前的革命豪情溢于言表。

宜將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此诗直引李贺《金桐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借写仙人承露盘被拆抒发亡国之悲,亦有报国无门,命途多舛的个人哀叹。此句想象奇崛,意境深远。

毛泽东诗词中直引整句诗词而不做改动的极少,这里“天若有情天亦老”却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大自然四季变化,新旧事物的更替是永不停止的,这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不仅是一场战役的成败问题,更是关系着整个国家民族的未来,关系着全中国人民的命运。这次战役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面对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毛泽东内心激动喜悦,联想到项羽骄傲自满,错失战机的前车之鉴,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伟略,理性分析现实,提出了狠追穷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略思想,表达了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

“诗随征途吟,歌伴战斗唱”,毛泽东诗词从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中走来,浸润中国悠久的诗词文化传统,古为今用,故中求新,气势恢宏,驰骋想象,于敏捷诗才中见思想境界,于古典格律中显人生情致,既彰显红色革命精神的乐观坚定,又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漫自信。

学生读后感

谁持彩练当空舞 仁人志士主沉浮

——毛泽东诗词中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引用

湖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明雅馨

“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这不仅是毛泽东对世人的希冀,也是他对人生的追求。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他的丰功伟绩世人皆知,而作为诗人、书法家,他的作品同样卓越深邃,独树一帜。

毛泽东诗风清朗纯粹,充满理性的深邃思考,也不乏人间烟火气的浪漫气息。他是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巨人,也是人世间有情有义的凡人。于妻子而言,他是天资聪颖的豪杰,是革命事业的盟友,是值得携手一生的伴侣。妻子杨开慧就义27年后,毛泽东写下“我失骄杨君失柳”,不仅表露出对往日举案齐眉、坦诚相待时光的怀念,更流露出对杨先生短暂一生的肯定与骄傲。我叹惋杨先生芳魂早逝;我感念杨先生永远活在毛泽东心中。于战友而言,他不仅是优秀的领导者,更是同赴战场的生死之交。“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罗荣桓去世后,毛泽东数夜难眠,无比悲痛,倾情写下吊唁之词,如今读来,更增我对革命先辈深厚情谊的敬佩之情。他们曾并肩作战,也曾共商国事,毛泽东以“大鸟”“老鹰”赞颂罗荣桓是国之栋梁,末句的发问真情流露——战友罗荣桓已逝,今后无人可问,表达了毛泽东的无限悲痛与惋惜,情深意长,极富感染力。

毛泽东诗风理性冷静,心系国与民,不失豪迈气派,炽热而深邃。毛泽东于战场上调兵遣将,诗词中出现了许多“山”的意象,如《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的“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以山为起点,将战役中红军勇敢战斗,前赴后继的姿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展现了红军队伍的浩荡声威。毛泽东对历史有深刻思考,见解独到。他评价历史人物从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他熟知历史善于反思,理性思考后作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决定,避开思想误区。他也曾与李贺心灵相通,高歌“一唱雄鸡天下白”来颂扬中国革命之胜利,当然也不乏与太白的共情,尽管已到古稀之年,仍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奇句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戎马一生,开天辟地,“拒腐蚀,永不沾”,他始终立于潮头,与时代同频共振。红星辉映,耀我中华,先辈用毕生奋斗换今日之山河无恙,海清河晏;凝风汇以中华魂,磨难造就鲲鹏翅,吾辈使命当前,责任在肩,“横扫千军”登奇峰,“刺破青天”造奇事,不惧万里蹀躞,续写华夏儿女之不凡篇章!

猜你喜欢
红旗诗词意象
抚远意象等
红旗E-HS9
红旗H9
红旗E-HS9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属于红旗的“前世今生”
诗词之页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