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并重推动学校转型 合作办学助力人心回归

2022-05-30 10:48林群声吕伊雯毛兴嘉
世界教育信息 2022年9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

林群声 吕伊雯 毛兴嘉

摘   要:香港都会大学前称香港公开大学,成立于1989年,是香港高校中的后起之秀。创办30余年以来,学校不仅注重立足本地市场的人才需求开设实用性课程,为香港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培养人才,而且持续拓展校园、扩大办学规模、推动科创研发,不断发展为综合性大学,并向研究型大学迈进。香港回归祖国以来,香港都会大学主动融入全国高等教育发展大局,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学校与广东肇庆学院联合办学,开设香港都会大学肇庆校区,除了为内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支持肇庆和大湾区建设发展外,该校区也将带动香港青年的人心回归。

关键词:香港都会大学 粤港澳大湾区 高等教育

香港何文田牧爱街30号的三幢高楼在九龙半岛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中并不显眼。2021年前,这里还叫做香港公开大学。2021年9月,香港公开大学更名为香港都会大学(以下简称都大)的草案在特区立法会三读通过,一所转型中的大学踏上新的征程。

学校的更名只是近年来都大发展喜讯中的一则。2020年,其时还被称为公开大学的都大与广东省肇庆市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建立肇庆校区。2023年,都大(肇庆)即将招收第一批本科生。作为香港高校中的后起之秀,学校更名有着怎样的考虑?更名与大湾区合作办学会给都大的发展带来哪些实质性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刊专访了香港都会大学校长林群声。

一、都大的过往与当下:从服务香港的

远程教育高校到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都大新校名于2021年9月正式使用,前称是香港公开大学,于1989年成立,为当时香港首家远程教学的高等院校。此前香港只有两所大学,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多,而香港公开大学的出现,为很多在职人士提供了深造的机会,使他们可以取得具有竞争力的学历资格。”林群声短短的一段话,道出了都大成立的历史背景意义,以及注重社会效益这一贯穿都大发展始终的宗旨。

实际上,经过多年的发展,都大已经远远超越远程教学的模式,成为一所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学。自2001年起开办全日制课程以来,都大发展日趋完善,目前开办80多门全日制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包括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全日制学生超过一万名。事实上,都大的全日制课程发展成熟,但原校名容易让人误解大学只是提供远程课程,而忽视学校开办全日制课程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开办课程时,都大紧贴社会发展和市场的变化。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因此大学建立早期,便提供不少与会计、管理和巿场推广相关的课程,至1997年互联网蓬勃发展,学校又开办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等课程。2009年,因应香港特区政府提出发展六大优势产业的要求,开办检测和认证、创意艺术、金融科技、环保等相应专业课程供学生修读。鉴于近年香港支持体育项目发展,并鼓励举办大型体育活动,学校遂新增运动及康乐管理专业。这一切均体现了都大培养人才的决心,为香港人才库及时注入尖兵。

因此,对于都大而言,校名的调整绝对不仅仅意味着学校拥有了更加普遍的社会认可度,也是在学校多年来办学模式持续优化的背景下,学校的自身定位向自身愿景靠近的一次调整。社会的认可、办学愿景与办学定位之间的契合互相促进,共同加快都大发展的进程。

“过去三十多年来,都大在校园拓展、专业教育、办学规模、科创研发等方面快速发展,并已打好稳固的基础。都大确立了一个更包容、更灵活的身份,意味着大学毋须受限制于单一授课模式,能够大胆创新,发展各种契合市场趋势及企业需求的课程。我希望‘香港都会大学这个新校名,能够让社会各界对我校有更全面、更准确的认识。”林群声说道。

二、都大的愿景与展望:

从应用型大学到研究型大学

过去的公开大学,在内地常被称为一所教学应用型大学,主要特色和职能是教育教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各大高校强龙环伺快速发展的竞争氛围,以及在早期以远程教育为主的办学定位,都是阻碍过去的公开大学向研究型大学成长的原因。

林群声是出生于香港,成长于香港的学者。自香港大学毕业后,曾赴全球多所顶尖高校从事环境科学研究,并在1994年回到香港后在香港城市大学担任包括副校长和秘书长在内的一系列要职。对于改变都大在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两大职能间目前暂时偏重前者的局面,林群声有着具体的规划。

