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路面: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样本

2022-05-30 07:24刘寅斌吴雪莉龙美灵陈思谢泓
商业评论 2022年6期
关键词:大象广州沥青

刘寅斌 吴雪莉 龙美灵 陈思 谢泓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交通基础建设突飞猛进,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已经达到惊人的519.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为16.1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

不断延伸的公路在为国民经济提供充分保障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巨大的商业机会。沥青是公路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在这个领域,时至今日,仍然是国际大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在行业内,提到壳牌、泰普克、埃索、SK,尽人皆知,但是,说到中国沥青,几乎没有行业共识的优秀品牌。

“国内道路专业的研究人员更多的是研究如何用好沥青,很少有人去钻研如何做出好沥青。中国巨大的沥青市场,几乎完全被国际大品牌把持和垄断。”长期从事道路研究的某985高校王教授说。

谈及原因,王教授解释道:“过去40年,中国整个基础交通行业飞速发展。行业发展快,当然是好事,但任何事物一旦发展过快,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几乎所有人都在忙着挣快钱,没人愿意沉下心来去搞基础研究。即使有少数人有兴趣做基础研究,也长久不了,这毕竟是要靠市场说话的。几乎所有高速公路及高等级公路建设招标,都会明确要求使用进口沥青。当然,我得承认,很多进口产品不但质量好,而且性能稳定、价格便宜。但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就更没人愿意去做基础研究了,因为就算你能做出好沥青,也卖不出去。既然这样,大家就都去琢磨怎么用好别人的沥青就行了,既简单又省事。结果,连沥青这么基础的东西,我们都一直做不好。”

从商业上来说,一段公路或者一家企业采用国外品牌的沥青,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这个全世界公路建设规模最大的市场,完全由国外品牌沥青占据主导,那真的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

幸好,我们这个国家,总有那么一些特别“执拗”不信邪的人。他们坚信,外国人能做好的东西,中国人同样能做好。李大为就是这么一个人。1990年代末,研究生毕业后,李大为去了广州,在广州公路系统做了多年技术工作。2012年,李大为辞职,创立广州大象超薄路面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大象路面”),重点攻关高性能改性沥青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拥有沥青路面技术相关专利30余项,大象超薄路面专用特种改性沥青等2项产品被认定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及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认证。大象路面先后参与了10余个省份的公路基础建设项目,成为行业内的技术领先公司,在公路建设的众多关键领域,已经具备和国际品牌一较高下的能力。

2022年年初,我们团队对李大为做了专访,希望通过对大象路面发展历程的梳理,探究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之路,为众多技术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这次专访,我们关心的核心问题有两个:

1.回看过去,这家只有40多人的小公司,如何在国际品牌占绝对优势的领域,找到发展和成长的机会?他们做对了什么?有没有走过弯路?有什么经验和教训?

2.展望未来,面对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严酷的竞争,这家小公司有哪些战略层面的思考?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如何解决和应对?

创业之初:想不了那么深,更想不到那么远

还在体制内工作的时候,李大为就清醒地意识到,如果一个小公司非要和国际巨头正面硬杠,绝对没有好果子吃。“沥青行业的国际公司,个个都是巨无霸企业,其存活时间,少则四五十年,长则上百年。一家新成立的小公司,如果一上来就和国际巨头直接竞争,那真是蚍蜉撼樹,自不量力。”李大为回忆道,“从很久以前,我就一直在等一个机会,一个既能做好沥青,又能避开和巨头们正面竞争,并且有胜算的机会。”

机会从来不会从天而降,越是重大机会,在早期,就越不像机会,反而更像上天故意开的玩笑——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复杂的事情?这么奇怪的需求?发现机会本就不容易,而当机会出现时,咬紧机会不放,并彻底撬开机会的大门,就更难了。

2010年,广州即将举办亚运会,李大为嗅到了机会的味道。

作为中国最早改革开放的城市,广州是中国公路建设起步最早且公路养护压力最大的城市。改革开放之初,国家财力有限,地方财政捉襟见肘,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对公路交通的迫切需求,包括广州在内的各个城市铺设了大量水泥公路。

