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生涯发展规律与教育原则

2022-05-30 10:48张婧
基础教育参考 2022年9期
关键词:生涯教育学生发展新高考

张婧

[摘   要]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既是促进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研究者通过梳理生涯与生涯教育的概念界定、当代主流生涯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阐释生涯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提出高中生涯教育应坚持的原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关键词]新高考;生涯教育;学生发展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改革考試科目设置,改变以往的招生录取思路,注重多元化评价标准。[1]教育部于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高中教育的目标任务是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适应高等教育、适应未来职业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2]同年开始,我国各省市陆续实施新高考改革方案,学生除语文、数学、英语外均须选择学习相应学科作为高考考核科目。这一举措意味着与以往相比,高中生需前置其生涯选择,[3]在高中阶段初期即开始思考、探索未来的生涯发展方向。因此,面向高中生开展科学有效的生涯教育既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个性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化教育改革、落实高考新举措的重要任务。

一、生涯、生涯教育的概念界定

“生涯(career)”一词最初的罗马文字源为“via carraria”、拉丁文字源为“carrus”,二者均指“古代的战车”。在古希腊,“career”这个词意指“疯狂竞赛的精神”,后来引申为“道路”的意思,即人生发展的道路或过程,也指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系列角色与职位[4]。著名生涯教育家舒伯(Super)指出“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统和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生涯也是人生中一连串有酬或无酬职位的综合。除了职业之外,还包括任何与工作有关的角色,如学生、退休者,甚至包含了家庭和公民的角色。”[5]

基于对生涯概念的共识及研究者对生涯教育、生涯辅导的了解,可将生涯教育界定为“由教育机构和组织提供的与生涯相关的一套有系统的课程和活动。”[6]在此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依据生涯专业知识帮助个体了解自己和外部环境(如教育、工作、社会),掌握和提高生涯发展的必要技能,并最终经由生涯决策能力,选择恰当的生活方式,增进个人幸福、谋求社会福祉。

二、当代主流生涯发展理论

自从职业教育之父帕森斯(Parsons)于1908年在美国开展职业指导运动以来,[7]生涯领域的研究者们不断提出系统学说,以期为生涯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当代主流生涯发展理论包括以下四种:特质定向理论、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生涯建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1.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舒伯提出的五阶段理论[8]。他认为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每个发展阶段又需要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9]在此基础上,他将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衰退阶段(65岁以后)。[10]每一个阶段还包含彼此衔接的不同时期。高中生的生涯发展处于探索阶段的试探期(15-17岁)和过渡期(18-21岁),其主要的发展任务是在学校生活、休闲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过程中进行自我探索、角色探索与职业探索,发展符合现实的自我概念,确立初步的生涯偏好。[11]

2.生涯建构理论

生涯建构理论在2002年由美国职业辅导领域资深学者萨维卡斯(Savickas)提出。该理论认为生涯发展的核心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12]例如,他认为影响生涯发展的个人因素应至少包括兴趣、能力、需要、价值观、人格特质五个方面,而职业历程反过来又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能力的途径。[13]除此之外,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使生涯发展趋势越来越难以预测,因而个体实现生涯发展的过程不仅要基于对主客观世界的了解去寻求匹配,还需要强调应变与适应。[14]

3.特质定向理论

特质定向理论以帕森斯和赫兰德(Holland)为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提出了特质因素说和人格类型说。特质因素说的核心观点在于每个人都具有独特性,[15]每种职业也具有独特性,二者的独特性均可通过一定的测量工具加以评估,而使得个人需要和职业要求都达成的方式就是依照评估结果将二者加以匹配[16]。赫兰德则在特质因素说的基础上,结合人格心理学理论,进一步调整了对“人-职关系”的认识并发展出实用的人格类型模型。[17]人格类型说不再单向强调人与职的对应关系,而是将职业选择视为人格特质的延伸、将生涯决策看作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更加注重对个人特质的了解在生涯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之上建构了生涯六角模型。

4.社会学习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生涯教育专家克郎伯兹(Krumboltz)首次将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应用于生涯领域。[18]该理论认为,个体的生涯选择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如遗传、兴趣、价值观等。而一些影响因素是可以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生涯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能够认识到当前对生涯方向的迷茫是缺乏社会学习的结果,[19]因此也可以通过社会学习掌握必要信息,提升核心能力[20]。同时,兴趣、能力等影响因素也是动态变化的。

