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预设与生成浅析

2022-05-30 10:48许明霞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6期
关键词:预设与生成语文课堂问题

许明霞

[摘 要]问题的预设与生成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空间,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或者学习问题,实现师生互动,从而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如何处理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对待课堂生成,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引进趣味教学元素、理智面对学生的思维差异,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与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课堂学习中,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课堂;问题;预设与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6-0052-03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中,包含着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要素。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就是加工语言文字的思维过程,这是一个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越顺利,学生的思维就越能够得到培养与发展。关键在于学生怎样才能进入思维中呢?大量的教学经验与理论研究表明,问题驱动是最好的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预设问题来促进学生产生深度思维,促使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生成新的问题,语文课堂将更具魅力。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很容易出现过于活跃或者过于安静的情况。但其实,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是动态发展的。因此,教师应根据以往的课堂教学经验、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推理,以促进课堂的生成。为此,教师需要适当解放思想,关注学生的感受,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与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积极踊跃地投入知识学习与问题研究中,生成新的认知。此外,教师也要兼容学生的不同看法,肯定学生的学习行为,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发挥预设与生成的独特价值。

一、关注感受,以问题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空间

感受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直观的心理体验,是有效学习的基础。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需要。事实上,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顺利构建预设空间,引导课堂生成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课堂教学氛围的变化。良好的氛围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结合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能够充分照顾到班级学生感受的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身心放松地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思维碰撞中实现课堂生成。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短诗三首》时,学生已经通过预习的方式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此时,教师要考虑到班级学生在各种问题推动下产生的反应,设置引发学生交流的教学问题,积极与学生沟通预习成果:“你们真的都理解了这三首诗歌了吗?”学生回答:“是的!这三首诗就是作者在不同时间段的一些感悟,是通過星星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教师继续引导:“真棒!我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都没有这么透彻的理解呢?你们想知道我是如何理解的吗?”教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纷纷参与到课堂交流中。学生的表达热情高涨,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如“老师,那你是怎么理解的呢?”“老师,我还读过冰心的其他诗。”由此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氛围、愉快的沟通交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师主动与学生交流,有助于学生大胆探索与尝试,主动进入教师预设的学习空间,自主生成问题。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和谐沟通,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促使学生更愿意与教师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根据预习感受展开热烈讨论。此时,学生不再表现出以往课堂中的“害怕被否定”“畏缩”的情绪,而是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建议;同时,教师以平等的地位提出自己的见解,实现了有效交流,强化了课堂互动,有效实现了课堂预设目标。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问题,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相对自由的状态中。而思维一旦自由,学生内在的学习诉求就能得到满足。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体验,能够保证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发展。无论是对语文知识的建构来说,还是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来说,这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引进趣味元素,促使学生自主生成想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往往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延伸与拓展的范围。若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一味地引进学生不了解的内容,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反而会使其产生迷茫、不自信、不知所措的心理,导致学生无法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更无法实现课堂生成目标。因此,教师开展课堂教学,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人生阅历、家庭背景及日常活动领域等综合情况,引入在学生认知范围内的,且具有一定未知性的事物与话题,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学生喜欢看动画片,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童话真人电影,如《冰雪奇缘》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实现课堂生成提供契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保证学习过程具有趣味性,学生才能展开有效学习。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的时候,他们就会变得更加敢想、敢说,就会产生很多课堂生成。这些课堂生成不仅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还会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母鸡》一课,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母鸡在养殖场中生活的记录片段,同时配以卡通版的配音,以陌生的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此时,教师不像以往一样提出“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让人讨厌的”“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等预设问题,而是提出“你认为母鸡是什么样的动物”这种具有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课文内容为学生的思维引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生成学习感受,表达出对母鸡这种动物的看法,从而使课堂变成了学生交流想法的主场。