和沥青公路相比,水泥公路成本优势明显,但缺点同样显著。首先,水泥公路缺乏弹性,驾乘体验要差得多,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车开在上面,感觉硬邦邦的。其次,水泥公路在使用一定年限后,尤其是如果经常有重载车辆行驶,会发生断裂,出现板块破碎的情况,对驾乘体验的影响就更大了。最后,从美观来说,水泥公路远比不上沥青公路,如果城市路面以水泥路面为主,无论城市绿化做得多好,都很难体现出城市的高级感,尤其从高空进行航拍,黑色沥青路面和白色水泥路面的差别非常大。

为了以更好的城市面貌迎接亚运会,广州提出城市路面“白改黑”工程,简单来说,就是将城市的路面由白色变成黑色。

从工程角度出发,“白改黑”通常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直接在水泥公路上刷一种特殊材料制成的黑色油漆。这种方式最简单、最便捷,成本也最低。但在部分路段测试后,很多问题迅速暴露出来。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路面刷漆后,交通事故明显增加,所以这种方式很快被淘汰。

第二种方式是路面开挖后重铺。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简单明了、整齐划一,直接将水泥公路全部刨掉,重新铺设沥青。缺点也显而易见,基本上是把广州所有水泥公路全部刨掉,重新来一遍,不但工程周期长,成本过高,而且极不环保。这种被戏称为“铣刨式”的维护方式,在施工期间不仅会制造噪声影响周围居民正常生活,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旧路面和石料,其堆放和处理同样是巨大的难题。以目前的广州为例,旧石料和废旧路面需要用货车拉到400公里以外的粤北山区堆放场进行处理,而在此之前,堆放场还得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所以,仅从成本看,公路交通管理部门就已经无法承受。

于是,如何以更环保更安全且成本更低的方式完成水泥公路的“白改黑”,在改善城市形象的同时还能提升公路的舒适性,成为摆在广州公路交通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抛弃“铣刨式”维护,在原有路面上直接铺设高性能沥青材料的第三种方式应运而生。

这种方式不损坏原有路面,几乎不产生工程废料,物料消耗也能降到最低水平,但是,其技术难度也更高,尤其对沥青性能的要求更高。首先,如果沥青粘连性较差,就无法铺设在水泥路面上。其次,如果沥青的性能和强度不够,铺设沥青的厚度就会非常大,而沥青过厚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道路两侧结构物,如人行道、交通设施等,其高度必须做相应调整,而这会使“白改黑”项目的成本大幅增加。

能否找到一种既能满足路面粘连性要求,又能满足强度要求的高性能沥青,成了“白改黑”工程的关键难点。在道路交通领域,这种经过外部物理反应或化学反应后性能得到明显提升的高性能沥青,被称为改性沥青。

一家国际石油巨头的改性沥青产品从众多选择中脱颖而出。这种沥青只需要铺设2.5厘米厚度,就可以满足大部分的工程要求。但是,广州公路交通管理部门认为,即使是 2.5厘米的薄层罩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他们希望在保持同样粘连性和强度的条件下,薄层罩面能再薄一点,最好做到2厘米以下。另外,采用这家巨头公司的改性沥青,整体工程成本太高,因为还必须购买全套的改性沥青设备。当时,一套设备的报价是600多万元人民币,广州所有“白改黑”工程同时开工,得买上十来套设备。

对于一家总部在美国市值数千亿美元的国际石油巨头来说,来自中国市场的一个特定需求,在其整个生意盘子中,占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它没有动力调动资源或投入力量去研发和改进一个成熟的产品,也不愿改变一个业已成熟的销售模式(产品+设备)。对国际巨头公司的业务代表而言,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做成生意,如何卖出更多的设备,所以极力说服广州方面接受2.5厘米已经是世界上最薄的罩面,不可能再有更好的选择。

广州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高瞻远瞩和专业判断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宁愿不做,也不想做这样的“冤大头”。同时,他们坚信,哪怕慢一点,最后一定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未必那么完美,但一定会有办法。”一位广州市政管理部门官员说。

