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究

2022-05-30 10:47张立国宋林蔭张燕
客联 2022年8期
关键词:考核统计学课程

张立国 宋林蔭 张燕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到“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必须结合应用型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是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创新举措,是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是数字经济时代下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统计学》课程是广州工商学院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经济类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学院开设历史悠久的一门实用型课程。统计学是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预测的方法论科学,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与描述、统計指标、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内容的学习,探索客观现象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统计学应用广泛,在经济学、社会学、天文学、人工智能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加强一流本科《统计学》课程建设,对促进我校的经济、管理、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方向都具有支撑作用,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符合我校建设应用型、创新型大学的办学定位。

一、《统计学》课程建设学情分析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做好学情分析有利于对学生加深了解,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统计学》课程设计。学情分析包含的内容较广,可以从学生的来源类型、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加以分析。

(一)学生来源类型分析

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于一定学科课程的影响非常重大。通过对会计学院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5003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发现,约有94.20%(4713人)的学生来自于文科生,约5.80%(290人)的学生来自于理科生。

在高中阶段,由于文科生学的知识多以记忆为主、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文科生体现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和感性思维;而理科生很早就接触到一些繁琐的公式与运算,多以推理推导为主,体现多为注重知识的理解和逻辑思维。《统计学》课程内容包含大量的数据计算与运算,涉及到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回归分析等课程内容,对于我院存在大量的文科生的《统计学》一流课程建设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加以分析和研究。

(二)学生知识结构分析

我院《统计学》课程开设的时间基本安排在第一学期,学生在知识结构上还没有满足学好《统计学》课程的条件。《统计学》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综合指标、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数分析、概率与概率分布、抽样分布、抽样推断、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内容,而一些内容的学习是需要建立在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相关课程知识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知识。

从我院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三个专业上来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安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因此,《统计学》无论在哪个学期开设,学生的知识结构都不满足条件,只能采取减少学习内容、简化知识结构方式开展《统计学》课程教学,这样虽然在一定层面上解决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但统计学中最重要的部分“统计分析”的内容若被删减,那么在知识结构上来讲,学习《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意义就不存在了。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通过查阅广东省近三年年高考录取分数线及广州工商学院最低录取分数,以及对会计学院5003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整理情况见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发现,近三年我院在广东录取最低分均略高于省控线,学生整体水平刚刚达到本科录取水平,而会计学院文`、理科平均成绩均高于最低分约40分,从这一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校及会计学院学生的学习能力。

分数虽然不能代表学习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高考分数是学习能力体现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评价一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一种尺度,是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

(四)学生学习习惯分析

从高中阶段的记忆性学习进入到大学阶段的理解性学习,需要一段时间来过渡的。根据对会计学院的学生调查结果,约有72%的学生存在偏科现象,偏科是一种学习习惯。偏科现象的形成不是先天的,也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经过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较为漫长的过程而逐步形成的。偏科现象的产生因素多与后天学习习惯有关,学生因个人喜好、非专业因素、以前老师的影响、家长的重视程度、课程的难易程度、社会条件都有关系。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正偏科现象、纠正学习态度、消除非专业因互影响,构建知识结构、打好知识基础,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修正学习计划与策略、提高学习效率,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统计学》内容包含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与决策,统计学既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又是一门实质性科学,可以在每一统计工作阶段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加以考核,进行综合评价,以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以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二、《统计学》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广州工商学院是一所集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专业布局的综合性大学,共有30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商管理、国际贸易、投资学、电子商务、财务管理、会计学、审计学、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采购管理等11个专业开设有《统计学》课程。

虽然《统计学》作为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支撑着我校近37%的本科专业建设,对学好我校的经济、管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所有专业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统计学》课程建设并没有引起重视,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教学内容简单化,统计学必备知识不全

目前,我校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着基本的统计理论与方法的讲授,主要包括: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综合指标、统计指数、抽样调查、时间数列。对于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从讲授内容来看过于简单,未能将《统计学》课程必备的知识进行讲授,第一学期开设此课程,缺少高等数学和概率与数理统计学的先修课程,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不健全。建设一流本科《统计学》课程,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应用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技能,具备利用统计工具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能力,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大数据时代的应用型人才。

(二)只有理论授课学时,无实践训练安排

会计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统计学》学分为3学分,共48学时,全部安排为理论讲授,没有安排统计实践训练。统计学既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同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交叉学科,借助统计工具的职能实现统计数据分析与应用的实践性学科。统计学来源于统计工作的实践,是对统计工作实践活动的理论概论和经验总结,反过来又指导统计实践。统计离不开实践,《统计学》一流课程建设不能脱离统计实践,没有实践训练项目的统计,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定位。

(三)课程考核形式单一,存在“一卷定终身”现象

课程考核的现行方案为:平时成绩占比20%,期中成绩占比20%,期末成绩占比60%,然而平时成绩多以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来考核,期中和期末均采取试卷笔试形式进行。笔试形式的“一卷定终身”现在仍然存在,考前突击现在严重,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试卷考核,只能了解和掌握学生对于统计基本理论知识的情况,并不能根据统计工作特点,实现全过程分阶段进行评价,最终通过统计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培养应用型人才,应从全面考察学生对统计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统计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情况、应用统计软件处理统计数据大数据思维分析能力入手,多方面、多角度、多维度培养学生适应数字经济、大数据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统计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改革的思路

(一)改善观念,树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填鸭式”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组织者。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按计划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即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体现的是“教”的行为,至于学生“学”了多少,“学”到了什么那是学生的事情,“教”与“学”严重分离成为两个内容,教师“满堂灌”的事情屡屡发生。

