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

2022-05-30 21:41何洋
高考·上 2022年7期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陶行知高中语文

何洋

摘 要: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内涵是教依据学、学依据做,要让教学和实际需求对接起来。“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做,做是创新,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要敢于质疑权威,不断创新。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牢牢地掌握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能够正确地将该思想融入教学方案当中,让学生真正获益。

关键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高中语文;渗透与应用

陶行知是现代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先进理念,有力地冲击了当时的“八股文”式教育,给我国教育界送来新鲜的空气。虽然“教学做合一”在当时被业内抨击,但时至今日已经证明他的理念是正确的。科学的语文教学能够给予高中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其中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教学做合一”,可以将学习主权交还给学生,带领学生通过创新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简介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现代教育家,“教学做合一”“家校社共育”都是他提出的教育理念。“教学做合一”是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时,从导师杜威那里学到的先进教学思想。当他在南京高师从教时,看到当时“教授法”没有尊重学生地位,便开始推行“教学做合一”理念,但受到了保守派的阻挠。不过在他的不断努力下,这种教学理念在这里扎根。后来在张建苓建议下他正式提出“教学做合一”理论。在陶行知看来,教的法子需要依据学的法子,而学的法子需要依据做的法子。其中“做”是核心。因此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是实用性教学理念,是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创新的理念[1]。“教学做合一”吹响了现代教学改革的号角。时至今日,“教学做合一”在教育界、理论界备受关注,与此有关的学术论文、教学感悟等汗牛充栋。

“教学做合一”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

第一,素质教育是根本。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我国教育部提出的“立德树人”便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教学做合一”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要将学生教育成什么样的人成了教学方法的依据,而最终需要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学生是“做”的主体,重视学生“做”中的体验,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感受。

第二,教学创新必须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做是保证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并从实践中验证知识理论,保证理论知识内化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所学知识跟得上时代,能够为学生思想、技能成长提供驅动力,在教学创新上需要教师认真分析社会发展趋势,确保教学方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2]。

第三,教学改革必须要以正确理念为驱动。之前我国高中语文秉持的是应试教育模式,该模式理念为培养高分数学生,忽略了知识实用性、有效性。结果很多知识落后于时代,无法为时代发展提供助力。“教学做合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做到了教育和社会需求对接,保证了知识理论的实效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现状分析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一直在追求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其中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文化发展不断推动社会向前运动并形成了不同的文明成果。只有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精华,才能够让今天的文明更上一个台阶。高中语文当中包含了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古诗词、名著选段,这些文章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而且高中语文当中有让人热血沸腾的红色经典,有让人心生认同的思政教育,有丰富多样的创新活动,这些会让学生在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传承能力方面都有所提升[3]。

(二)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从课程设计上看,目前高中有选修部分,包括了中国小说、诗词歌赋、诸子百家、经典文言文等。这样的课程设计迎合了学生个人语文学习喜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让学生形成更丰富的语文知识积累。从教学主体来看,大部分语文教师在积极地寻求教学方法改革,努力结合时代特点将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等与语文教学融合,力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的渗透与应用分析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与应用,可以围绕教案设计、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活动(作业)四个环节来加以融入,保证“教学做合一”能够真正地让学生获益。以下对这四个环节展开详细分析:

(一)教案阶段“教学做合一”渗透与应用

教师在设计教案或者课件时,必须要认真思考“教学做合一”思想,要了解课文的实践意义,基于此来创设良好的互动环节,给予学生去“做”的机会。此时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认真思考每个环节具体操作流程,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方法,保证课程顺利推进。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是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生学习兴趣问题。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不同,其内涵和形式都有所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语文难度更高,对学生综合语文能力有一定考验,一些学生会感觉语文课程知识点多而感觉学习困难,更有学生在应试观念下出现“死记硬背”现象,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在教案设计阶段,提前考虑到这些问题,抓住“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核心素养,展开教学活动设计,融入辩论、表演、演讲等形式,解决学生兴趣低下这一问题[4]。

第二,学生彼此配合问题。高中学生处在学习压力最大的阶段,形成了埋头学习习惯。越是这样的时期越要实现学生的彼此配合,要给予他们社交学习机会,让他们在一些有趣活动中配合,改善他们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培植他们集体观念、社会观念、国家观念。教师需要设计活动的程序,要确保程序简单有效。例如:小组式成语接龙,便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不断地积累成语典故,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含量。

第三,思政元素渗透问题。教师需要认真阅读课文,找到其中思政元素切入的点。例如:一些课文当中关联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便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让学生深刻体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理解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重要性。

(二)课前阶段“教学做合一”渗透与应用

课前是课程未开始之前的12—24小时,这一时间段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最重要阶段。首先,教师科学利用这一时间段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教师在未开课之前,可以将提前编辑好的短视频发送到学习群,让学生提前了解知识点,引导学生自我规划学习内容。这样可以将课堂时间重新分割,给学生留出更多“做”的时间,让学生在充分的课堂时间里讨论知识、创新学习,达成知识理论的内化[5]。

以《荆轲刺秦王》为例,通过创新视频让学生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背景可以言简意赅,主要是利用目前大型历史剧的一些桥段来烘托视频气氛,然后抛出本课的知识点:主要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虚词使用、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在视频中提醒学生要自主阅读归纳。另外,要设定一些具有讨论价值的题目,吸引学生去阅读,包括:

1.太子丹为何想出刺杀这一计策?