在公路建设的众多领域,广州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李大为敏感地意识到,未来10年,全国各地对公路薄层罩面的需求会接踵而至,极有可能形成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薄层罩面的核心是改性沥青,这是国际巨头尚未顾及的一个领域,也许这就是他等待了很多年的那个大机会。

李大为曾设想体制内创业,后来经过一年多的磕磕绊绊,以及反复思考,2012年,他辞职下海,成立了大象路面。

创业之初,李大为也曾自我怀疑,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

● 国际巨头没有尝试的2厘米以下薄层罩面改性沥青,仅凭我们几个人的一腔热血就能做出来吗?

● 就算我们做出改性沥青,一定能找到可以做试验的路面吗?

● 就算有路面愿意让我们的改性沥青铺上去,我们的沥青能经得住考验吗?

● 如果以上这些都扛过去了,也只走了一小步,接下来的挑战还多着呢。我们的改性沥青卖得出去吗?卖给谁?由谁来卖?又有谁会买?怎么买?

● 万一我们还没卖多少,国际巨头缓过劲来,看明白了,要和我們做一样的产品,我们拿什么和人家打?

“创业就是踏上一条不归路,你永远不知道前面有什么样的困难,但你还必须硬着头皮走下去。创业之初,很多事情是不可能想明白的,能想明白三成就差不多了。”李大为说,“别想那么多,干就行了。”

从0到1的突破:抓住关键机会,敢于冒险

高性能沥青这样的道路材料,必须依靠一个又一个的工程项目,在各种复杂多变的真实交通环境中,通过实践不断加以检验和论证,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只靠实验室里的坐而论道和几篇论文中的理论模型,永远做不出好材料。

对于一家刚成立的小规模科技公司而言,到哪里去找这么多的应用项目呢?广州这座开放包容的城市,给了李大为和大象路面在成长之初最需要的机会。“如果不是广州,我们永远没有机会发展壮大。”李大为说。

在公司成立之初,得益于创始团队之前职业积累的专业口碑和人脉,大象路面得以有机会参与和承接了广州市政建设多项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课题。从重载交通到市政路面,从隧道到桥梁,通过大大小小的市政研发项目,李大为和他的伙伴们终于在一段接一段的路面和一个接一个的项目中,推动着大象路面的技术日趋成熟,并迎来对公司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性项目。

2015年,广州市环城高速公路的水泥桥面实施“白改黑”工程,将水泥桥面改为沥青桥面,项目要求“白改黑”后公路稳定运营时间为5年,但高速公路管理方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施工方案。在一次技术交流会上,得知消息的李大为敏感地意识到,对大象路面来说,这可能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广州环城高速是全国交通量最大、重载程度最高的城市高等级公路,如果大象路面的技术能够经得住广州环城高速的考验,就基本等于拿到了进军全国道路市场的入场券。

“2015年,我们公司成立只有3年,项目运营时间最长的也才2年多。在这个行业,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竞争壁垒,干过就是干过,没干过着急也没用。尽管我们从来没有运营过5年以上的项目,但我还是想试一试。”李大为回忆道。

当李大为谨慎地向广州高速公路管理方表达自己的愿望后,对方问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如果采用大象路面的方案,沥青桥面能确保稳定运营多少年?李大为如实回答:“理论上能确保5年。”对方追问:“3年可以保证吗?”李大为拍着胸脯承诺:“3年肯定没问题,我们会努力确保项目稳定运营5年。如果5年内出了问题,所有的维护和保养,我们包了。”

就这样,大象路面拿到了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重大项目。“如果不是当时奋力一搏,争取到那个重大项目,就不会有随之而来的各种大项目,更不可能有今天的大象。”李大为说,“作为创业者,在关键时刻,必须对自己的产品有充分的自信。”

从1到10:探索商业模式

大象路面刚成立的时候,最大的挑战是缺项目。靠着广州市和广东省公路交通领域的大大小小的各种研究项目,大象路面解决了生存问题。生存问题解决后,随之而来的挑战是如何找到典型项目来打磨公司的产品并扩大影响,结果碰到了广州环城高速桥面的薄层罩面项目。

