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应用型本科翻译课程混合式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

2022-05-30 01:38程晓平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混合式教学互联网+

程晓平

摘 要:后疫情时代,学校应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针对应用型本科翻译教学理念比较陈旧、教学材料单一、不能紧跟时代、课程与市场需求脱钩,翻译实践匮乏等诸多问题,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明确三维教学目标,使翻译人才培养与市场要求对接,同时在翻译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培养学生的翻译职业理想,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用项目驱动的翻译实践和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CATTI)三级实训这两个抓手充实和更新课后实践,利用线上数据做好课程反思,改革原有的课程评价体系,侧重形成性评价。经过改革,学生的翻译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不断提高,对市场的需求与译者素养有的新的认识,部分学生还树立了远大的职业理想。

关键词:“互联网+”;应用型本科;翻译课程;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2)07-0099-05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居家办公和网课得到推广。为了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教育方针,各高校纷纷把传统课堂教学搬到线上,开展线上教学。然而,单纯的线上教学也有其局限性。徐杨认为:“在网络直播课程中先进行‘师—机对话,‘生—机对话,最终实现‘师—生对话,‘人—机过程无疑为教学交流增加了一道屏障。”[1]随着疫情几度反复,后疫情时期线上教学在各类教学活动中的比例又开始不断上升,这在客观上加速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2020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线上线下自主学习路径和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2]。可见,把传统课堂与网络资源结合起来的“互联网+”教学模式不仅是后疫情时代开展正常教学活动的需要,更是加快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翻译课程现状

(一)翻译课程教学理念陈旧

相较于其他课程,翻译课程存在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占主导地位,“讲解—练习—讲解”的老路子在翻译课程中不断循环,长此以往教师便缺乏新的翻译教学理念,导致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不能有效结合,“课堂讲解+练习”无法适应新时代打造“金课”的教学要求。

(二)翻译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式以传统线下教学为主,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线上教学的翻译课程不能有效吸引“00后”这批“网络原住民”。翻译课程的教师没有运用网络教学新模式,例如線上签到、互动、统计、调研、提交作业、评估等新模式,这些与传统的线下教学相比,更方便教师考勤,调研,数据迅速统计等,教师还可以根据调研结果迅速做出判断以调整教学活动。

(三)翻译课程教学内容枯燥

翻译课程教材要么偏重文学文化领域,对经济、科技、社会等其他领域涉及较少,要么所选材料远离当下时代,纯粹的词汇和句子翻译比较枯燥乏味,陈旧的翻译练习材料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课后练习选自20世纪的名人轶事或文学典籍,缺乏“互联网+”背景和时代感。学生的翻译实践大都通过纸笔完成,没有“线上”翻译实践。

(四)翻译课程的目标定位模糊

翻译课程的目标依旧停留在“翻一翻,练一练,应付考试”的初级阶段,没有把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结合起来,翻译人才培养的目标还不够明确。传统的翻译课程注重翻译理论与技巧的传授,忽略了“互联网+”背景下的翻译技术教学。学生始终没有学习并掌握翻译技术,他们真正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五)翻译课程预期效果不理想

翻译教学与市场需求脱钩,学生的课后翻译实践匮乏。很多翻译课程所配套的翻译实践,只是纯粹的句子翻译或段落翻译,而单纯的语言学习和翻译理论知识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翻译技能。与翻译市场所需人才培养不能建立有效联系是当下我翻译课程的短板。缺乏与市场相关的实践,导致学生到课程结束都没有真正从翻译市场上得到过任何实践机会,更不用提学生的译者素养及跟客户沟通的能力等。

以上因素制约着应用型本科翻译课程的建设,因此学校应该革新陈旧的教学理念,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好网络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把教师占绝对地位的“讲解—练习”这一传统教学模式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学—讨论—答疑—评价”混合式翻译教学模式。

二、翻译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一)混合式教学的概念

何克抗提出:“所谓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3]此外,田世生等人研究了混合式学习的定义:各种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学习内容、学习模式以及学生支持服务和学习环境的混合[4]。由此可见,混合式教学模式包含混合式学习这一概念,即教师利用互联网创设各种教与学的环境,用好线上线下一切可以为教学服务的资源来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是发布线上任务、管理线下活动的“主持人”。学生是接受线上任务、开展线下活动的“表演者”。教师引导、启发、合理监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团队协作、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翻译课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

在更注重翻译技能培养的应用型本科开展翻译课程混合式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应该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方面着手。

首先应确立翻译课程的知识目标,包括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双语的自然、高效转换离不开学生深厚的语言基本功,翻译课程要特意强调学生的语言知识,把语法和写作知识贯穿到翻译教学的始终。但说到底翻译还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所以要加强学生的文化知识构建,弥补文化短板。这里的文化必须超越狭隘的“文化即文学即经典”的概念,更指深入到具体领域的文化知识,如某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农业、教育、军事、文化等。翻译这一职业对译者(员)的要求近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学生必须博闻强识,才能游刃有余。

