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视域下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022-05-30 18:37宋秀波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建设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M市面对市域范围内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传统养老方式功能弱化、医养结合压力较大、养老服务供应无法满足群众要求等问题,从健康、参与、保障三个方面,践行了积极老龄化理念,即树立积极老龄化理念,形成健康乐观的老年价值观;创新参与方式,鼓励老年人口发挥“银色力量”;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养老服务体系规范运行。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作者简介:宋秀波,中共茂名市委党校讲师(广东茂名525000)。

中图分类号:D66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10-0093-04

2022年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67亿人,占总人口的18.7%,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01亿人,占总人口的14.2%。根据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4%,预示着该国家已进入中度老龄化。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1]。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

从全国范围来看,经历过成功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生产性老龄化后,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政府组织的推动下,积极老龄化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全球政策战略[2]。积极老龄化强调以“关系的老龄化”取代“本质的老龄化”,以“积极的老龄观”取代“消极的老龄观”,这是老龄观的重大变革[3]。健康、参与、保障是积极老龄化理论的关键词,其核心目标在于引导老年人积极面对老年生活,在保持身心健康的同时合理参与社会发展。

一、积极老龄化视域下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积极老龄化的相关指标

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需要用社会发展质量指标来测量。积极老龄化也有相应的衡量指标体系,即从健康、参与、保障三个方面分解出相应的测量指标。

健康是一种身心和谐发展的完美状态,健康不仅表现身体状况良好,可以从容应对日常生活,还表现为应对各种压力的能力、情绪调控的能力、追求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及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认知和获得社会支持的能力。

参与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的方式主要包括生产性活动、社交活动、精神文化活动以及公共事务等。容易被边缘化的老年人口常常被视为对社会发展贡献较小的群体。积极老龄化倡导让老年人口参与社会发展,通过参加体力劳动、文体活动、公共事务等,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相对于参与和健康来说,保障更具有被动性,多来自外界的支持,包含经济、政策法规、社会环境等方面。从经济方面来说,个人收入稳定程度是最重要的;从政策法规方面来说,住房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卫生服务是重要指标;从社会环境方面来说,子女的赡养能力及意愿、社区的公共服务状况、出行条件、环境安全等都是重要衡量指标。

因此,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能只从医疗、赡养角度出发,而要拓宽思路,从积极老龄化的角度完善服务体系,尊重老龄人口的意愿,保障老龄人口的权利,提高老龄人口的生活质量,变社会压力为发展动力,使老年人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银色力量”。

(二)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养老服务是一种制度安排,可分为生活照料服务、医疗保障服务、教育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心理健康服务、法律维权服务、家政餐饮服务等等[4]232。健全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从短期目标看能满足老年人口多方面的需求,从长远看可以提升社会发展质量。200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意见》,首次提出要“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養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随后各种养老服务实践相继出现,体现了养老服务日益社会化、多元化、制度化的特点。

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由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要素组成,当然也包括相应保障机制,涉及配套资金、设施、人才和技术支持。政府、社会组织、市场各服务主体之间通常是互相协作的,由政府部门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由社会组织提供公益性养老服务,由市场提供营利性养老服务,如营利性的养老机构和私营公司等。服务对象包括居家养老老人、社区养老老人、机构养老老人以及残障病弱老人。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较为多样化,涉及经济救助、生活照料、医疗保障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

二、M市人口老龄化概况

M市地处粤西,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外出务工青壮年较多,留守老人较多。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M市常住人口为617.41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03.73万人,占16.8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74.63万人,占12.09%。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了3.7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了2.6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M市的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性别比来看,60—75岁年龄段男性比例提升,说明部分在外务工男性退休后返回M市养老。而且,M市劳动年龄人口有整体减少趋势,劳动年龄人口社会总抚养比为64.35%,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提高了9.74个百分点,少儿人口抚养比44.48%,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提高了4.5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抚养比19.87%,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提高了5.24个百分点①。全市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少儿人口抚养比重升高,意味着社会抚养压力增大,老龄化趋势加快,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对社会养老服务机制、内容和方式都形成了新的挑战。

