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与发展思考

2022-05-30 17:32黄晓玲
关键词:研究热点

黄晓玲

摘    要:梳理B市近五年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可见:中小学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围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突出学科/课程、教学、学习、评价四大要素的一致性;同时阅读、写作、思维、健康四项通用素养,文化、科学、技术三个课程主题,实验、实践、活动和劳动四类课程样态受到关注,体现了课改实践与教科研的动态互促、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为持续发挥教科研对改革实践的推动作用,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还需进一步根植于课程改革实践,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加大保障支持力度,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关键词:学科课程教学改革;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研究热点

学科课程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载体。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一开始就指出“要加强课程改革实验的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成果指导课程改革实践”[1],“要紧密结合课程改革实验需要,开展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的课题要产生于课程改革实践,教育科研成果要为课程改革实践服务”[2]。从B市近五年(2017—2021年)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可见,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体现了课改实践与教科研的动态互促,以及理論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它们共同促进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的基本情况

B市近五年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年均在400项左右,并逐年略有增长(详见表1)。

作为教育核心领域的课程教学评价领域,每年立项课题占总数的六成左右,其中学科课程教学立项数占总数的四成左右,足见学科课程教学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从学段看,近五年的情况如下:小学324项,占35.5%;初中185项,占20.3%;高中344项,占37.7%;整体研究课程教学改革课题59项,占6.5%。从占比情况来看,初中相对较弱。从课题类型看,近五年的情况如下:一般课题799项,占87.6%;青年专项课题72项,占7.9%;校本专项课题56项,占6.1%;重点课题46项,占5.0%;优先关注课题6项,占0.7%;延续课题5项,占0.5%。可见,学科课程教学研究相对微观,以学科教师为主体,重点课题立项有难度。从学科分布①看,近五年的情况如下:小学主要分布在数学、语文、英语、科学、艺术;初中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体育等中考学科;高中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思政、化学、生物学、物理、历史、地理等高考学科。总体而言,教学研究多于课程研究,且小学尤为突出(详见图1)。

二、中小学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分布

B市于2015年颁布新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突出课程“整体育人”基本理念,关注课程的综合化、主题化,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科实践和生活体验;2017年进入高考综合改革阶段;2019年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运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0对立项课题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和编码统计,可探析B市中小学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热点的分布。

(一)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总体趋势

2017—2021年B市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立项课题中,词频统计10次以上的有45个关键词(详见表2),词语云集中显示在“教学”“素养”“核心”“学科”“学习”和“阅读”6个关键词上。在词频统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课题关键词进行编码,开放式编码形成12个主题1227个参考点,经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进一步整合为五大主题和三大系列(见表3,表中呈现的是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整合后的主题和具体参考点)①。五大主题为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课程、教学、学习、评价。三大系列包括:一是阅读、写作、思维、健康四项通用核心素养,二是文化、科学、技术三个课程主题,三是实验、实践、活动和劳动四类课程样态。学科/课程方面,突出学科/课程横向的关联和整合、纵向的衔接和贯通,以及多种形态的校外课程资源,突出学科/课程的育人取向;教学方面,单元教学、问题驱动教学、概念教学、任务型教学、主题教学、体验式教学、支架式教学等具有代表性,突出教学整合和教学创新;学习方面,项目化学习、主题学习、深度学习、混合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协同学习等受到关注,突出学习进阶和学习策略;评价方面,突出对教学过程、学习力等适切性评价指标的研究,以及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增值评价、智能化评价等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在通用核心素养方面,突出阅读素养、写作能力、思维品质、健康身心的培养;在课程专题方面,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学科文化,科学探究,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专题学习;在活动和实践方面,突出创新实验、学科实践、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和劳动教育。

(二)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热点

对各学科各学段排在前10个的课题关键词进行开放式编码和聚类,可进一步呈现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详见表4)。

1.语文学科:突出阅读素养、专题教学和多种学习形态

在核心素养中,语文学科尤为突出阅读素养,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都将整本书阅读、名著阅读、古诗文阅读作为重点进行研究。小学根据学段特点还强调分级阅读和课外阅读。在专题教学中,三个学段都突出单元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此外,小学识字教学、初中文言文教学、高中任务群教学都体现了学段特点。在学习形态方面,项目化学习、深度学习、混合学习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

2.数学学科:突出学科阅读、概念教学和问题解决学习

数学学科除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外,三个学段都突出学科实践、数学阅读,强调概念教学、单元学习,以及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链的编织,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提升思维品质。小学阶段注重生活中的数学、游戏化的数学,以及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初中、高中突出学生的深度学习、自主学习,以及任务驱动的问题解决和作业完成。

3.英语学科:突出分级阅读、主题教学和深度学习

作为语言类课程,英语三个学段在阅读素养提升、阅读教学、分级阅读体系建立方面较为突出。小学利用绘本、戏剧等开展阅读实践;初中、高中通过影视欣赏、原版书阅读、名著阅读,将利用阅读圈开展阅读作为选题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单元主题教学以及深度学习、项目化学习、自主学习等受到了学科教师的重视。

4.思政学科:突出学科活动、议题式教学和体验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思政学科的课程实施已逐步从更多知识、观点的讲授向议题意义引导、活动及体验、体悟转型。活动型课程、议题式教学、体验式学习、学科活动等成为研究热点,特别是高中阶段议题式教学和活动型课程成为思政学科立项课题的主体。此外,小学思政课程还注重家校合作、儿童哲学思维的研究,初中注重思政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

5.历史学科:突出史料实证等素养及文化资源利用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较为突出,课程实施注重利用文化资源开展深度学习、项目化学习和框架学习,注重通过充分的史料理解、解释和证实观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高中阶段还注重历史学科学习评价,包括多元评价方式和增值评价。