“目前,都大以作育英才为首要任务,我们亦积极推动符合社会需要的科研,有利于香港乃至整个区域的发展,把放眼世界、让大学具有国际影响力作为长远的目标。上任之初,我提出了三個目标:一是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二是协助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创业的竞争力;三是培育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好公民。这三个目标看似简单,但实践起来并非易事。都大开办需求殷切并具有特色的课程,分享知识并装备学生掌握所需技能,藉此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发挥所长,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分子。我们致力于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学习体验,包括海外学习交流活动、境内外实习机会,以及各类工作坊,以提升学生的领导才能、沟通技巧、创业能力等。通过上述林林总总的机会,我们热切期望学生毕业之时,具备工作所需技能,一展所长。”林群声说道。

为了确保本科教育的质量,多年来都大也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本科课程质量保障体系。都大的教育质量保障措施有两大目标:其一是使课程和科目内容符合相关的学术及专业标准,其二是所颁授学衔与本地及国际同类学衔具有相同标准。为达到以上目标,都大采取的措施包括:在策划和发展阶段,审慎评估所有课程和学业;持续监察和评估课程推行情况,包括学生学业评估和成效标准;定期审查所有教学资源。都大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教与学发展处专责协助教学人员在授课时更有效地掌握教学方法及善用信息通信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及效能。

目前,都大设有七所学院,开办具有特色及竞争力的课程,包括护理、物理治疗、医疗化验技术、屋宇设备工程、创意艺术、幼儿教育和商业管理及企业管治,并及时审视市场趋势及企业需求,为进修人士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林群声表示:“我们会善用每一分得来不易的资源,也会考虑研究成果能否有助学生的学习。大学秉持以学生为本,并从全球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及卓越学术成就的教员,进一步提升大学的教研质素。”

对于未来在科研方面发力的愿景,都大也有一定的考虑与准备。林群声坦言:“科研也是我矢志追求的目标,我大部分的岁月都在实验室和实地考察工作中度过,潜心环境化学和毒理学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在管理有毒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方面。我曾参与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了许多年轻科研人员。结合以往的大学管理经验,我深信学术研究亦是提升大学质素的重要一环。我当然希望重新命名后的都大能在科研方面更上一层楼。”目前,都大开展了多个研究项目。例如,研究团队一直与内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及科研机构进行环保科研合作,探索保护与修复滨海湿地技术和研究红树林湿地的生态系统等领域。都大的公共及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亦扮演智库角色,就房屋和人口老龄化议题,进行大量调查及撰写报告,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政策分析和建议。迄今,大学已经订立九个重点研究领域,分别为数码人文与文学、公共及社会政策、国际商业、责任商业、双语教学、乐龄科技、环境科学、智慧城市、开放及创新教育。“日后,我们会继续扩大研究范畴,鼓励教员申请国家科研经费,与更多内地及海外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筹划在内地成立研究所,进一步推动大学的科研发展。”林群声如此展望道。

三、都大的职责与使命:从立足香港到

促进内港青年交流理解、包容互鉴

都大的发展历程,既是一段从一所远程教育机构走向综合性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史,也是从香港一座城市走向大湾区和全国,乃至走向全球的演进史。都大三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不管学校内部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在教学培养上对于学生社会服务意识的强调,始终没有松懈过。谈及都大学生,林群声欣慰地表示,在香港社会中发光发热的都大毕业生,就是都大过去在香港发展的最宝贵的财富。

“自创校以来,学校培育了逾14万名毕业生,他们投身社会,贡献香港,令人鼓舞。这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大学发展更进一步。我于2021年4月出任校长,首要目标是凝聚大学社群共建愿景,让都大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国际知名学府,为每位学生提供创新及可负担的优质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科研的成就和对社会的贡献是相辅相成的。都大一直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专业课程,内容因应社会和行业发展趋势而调整,同时为学生提供大量课外实践和实习机会,巩固其学术基础之余,亦装备他们日后投入职场所需。”林群声介绍说。