三、M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

尽管我国越来越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从“一元”向“多元”转变,养老服务理念也从“救济”式养老发展为“普惠”性养老,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依旧存在诸多问题。

(一)传统养老方式功能弱化

家庭养老是M市最为传统的养老方式,也是最主要的养老方式。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受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M市共有家庭户17.63万户,家庭户人口为577.67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8人,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家庭户数增加2.57万户,家庭户人口增加24.30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却减少了0.56人①。可见,独生子女家庭占比较高的社会背景下,随着人口老龄化,子女成家后搬离,家庭规模逐步缩小。同时,伴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空巢家庭出现,直接导致了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因此,探索积极老龄化的实现路径,推动多样化的养老模式,有利于分散家庭养老的压力,为老年人口的幸福晚年生活提供更持续可靠的动力。

(二)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压力较大

截至2020年,M市共有医养结合机构23个,其中村(居)级居家型医养结合试点机构12个,其他11个医养结合机构(证照齐全9个)中,养办机构5个,医办机构6个。23个医养结合机构共有床位2401,其中医疗总床位964张、养老总床位1437张。医养结合机构人员456人,其中医疗卫生服务人员236人,养老服务人员220人。提供上门医疗卫生服务的机构有156个,全市还有51间医疗机构开设了针对老年病的专科门诊。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为72.79%,65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医生签约率为85.66%。这说明M市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正在逐步实现有序共享,但尚未建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应通过积极老龄化保障老人的健康,使老年患者得到更健全的医养保障。

(三)养老服务供给无法满足群众需求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了养老服务需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协调发展并相互促进的,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比如,城镇化率是体现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M市的城镇人口增加了65万人,乡村人口减少了29.34万人,城镇化率提高了8.5个百分点。再如,随着人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也在逐步提升。目前,M市的常住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为49.85万人;拥有高中(含中专)学历的人口为93.27万人;拥有初中学历的人口为223.56万人;拥有小学学历的人口为167.91万人①。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提高,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口占比下降。随着城镇人口增加以及居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建设更高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口享受更好的养老服务。但调研发现,基本生活需求满足后,带孙辈、做家务、散步、看电视就成为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老年人追求自身发展和参与社会的愿望并不能得到有效满足,这也是导致老年人口社会关系单一、容易“精神贫困”的重要原因。

四、积极老龄化视域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在积极老龄化视域下,健全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既能丰富老龄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又能提高老年人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还能助推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一)树立积极老龄化理念,形成健康乐观的老年价值观

1.树立积极老龄化理念。应引导老年人口重新认识自己,形成终身学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价值观,并能创造条件付诸实践,不断提升角色适应能力,在安享晚年的同时也能为家庭和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例如,政府可以发展老年教育产业、加强再就业培训、进行社会活动指导,促进老年人口再次社会化。

2.营造积极老龄化的文化氛围。营造积极老龄化的文化氛围,需要在全社会形成正面评价老年人口的价值体系。老年价值观不是只针对老年人,而是要面向全社会进行普及,倡导全社会尊重老年人的权益,扩大对老年人口的社会支持覆盖面,让老年人口的生产生活得到理解與认同,让健康、参与、保障三方面的养老服务得到保证。

3.合理规划建设医养结合项目。政府应发挥主导和协调作用,让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合作,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有利于整合医疗和养护资源来保障老年人口的健康,这也是未来健全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必然选择。医养结合要以两类机构为依托,建设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完善居家社区养老紧急救援系统,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临终关怀等服务。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可借助信息技术,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进行远程医疗会诊。

在镇街以及村(社区)层面,可在各镇(街道)、村(社区)建立日间长者照顾室、健康管理室及老人活动服务站,以镇卫生院或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卫生站为依托,充分发挥健康管理专家团队和家庭医生的作用,开展以老年人基本生活照料为主的医疗卫生签约服务。尤其是在交通不便的村一级,要将村卫生站、老人活动服务站、老人健康档案管理室、饭堂等规划在同一个地方,方便老人获得最便捷的服务。

(二)创新参与方式,鼓励老年人口发挥“银色力量”

