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

2022-05-30 13:03臧明艳
阅读(高年级) 2022年8期
关键词:御史台熙宁宋神宗

臧明艳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漫长的贬官生涯中依然充满对生活的热情;他以豪放豁达的人生态度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诗词。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人——苏轼。一起来读他的词作《定风波》: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苏轼与苏辙兄弟俩离开了故乡眉州,三人一同前往汴京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考官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在阅卷时,欧阳修看到了一篇文风质朴、立意深刻的文章,忍不住拍案叫绝,打算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一。但由于北宋科考采用的是“糊名制”(考官看不到考生的名字),欧阳修误以为是他的弟子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便将此文评为第二。当欧阳修最终得知文章出自苏轼之手时,不禁对苏轼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始推行“熙宁变法”。苏轼认为,这场变法太过急于求成,还不够完善,于是上书宋神宗。这做法显然触怒了时任宰相的王安石,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写下了狂放豪迈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江城子·密州出猎》)。此后,他又在多地任地方官。他治理水患,捕杀蝗虫,实实在在地为百姓造福,得到了宋神宗的嘉奖,但也引来了一些朝廷官员的嫉妒。一些御史台的官员认为,苏轼的那一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是对皇帝的大不敬,就这样,苏轼不幸被打入牢狱。由于北宋的御史台经常有乌鸦飞来飞去,御史台也称“乌台”,苏轼被捕入狱便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挺身为苏轼说情的人很多,其中就有王安石。最终,在关押了一百三十天后,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这首《定风波》就是苏轼在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写的。三月初七,词人在沙湖道上遇到了雨,同行的人都在雨中奔跑,觉得很狼狈,而苏轼却不以为然。雨过天晴,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不必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歌唱,一边在雨中悠然前行。轻快的竹杖和草鞋胜过骏马,这点儿雨怕什么!这一身蓑衣仿佛能挡住一生的风雨。料峭的春风将酒意吹醒,令人感到有些寒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在迎接着他。一路走来回头望,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就這样一直向前走吧!

经历过人生的起起伏伏,一路风尘的苏轼在黄州的东坡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黄州,让苏轼成为了苏东坡。黄州的岁月是苏轼一生中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期,但他笑对人生,无畏风雨,面对逆境,反而变得更加坦然,正是在这里,苏轼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赤壁赋》。

苏州曾用“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来概括自己的一生,他用旷达超脱的胸襟,让自己的精神与文学都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猜你喜欢
御史台熙宁宋神宗
星河
两汉的“兰台”与“御史台”
石鑑为官履历考述
权力制约视角下的宋代司法运行机制
略论王安石变法中神宗与王安石关系的变化
元丰时代的皇帝、官僚与百姓
论我国检察院的角色定位、具体权能及其尴尬
笼中鹦鹉
宋神宗的处下
应是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