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构图 分类突破

2022-05-30 00:14邵乐华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压轴题反思初中

邵乐华

[摘  要] 刚复习完某知识,学生面对考查此知识的复杂问题时却无从下手,这种现象经常出现. 文章以一道期末试卷压轴题为例,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走出解题困境,并从中积累解题经验,促使他们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压轴题;初中;教学;反思

在一次期末考试中,有一道压轴题,许多学生感到棘手,能全做对的学生少之又少. 刚复习完与此题相关的知识,为什么学生会一筹莫展呢?笔者对此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思考了如下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走出解题困境?如何从中抽出基本几何模型?如何从中提炼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如何让学生从中积累解题经验,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原题再现

原题如图1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A(0,4),点B是x轴正半轴上一点,连接AB,过点A作AC⊥AB,交x轴于点C,点D是点C关于点A的对称点,连接AD,BD,以AD为直径作☉Q交BD于点E,连接AE并延长交x轴于点F,连接DF.

(1)求证:AE=AO;

(2)若AB-BO=2,求tan∠AFC的值;

(3)若△DEF与△AEB相似,求EF的值.

此题以平面直角坐标系为背景,把圆与三角形进行有机结合,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圆周角定理等数学主干知识. 同时,要求学生运用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模型思想解决问题. 其中第(2)题求tan∠AFC的值思维含量比较高,学生需要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逐步转化线段的比;第(3)题求EF的长,需要分类讨论,且每一种情况都需要找到与线段EF相等的线段. 那么解决此题,应如何构图、如何转化呢?有何规律?

解题教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解题退到最原始的状态,是解决问题的一个诀窍. 最原始的状态是什么呢?就是原题中的关键词,包括图形中的点与线段,图形的相对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代数的特征与图形的对称性等,这些是数学思维的起点,既能促使解题思路自然形成,又揭示了解题方案的形成过程. 如“AC⊥AB”“点D是点C关于点A的对称点”“以AD为直径作☉Q”都是试题的重要信息,是思维的起点.

1. 审题

审题是解题的首要环节. 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审题环节,应引导学生学会审题. 问题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并列式问题结构,即从原始题干出发,提出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問题;二是递进式问题结构,即从原始题干出发,所提问题的难度不断增加,解决前一个问题能为解决后一个问题奠定基础.

2. 追本溯源

仔细品味这道题,会发现其基本素材源于教材的下面几个内容:

①如图2所示,AB是☉O的直径,∠ABT=45°,且AT=AB,求证:AT是☉O的切线;

②如图3所示,在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求证:△ACD∽△ABC,△CBD∽△ABC;

③如图4所示,AB=AC,∠A=40°,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点D,求∠DBC的度数.

命题人将教材的例、习题进行组合,把这些图形放在同一个图形中,并以平面直角坐标系为背景,将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与圆融合在一起. 对于原题的第(3)题,由于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时,直角必须对应相等,所以只需要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3. 解法分析

对原题进行解法教学时,教师可提出如下3个问题.

问题1:解决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几何问题时,应如何转化条件?

(预设答案:把点的坐标转化为对应线段的长,把斜放的直角三角形通过“改斜为正”转化为“一线三直角”模型,利用两坐标轴互相垂直构造直角三角形)

问题2:如何解决与圆相关的问题?

(预设答案:利用圆的性质,把有关圆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或四边形问题,然后利用三角形或四边形的性质求线段的长或角度)

问题3:如何求某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未指明对应关系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可能有几种情况?

(预设答案:欲求某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必须把这个锐角放置在直角三角形中,转化为直角三角形边与边的比. 当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时,可能有两种情况)

原题答案(1)因为点D是点C关于点A的对称点,AB⊥AC,所以AB是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 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BC=BD. 根据等边对等角,得∠ACB=∠ADB. 又由条件易知∠BAC=∠BAD=90°,所以∠ABO=∠ABE. 因为AD是☉Q的直径,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得∠AED=90°. 所以∠AEB=90°. 因为∠AOB=∠AEB=90°,∠ABO=∠ABE,AB=AB,由角角边定理,得△ABO≌△ABE. 所以AE=AO.

(2)由(1)知△ABO≌△ABE,所以∠OAB=∠EAB. 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得∠OAB=∠ACF,所以∠EAB=∠ACF. 又∠AFB=∠AFB,所以△AFB∽△CFA. 所以=. 设BO=x,则AB=2+x. 在Rt△ABO中,由勾股定理,得AB2=AO2+BO2,即(x+2)2=42+x2,解得x=3. 所以BO=3,AB=5. 所以tan∠ACF===. 设BF=3y,则AF=4y. 在Rt△AOF中,由勾股定理,得AF2=AO2+OF2,即(4y)2=42+(3y+3)2,解得y=或y=-1(不合题意,舍去). 所以BF=,OF=. 在Rt△AOF中,由正切函数的定义,得tan∠AFC===.