其次要明确能力目标。翻译课程的能力目标应包含翻译技巧、翻译理论等的应用能力以及圆满完成翻译任务的能力。学生要在掌握“信、达、雅”等翻译原则的基础上熟练运用遣词用字、词性转换、增译、省译、结构调整、正话反说、内嵌、切分、拆分、插入、重组等翻译技巧,确保学生能够完成至少某一领域的翻译任务,如时政新闻、科技、经济、文化、体育、教育、能源、机械、电信等,翻译能力务必要与翻译市场要求对接。

最后要确立情感目标。翻译课程的内容取材广泛,每天更新的时政新闻都可以纳入翻译教学的范畴。要在翻译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翻译材料要能体现家国情怀、政治认同、端正的“三观”、人文修养、法治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潜移默化地完成课程思政的教学,做到“润物细无声”。尤其是译者(员)的职业道德,更是翻译课程在情感维度必不可少的教学目标。

2.教学方式。翻译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方式一定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这是由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所决定的。陈秀春认为,教学模式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探索“做中教做中学”“项目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并利用超星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讲练结合)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做到教学模式的选择,与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培养目标的有机融合[5]。所以教师必须决定哪些内容要上线,哪些内容在线下开展,上线的这些内容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存而不受课堂教学所需时间、空间的制约。这就意味着混合式教学中翻译教学要完成“讲授—练习—讲授”向“自学—讨论—答疑—评价”转变,而这正是翻转课堂的体现。

3.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第一,教学内容必须以教材为基础。翻译教材是开展翻译课程教学的基础。要以教材为根本,挖掘适合达成教学目标的翻译材料。第二,教学内容应包含多题材、多领域,注意专业性与趣味性结合。第三,教学内容应紧跟时代,把握热点话题。第四,教学内容要把课程思政融入其中。

4.教学活动。翻译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师生互动。教师活动有:整理上传教学资料、通知学生接受资料、抽查学生对教学资料的学习情况、答疑解惑、评价、总结。学生活动有按要求接受教学资料、自学、搜索、查询、讨论、完成作业、提问、互评。师生互动有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反馈等。

5.教学反思。一方面,教师利用问卷星设计在线调查问卷,要控制好问题数量,最好控制在五个以内;应多设客观题,少设主观题,避免学生产生烦琐、抵触心理而影响问卷调查的真实性;把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能力、產生的兴趣作为调查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要利用学生使用平台形成的在线数据做好教学反思,还可以对线上数据反馈中表现差的学生进行个别交流。

三、翻译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笔者从课前、前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翻译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

(一)课前

南方认为“教师提前准备好需要上传的课程教材、参考资料、单元重要知识点的相关视频讲解等课程资源,确保每一名学生都知晓自己的任务,熟悉学习路径”[6]。课前所做的准备包括:首先,选择教学功能齐全的平台(如雨课堂、腾讯课堂、钉钉)、下载、注册、登录、创建班级等。其次,要组织学生进行网络测试、设备检查,确保网络设备正常使用。再次,上传教学资源,如课程引导、课程说明(目标、内容、活动、作业要求)、PPT、案例分析、考核要求等。张萍在研究中称“视频资料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短小精悍,避免由于过长时间导致学生注意力资源分配不均”[7]。最后,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查收教学资源并充分调动网络资源进行搜索、筛选有用信息开展自学、预习、探索等活动,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总体把握。

(二)课中

教师在课堂上要对预先上传的教学内容进行检查,针对重点和难点提出适当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被提问的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如其他学生还有疑问,教师则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答疑。之后,教师应布置新教学任务,如针对本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开展必要的练习。以名词性从句翻译为例,学生完成事前上传的导课内容后,教师应对名词性从句翻译的技巧向学生提问,已经预习过本节内容的学生自然能很好地回答此类问题,因为不同个体的水平差异,也有可能学生会问到同位语从句与定语从句的区别,或it引导的形式主语的翻译问题,这时教师就要进行答疑、引导。之后,教师要及时安排新任务,让学生展开练习。但这种任务不宜从课后练习中直接照搬,最好选择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材料。笔者选择最新一期的《The Economist》即《经济学人》杂志中涉及名词性从句的句子让学生翻译。这些句子往往是最新的材料,涉及英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商业、军事等各方面,不乏国际视野和关于人类命运问题的讨论,如碳排放、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等。因此,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课程思政的教育。另外,这些句子在网上还搜索不到译文,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学生按要求通过查词、搜索平行文本、讨论完成翻译任务,展示翻译成果、开展学生间互评。最后老师对译文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尝试从不同理论视角下产出优质译文。

