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和“辩证”:评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生产辩证法的批判

2022-05-30 17:03史丽云
理论观察 2022年9期
关键词:辩证鲍德里亚知性

史丽云

摘 要: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中对马克思的生产辩证法进行了批判。面对生产问题,鲍德里亚与马克思的思维方式不同,前者是一种“知性”的思维方式,后者则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知性思维方式在生活中有其优点,但面对重大社会历史议题,以知性的思维方式批评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理论,并不妥当。

关键词:知性;辩证;鲍德里亚;马克思;生产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F01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9 — 0074 — 03

鲍德里亚在其著作《生产之镜》中对马克思的“生产”、“辩证法”以及“生产辩证法”等概念进行了批判。他指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生产方式、劳动力——正是通过这些概念,马克思主义理论打碎了资产阶级思想中抽象的普遍概念(自然和进步、人与理性、形式逻辑、劳动、交换等等)。然而,马克思主义又以“批判的帝国主义将这些概念普遍化了,就像其他理论一样。”①他认为马克思存在着概念帝国主义的倾向,用“生产”概念来解释所有的问题,将“生产”普遍化了。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也没有逃出这个陷阱。”②马克思主义将概念普遍化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作法,应该彻底抛弃。“

一、“理性的狡计”: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生产辩证法的批判

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的序言中指出:“生产方式的批判理论没有触及生产原则,生产方式所描述的所有概念,也只是说明了生产内容的辩证的、历史的谱系,并未触及生产的形式。”③他指出,理论界对马克思生产理论的批判大多都围绕着马克思过分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了精神生产这一观点而展开。但是,鲍德里亚却认为,任何单纯地把生产当作一种“概念”或者“现实活动”来进行的批判都是苍白无力的,只要生产作为一种形式还没有被批判,批判就没有达到效果。在鲍德里亚眼里,“马克思实际上只提供了一种描述性的理论。”④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并无根本的区别,只不过是形态的变化而已,即由唯心走向了唯物。他认为,马克思用商品、资本等概念来使自己区别于唯心主义,生产辩证法也不过是一种描述性的理论,是在普遍化的概念之间推来推去,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符码”操控一般,不停地在政治经济学的圈子里打转,但没有提供任何新的东西。因此,鲍德里亚认为,用概念的自我分析来理解概念,历史、辩证法、生产就是在这样的自我分析下理解着自己。而这种概念的自我分析实际上就是辩证法,辩证法是概念普遍化的根本推动力。因此,鲍德里指出“生产”和“辩证法”都是一种概念的推演方式,都是用观念来推演现实,两者都具有形而上学意味(哲学上的),是兩个平行的概念。

鲍德里亚是一位理性批判者,他在《生产之镜》中多次批判“理性主义”,认为马克思在自然观上存在着和“理性主义”相同的倾向。在他看来,辩证法通过制造矛盾,将否定性元素纳入到理性系统中,并通过扬弃将所有反理性的成分都转化为理性的一份子,这是对理性弹性的极度彰显。他认为辩证法是马克思概念普遍化的动力,生产辩证法也并没有扬弃资本主义,而是顺着资本主义的逻辑推动着它发展,根本没有同资本主义决裂。因此他认为,马克思的批判仍旧是用概念来构建现实,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鲍德里亚对生产辩证法的批判,侧重对“生产”和“辩证法”形而上学性质的批判,将批判的焦点放在“生产形式”上,认为马克思的“生产”是由概念推演出现实的思维方式,具有形而上学特性,而辩证法则是和西方理性主义同谋,在概念范围内的逻辑推演。因此,在鲍德里亚的批判视角下,“生产”和“辩证法”具有同质性,即都具有形而上学特性。

