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小学英语教学中 中国文化知识的导入策略

2022-05-30 22:00黄小蕾
校园英语·中旬 2022年7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小学英语

摘 要:英语学习离不开文化教学。《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要达到“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的目标。本文从教师对教材的研读、将时事融入课堂、启发学生思考和让学生参与体验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中国文化知识的导入策略。

关键词:文化自信;小学英语;中国文化知识

作者简介:黄小蕾(1986.12-), 女,福建武夷山人,福建省武夷山实验小学,一级教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要达到“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的目标。文化意识一级目标中提到学生应 “具有国家认同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到骄傲”;二级目标提到学生要能“体现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时,教师应注重中国文化知识的导入,才能加深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下面笔者将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研读教材,发掘中国文化知识

教材是英语课程的核心资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挖掘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知识:

(一)文本中的中国文化知识

教材文本中的中国文化知识,有的显而易见。以笔者所在地区使用的闽教版小学教材为例。经过对闽教版小学英语各册教材中所涉及的中国文化知识的分析发现,这套教材中有一定比例的中国文化的知识。如:词汇方面有play Taichi,moon cake等;主题方面有“The Spring Festival”和“The Chang'e-4 Lunar Probe” 等。针对这些明显的中国文化知识,教师应创设文化语境,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不失时机地进行教学。

此外,教材里还有一些隐藏在文本中的中国文化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深入思考,充分发掘这些中国文化知识的内涵。比如六年级下册“Winter Activities”这一单元。本单元的情境是:开学伊始,王涛和朱莉娅谈论寒假活动。王涛问朱莉娅:“Did you go anywhere in winter?”朱莉娅回答:“I went to Shandong. I climbed a famous mountain.”。 对于这里的 “famous mountain”,尽管文本中没有指明是哪一座山,但是结合常识,稍作思考,就可以判断,这里的“famous mountain”应该指的是泰山。所以,在教学时,笔者在这里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Famous mountain? In Shandong? Which famous mountain? Can you guess?”学生在笔者的提示下,联系“famous mountain”和“Shandong”,推测出是 “Mount Taishan”。接着,笔者播放了一段介绍泰山的视频。学生不由感叹:“Wow, what a famous mountain! ”“What a beautiful mountain! ”这里,通过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学生不仅对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还加深了对中国五岳之首——泰山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插图中的中国文化知识

插图也是教材的重要部分。在闽教版教材的插图中,也蕴含着很多中国文化元素。除了学生熟悉的“长城”“天安门”“鸟巢”外,还有我国各地的著名景点, 比如“西安大雁塔”“杭州西湖”“福州白塔”“福建武夷山”等。

有时,插图里的中国文化元素并不是那么明显,需要教师能够触类旁通,深耕插图中的中国文化知识。比如,在四年级上册 “Our School”这一单元,教材里出现了一位新成员马丽,她来自中国台湾。她的出场总是身着高山族的服饰。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会忽略了她的服饰,为了让学生们关注到马丽是一位高山族的小朋友,笔者与学生有了以下对话:

T: Who is the girl?

Ss: She is Ma Li.

T: Yes. She is Ma Li. She is Wang Tao's cousin. She's from Taiwan. Look!(教师指着马丽的服装)What does she wear? Are they beautiful?(在教师的提醒下,学生们注意到课文中Ma Li的穿戴)

S1: Oh, they are beautiful!

S2: They are special!

T: Oh, yes. You have shape eyes. Now, let's watch a video.

接着笔者播放了一段介绍高山族的生活习俗和服饰特点的视频。这一环节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之一——高山族的认识。

(三)歌曲板块中的中国文化知识

教材的歌曲板块有时也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比如六年级上册 Unit 1“The Olympic Games”。 本单元歌曲板块选的歌曲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曲《我和你》英文版。在教学设计时,笔者注意到,班级里的学生都是2008年后出生的,他们没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经历。在充分考虑学情后,笔者从互联网上获取了这届奥运会英文版主题曲和开幕式精彩瞬间的视频。学生在欣赏到这些精彩片段后,无一不大为惊叹,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到提升,文化自信也更加坚定。

二、关注时事,融入中国文化知识

近些年,我国科技和文化发展取得很大进步,文化自信日益体现。作为教师,在平日里应关注时事,积极思索,将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时事相结合,才能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共鸣。