(三)课后

翻译课程混合式教学课后活动包括项目驱动的翻译实践和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CATTI)三级实训两个模块,以在线云翻译软件matecat、yicat、I译+、试译宝等为依托,充分利用机翻+人工校对功能。有别于传统翻译课程教学在课后活动环节设置一些句子或段落翻译的实践,笔者的混合式翻译课程教学在课后活动中设置了与市场接轨的项目实操环节。这些项目可以是模拟市场项目,也可以是教师从事过的已经被公开的容易入手的真实项目,如专利文献说明书的翻译。项目驱动的实践一定要与翻译字数(或翻译音频时长)挂钩,规定学生达到一定字数或时长的翻译实践才能算做及格。CATTI考试是译者(员)的职场通行证,是人社部承认的含金量较高的翻译类考试。教师应该把CATTI三级考试纳入翻译课程,安排学生做口笔译实务练习,教师在后台关闭平台的机器翻译、自动联想等功能。余胜泉认为:“不同的课程、课程的不同阶段需要的功能可能会有所不同,这时教师可以定制在他的课程中呈现给学生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模块,隐藏暂时用不到的功能模块或将常用的重要模块放在前面。”[8]通过项目驱动的实践操作,学生对翻译市场有了进一步认识,对译者的职业道德有深刻的理解。而CATTI三级考试实训则让学生对翻译行业及其准入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培养长期从事翻译行业的人才。

(四)评价

以上环节全部完成后,教师对学生展开形成性评价。课程的考核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侧重于形成性评价[9]。混合式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在线考勤、教学活动(课前、课中、课后)的参与度、完成度、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翻译质量、职业素养等。要以在線数据为依据,综合各种参数进行。改革后的翻译课程评价体系如下图所示。

四、翻译课程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笔者用问卷星对本学期参与笔译课程的117名同学展开问卷调查。共设置了四个问题:你是否喜欢本学期的翻译课程?你的翻译能力与之前相比是否有明显提升?你是否打算从事与翻译相关的行业?你是否打算继续深造报考MTI?这四道问题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生在翻译课程混合式教学中所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结果显示,112名学生表示“喜欢”该门课程,占比约95%;103名学生选择了翻译能力与之前相比有明显提升,占比约88%;针对“你是否打算从事与翻译相关的行业?”一问,有81名学生认为“有志从事于翻译行业”,占比约69%;在“你是否打算继续深造报考MTI?”一问中,70名学生有报考MTI的打算,占比约60%。因此,问卷显示本翻译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教学活动中在线数据分析。受请假、网络信号等因素的影响,117名学生平均教学参与度为课前98%,课中99%,课后项目驱动实践参与度为96%,CATTI实务参与度为99%;完成度为分别为95%,96%,85%,68%。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译者职业素养都有较好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在项目实操环节,学生的专利文献翻译实践(包括摘要、说明书翻译等)达到300多篇共30万字,涉及机械、化学、IT、生物、农业、医学、建筑等领域,平均每个学生的实践字数达到了3000字以上,整个学期稿件总体合格率在95%左右。这对第一次接触专利翻译的本科生而言,是一个可喜的成绩。二是,在本学期有部分同学通过了CATTI三级考试。CATTI考试的难度很大,每年的通过率大概只有12%。可见,平时的CATTI练习对考试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些学生更容易踏上职业译者之路。

五、结语

经过改革和创新,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翻译堂课教学模式将从传统的“课堂讲解+练习”教学模式向“互联网”+混合式翻译教学新模式转变。首先,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型本科翻译课程混合式教学把传统的线下教学和当前流行的线上教学紧密结合,提升了教学质量,促进了课堂管理,提高了教学效率。其次,把市场因素直接引入到翻译教学中,较大程度提升了学生的翻译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项目驱动的翻译实践和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CATTI)三级实训使学生更加接近市场上的真实翻译项目,更加熟悉翻译公司青睐的辅助翻译软件和工具,丰富学生的翻译理论、提升翻译技能、扩展翻译技术。学生对翻译将有新的理解与认识,有助于他们不断投身到翻译事业之中,成为服务粤西的专业人才。

——————————

参考文献:

〔1〕徐杨.后疫情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林区教学,2020(05):89.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03):1.

〔4〕田世生,傅钢善.BlendedLearning初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07):7-11.

〔5〕陈秀春.基于“互联网+”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构建与实践[J].对外经贸,2021(05):123.

〔6〕南方.后疫情时代翻译教学与技术的良性互动[J].外语教育研究.2021(01):38.

〔7〕张萍.网络翻译课堂在高校翻译教学中的构建[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3):59.

〔8〕余胜泉,路秋丽.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3-54.

〔9〕李娜.基于智慧职教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以“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为例[J].科教文汇,2021(17):181-182.

(责任编辑 徐阳)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Blending Teaching for Applied Undergraduate Translation Courses Based on "Internet Plus"

CHENG Xiao-ping

(Zhan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jiang 524094, China)

Abstract: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schools should adopt a blending-teaching model to carry out teaching activitie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obsolete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ranslation teaching concepts; tedious teaching materials that cannot keep up with the times and ignore market demand and deficient translation practi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blending-teaching model, makes the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goals clear, connects the training of translation talents with market, integr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nto the translation courses, and cultivates the students' aspiration for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reasonably arranging teaching activities, project-driven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CATTI band-three training are applied to enrich and update after-class practices. Online data is very useful in forming teaching summary and facilitating reform of the original evaluation system to establish a formative evaluation. After reforms, both knowledge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bility of students have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and some have established good professional ideals.

Keywords: "Internet Plus"; Applied Undergraduate; Translation Course; Blending Teaching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混合式教学互联网+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