二、“知性”和“辩证”:鲍德里亚和马克思关于生产问题的分歧

“我们将与马克思主义决裂,这种马克思主义培养了分析资本主义困境而不是革命道路上的专家”,①鲍德里亚公开与马克思主义决裂并提出了两条打破生产之镜的方式:一是对资本主义困境的分析;二是“革命”。在鲍德里亚眼中,这二者是不可兼容的。革命意味着全盘否定,抛弃现存的一切,是一种“知性”的思维方式,逻辑上是一种“A”绝不等于“非A”的形式逻辑。而“对困境的分析”却是马克思主义所走的道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并赋予了否定辩证法现实的含义,对“困境”这一否定环节的分析就是生产辩证法的关键环节,“非A”是“A”发展中必然环节,通过对“非A”的否定性分析得到“非非A”,“非非A”就构成了“A”的前进阶段。此处“A”和“非非A”是不同的,“非非A”是在“A”的现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阶段,这是辩证逻辑的现实应用,是马克思辩证的思维方式在生产领域的重要体现,是生产辩证法的核心要义。

“困境分析”才是通往“革命”之路的必经阶段。就像异化劳动是生产发展的必然阶段、资本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一样,正是有了劳动的“异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这样的“困境”分析,才有了革命的动力和力量。就此而言,鲍德里亚和马克思的根本分歧是“知性”和“辩证”的思维方式的分歧。

虽然,鲍德里亚与马克思分歧明显,但他用象征交换来代替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却具有理论自洽性。首先,从“生产形式”的角度来批判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一定程度上是击中要害的。鲍德里亚所批判的生产,并非物质或精神生产的内容,也非“作为现实的人的活动”的生产活动,而是“生产的形式”,即一作为思维方式的生产②。“生产”作为一种符码本身具有一种形而上学式的强制性,即“这一巨大的第二层描述使人们产生了客观世界转变的命定论幻觉”③,即用概念来推演现实的幻觉。纵观以笛卡尔为代表的西方形而上学,虽然笛卡尔开始确立了主体性的原则,但他采用的是一种从观念来推导现实的思维方式,用“我思”的存在来证明并推导出“物质世界”和“上帝”的存在。后来的费希特、谢林以至黑格尔也依旧没有改变这种推理思路,这种生产形式使人们产生了一切都是为了人自身而“生产”的假象,虽然,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思维的运动不过是思维的生产史,主张以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本身作为逻辑起点,来颠覆黑格尔的思维生产史,这种颠覆对自笛卡尔以来的形而上学而言是根本性的。但是,就其本身依旧以“生产”为形式来看,他似乎是把这一“生产”的逻辑转移到了对现实的活动的分析当中,虽然理论起点和目标都变了,但似乎仍然没有逃离这种由自我推演出非我的“生产”逻辑。所以,鲍德里亚从“生产形式”的角度来批判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似乎是深刻的。

其次,鲍德里亚用象征交换来替代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在逻辑上是可行的。鲍德里亚所批判的“生产”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的逻辑,在形式上是一种线性的形式。象征交换原则是一种存在于原始社会的非生产、非理性的互惠性原则,在这一原则中,没有绝对主导的一方,交往双方是双向互惠的。所以,从形式上来看,“生产”是线性的、单向的,而象征交换是交互性的、双向的;生产是派生的逻辑,由主导一方派生出另一方,而象征交换,是交互性的逻辑,双方是平等互惠的;生产是有目的的,追求最终的价值或在生产过程中确证生产者的价值,而象征交换本身就是其最终目的;生产是为了占有产品的有用性,而象征交换则重视产品的“魔力”和浪费。可见,象征交换是对生产最有效的颠覆。

在鲍德里亚的理解框架内,他对马克思生产辩证法的批判是有深刻度且逻辑自洽的。这是鲍德里亚的批判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地方之一。鲍德里亚和马克思之间最大的分歧在于“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之间的分歧。鲍德里亚和马克思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他们对生产有不同理解的原因之一。思维方式上的分歧着实重要,但却不能大而化之,忽视了其他更具体的原因。