在广州环城高速水泥桥面“白改黑”工程的实施中,李大为带领团队克服了很多技术难题,顺利完成项目,公司的核心技术也实现成型。项目的成功实施,让大象路面在行业内一炮而红,广东省内的项目络绎不绝。更重要的是,经此一战,大象路面开始走出广东,走向全国市场。

2017年以前,大象路面承接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内,基本上能接多少项目就做多少项目,当项目超过公司的承受能力时,就直接放弃。这样做,优点是短期收益显著,收入和利润都很稳定,缺点是缺乏长远规划,逐步变成一个纯项目型公司。“我个人更希望成为一家有自己专长的研发型公司,能在一个个项目中发挥更大的主导权,而不是完全被项目牵着鼻子走。”李大为说。

2017年开始,全国市场纷至沓来的项目需求让李大为和他的团队应接不暇。从广东走向全国,是李大为长期以来的梦想。但是,当机会真的来临时,李大为发现,技术和商业方面的问题远比想象得要困难。

第一,自建工厂的成本太高。

沥青需要在工厂里进行改性,所以,大象路面必须建立沥青工厂。但是,一座现代化的沥青改性工厂,不仅前期固定投资大,而且建设周期长。对于大象路面而言,就算建立了工厂,短期内也难以覆盖全国市场。最有可能建厂的地方是广州,可是在广州建了沥青改性工厂,面对东北地区的公路改造需求,就得把改性沥青材料从广州运到东北,不仅耗时耗力、效率低下,成本上更是算不过账来。一座沥青工厂一年至少卖掉5万吨沥青材料才能回本,在那个阶段,大象路面还达不到那个量级。

第二,以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来适应中国公路市场的特殊环境?

中国公路养护市场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最近几年,中国绝大部分省级路政公司都成立了专门从事公路养护的子公司,全省高速公路的养护基本都由子公司来完成,连大型央企都很难进入各省的道路养护市场。其次,省级路政公司越来越重视核心技术的“为我所有”。很多省级路政公司发现,修了几十年高速公路,采用了很多新技术,也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到最后,竟然没有一项技术由自己掌握,甚至连后期的道路养护都要重新寻找新的技术伙伴。意识到问题后,它们开始提出一个明确的要求——新技术不仅要实现“为我所用”,更要“为我所有”。

针对上述技术和商业问题,经过一番努力,李大为找到了应对之道。

策略1:用小型移动工厂替代传统的实体工厂。

面对巨大的国内市场,必须有灵活的应对能力。在考虑种种因素后,李大为避开大象路面的劣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他带领团队开发了一套小型生产设备,可以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改性沥青。这套设备的体积相当于一个集装箱,可以用牵引车拖着走,就像一个移动工厂。这样一来,哪里需要沥青,移动工厂就可以转移到哪里。而且,经过不断优化改进,移动工厂生产的改性沥青质量比普通工厂的还要好。

策略2:通过极简化实现最优性价比。

“国外公司的改性沥青技术是好,但价格也很昂贵。最头疼的是,采用它们的改性沥青,还必须购买专门的设备。一套设备动辄几百万元,而且也不是购买一套就能解决问题,这对任何一个城市来说,都是有压力的。”某省级路政公司负责人说。

大象路面不仅采用随处可走的移动工厂,而且生产的改性沥青使用现有的施工设备就可以铺设。“我们所有的生产工艺、设备、产品应用都是化繁为简,我们把做路面变成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做产品本就是为了便利用户,这才是它的价值。”李大为说。

得益于移动工厂和极简化生产体系,大象路面使改性沥青的生产成本获得显著优势,进而在市场上实现了绝对的价格优势。“在中国做生意,并不是技术好,就能卖得贵。买方常常会拿你的价格和你的竞争对手比。”李大为说。