2.荆轲是如何说服樊於期献出头颅的?

3.送行队伍为何都穿着白服?

4.全文段落架构,你认为如何划分才算合理?

5.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要活捉秦王换回土地、秦舞阳胆小怕事露出端倪、秦王政勇力过人……)

6.详细分析本文当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7.你认为本文哪一段最为精彩?请背诵出来。

8.本文源自什么文献,其具有哪些特点?你是否能够和同学们重现《荆轲刺秦王》的场面?

9.请你翻译指定段落,并且进行必要的扩写。

10.对比《烛之武退秦师》,你更佩服哪一人?

这些问题有难有易,教师可以设计成为层次任务,让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自己认领任务,留作课堂讨论。

当翻转课堂完毕,教师为了促进学生课前充分探讨,可以间断地抛出各类问题:

1.按照故事发展脉络,你认为文章该分为多少段?其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2.文中通假字都有哪些,古今异义的字词又有哪些,请举例……

类似的问题一一抛出,要激励学生在线阅读学习,能够先将课文深度预习,将基本知识学习转移到课前,从而有效地将课堂时间节省出来,要让学生拥有更多“做”的时间,即小组讨论学习、人物特点分析、小组表演、分角色朗读、文章翻译及扩写等。

(三)课上阶段“教学做合一”渗透与应用

在课上教学时,是教学设计付诸实施的关键阶段,教师需要考虑有效导入,通过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包括了教师之前翻转课堂设计的短视频[6],也可以利用大写意动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来引入,先奠定课堂基调。然后教师可以结合翻转课堂内容,点名让几个同学回答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段落架构、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以及一些文言文知识点,允许学生分组讨论,并且最终以小组形式给出答案。教师以板书将各组给出的答案写于黑板上,让那个知识点变得越来越密集,越来越系统,等同于学生自己梳理出知识网络。待到基础知识归纳完毕,教师结合之前翻转课堂提出的几个问题展开小组互动,主要是围绕翻转课堂给出的10个问题展开讨论,其中包括了文章架构分析、写作手法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以及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等。

鼓励学生能够按照文章中描写重现当时“荆轲刺秦王”的场景,要求对话是古语。这样的情境重现锻炼了学生理解古文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古文表达能力。最为关键的是,学生通过这种表演,深度了解了作者写作手法,能够深入理解荆轲当时的心情转变,对荆轲、秦始皇、秦舞阳、燕太子丹、樊於期等都有一个全新评价。所以说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很重要,但从文章中学到做人道理、学会看事情的角度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而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教学做合一”内涵,能够设计出利于学生深入探索、分析的机会。通过教师科学设计,完全可以打破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译”的传统,能够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去理解,从而将《荆轲刺秦王》翻译成精彩的现代文章。

(四)课后阶段“教学做合一”渗透与应用

课后阶段主要是教师围绕学生课堂表现,留出分层作业,引导学生在完成《荆轲刺秦王》这一课学习后,还能预习下一堂课内容。甚至在一个单元学习完毕之后,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去总结《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的异同点,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并且让学生形成单元学习心得。教师还能够通过平易近人的聊天方式,鼓励学生去选择性阅读《战国策》《史记》《左传》,能够深入了解三种文献的写作特点,这些都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在阅读当中受到教育,提升精神层次。除此之外,在课后阶段,教师遵从“教学做合一”理念,去做好以下几点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机会:

第一,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新媒体从自己角度解析《荆轲刺秦王》,能够发表出独特的观点。学生受到激励之后,会积极采集素材制作视频,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素材采集以及利用能力,提升了学生档案管理能力。

第二,为了提高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兴趣,语文教师更可以发起建立语文社团,通过丰富的课后活动来吸引学生加入其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掌握语文知识、利用语文知识。例如:结合新春发起写春联活动,结合清明、中秋、国庆等写诗歌等。

第三,教师鼓励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征文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驱动学生不断利用语文知识,告别过去死读书、读死书的历史。在这样的创作过程里,学生也容易形成文化自信[7]。

第四,教師发动学生在“双减”政策下积极开展社会活动,能够多进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能够多汲取各类知识,多增长见闻。鼓励学生在参观访问之后,依照某个名篇来写感想。

结束语

新时代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对接生活,要让学生拥有更多实际操作的空间。其中需要高中语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很好地分配课堂时间,将基础知识转移到课前,让课堂成为学生交互、师生交互的主场,使得重点、难点部分能够充分展开,避免重现过去语文死记硬背的教学传统。为了保证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秉持“教学做合一”理念,认真设计教学方案,形成课前预习方法、课堂教学当中精彩活动以及课后多样的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罗捷.浅谈“教学做合一”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10):2.

[2]吴志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教学的启示[J].福建陶研,2021(3):1.

[3]陆婷.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构建研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1(31):1.

[4]黄雅莎.融合教学做合一思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J].福建陶研,2021(2):3.

[5]龚燕玲.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14):41-42.

[6]周益群.“教学做合一”让语文阅读教学充满情趣[J].新智慧,2020(13):1.

[7]包冬英.“教学练一体化”,促语文核心素养提升[J].新教师,2021(1):71-72.

猜你喜欢
教学做合一陶行知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研究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