对于学校历年在培养学生上所倾注的心力和学生近年来取得的骄人成绩,林群声颇感欣慰:“在课程设计方面,都大特别加入了许多软技能的训练,包括语言和通识科目,以提升学生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李兆基商业管理学院更将‘全球沉浸项目(Global Immersion Programme)融入课程内,使所有商学院同学都有境外交流学习的机会。正因如此,都大的毕业生连续多年升学及就业率均超过90%。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也是都大的另一重点项目,鼓励学生将其学科知识及技能回馈社会。过去两年,都大与不同机构合作,举办了多个不同类型的服务学习计划及义工活动,活动内容涵盖艺术、历史、生命教育、环保、长者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及兒童服务等。例如,修读摄影专业的学生发起银发婚纱义拍团活动,采访长者夫妇的婚姻故事,为他们拍摄婚纱照。疫情期间,护理及健康学院师生与香港医疗团队一起走上抗疫前线,承担为市民采集核酸检测样本、开通和运作医管局的支持热线等工作,既为抗疫出力,也迅速累积实战经验,达致双赢效果。”

“都大亦十分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型的本地和国际比赛,以丰富其经验和阅历。近年,都大学生在不同比赛场上崭露光芒,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动画及视觉特效课程毕业生以其毕业作品荣获第54届金马奖最佳动画短片;李兆基商业管理学院学生在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和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合办的‘商业道德论文比赛2020中勇夺冠军;科技学院硕士生的论文在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举办的‘2020年计算机应用与工业电子学研讨会上获颁最佳论文奖。”

伴随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一体化也在提上日程后不断加速。实际上,都大主动融入内地高等教育发展机遇的行动早已开始。1997年香港回归后,学校就积极参与内地与香港的教育交流。2001年,当时的公开大学开始招收高中毕业生,2004年,学校颁发的学士学位得到内地与香港教育部门的互认,并且从2006年开始面向内地招收本科生。

对于内地学生入学都大,林群声寄予殷切期望:“我们一直重视内地招生事宜,并对招生工作富有经验,近年愈来愈多内地生报考香港都会大学,当中以授课式硕士课程最受欢迎,取录竞争愈来愈激烈。我校开办的课程契合市场需要,学生毕业时可取得获认可的大学资历。一方面,大部分内地生毕业后,能成功于全球百强学府继续升学;另一方面,选择投身职场的毕业生也成功获香港及内地知名企业、跨国集团受聘。我校教育为学生前途奠定成功基础。放眼国际,都大透过环球学术人才招聘计划及中央学术人员基金,积极招揽世界顶尖学者,提升教研质素。大部分课程为全英语教学,装备学生与国际接轨。此外,都大致力于营造一个和谐且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校园,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活动、本港和境外的实习机会,以及海外交流等,以便学生享受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内地与香港关系密切,我们鼓励两地学生多接触、多沟通,从而增加彼此的了解,特别在不同的文化及生活方式层面,有助于他们学习时互相包容及尊重。”

除了学生交流,合作办学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的重要途径。香港都会大学肇庆校区将于2023年开始第一届本科招生,对于都大为什么选择拥抱大湾区,前往肇庆,林群声给出了这样的解答:“都大的办学理念与内地高等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我校积极参与大湾区发展,最终在广东省教育厅和肇庆市政府的协助支持下,选择与肇庆学院联合办学。都大能够在肇庆办学的意义重大。国家早前公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勾划了产业发展和区内融合发展的前景,都大(肇庆)充分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办学以‘应用及专业为主,并与当地企业紧密合作,培养人才,以推动大湾区创新产业的发展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实力提升。”

除了为内地培养具国际视野的人才,支持肇庆以至大湾区建设发展外,都大(肇庆)也将带动香港青年的人心回归。林群声强调:“‘一国两制的行稳致远及社会繁荣稳定的保持,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是人心的回归。都大(肇庆)将建设成为香港学生在内地学习和生活的校区。我们计划香港学生要在都大(肇庆)学习和生活一个学期或一年,让学生们有更多不一样的经历和体验。学生们亦能更全面地学习我国历史文化,了解国情,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民族意识。都大(肇庆)将为香港年轻人了解内地、融入大湾区提供良好的平台,促进香港特别行政区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亦让我们在培育服务香港和大湾区的人才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编辑 王亭亭   校对 朱婷婷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
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系统
湾区经济:国际步伐与中国格调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