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普特融合教育关键节点“科学转衔”的实践探索

2022-05-30 14:41许小燕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融合教育

许小燕

摘要:在全面推进融合教育的新征程中,特殊学生的转衔问题成为融合教育优先考虑的问题之一。海安市在普特融合教育幼小转衔的实践中,提出以质量为核心,以硬件改善为基础,以软件提升为关键,以优质带动为重点,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帮助特殊学生顺利过渡,为融合教育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引领和借鉴意义的经验。

关键词:融合教育;关键节点;科学转衔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面向未来描绘教育发展图景,系统勾画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愿景,“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是主要发展目标之一,“全面推进融合教育”被写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中。这一重大纲领性政策,预示着融合教育将更紧密地与普通教育改革相契合,从而嵌入教育整体改革之中,共同服务于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发展目标。202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七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明确提出“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在发挥先导、着眼全局、全面推进融合教育的新征程中,在融合教育关键节点为特殊学生提供科学的转衔服务显得尤为重要。海安市在推进区域融合教育幼小转衔中,提出以质量为核心,以硬件改善为基础,以软件提升为关键,以优质带动为重点,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帮助特殊学生顺利过渡,为融合教育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借鉴和引领意義的经验。

一、以机制建设为保障

(一)凝聚共识,建立引领机制

1.建立共育机制

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将融合教育关键节点特殊学生的科学转衔纳为特殊教育工作重要项目之一。组建跨部门、跨学段的项目团队,组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家庭教育专家对特殊学生进行“把脉会诊”,通过召开项目座谈会、工作推进会等方式全面了解特殊学生幼小衔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商解决策略,幼儿园(或康复机构)、融合教育小学、家庭、社区之间相互配合,打破了各学段、多领域的认知壁垒,营造出良好的融合教育生态环境。

2.提升行业认同

融合教育关键节点“科学转衔”行业认同水平的高低,关系到转衔服务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更与转衔服务水平的高低和转衔的成效关系密切。行业认同主要是指教育、卫生、残联等部门及家庭、社区就特殊儿童“科学转衔”的意义、目标与价值追求等达成共识。我市由教育部门牵头负责,以优质融合教育幼儿园(或康复机构)为转衔试点,勇于探索、加强实践,以点带面、以强带弱,全面提升融合教育幼小科学衔接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

(二)实践探索,建立保障机制

1.建立领导体系

成立以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主管,幼儿园(或康复机构)、融合教育小学分管负责人为副主管,幼儿园(或康复机构)、融合教育小学转衔教育工作组为核心的三级领导体系;成立包括专兼职资源教师、学生家长、班主任、学科教师、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的转衔工作体系;构建家庭、学校、第三方专业人员、社区四方协作体系;形成领导重视、组织完备、各方参与的良好氛围。

2.实现无缝衔接

依托幼小衔接项目开展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幼儿园(或康复机构)与融合教育小学结对组建教研联盟,校长、园长、教师、班主任、家长、志愿者、学生之间多元对接,围绕环境打造、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形成环境儿童化、课程内容主题化、课程实施活动化、学生评价多元化的立体服务体系。通过课堂观摩、课后交流、跟岗实践、入校(园)体验等多方面深入推进,无缝对接,驱动幼小衔接走深、走实,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三)多元参与,打造协同机制

1.家校合作共育

爱和信任是最核心的心理成分。首先,在家庭、学校中,将提升特殊教育理念与提高特殊教育质量这两个幼小衔接的重要任务作为广泛共识,驱动转衔工作整体推进。其次,通过调查了解、个案跟踪等措施,充分了解家长的需求,面向家长广泛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学校、专业机构与家长共同探讨幼小衔接过渡期的注意事项、方法策略,形成育人合力。