三、生涯发展规律与教育原则

一是遵循生涯发展的整体性,启发学生综合思考未来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涯”和“生涯教育”的概念界定揭示了生涯发展的整体性。从教育内容的角度看,生涯教育需要帮助学生积极开展自我探索、主动积累社会认知、科学做出生涯决策,努力提升综合能力,理性选择,科学生活,增进幸福。因此,在生涯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着眼于职业,指导学生思考“未来想做什么工作”,还需要启发学生探索“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以及“如何过好想要的人生”。

二是贯彻生涯发展的终生性,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开展工作,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在生涯教育过程中,应贯彻生涯发展的终生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对个体生涯阶段的划分及发展任务,高中生涯教育工作的重点应在于提供实践资源、机会和平台,帮助学生尝试、探索生涯发展的不同可能,逐渐聚焦生涯偏好,确立生涯方向。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生涯发展水平给予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内化社会需求、转化发展动力、提升生涯规划能力。同时,还应注意学生生涯当前阶段对应的发展任务,避免“拔苗助长”或“超前教育”。

三是尊重生涯发展的独特性,在学校教育中兼顾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特质定向理论揭示了生涯发展的独特性,认为“个人”与“职业”之间的匹配是达成生涯幸福感的必要条件,强调二者的适配性,从而为教育者提供了“人-职匹配”的工作思路——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例如,赫兰德依据人格类型说搭建测评工具,帮助学生探索自我特质、了解生涯世界,从而寻找与自己适配的生涯发展道路。因此,在生涯教育中,应足够重视个体差异,敏于发现个体差异,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善于运用个体差异,提醒学生在生涯探索过程中不盲从权威、不随波逐流、不生搬硬套、不因循守旧,引导学生在充分自我探索的基础之上思考和践行未来的发展道路。

四是重视生涯发展的动态性,加强理念、思路、方法指导,促进学生应对与适应能力的提升。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生涯发展具有动态性,因此生涯教育工作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并寻找匹配的发展道路,还要帮助学生形成并提高可用以达成生涯发展的核心技能,使他们能够应对和适应未来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4-09-04)[2022-03-1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1-3.

[3]李晓莉.高中生生涯自我概念现状及其教育干预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20:2-3.

[4]邱美化,华欣.生涯发展与辅导[M].新北:台湾心理出版社,1997:1-29.

[5]Bulgarelli B., Raquel M., Rivera R., etal. Vocational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statuses of achievement and academic lagging: An analysis from the Donald Super's Evolutionary Approach[J]. Educare, 2017,21(1):1-24.

[6]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0.

[7]馮嘉慧.美国生涯指导理论范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27-39.

[8]李青山.舒伯“自我概念”发展理论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8(5):88-89.

[9]Super D.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M]. NewYork: Harper&Row,1957:10-45.

[10]李浇.从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谈个人职业生涯的建立[J].人力资源管理,2014(12):154-155.

[11]刘婧.高职职业生涯教育问题研究——基于舒伯自我概念发展理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10-20.

[12]郭军,李静.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高中生涯课程的构建[J].基础教育论坛,2019(3):33-35.

[13]Cort W. R., Hannes Z., Andreas H. Empirical developments in career construction theory[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9,111:1-6.

[14]Savickas M. L.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areer construction[M]. Hoboken, New Jersey,US: John Wiley & Sons,2015:40-70.

[15]杨光富.弗兰克·帕森斯与现代学生指导制度的建立[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35-139.

[16]吴美子.人职匹配理论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问题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11):122-123.

[17]郑文忠,林培玲,方舒婷,等.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12):165-167.

[18]Krumboltz J. D. Career beliefs inventory: Applications and technical guide[M]. PaloAlto,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1999:13-37.

[19]张琳琳.新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生涯教育发展探析——基于克朗伯兹的生涯决定社会学习理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3):28-32.

[20]孟四清,佟德强.生涯决定社会学习理论对我国当前生涯教育的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3):4-5.

(责任编辑 姚力宁   校对 郭向和)

猜你喜欢
生涯教育学生发展新高考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强机制 重课堂 多践行
且行且思考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
生涯中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