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神话故事的审美意蕴

2022-05-30 10:48冯阳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2年8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审美神话

冯阳

【摘   要】神话故事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有着极其鲜明的民族性、文化性。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神话故事的结构美和语言美,并在此基础上,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美,充分感受神话故事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神话;审美;统编教材

神话故事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靠着普通民众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的民间故事形式。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神话故事的审美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将神话故事的审美价值转化为教学价值呢?下面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羿射九日》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探索神话故事的结构美

先民在创作神话故事时,不会像后人写小说那样事先进行缜密、细腻的布局,也不会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追求一种立体生动的效果。神话故事最大的特点是“口耳相传”,不诉诸文字,而靠嘴巴说来进行传播。这就使得神话故事从艺术性的角度看相对粗糙和生硬。但也正是因为“口耳相传”,神话故事在叙事结构上表现出它独有的审美特点——重视因果逻辑,即推动事情发展的不是人物的性格逻辑,也不是社会的运作逻辑,而仅仅是单纯的因果逻辑。因为事情越是简单明了,越有利于口头传播;事情越是复杂曲折,越适合用文字传播。

《羿射九日》是一篇英雄题材的神话故事。这一类神话故事的因果逻辑可以概括为“出现灾难—英雄拯救—灾难消失”。因为出现了灾难,所以涌现出了拯救世界的大英雄;因为英雄的出手相救,所以灾难消失了,日子又恢复正常了。这类似于小说中的起因、经过、结果。那么,该如何将《羿射九日》这类文本的结构特点,通过一种符合神话故事审美旨趣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呢?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设计。

1.导入:你喜欢听故事吗?你可知道有的故事年纪小,有的故事年纪大,大到你都猜不出,你都不知道这个故事究竟有多大岁数了。比如,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也被叫作神话故事。

2.开启新课:神话故事是靠着口耳相传的方式一辈一辈流传下来的。今天,老师就跟各位同学用这种古老的、口耳相传的方式来说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叫《羿射九日》。

3.听读故事:老师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请大家仔细听。

(教师讲述:很久很久以前,天空中出现了十个太阳,十个太阳炙烤着大地,人类的日子很艰难。有一个叫羿的人决定帮助人们脱离苦难,他拿起弓箭,射下了九个太阳,只留下最后一个太阳。最后,大地上重新出现了勃勃生机。)

4.提问:刚才我們听了《羿射九日》这个故事,现在回忆一下,它一开始说的是什么?(板书:十个太阳带来灾难)

5.提问:十个太阳给人们带来了灾难,那该怎么办呢?接下来又说了什么?(板书:羿射九日,留下一日)

6.提问:羿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世界,最后大地怎么样了?(板书:大地恢复生机)

这样的教学设计抓住了神话故事的文体特点,即“口耳相传”这个“牛鼻子”,通过教师用嘴讲故事、学生用耳听故事的方式,再现最初的神话故事创作、传播的场景。学生在这样一种文学场域里梳理神话故事的结构,就不会带有明显的技术痕迹,而会具有文学审美层面上的独特意蕴。

二、探索神话故事的语言美

对于一切文学作品来说,其文学性或者说审美性是通过语言文字集中表现出来的。虽然神话故事是一种较为粗浅的文学形式,但是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普通民众(这里面也不乏文人墨客)对其进行了不断的修改润色,使它在语言表达上更具有一种文学的审美属性。

就《羿射九日》这则神话故事来说,最早的完整版本见于汉代的《淮南子》一书。全文共一百来字,极其简单地介绍了羿射九日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语言文字的审美性不强,更像是一则故事梗概。但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在课文中所看到的这篇五百来字的文章。文字数量的增加反映出人们加大了对故事的审美需求。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让学生了解这样的历史变迁,感受、发现神话故事中语言文字的审美意蕴。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设计。

1.听读故事:刚才我们听了一遍故事,知道故事首先介绍了十个太阳给大地带来了灾难,然后讲了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最后大地重新恢复了勃勃生机。现在请同学们再听老师讲一遍这个故事,仔细听,想想这次的讲述跟老师第一次的讲述有什么不同。

(教师按照课文内容完整讲述故事)