此时,学生结合之前的预习情况,根据教师播放的视频,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母鸡很可怜,每天都需要看护小鸡仔。”“我没有见过真实的母鸡,但是昨天我预习了课文,我觉得母鸡像我们人一样,有自己的思维与情感,她对小鸡的照顾,也是出于母爱吧。”“母鸡很辛苦。”这种自主表达、自动生成的课堂,改变了以往教师“灌输式”“命令式”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思维特点。这样既能够让学生获得更自由的学习空间,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获自主生成的教学成果。

关注生成性教学,教师将学生的认知与感受作为主要考虑因素。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与认可,从而有效提升学习的自信心,更自然、主动地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发散思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理智面对差异,构建多元化课堂空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有理有据地回答问题、主动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但是由于受年龄、认知、阅历、学识的限制,难免会出现回答错误、思想偏差的情况。此时就要求教师理智看待学生的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契合学生的多元化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先分析学生差异的本质,若学生仅仅是缺乏思考的路径,教师可以给予鼓励和引导,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逐渐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若学生的回答总是局限在问题范围之内,没有思维的开放性,不符合教师的心理预期,此时教师需要肯定学生的回答,鼓励学生拓展思维,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交互,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索热情,引导学生逐渐踏入教师预设的空间,达成课堂生成目标;若学生的错误属于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问题,教师则需要为学生提供耐心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明白不同概念之间的不同,从而解决问题,汲取教训,提升学习能力。

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一课时,学生已经完成上一环节的自主表达与课堂交流任务。为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教师提出了“如何理解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句诗”的问题。此时,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这是说小孩子没有能力从事大人的工作,但是也努力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表达了无论男女老少均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且小孩子也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有的学生说:“我认为就是单纯的对田园景象的描写。”面对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教师不需要评论孰对孰错,而是秉承着多元化课堂生成的理念,鼓励不同想法的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将“合理表达,特色思想”作为课堂生成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无论支持哪种观点,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及反馈。

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出引导性问题:“你为什么會这么认为呢?你能够再具体说说吗?”面对这一问题,有一个学生说:“诗的第二句写了‘各当家,这就表明了要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而这句诗中的‘未解我认为就是‘不理解的意思。因此,我理解的这句诗的意思就是不理解‘耕织也要学着大人承担自己的责任,学习‘种瓜等事宜,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从回答中可以发现,这是一名具有较强责任感的学生。对此,教师给予表扬与肯定,鼓励他继续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另一个学生的回答较为简单,他根据诗歌的定义——“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认为诗歌也许不存在过多的含义,而仅仅是作者根据当时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的画面。面对这一观点,教师要适当给予肯定,提出:“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文,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视角提出自己的见解。你们刚刚说的都对,这也是你们有自己想法的证明。老师希望你们能够继续这样学习,大胆尝试与探索,对万事万物都能够有自己的理解!”

这种兼容并包的教学理念,能够进一步激励学生提出更多新的见解,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肯定学生的学习行为,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凸显教师引导、自主生成的语文教学魅力。

综上所述,预设与生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两翼,两者之间具有互补性。通过预设问题生成教学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沟通、互动,自主生成想法和见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对于教师来说,问题的预设既需要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进行,也需要对照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来进行。通过借鉴与优化,教师就能形成属于自己的问题预设思路。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来说,有效的问题预设益处多多:可以撬动学生的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步步深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进行有效的问题预设,重视课堂生成,还要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如果能够让学生形成对问题的默会认知,那么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将会更加理想。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合理运用问题预设与生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看待学生的学习差异,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研究,以体现问题预设与生成的应用价值,提高语文课程教学效率。只有如此,才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

[ 参 考 文 献 ]

[1] 杨锦梅. 以读为主,有效对话教学模式探索[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9(14):36-37.

[2] 方利利.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策略[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8(2):74-75.

[3] 刘亚丽. 语文课堂创意活动设计例谈[J]. 语文教学之友, 2018,37(5):20-22.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预设与生成语文课堂问题
高中政治综合探究课的实践与思考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预设与生成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