策略3:优化商业模式,以技术服务的方式与省级路政公司达成战略合作。

在和省级路政公司进行合作时,大象路面并不直接向它们销售改性沥青产品,而是在保留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将生产改性沥青的设备、工艺和流程开放给它们。这样一来,路政公司就可以在施工现场利用大象路面的移动工厂,自行生产改性沥青,大象路面则提供技术支持,并向它们收取技术服务费。

通过这种模式,对于路政公司来说,不需要多投入一分钱,不仅可以获得超薄沥青,还能掌握沥青改性和薄层罩面技术;对于大象路面来说,也由此解决了改性沥青的应用难题,使自己的技术和产品得以进入全国市场。

当大象路面在产品成本、服务方式、商业模式、技术开放性等多个方面都走在竞争对手前面时,它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已有12个省份的路政公司应用了大象路面的薄层罩面技术。

面向未来:如何战略调整

无论从环保要求还是纯粹从成本角度考虑,未来中国公路养护一定会淘汰“铣刨式”,改用薄层罩面技术。经过10年的耕耘和探索,在薄层罩面领域拥有多项核心专利技术的大象路面,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机遇。

在过去10年的创业路上,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李大為从来都没有胆怯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路上虽跌跌撞撞,总体发展还是令人满意的。到了今天,在完成从1到10的商业模式探索后,大象路面接下去该怎么走,该向哪个方向走,甚至由谁带着大家向前走,成为李大为想得最多的问题。

“我以前从来没有害怕过,但是现在,说实话,我真的有点害怕了。”李大为坦言道,“我们公司有那么好的技术,又有那么好的市场,如果没把握好机会,既对不起所有的创业伙伴,也对不起国家和这个时代。过去10年,我带着大象路面一步步走到今天。未来10年,我真的还能带着大象路面走下去吗?最近,我越来越意识到,我自己可能是影响大象路面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

在李大为的规划里,2022年是大象路面的战略调整年。在这一年中,大象路面要完成四大战略任务。

战略任务1:人才队伍建设。

大象路面的主要创始合伙人都是技术出身,他们更喜欢钻研技术,琢磨产品。在创业之前,李大为虽然长期在事业单位担任管理工作,但主要兴趣和特长仍然是产品研发和技术管理。

在大象路面,管理工作被简化到最低程度,甚至连会议都很少开。2022年1月,我们团队通过腾讯会议软件,远程采访李大为时,他竟然是通过电话拨号接入的,因为这是他第一次使用腾讯会议。在我们的远程指导下,李大为第一次在手机上安装了腾讯会议。

“大象路面的业务遍及全国,为什么您连腾讯会议都没有呢?”在我们的经验里,腾讯会议是国内企业家几乎都默认安装的应用软件。

“为什么一定要有腾讯会议呀?”李大为反问道,“在我们公司,几乎不开会的。”

“为什么不开会?”我们更好奇了。

“为什么一定要开会呢?”李大为继续反问道,“我们公司按项目进行管理,每个项目的工作人员遇到问题,直接就给项目经理打电话。如果需要公司业务部门支持,比如需要和财务对接,那就直接给财务打电话就行。财务要拨款,也不需要我签字,项目经理签字就可以了。我们是个小公司,不需要开会的。”

看得出来,大象路面是一家典型的员工内驱力推动的公司。在公司规模较小的时候,这种扁平化、极简化的管理模式能发挥最大效用。但是,当公司面临巨大机遇,需要高速发展时,这种管理方式就会面临很大的管理风险。

在李大为看来,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大象路面急需两类人才:

第一类是有战略眼光、懂管理、有经验、能够带领大象路面上一个台阶的领军型管理人才。“我们所在的行业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细分领域,从业人员有限,很难从行业里找到合适的人。”李大为说,“同时,我们行业在对外宣传上也不多。这就造成两个结果,一是行业外的人极少知道这个行业,二是对外部的优秀管理者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当然,即使有合适的人,也需要进行磨合。而这个磨合过程,对新人是一个挑战,对我们同样如此。”

第二类是具备资源整合能力的高级商业人才。“过去10年,大象路面完全依靠行业口碑和口口相传,一步步走到今天。我们几乎没有做过真正意义上的BD(商业拓展)。”李大为说。作为一家技术型研发公司,大象路面急需一批具备整合资源能力的优秀商业人才来推动省级合作项目。在李大为看来,这样的高级商业人才不仅要了解政府、了解行业,更要有带兵打仗、开疆拓土的能力。