6.地理学科:突出地理实践力等素养和综合学习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较为突出,课程实施突出单元学习和学科实践活动,注重整合学习和综合思维、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学习进阶在高中阶段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

7.物理学科:突出高阶思维、实验教学和综合学习

物理学科教学研究中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探究性实验以及实验教学改进,STEM的跨学科学习、创客教育,在初中和高中均受到关注。在教学实施中,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大概念教学以及“做中学”等成为研究重点。

8.化学学科:突出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和实验教学

化学学科围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在大概念教学、深度学习、实验创新等方面开展研究,注重学生学科核心问题的教学突破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多重表征和表现性评价。

9.生物学学科:突出生命观念素养及真实任务的开放学习

生物学学科围绕生命观念,突出单元教学、概念教学、实验教学和学科前沿理论的渗透,注重生活中基于真实任务的项目化学习、探究学习,学生思维的可视化和学科观念的构建,开放性学科实践、科学探究活动以及相应的课程设计、资源利用。

10.科学课程:突出科学素养及STEAM的综合学习

科学作为综合性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研究中,理化生综合实验、创客、STEAM等受到关注。小学围绕观察能力、科学写作、小课题研究、实验探究等开展项目化学习,初中、高中突出跨学科的科学、工程、技术的综合项目、任务驱动学习研究。

11.信息与技术学科① :突出计算思维培养和人工智能课程开发

信息技术学科三个学段均突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和相关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学生计算思维和编程能力受到研究者关注。学校注重人工智能、機器人课程及相关活动设计,以及翻转课堂等学习方式。高中技术课程注重工程思维和通用技术能力培养,突出跨学科的综合学习。

12.体育学科:突出体质健康、体能训练和多种学习方式

体育学科围绕体质健康和体能训练,突出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训练的有效性,以及大数据对学生体育锻炼的记录与反馈。小学阶段还关注近视、肥胖预防,以及传统体育、游戏等特色体育活动。

13.艺术课程: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艺术课程中美术课题研究相对多于音乐、舞蹈。注重与美术欣赏、民间艺术、影视以及电脑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注重利用社会特色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提供多种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利用多种形式展现艺术学习成果。

14.劳动教育:注重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和家校社协同育人

劳动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维,近年来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系列化的课程开发、资源利用和家校社协同的多元实施途径上。小学注重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劳动体验;初中、高中突出以课程为中心进行劳动教育体系的建构,依托开放性教学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15.综合实践活动:突出跨学科综合主题活动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的基础上,注重主题统领的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注重校内外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三、中小学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发展思考

B市教育科学规划学科课程教学改革95%左右的立项课题由中小学教师申报和实施,主要是针对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实践的应用研究。课题注重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针对实践问题研究解决措施,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加大保障支持力度,加强成果转化和推广,以不断丰富理论研究,推动实践发展。

(一)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需根植于课程改革实践

实践是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源头活水,而研究又将更好地指导与推动实践,二者是动态互促的一体两面。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新的课程发展趋势、学与教的理论及方式,以及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受到更多教师关注,实践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新矛盾等也依赖教师的理性思考和创新探索。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需以前瞻的眼光、创新的魄力敏锐洞察关键问题,在反复实践、验证、总结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进而推动问题解决和实践发展;同时,从实践经验和智慧中概括出基本规律和操作范式,从思想、观念、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不断丰富教育理论。

(二)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需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主要由一线教师承担,且侧重各学科的课程优化、教学实施、评价改革等具体工作,容易导致研究与工作不分、重复研究以及理性思考不足等问题。为提升研究的科学性,教师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借鉴理论研究、跨学科研究成果,提升理论素养,以增强学科课程教学研究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同时,教师要加强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规范研究进程,摆脱研究限于经验总结和过程性材料佐证的浅表现象,以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过程保障研究质量。此外,教师要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研究成果,加大合作交流,力争扎根实践一线的研究体现国际发展趋势,提供学科课程教学问题解决的中国方案。

(三)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需加大保障支持力度

学科课程教学研究依赖于教师的工作实践,同样需要不同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员协同与支持。在实践中,高校、科研院所和教科研人员也参与学科课程教学研究,但与教师的合作和协作还需进一步加强,还需有相对完善、持续的共同体建设机制,以发挥各自在研究中的优势。同时,对一线教师教科研的支持保障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在教师参与研究的时间投入、专业支持、激励机制等方面有待完善。在教师教科研的导向上,还需进一步与教师实践问题解决、专业发展结合起来,倡导教师以研究为基础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将研究作为专业工作的基本方式,减少教科研与课程教学实践分离、各执一段的做法以及研究的功利取向,发挥研究与实践的协同共赢作用。

(四)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需转化和推广成果

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旨在解决实践问题,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同时,它也有助于凝练教师思想和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但其效益目前主要体现在承担教师及其所在学校的实践中,成果检验、转化和推广不够。科研管理部门一方面需从机制上完善研究前、研究中、研究后不同阶段的管理要求和措施,重视研究成果效益的发挥;另一方面需搭建平台,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在实践中持续检验研究成果。教师作为研究者,需在实践中推进研究的持续深入,站在改革前沿以研究为基础推动学科课程教学持续健康发展,发挥教科研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作用[3]。

参考文献:

[1]王湛.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开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局面——在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云南教育,2002(增刊):103-108.

[2]陈至立.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扎实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J].人民教育,2002(7):4-6.

[3]李祖超.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J].教育探索,2001(9):25-26.

猜你喜欢
研究热点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基于CNKI的智慧旅游研究文献分析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中国电子档案袋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