2.学段精准衔接

推动康复机构、幼儿园、融合教育小学结对,成立转衔合作团,开展跨学段幼小衔接教学教研。幼儿园(或康复机构)邀请小学教师、家长来园(机构)参与各项活动评价,使其增进对学前教育、康复教育和特殊幼儿的了解。各小学按照招生片区,对接片内所有幼儿园、康复机构的特殊孩子,开展前置衔接家长课程,引导家长关注幼儿习惯养成,了解小学阶段的入学准备要求,缓解家长的压力。这种双向衔接的形式能够助力特殊学生幼小转衔顺利过渡。

二、以环境改善为基础

《计划》指出,要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结对帮扶共建、集团化融合办学,创设融合教育环境,推动残疾儿童教育和普通儿童教育融合。融合教育不等同于过去将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简单地推入普通学校,而是要将特教学校的资源、特殊教育的个性化支持融合到普通学校中,从而实现特殊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平等。不过对于普通学校来说,实现融合教育存在一定的困难,面临很多实际的问题,这就需要以环境改善为基础工作。

(一)加强硬件环境建设

1.关注需求,合理配备

在普通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应符合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创设促进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相互融合的校园文化环境。例如,创造条件为特殊学生提供语音和文字提示、手语、盲文等信息交流服务,为参加考试的视力障碍学生提供盲文试卷或者由工作人员予以协助,对学校教职工进行无障碍服务技能培训等。

其次,对拟接受的服务对象进行诊断评估,摸清每一名特殊学生的教育起点以及个性化发展需要,根据学生障碍类别对设施进行精准改造提升,充分考虑特殊学生的便利性来选择、配置设备,并参照《江苏省残疾人康复机构等级认证暂行办法》的要求,为相应障碍类别的学生配备专业康复设备。

2.统一协调,动态调配

为规范融合教育设施设备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与物资利用效率,更好地发挥设施设备服务于地方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融合教育幼小转衔过程中,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根据各校学生障碍类别、障碍程度等实际情况,协调区域内特教专业师资和装备,按需配备人、财、物和使用相关资源。具体流程是:普通学校提出申请—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评估—教育主管部门审批—调配周转—使用—归还。

(二)注重人文环境营造

校园环境构设的核心是教育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创建。人文环境隐含于日常学习与生活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成长。为了顺利实现融合教育幼小转衔,海安市幼儿园(或康复机构)、融合教育小学,将教学的外部环境与学校文化、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全面、立体地对儿童施加影响,以此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采用特教指导中心巡回指导教师和普通学校资源教师相互协作补充的机制,着力化解专职教师配备不足等难点问题。组织资源教师参加省级特教专职教师上岗培训,实现了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特殊教育教师持证上岗。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加强融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使资源教师真正懂得如何与残疾学生相处,如何辅助这些学生接受教育,以此保证了特殊教育的质量。定期召开特殊教育联席会议、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等,围绕特殊学生评估诊断、康教结合、特教师资、经费统筹等重点、关键问题,研究解决之策,形成齐抓、共管、多部门联合的工作局面。

三、以质量提升为关键

(一)家庭支持,形成衔接同盟

特殊儿童从学前教育转衔到義务教育阶段的转衔是一次重要的转衔。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的教育环境进一步扩展,要求其具有更强的运动能力;从游戏活动进入结构性更强的教学活动,要求其具有更好的认知能力;人际关系更复杂,要求其具有更高的交往能力。

家庭支持需要从不同的安置状态中提供儿童需要的支持。以科学衔接为导向,研讨家、园、校三方幼小衔接活动教育策略、方法及内容,形成幼儿园(或康复机构)、家庭、融合教育小学幼小衔接系统化的教育基本模式,强化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推进“互联网+”家庭教育指导,缓释家长的压力和焦虑,营造良好教育氛围,达成教育共识,提高幼小衔接的实效性。

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海安市融合教育幼小衔接工作经历了从学前单向衔接到幼小双向接轨的发展过程。幼儿园(或康复机构)、融合教育小学在幼小衔接的道路上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全面推进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