(3)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当△DEF∽△BEA时,∠BAE=∠DFE,所以AB∥DF. 所以∠ADF=∠CAB=90°. 过点F作FN⊥x轴,过点D作DM⊥y轴交y轴于点M,DM与FN交于点N,如图5所示,则四边形MNFO为矩形,∠DMA=∠COA=90°. 因为∠MAD=∠OAC,DA=CA,根据角角边定理,得△DMA≌△COA. 所以AM=AO=4,∠MDA=∠OCA. 因为∠ACB=∠ADB,所以∠MDA=∠ADB. 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得∠FDE=∠FDN. 因为FE⊥BD,FN⊥MN,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EF=FN=OM=8. ②当△DEF∽△AEB时,∠FDE=∠BAE. 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得∠BAE=∠ADB,所以∠ADB=∠FDE. 由等角的余角相等,得∠DAF=∠DFA. 所以AD=DF. 因为DB⊥AF,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EF=AE=4. 综上所述,若△DEF与△AEB相似,EF的值为4或8.

评注解决第(2)题时,上述解法用到了两个相似模型,一是射影定理模型;二是反“A型”相似模型. 求线段长度时用到了两种基本方法,一是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线段的长;二是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求线段的长. 在进行等比转化时,利用的是等角转化. 解决第(3)题时,上述解法首先应用分类讨论思想,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两个小问题:△DEF∽△BEA与△DEF∽△AEB. 解决△DEF∽△BEA时,构建了“一线三直角”几何模型;解决△DEF∽△AEB时,构建了等腰三角形基本图形.

4. 模型、方法提炼

(1)全等模型

轴对称型:△AOB≌△AEB,△ACB≌△ADB,△EDF≌△NDF;

中心对称型:△AOC≌△AMD.

(2)相似模型

“三垂直”模型:△AOC∽△BOA∽△BAC;

“反A型”模型:△ABF∽△CAF;

“X型”模型:△AEB∽△FED,△AEB∽△DEF;

“一线三直角”模型:△MAD∽△NDF.

(3)特殊三角形模型

等腰三角形BCD,等腰三角形ADF,直角三角形ABC,直角三角形AOC,直角三角形AOB,直角三角形AED,直角三角形AOF,直角三角形MAD,直角三角形DNF等.

(4)运用勾股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边及另外两边的关系,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求其他两边的长.

(5)等角对等比

比如,当∠OAB=∠ACF时,tan∠OAB=tan∠ACF.

5. 巩固提升

教学此题后,为了让学生巩固其中运用的知识、方法与技巧,教师可设计如下试题供学生练习.

(1)如图6所示,AB为☉O的直径,C,D是☉O上的两点,AC=BC,AD的延长线与CB的延长线交于点E. 若∠DAB=20°,求∠E的度数.

(2)如圖7所示,AB是☉O的直径,D是☉O上一点,DE是☉O的切线,过点B作BF⊥DE,垂足为F,分别延长AD,BF交于点C.

①求证:∠A=∠C;

②当BF=1,DF=2时,求☉O的直径.

(3)如图8所示,☉O是矩形ABCD的外接圆,∠ABC的平分线分别交AC,☉O,CD的延长线于点E、点F和点G,过点F作☉O的切线FH交CG于点H.

①求证:FH∥AC;

②若BA=BE,tan∠BAC=3,OE=2,求FH的长.

教后反思

1. 立足图形构造,为学生排忧解难

由于个体差异,学生解决同一问题时所出现的问题也有所不同,或知识断层,或没有发现隐含条件,或计算失误等.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步踩点得分,加强基本图形的构造,促使学生整合条件,利用图形思考与探究,进而把握解题的正确方向.

2. 加强变式练习,拓展思维空间

数学家希伯特指出,当解决一个问题时,一系列的新问题也随之诞生,当解题成功时,要善于提出新问题. 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就题论题,应深入领悟典型试题的编写意图,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本题就进行了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使习题教学从浅层走向深层.

3. 关注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素养

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与方法的高度概括.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与渗透,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本题教学渗透了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及分类讨论思想.

猜你喜欢
压轴题反思初中
2016年高考物理压轴题考查分析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25题的分析与启示
中考数学压轴题的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