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领导:“双减”格局下的学校领导重塑

2022-05-30 10:48刘志华彭维英胡中锋
中小学管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高质量发展双减

刘志华 彭维英 胡中锋

摘要基于萨乔万尼道德领导理论视角发现,传统的学校领导基于科层权威、心理权威与技术-理性权威,注重学生分数和育人效率,难以实现学生高质量发展。“双减”格局下,中小学校要重塑学校领导,重构学校“领导之心”“领导之脑”与“领导之手”,也就是要将培育高素质学生作为教育理念,构造教师、学生、家长协调发展的教育蓝图,以道德权威作为领导决策与行动的根基。

关键词 “双减”;道德领导;高质量发展;学习共同体;学校教育蓝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2)09-0045-03

注释:①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学生发展的增值性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FA210064)的研究成果。

效率至上的功利化教育理念违背了学生学习成长规律,严重破坏了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双减”政策出台后,追求育人效率的传统学校领导风格已然不能适应新发展需要,由此也倒逼学校领导观、教学观、课堂观向注重人的维度与学生高质量发展维度转变。萨乔万尼提出道德领导(moral leadership)理论,批判效率至上,将学校视为学习共同体,重视人的发展,强调领导之心、领导之脑与领导之手不可割裂,这与“双减”政策的逻辑是一致的。本文将基于道德领导理论视角,探讨“双减”格局下学校领导重塑的基本路径。

一、价值异位:传统学校领导的困境

自泰罗创立科学管理理论以来,企业界一直是管理理论的摇篮。教育管理理论亦是从企业管理中拿来稍作修改,但在本质上并未将学校与企业等其他组织区分开来。因此,传统的学校领导基于科层和心理权威,领导者居于一定职位,注重领导风格和管理效率。但是,学校是育人主阵地,以效率为主导的领导观阻滞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抑制了教师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发展,割裂了学校和家庭的育人关系,导致学校教育价值异位。

1. 割裂了育人理念与育人行动,素质教育名实相悖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要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理念。基于此,学校理应遵循学生成长和教育规律,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能力提升,在管理制度中注入情感与关怀。而实际上,受制于“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评价制度和升学制度,诸多学校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在教学实践中却以“唯分数”为价值导向,对学生实施高压教学模式,争夺学生课后时间,布置超量超纲作业,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难以实现全面发展。由此,学校秉承培养高素质学生的育人理念与为应对考试而实施的高压教学行动相割裂,导致素质教育名实相悖。

2. 割裂了领导过程与领导本质,教师专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发展受阻

广大教师如果要成为德高望重的“大先生”,那么就要善用道德情操感染学生,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传统学校领导注重科层和心理的权威,重视领导决策的执行,却忽视了教师的情感与需求,即割裂了领导的过程和本质。[1]在应试教育的“高压”环境中,教师沦为科层制度的“理性人”,即受外部或者内部的激励全身心投入学校的“教育生产”工作中,关心学生考试分数,专注于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追求教育效率最大化,其专业能力与个人发展需求不受重视。尤其是中小学班主任,他们一边要应付学校的行政检查和家长沟通工作,一边又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经常陷入两难境地,因而也难以耐心地将情感倾注于每位学生身上。

3. 割裂了学校和家庭的育人关系,家校育人责任模糊不清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对孩子进行身心健康、人格品德、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培育,为儿童成长成才打下良好根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是相辅相成、互相弥补与发展的关系。而实际上,传统的家校合作形式与内容单一,基本为学校单向发送信息、通知等,形成了一种隐性的学校-家庭科层结构。家校合作变相成为学校安排任务、家长接受安排的科层领导模式,割裂了学校和家庭的育人关系。由此,家长关注的重心变成了学校是否能提升孩子的成绩或是学校培养的學生能否为社会所需要,而忽略家庭教育最根本、最有效的德育责任,背离了家庭教育的初衷。[2]

二、初心回归:学校领导的价值本位

“双减”的关键在减负,目的是增效,本质在提质,强调把“高质量”作为学校教育的追求,呼吁学校教育回归初心。教育的初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学生。简言之,“双减”要求学校实现三种回归,即重“量”向重“质”的回归,重“分”向重“德”的回归,重“规制”向重“关怀”的回归。

1. 坚持以学生为本,回归教育初心

青少年处于道德价值观养成、文明素养提升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蔓延至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尤其是“抢跑”行为导致孩子身心健康受损。“双减”政策旨在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却引起了很多家长新的焦虑和恐慌。学校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智力培育、道德修炼与人格健全的责任主体,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影响,因而要担负起青少年全面培养教育的工作,解决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减少重复性、碎片化的教学知识,增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意义、有实效的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养成正确价值观念与提升核心素养,这是“双减”的应有之义。为此,学校要重塑“以人为本”“培育高素质学生”的领导观念,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功利化、短视化的育人目标和教学行动,为社会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2.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打造高质量课堂