比如,教学“The Olympic Games”这一单元时,通过单元整体分析,笔者认为第一课时的主题是“The history of the Olympic Games”;第二课时的主题是“The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笔者教学这一单元是在2021年9月,当时东京奥运会刚结束,北京冬奥会正在筹办。于是,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时,笔者插入了东京奥运会上中国奥运健儿顽强拼搏的视频;在第二课时的教学时,除了教材中出现的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相关知识外,笔者决定再补充2022年北京冬季奧会的相关英语表达和文化知识,比如:口号、吉祥物等。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让学生们先上网搜索有关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相关知识的英文表达;接着,根据学生们收集到的英文表达,在课上进行整理和补充;第二天的英语课上,班里举行北京冬季奥运会英文知识大比拼。以上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奥运会,特别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了解,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再如,教学六年级上册Unit 8“The Universe”时,经过教材分析可知,本单元第一课时的重点是要让学生会运用“Is there...?”或者“Are there...?”句型来询问“月亮上有什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我国的“玉兔二号”月球车正在月球上执行探测任务。于是,笔者在这里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首先,播放了一段“玉兔二号”上月球的短片,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探月工程的最新进展;接着,利用信息技术模拟了一个会说话的“玉兔二号”,让学生用本课的句型对“玉兔二号”进行询问,达到“人机互动”的效果。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本课句型,还了解到了我国在探月方面的进展,提升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启发思考,植入中国文化知识

新课标指出:“文化知识的学习不限于了解和记忆具体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发现、判断其背后的态度和价值观。”要让学生去发现和判断文化知识背后的态度和价值观,就要求教师在中国文化知识植入时避免填鸭式地灌入,而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判断、感悟与内化。笔者总结日常教学,有如下做法:

(一)抓住文本“矛盾”,引发学生思考

教材中有时会出现看似“矛盾”的情况,如果教师能利用好这些“矛盾点”,适时发问,调动学生的思維,则更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内化。以六年级上册 Unit 8“The Universe”的教学为例。在学生们初读文本后,笔者选择文中的“Are there any people on the moon?”进行发问。有的学生说“Yes”,有的说“No”。在这里,笔者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和学生一起,在黑板上绘出思维导图,总结得出: “In the universe there isn't any people on the moon. But in the Chinese story there are some people on the moon.”的结论。接着笔者发问:“In the Chinese story, who is on the moon?”在学生们答出“嫦娥”之后,笔者引入一段中秋节来历的英文视频。这里,中秋节的自然引入,及时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文化的植入深入人心。

(二)引入传统文化,发散学生思维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久远,若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导入中华传统文化,能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有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内化。比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spring outing”(春游)。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会将本课的文化意识目标之一设置为“学生能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而当我们将“spring outing”这个主题引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后发现,“spring outing”还有 “踏青”的意思,并且我国古人踏青的活动非常丰富。于是,在课堂的拓展环节,笔者问学生,是否知道中国古人春游都做什么?学生来了兴趣,思路被打开,答出了“赏花”“放纸鸢”“蹴鞠”等活动。接下来,笔者从《游春图》《八达春游图》《春游晚归图》等中国古画开讲,让学生观察这些画中的古人的春游活动。师生一起将这些春游活动的英文记录在黑板一侧。整个过程,学生们表现得非常踊跃。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们不仅欣赏了中国名画,感叹于中国古人的才智,还了解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拓展了学生摄取中国文化知识的途径。

四、实践体验,内化中国文化知识

文化自信是一种心理经验。宋娟指出,文化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丰厚的文化知识输入与深度的文化体验。英语文化教学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多设计体验性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来获得文化知识。

2021年第十届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来自重庆谢家湾学校的李雨思老师带来了一节“My chopsticks, my stories”的观摩课。课中,李老师为了让学生体验中国传统的“筷子文化”而设计的体验活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有这样一个环节:为了让学生从“筷子文化”中明白“凡事皆有度”的道理,她巧妙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进行体验的活动。首先,她让学生分小组量一量筷子的长度并记录。接着她向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筷子都是在这个长度左右?如果筷子更短或者更长会怎样?接着她请一组学生走上讲台,体验使用过长或者过短的筷子。在尝试后,学生们发现:原来太长的筷子和太短的筷子都不能夹好菜。这个“凡事皆有度”的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李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的,而是在引导学生通过猜、测量等实践活动后自己悟出来的。

再如,教学五年级上册“Months of the Year”单元中的“When is the Spring Festival? It's in January or February.”时,如果只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依靠教师的讲解,总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快理解为什么春节有时在1月,有时在2月。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笔者在这里给每个学习小组几本旧的日历,让学生们观察并找出每本日历中“the Spring Festival”的日子。在学生动手操作后,不用笔者解释,学生已经通过自己的实践找出了原因。正如丁英瑜、刘芬指出的,学生只有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实践和经历,才能掌握语言内容中的文化和内涵,理解并内化所学语言,获得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总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知识,教师除了要认真分析教材,还应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重视学生体验。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感知和内化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中,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丁英瑜,刘芬.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21(7):36-41.

[2]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宋娟.基于主题意义的小学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J].小学教学设计(英语),2022(Z3):15-18.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小学英语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营造小学英语课堂气氛的教学策略研究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