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版课程标准理念的变化看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2022-05-30 10:48胡东辉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课程标准

胡东辉

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变动幅度很大。如何准确把握新课标的理念和内容,将其转化为具体可行的课堂操作策略,优化语文教学生态,丰富学生的课程体验,是语文教学研究者们共同面对的挑战。

《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目的、过程、学习方式和内容四个方面提出了基本理念;《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理念由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个方面组成,从范围到内容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见表1)。

一、《课程标准(2022年版)》继承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先进理念

我国语文教育历史悠久,历次语文课程改革在理论探索和课程实施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多经验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这些也是课程标准修订的基础条件。

(一)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经过几代语文人的持续努力,我国语文课程建设在不少问题上形成了相当多的共识。例如,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语文学习要注重实践性,学习方式要凸显学生主体,学习评价应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等。

(二)重視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首先就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其次,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还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民族性,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四)语文学习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国家坚持宏观上对“语文素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知识与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言语交际能力、语言的积累、语感能力等;“过程与方法”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学习的习惯、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民族母语情结、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识视野、学习态度、思想观念等。

(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做“主人”的能力。自主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理念,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和态度。它既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又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并要求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自主探究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自主探究的发展。合作学习使学习的知识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巩固和完善,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的点拨等合作学习形式是对自主探究学习的综合、补充和升华,会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二、《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对于《课程标准(2011年版)》产生的五个突破

(一)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强调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课程标准(2022年版)》阐述了语文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独特之处。顺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和“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是《课程标准(2022年版)》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核心素养取向的课程目标强调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的能力,具体到语文课程,就是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积累、梳理、探究过程中将它们建构为结构化的学科知识。

(二)围绕核心素养建构课程目标体系,减少零碎、孤立的目标

建构课程目标体系的三个关键词是时代性、典范性、课程整合。时代性主要指关注新生活、开发新资源,以提升课程适应社会生活的意识;强调语文课程的典范性,主要指语言材料构成要经典,鼓励经典阅读,提倡整本书阅读;加强课程整合是21世纪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注重核心素养培养,按学习任务群建构内容,提倡单元教学,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都与课程整合理念是一致的。

(三)以学习任务群为主要形式组织语文课程内容,为强化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打下基础

课程内容结构化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重要原则。《课程标准(2011年版)》没有独立设置课程内容,而是将课程内容内隐于课程目标的条目之中,导致语文课程内容不够清晰。为此,本次课标修订将课程内容的研制作为重点,确定了主题和载体形式,并承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一课程内容的组织形态,在语文课程内容结构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课程标准(2022年版)》立足语文核心素养,依据语文课程总目标和学段要求,遵照坚持以文化人、加强语文基础、变革学习方式三个原则,从主题、载体形式和组织形态三个方面建构语文课程内容。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整体规划六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体现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

学习任务群的设计,首先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其次,面对日益凸显的知识世界的丰富性、学生情况(包括学习基础与需求)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语文学习任务群给出了积极的回应。作为学习主体,学生应主动积累言语活动经验,提升高阶思维品质。具体说来,学习任务群包含六种要素:指向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真实需求的学习情境;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引领性学习主题;综合性、整体性、结构化的学习任务;包括语文知识和典型语言材料的学习内容;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

(四)增强課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进一步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阐述语文核心素养的定义时,除了强调“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还强调了“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这个限定条件。“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具备三个特征。

第一,从学科逻辑的视角看,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要能够引领学生沉浸到语言文字中。这样的情境必须围绕语言文字设置,引领学生往语言文字里面走,而不是让他们游离于文本之外,追求语言文字之外的热闹。目前很多教学设计流于形式,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导致了语文的泛化;有的设计虽然与语文的相关度较高,但是在情境设计方面花费了过多时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情境设计的性价比很低,这些都是值得教师警惕的。好的情境设计应该能自然地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第二,从生活逻辑的视角看,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旨归。设置真实情境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学生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的综合体现,所以,设计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当下或者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换言之,就是教师通过设计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积累语言经验,总结语言规律,从而培养语感。第三,从心理逻辑的视角看,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征。情境设计应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五)提出关于语文学习评价的设想和要求,借此加快了学习评价改革的步伐

《课程标准(2022年版)》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是以单独的条目阐述了课程评价的理念和要求,体现了对评价的高度关注。评价要求对教与学都能产生很大影响,为课堂表现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等不同目的的语文学业质量测评提供了具体的表现任务和情境描述,为科学全面地把握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言语经验的结构化水平提供了基本依据。

首先,《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学”和“教”两个视角,简要点明了课程评价的目的和功能。此次课程标准修订,提出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其背后的理论脉络和发展逻辑是清晰而合理的;其次,表达了全面评价和全程评价的理念。核心素养时代,语文课程评价的视野进一步打开,树立全面的、发展的学业评价观,在关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力和文化自信力,着眼于学生长远的能力发展;再次,明确了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的理念。一方面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另一方面要求评价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最后,传达了多元评价和数字化评价的理念,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优势,使语文课程评价更具吸引力。与此同时,数字时代的到来为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为推动课程评价的范式转型,构建立体化的学习评价网络提供了无限可能。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