“双减”政策的出台削弱了校外培训机构在教育生态中的地位,而学生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并未减退,这就要求教师增强专业能力、提升课堂质量以丰富学校教育供给,从传统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转变,实现专业与道德齐驱并进。传统课堂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核心目标,强调“一言堂”“满堂灌”,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新形势下课堂教学要由教师主讲走向更重视学生自学、互助,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学饱学好。由此,学校要引导教师作为政策主要实施者转变教育观念,提升专业素养,加强学科研究能力,打造高质量课堂。高质量课堂的打造需要教师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而且能在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在教育教学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 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家校协同共育

在落实减负政策方面,学校、教师和家长长期各自为政,理念差异导致政策实施效果不彰。要落实立德树人,不仅需要学校“言传”,更要求家长“身教”。有效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学校在发挥指导作用的同时,明确家长的主体责任。理论上,“双减”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压力,是一个双赢的举措。然而,社会竞争并未减退,家长对政策的合理性与学校的实施能力产生了信任危机,教育的“抢跑”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学校要做好面向家长的答疑解惑工作,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引领正确教育理念;同时要有效集聚家长资源,明晰家校育人责任,从而构建起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

三、再造领导:“双减”格局下学校领导的着力点

“双减”政策的出台要求学校重构育人理念,再塑领导信仰。道德领导强调人道主义,在公正和善行的原则上构建共同愿景与信仰,并以此形成道德权威来激励共同体成员为共同目标奋斗。道德领导理论提出,领导之心塑造领导之脑,领导之脑驱动领导之手。[3]领导之心是价值观念,领导之脑是领导者的心智图景与实践理论的结合,领导之手则是实施领导决策的行动。

1. 领导之心:将培育高素质学生作为育人理念

学校不是一般的组织,而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一般组织依靠外部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而共同体则更需要内部共同价值观、理想信仰、团队精神与盟约。[4]因此,学校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共同价值观与办学愿景为统领,以教育蓝图为活动根基。学校的领导之心是指学校的价值观、愿景与教育理念。价值观驱动领导行为,理想和信仰塑造实践。[5]传统的学校领导框架注重领导风格与领导行为,即“领导之手”,而忽视了“领导之心”与“领导之脑”对领导行为的驱动作用。学校教育理念是学校核心思想与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度凝练,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基,统领和规约着学校课程体系、管理制度、校园文化、师生行为等学校文化的其他要素。[6]

“双减”政策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而高质量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因此,学校应回归教育初心,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理想信念,明确将培育高素质学生作为育人理念。学校是立德树人之地,学校领导应以内在的德性作为领导权威,即正义、仁爱、理智、以身作则等优良品质。[7]具备“德行”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即通过加强学校领导的德性修炼,使其在实际行动中发自内心地信任、关心、服务师生和家长。

2. 领导之脑:构造教师、学生、家长协调发展的教育蓝图

学校的领导之脑是价值理念与实践经验的结合,是关于学校如何运行、领导活动如何开展的心智图景,即学校教育蓝图。学校是一个由教师、学生与家长等主体共同构成的学习共同体,其发展受多方因素的影响。构造一个教师、学生、家长协调发展的教育蓝图是学校开展一切领导策略与行动的前提。“双减”政策出台后,学生回归校园,学校要聚焦学生高质量发展,引领学生、教师与家长共绘学校教育蓝图。

“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学校教育蓝图应凸显如下变化。其一,教学层面需实现素质教育名副其实。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不能唯“智育”先行,根本在于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养提升,使学生有立足社会的扎实本领。其二,学生层面需对学科知识学习与兴趣培育同等重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是培育健康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要开展丰富的阅读、书法、藝体、科普等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使孩子更好地回归校园。其三,教师层面要提升专业能力,促进团队合作。“双减”政策要求学校打造高质量课程体系,推进高质量课堂改革。其四,家长层面要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学校要改变家校对待减负态度长期“不和”的局面,通过建立共同盟约,促使家校达成一致的价值与理念。

3. 领导之手:基于道德权威的领导决策与行动

道德领导提倡学校基于道德权威开展行动,重视人的情感和道德维度,以共同盟约、团队精神与服务式领导等代替科层权威。“双减”的本质在于破除追求效率的“唯分数”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深入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是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素养和关键能力。因此,“双减”格局下学校领导行为需精准对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打造高质量课堂;科学布置作业,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培育团队精神;建设家校共同体,共担育人责任。

参考文献:

[1][3][5] 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冯大鸣,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14.

[2] 边玉芳,张馨宇.“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指导[J].中国电化教育,2022(5):8-12+34.

[4] 冯大鸣.道德领导及其文化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04(3):15-18.

[6] 牛楠森.学校教育理念提炼的问题与化解[J].中小学管理,2018(2):31-33.

[7] 彭虹斌.学校道德领导的内涵与研究范畴[J].教育科学研究,2015(1):19-23+36.

(编辑 崔若峰)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高质量发展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