2.提问:比较老师的两次讲述,你更喜欢哪次?说说理由。

3.布置任务:看来大家都喜欢老师的第二次讲述。其实,老师第一次讲述的《羿射九日》是最原始的版本。它距今已有两千多年,那时候的故事还不够生动有趣。但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它逐渐变成了我们课文中的这个故事,也就是老师第二次讲述的版本。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第二个版本中,有哪些第一个版本中没有出现的内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起来交流。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隐含在故事语言文字中的审美意蕴,而这也正是神话故事让人感觉到神奇的原因所在。部分课堂实录如下。

生:我对老师讲的“禾苗被晒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快要蒸干了,连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熔化了”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它们能让我想到天空中出现十个太阳,的确给世界带去了巨大的灾难。

(出示句子)

师:老师讲的这句话中哪些字词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生:晒枯、烤焦、蒸干、熔化。

师:禾苗晒枯了,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出现了干旱,粮食绝产,人类要挨饿了。

师:土地被烤焦了,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土地烤焦了,这干旱看起来非常严重了,一定会出现饥荒的。

师:没想到居然连江河里的水都快要蒸干了。没有了水,那这世界会变得怎样?

生:不仅庄稼、牲畜没有水喝了,就连人类都会被渴死。

师:但是最最严重的是连地上的沙石都要熔化了,看来这世界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了,人类有灭绝的危险,实在是太可怕了。谁来为我们讲述一下这段内容?让我们从你的讲述中感受这临近末日的世界。

要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审美性,首先,须紧扣文本,落到具体的字词句上。其次,感受文本的最佳方式是朗读。对于神话故事这类特定文体来说,朗读即是讲述。能讲出自己对文字的理解,讲出文字的味道以及文字背后的情感,就已达成对语言文字的审美。

三、探索神话故事的文化美

在传统意义上,我们将审美理解为“审情”,也就是认为情感是审美的核心。但是,情感不是孤立的,它的表层是感觉,它的深层是人的智性、意志等,一切伟大的作品的审美价值不仅是情感价值,还是智性的价值。[1]因此,在审美基础上还有更深一层次的“审智”。对于神话故事来说,仅仅看到故事的审美结构,发现故事在流传过程中所增添的语言文字的审美意蕴,是远远不够的。

神话产生于先民为生存而与大自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工具十分落后,变幻莫测的大自然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处于一种初级状态,他们无法用科学的眼光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因此会时常感到疑惑、惊奇和恐惧。但是,这些自然现象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人类迫切地想要对自然现象作出合乎自己生活逻辑的解释,于是神话就应运而生了。因此,神话故事的创作寄托了先民对自然、对世界的理解,是他们最初的世界观的反映,这样的世界观也构成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属性。就《羿射九日》这则神话故事来说,如何去挖掘故事背后的文化属性,让学生提升审美境界呢?

《羿射九日》属于汉民族的射日神话。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也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射日神话。这些射日神话虽然各具特色,但是在情节安排上基本一致。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引入其他民族的射日神话,让学生对比阅读,发现它们的异同点,进而发掘出《羿射九日》这类射日神话的文化意蕴。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过渡:读了这个神话故事,大家都觉得很有趣,很神奇。其实,《羿射九日》只是我们汉族的射日神话,其他民族也有自己的射日神话。大家想读一读吗?

2.拓展阅读:老师帶来了傣族和鄂伦春族的射日神话。请同学们默读这两个神话故事,想一想,傣族和鄂伦春族的射日神话跟我们汉族的《羿射九日》有什么相同点?

3.提炼相同点。

(1)射日的原因一致,反映了先民抗击干旱的真实需求。

(2)射日的过程基本一致,都是由一个传奇英雄射日,反映了先民对英雄的崇拜。

(3)射日的结果一致,都并非全部射下,而是留有一个太阳,反映了先民对太阳的崇拜,即太阳可以带来光明和温暖。

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不同神话故事的相同之处,而这些相同之处的背后即是射日神话所隐含的文化意蕴。在感受结构美、语言美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挖掘神话故事中的文化意蕴,感受深层次的智性。这就从单一的审美视角中跳脱出来,以一种更宽广的眼光去审视神话文本。

神话故事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的产生与流传贯穿民族的整个发展过程,因此有着极其鲜明的民族性、文化性。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神话故事的结构美和语言美,并在此基础上,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美,充分感受神话故事的审美意蕴。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文学解读基础:孙绍振课堂讲演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463.

(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校   400010)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审美神话
东方神话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