战略任务2:寻找战略投资伙伴。

面对即将爆发的国内公路养护市场,李大为的危机感远大于兴奋感。从技术和产品来看,大象路面完全有能力和各个省份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但是,大象路面在人才队伍和企业规模上的短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补上的,这也成为李大为迫切寻找优秀的战略投资伙伴的主要原因。

“我们不需要纯粹的财务投资人。”李大为说,“我们希望寻找追求长期价值,愿意和我们一起奋斗的战略投资人。我们渴望通过这样的战略投资人,迅速弥补我们的短板。”李大为和他的合伙人们早已达成共识,如果碰到真正有价值的战略投资伙伴,创始团队愿意在股权、期权等重要制度安排上表现出最大的诚意。“大象路面未来一定会是一家非常有价值的公司,我们更愿意向前看,而不是死守着过去的一亩三分地不放。”李大为补充道。

战略任务3:全方位拓展核心技术的应用。

沥青是一种防水、防潮、防腐的有机胶凝材料,生活中很多防水材料就是沥青制成的,建筑中也需要高黏度的沥青做封水和粘结。所以,用于公路薄层罩面的改性沥青,经过不断优化后,可以有更多的应用场景。

就算在道路建设领域本身,虽然很多人认为沥青技术已经到顶,但李大为并不这么看。基于现在的沥青品质,中国所有的沥青路面均采用三层结构设计,最底层厚度为8厘米,中间层铺6厘米,最上层铺4厘米,以确保15年的道路使用寿命。“未来,如果改性沥青质量能进一步提升,路面是不是只做两层,就能满足要求呢?”李大为畅想道,“这个行业虽然传统,但仍然存在技术突破和创新的机会。很多人从来就没想过这事,少数人想到了,但是不敢干。我们有前期研发的基础,非常愿意挑头来干这个事。”

战略任务4:铆定新增长点。

围绕公路养护市场,在不断改进和提升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延伸和拓展新的技术和商业领域。

第一,路面废旧石料的重复利用。在过去的项目中,大象路面已经尝试将公路翻新所产生的废旧石料进行重复利用,继续用于公路建设。目前,该项技术的可行性已经得到验证,但距离完全成熟,尚需四五年时间。未来,废旧石料的重复利用,极有可能成为大象路面的主打产品。

第二,沥青的冷拌冷鋪技术。在公路表面铺设沥青时,施工现场需要加热沥青,不仅味道刺鼻,还会造成空气污染。目前,大象路面已经可以做到冷拌冷铺,只是工艺仍然较为复杂。李大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投入,用5到10年的时间,大象路面一定可以将沥青冷拌冷铺工艺化繁为简。这条路一旦走通,国内公路建设和养护将不再需要加热沥青。

第三,取代传统石料的新型材料。石料是公路建设的重要原材料,不仅硬度高,而且耐磨。事实上,具备这样特性的材料还有很多,比如工业废品、高硬度瓷砖等。“我们非常有兴趣在废料利用的基础上进行新型材料的研发,找到比石料更好、更环保的替代品。”李大为说。

※※※

中国永远不缺机会,任何一个领域的细分需求都可能创造出一个巨大的市场,进而衍生出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中国真正缺的是发现机会并抓住机会不断创新的人。

从李大为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科学家的模样,也看到了新一代中国优秀创业者的样子。他们不甘平庸,敢于冒险;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扎实的技术功底和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也对世界潮流和行业趋势了如指掌;他们拥有中国人勤奋努力的优良传统,也懂得新时代的商业规则和游戏规则,尊重契约精神;他们尊重自然,爱护环境,遵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更心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和担当。

但愿他们不负这伟大的时代,也愿时代善待他们。

猜你喜欢
大象广州沥青
沥青及沥青混凝土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第九章 沥青湖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 沥青及沥青混凝土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认真的大象
跟踪导练(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