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到“课堂的设计者、任务的引导者、知识的传递者、精神的弘扬者”。

1、教师设计好课堂的教学目标:包括了解、理解和掌握相应层次统计基本理论的知识目标;熟练掌握和应用统计研究方法处理统计数据和分析业务的能力目标;培育具有崇尚科学、爱国爱岗敬业精神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素质育人目标。

2、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统计基本理论知识向“主动”找寻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式”研究解决问题的统计知识与应用的能力,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应用统计基本原理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师对于知识的传递,应采取“点评式”方式给予统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概括与总结,既完成了知识的传授,又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还增强了学好《统计学》课程的兴趣。

4、“立德树人、思政育人”观念融入课堂,在教书的同时更要育人,传播正能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大数据时代统计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实现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传师者之道,解学者之惑,育人者之德”。

(二)结合学情分析,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指出,统计学是搜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与艺术。统计学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客观现象统计数据的研究,揭示现象在数量方面的规律性,以达到科学认识客观现象的目的。基于对会计学院学生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统计学》课程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由于《统计学》课程中涉及大量公式的运算与计算,这对文科学生而言存在诸多不便之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避免各种公式的推导与验证,可直接利用现有公式或结论、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运算与处理,以达到对客观现象的规律性进行分析与研究的目的。学习《统计学》的重点在于应用统计方法进行经济数据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使学生理解统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熟练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为后续复杂的统计数据分析和研究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统计学思维。

2、增加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学期。将《统计学》课程安排在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先修课程之后,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期为宜。同时考虑统计分析的特殊性,增加学分为4学分,共64学时,需要安排理论学时和实训学时部分。实训部分建议安排Excel在统计中的应用,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办公软件应用的能力,又可以解决简单统计数据运算与处理的问题,便于统计分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后期可增加选修课程《统计软件应用》如SPSS或R等以满足不同学生对统计数据处理软件的需求,适应数字经济、大数据时代的要求。

3、大学教育不再是应试教育,大學阶段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鉴于会计学院的学生学习能力弱、学习习惯不良的情况,可以在《统计学》一流课程建设中,要充分考量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能力,注重因材施教,采取灵活的方式、变通处理、改革考核方式方法,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来引导学生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增加实践实训课时,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动手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改良学生的学习习惯。

(三)开展线上辅助教学,开发教学资源

《统计学》课程建设离不开线下教学与线上资源的整合,可以通过超星、微助教等教学平台,在平台中开发教学资源。在平台中提供网课辅助教学视频链接、《统计学》课程组以前年度教学视频、课件、数据、练习题和测试平台等。平台长期开放给学生使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

(四)推进《统计学》课程考核制度改革模式

统计按其基本工作过程可以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四个阶段,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也是围绕统计的工作过程开展的,《统计学》课程考核作为最终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单一采取试卷的理论考试,而应采取综合评价的方式加以考核。

探索《统计学》课程建设考核模式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摒弃“一卷定终身”,创新统计综合评价模式

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统计已成为大数据时代学生必需掌握的处理数据的一种工具,由于统计数据较多,运算较难,不宜再采取“试卷+计算器”时代的老旧方式考核,不宜采取“一卷定终身”的方式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掌握数据时代的要求,考核模式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开展,通过对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等方面加以进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

2、理论知识考核

统计学系统地阐述了统计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是统计工作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离不开其基本理论,所以理论考核尤为重要。

理论考核可以采取集中进行的方式开展,如期中、期末考核。但考核的内容与以往不同,形式可以采取笔试、设计、论文、报告等方式,此时注重基本知识的考核,考核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应知应会”的内容。

3、社会实践考核

以小组为单位参加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社会调查与调研等活动,在统计调查过程中参与调查工作、问卷设计、数据整理和分析报告的撰写等,根据实际工作表现给予实践考核。通过实践考核,既考核学生将统计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又培养学生提前完成 “进社会”的活动,并实现与社会“零距离”接触。

4、实训操作考核

大量的统计数据处理,离不开统计软件的应用。《统计学》课程建设应增加Excel在统计学中的应用部分,利用Excel处理统计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学时内容增加Excel实训操作课时,提升学生运用统计软件处理统计数据的能力,考核学生运用Excel进行统计分组、统计图、统计指标、时间序列、回归分析实训操作的能力。通过实训操作考核,既考察学生统计软件的使用,又考察学生数据分析能力,也是从考核的整体出发,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5、分过程、分阶段考核

根据统计工作过程的階段性,采取期中期末考核方式不便于了解和掌握学生统计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考前“突击”现象的产生,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统计学》课程考核可以采取分阶段、分过程、“随教、随掌握、随考核”的方式融入课程考核当中,既摆脱 “出勤”做为考核标准的现象,又加强了学生出勤的管理,使学生从被动“到课”转变为主动“到课”行为,还提高了学生积极主动去学、全过程去学习的学习行动力。

6、综合评价考核

课程的考核有多个方面,可以从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实训考核、可以分阶段考核多方面入手,每个方面有其不同的侧重点,教师可以采取专家赋权的方式给予不同的权重,最终得出全部考核内容的综合成绩。通过综合成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学生对统计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常用工具的应用能力,实现考核的公开、公平、公正性。

综上所述,《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的研究与实践,对于建立统计学课程研究小组、共同研讨课程设计、开发教学资源、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思政育人案例和教学案例,推动《统计学》的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促进的作用。

猜你喜欢
考核统计学课程
关于投稿的统计学要求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内部考核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