(二)制订计划,确定转衔内容

联合学校、家庭、社区,组织精干力量对特殊儿童进行转衔前综合评估,针对特殊儿童在智能发展、社会适应与生活实践等方面进行个别化的生态评量。

在对测评个案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制订个别化转衔计划,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等方面选择与确定适宜的转衔服务内容。身心准备包括对学习的向往、良好的情绪、对运动的兴趣、动作的协调等方面内容;生活准备包括生活自理、生活适应、安全防范等方面内容;社会准备包括沟通交往、热爱集体等方面内容;学习准备包括好奇心、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内容。

(三)精准服务,实施科学转衔

在制订计划、确定转衔内容的基础上,按照适宜性和切性原则实施转衔服务,并在实施服务过程中根据孩子的发展需求动态调整转衔内容。针对幼儿园(或康复机构)的有效“衔”,融合教育小学的有效“接”,将转衔服务贯穿于始末。游戏是儿童最为喜爱的一类活动。运用环境启示、体验感知、游戏贯穿、情感激励等形式培养特殊孩子良好的习惯及行为的产生,让衔接措施从虚到实,从实到细,真正实现有效的、深层次的衔接。转衔活动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首先,园长携手小学校长,组织召开幼儿园(或康复机构)和小学一年级教师共同参加的座谈会,让小学一年级教师了解特殊幼儿园需求,在作息时间、活动组织、习惯养成等方面加深认识,达成共识,有效对接。

其次,在融合教育小学教师的组织下,开展小学生与特殊幼儿的牵手活动。小学生带领大班特殊幼儿走进小学,体验升旗、课间活动,熟悉户外环境,了解教室、功能室、食堂等场所,激发特殊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最后,开展现场体验活动。让学前幼儿走进小学,进班体验,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一年级学习生活。特殊幼儿对小学校园充满好奇,让特殊幼儿进校、进班体验,既能帮助他们提前熟悉小学环境,激发升学愿望,又能提升他们的入学教育水平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水平。

(四)阶段评估,进行动态调整

在幼小转衔实施过程中,我们多渠道收集信息,多元评估转衔效果,并将评估等级按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进行划分。以学习准备评估为例,优秀等级为活动内容符合当前幼儿需要,能通过活动开展有效促进特殊孩子良好习惯、品质的养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良好等级为活动内容基本符合当前特殊幼儿发展需要,部分活动孩子能参与互动,能吸引并促进特殊孩子良好习惯、品质的养成;一般等级为有内容,有活动,但是幼儿缺乏兴趣,对幼儿各种能力、习惯、品质养成帮助不大。对评估结果为“一般”的转衔服务内容进行调整,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变化,养成良好习惯。

四、以优质带动为重点

特殊学生障碍类型多,障碍程度不一。转衔服务需充分考虑学生的障碍状况、个性特征、认知能力、学习方式等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服务,并通过由点到面、优质带动等措施,促进区域融合教育幼小转衔提质增效。

(一)提供“服务清单”

幼儿园、小学为特殊学生建好“一生一档”。同时,实施“一生一清单”,为每名学生制订个别化服务清单,学校融合教育团队科学评估特殊儿童粗大动作、精细动作、感官知觉、语言交往、认知生活自理、社会技能等能力,根据每一名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程度,为孩子们量身打造幼小转衔的实施方案。转衔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提高特殊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开设“同心讲堂”

通过家长、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开设“同心讲堂”活动,如开展“美好相约,为幼小衔接打卡”“幼小衔接、快乐成长”“家校牵手,让幼小衔接‘零距离”等主题活动,让教师深入了解特殊幼儿和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差异,让家长充分理解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差异。通过家庭教育咨询、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介绍有关孩子进入小学的一些准备工作。家校共商破解难题的对策。

参考文献:

[1]许家成.特殊儿童生涯发展与转衔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毛曙阳.儿童游戏与儿童文化[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0.

[3]李拉.融合教育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背景下的学前发育迟缓儿童的需要探究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模式探讨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浅谈融合教育与现代教育
融合教育环境下孤独症儿童认数个案研究
更新特殊体育教育理念适应特殊体育教育发展
融合教育中的同伴支持:一个未被利用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