1.拓展老年人口的社会参与路径。老年人人生阅历丰富,实践经验较多,政府部门、社会机构以及市场要拓展路径,让老年人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例如,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可成立“银色智库”,发掘“银色土专家”“银色秀才”,对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建设进行指导;创造条件支持老年人参与社区建设和各类精神文明方面的公益活动;鼓励退休教师、医生等继续参与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等。通过这些方式保障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和共享发展成果的权利。还可以探索开发“互助养老”模式,让刚退休或有较强行动能力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养老志愿服务,并将服务时间累积起来,可以用于自身,也可以转存给家人亲属。这样既能让老年人积极主动参加公益活动,提升社会参与意识,又有助于构建和谐的老年关系。

2.提升老年人口的社会参与质量。完善文化养老服务体系,不仅能扩大老年社会参与的覆盖面,也能帮助老年人提升社会参与的能力。文化养老本身是老年社会参与的一种方式,要培育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因地制宜发展正规老年教育,创新文化养老服务产品,推动老年人口实现积极老龄化。一是可以充分发挥养老机构的载体作用,开展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精神文化活动。二是可以整合社区的各种资源丰富老年人的健康活动,如开展保健养生、生命教育、家庭理财等相关讲座,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三)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养老服务体系规范运行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体制机制建设是决定养老服务体系能否正常运行的核心要素。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应立足于服务内容保障、服务主体保障、服务方式保障、服务质量保障四个方面[5]。

1.推动养老服务内容专业化。一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对于老年人而言,健全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异常重要。高龄、失能、空巢老人仅靠居家养老并不能解决养老问题。依靠社区对这些老人进行照料和护理,是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方式。各社区要锻造医疗卫生服务团队,对老人的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病患照料实行一体化管理,对居家养老的老人进行医疗指导和关爱,规范社区卫生服务诊疗流程,为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二是重视养老机构的平衡和充分发展。养老机构是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有力补充,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重要方式。相对来说,养老机构更容易集中资金、技术、人才和设备等资源。一方面要推动城乡养老机构平衡发展;另一方面要引导大中小型以及微小型养老机构充分发展,并加强与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实现养老机构与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以提升社会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推动养老服务主体多元化发展。在养老服务体系测量模型中,保障是最重要的,涉及住房、收入、医疗、法治、出行、安全、服务等因素。这些因素不是政府单一主体能解决的,需要社区、社会组织、医疗机构、市场等多元主体协同完成,这也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推动养老服务主体各司其职,合力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在金融支持方面,更应该发动社会力量的作用,拓寬养老服务资金的来源渠道,举全社会之力健全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3.推动老年权益保障制度化。老年人除了有获得赡养的权利,还有享受社会服务、得到社会优待、拥有社会救助与保障、参与社会发展等权益,这些权益的获取需要法制保障。2013年我国开始施行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现实中老年人权益遭受侵害的现象大量存在,因而要充分认识到老年人权益保护的重要性,借鉴其他国家的制度经验,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法治,将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4.完善养老服务评估制度。养老服务政策实施前,要严格落实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才有利于推进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便利化。一是各类养老机构要综合分析老年人的身份特征、健康状况、居住环境、收入来源,并作出相应评价从而制定针对性强的服务方案。二是政府部门要对不同社区、不同养老机构的服务能力进行评估,以更好地提供政策、技术和资金支持。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定期对老年人口及其亲属进行回访,了解老年人享受养老服务之后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优化政策和环境,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总报告起草组.李志宏.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J].老龄科学研究,2015,3(3).

[2]Walker A.Active ageing:Realising its potential[J]. Australasian Journal on Ageing,2015(1).

[3]郭爱妹,石盈.“积极老龄化”:一种社会建构论观点[J].江海学刊,2006(5).

[4]杨翠迎,郑春荣.国际社会保障动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5]张仲兵,徐宪.养老服务体系保障机制建设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4(2).

责任编辑:赵春燕

①数据来源于M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情况分析报告,由M市统计局提供。

①数据来源于M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情况分析报告,由M市统计局提供。

猜你喜欢
积极老龄化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酒店营销创新研究
“积极老龄化”中的社区居民自治与社区邻里网络的构建
积极老龄化视野下的老年体育发展对策
积极老龄化面临的问题及其实施途径
新媒体时代老年受众对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诉求探析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