三、“概念”与“现实”:评价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生产辩证法的批判

在鮑德里亚的的批判逻辑内,他运用“知性”思维非此即彼的原则,彻底地否定一切现有的概念体系,试图实现一种绝对的革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是鲍德里亚作为一个思想家拥有的理论自信。而且,他主张用象征交换来替代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就是想要终结人的异化、人和自然的分离,试图建立一个象征交换起支配作用的人和自然和谐、互惠的世界。虽然他的这一设想被认为是“草根浪漫主义的幻想”①,但他的出发点却是好的。并且他反生产的观点,可能是他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作出的判断,是值得进一步去分辨的。他对象征交换符号价值的强调也促使人们去思考这种独特的交往方式,挖掘它在现代消费社会中的积极意义。

但是,马克思的生产辩证法从来都不是在概念中打转的理论,而是打破西方形而上学的秘密武器,不是概念的自我推演,而是现实的、唯物的运动过程。鲍德里亚误读了马克思的生产概念。他把马克思的“生产”理解为普遍的概念,但事实上,马克思从来没有将“生产”当作抽象的形式或普遍化的概念,反而是在各个阶段谨慎地使用“生产”。虽然马克思曾将生产比喻为“一种普照的光”②,“一种特殊的以太”③,但这都是为了突出物质生产的基础性地位而作的比喻,他从来不曾在普遍抽象的意义上使用过“生产”,他所使用的自始至终都是“一定的生产”④,都是由具体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具体的生产”,是带有历史特色的生产。比如说,生产发展到了资本主义时期就带有了“机器大生产”的性质,就有了资本家和工人的阶级划分。“一定的生产”是不能抽象为普遍的“生产形式的”。反过来说,抽象的生产形式是无法体现“生产”的历史色彩的,只有现实的人的活动,即现实生活本身才能体现生产的“生动性”,抽象的“生产”概念和思维方式永远也无法触及生产辩证法的真实内涵。

鲍德里亚对生产辩证法的批判,没有领悟到辩证法的真正内涵。鲍德里亚思考问题时采用的是一种“知性”的思维方式,遵循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对所有的否定都持绝对否定和批判的态度,根本看不到“否定”环节的积极意义,自然很难理解辩证法的价值。马克思和鲍德里亚的争论看似是“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之争,实际上是鲍德里亚对生产和辩证法的误解。

没有理解到马克思生产的现实根基,是鲍德里亚误读马克思的根源所在。生产作为一种现实的人的活动,它包含着否定自身的力量,它所构造的现实,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等都将在生产活动中获得发展的内在动力。鲍德里亚将马克思的“生产”比喻为一面镜子,认为这个镜子中反映出了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抽象概念体系,认为马克思的生产辩证法只不过是抽象概念之间的逻辑推演。虽然这样的批判在鲍德里亚的话语体系中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却忽略了生产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的真正含义。因为,在人类面前从来就不存在任何现成的辩证法,所有的辩证法都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中才被确证的。

要评价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生产理论的批判,考察鲍德里亚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必然要求,在这个意义上,“知性”和“辩证”是本文的关键点。但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并非评价的唯一标准,仍需要从更为具体的方面来进行评价。一言以蔽之,鲍德里亚的批判是在“知性”和“辩证”两种不同思维方式背景下,对马克思“生产辩证法”的误读,没有触及马克思生产辩证法的真实内涵,也无法体会马克思生产辩证法的现实性。将“生产辩证法”理解为概念到现实的推演,是鲍德里亚独特的批判方式。这种批判方式虽然没有形成对马克思的有效批判,但却提醒我们注意鲍德里亚批判问题的角度,关注生产本身蕴含的否定力量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价值。

〔参 考 文 献〕

[1][法]鲍德里亚.生产之镜[M].仰海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辩证鲍德里亚知性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与形而上学——对鲍德里亚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旋涡中
鲍德里亚技术哲学研究综述
知性优雅
关于鲍德里亚《生产之镜》研究的文献综述
浅议科学辩证看待军网舆情
试论《周易》中的辩证思维
浅析气候变暖与人类的过激行为
初三历史教学之历史人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