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使美德出自内心

2022-05-30 19:04冉乃彦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2年4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美育德育

摘 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需贯穿教育始终。美育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相辅相成。立美与立德密不可分。美育体现了人的主体性,有助于儿童发现自我,促进儿童实现自我超越。美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思维发展,还可以促进儿童的自我教育,激发儿童的同情心,提升儿童的感受力,并促进儿童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促进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因此,应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实现“以美立德”和“以德润美”的双向统一,让美德真正出自内心。

关键词:美育;立德树人;德育

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502(2022)04-0063-07

作者简介:冉乃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首届访问学者,中国教育学会自我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发展心理和科研方法。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改革发展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立德树人的任务是明确的,当前的关键是如何落实。立德树人不能只依靠德育,而是要坚持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中培育时代新人。其中,美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要通过美育达到“润德”之功效。

在人类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与“德”密不可分。高尔基精辟地指出,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只有当每个人都在人们所创造的世界中看到和感觉到自身美的时候,我们的社会才会上升到道德发展的这一个阶段”[1]355。中华民族历来将美作为重要的追求,“美德”“美好”等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词汇,也体现了“美”与“德”的密切结合。以美育徳是新时代的新要求,理解其内涵,探索其路径,深化美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应将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高尚情操,增强文化自信。

一、“美”与“德”的关系

(一)把握“美”的内涵

探究“美”与“徳”的关系,首先要挖掘“美”的内涵。不能仅从表面把“美”界定为“好看”,“美”不仅包含艺术,还有更为广泛的外延。“美”与人类的自我意识发展息息相关,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復杂、最精粹的部分,其本质是自我意识的超越。人类正是在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发现和创造了世界之美和人类之美。

1.“美”体现了人的主体性

“美”体现了人的最高本质——主体性。“由于美是使人成为主体,彻底摆脱动物界的最后环节,是人的主体性得到全面实现的标志,因此,美是人生价值的最高追求或最高境界。实践不仅创造了对象世界的美、物的美,而且创造了人的美。”[2]高尔泰引入马克思“自然的人化”思想,指出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其关键在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美的本质并非纯粹的自然属性,而是“自然之人化” [3]。人类对美的追求,基于人的生命感受,彰显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指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4],而“美”充分反映了这个特性。科学尽可能反映世界的真相,艺术则极力自由、自觉地表达出人类的梦想。一些经典的文艺作品之所以广为流传、历久弥新,是因为其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表达出人类对禁锢美的现象的批判和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2. “美”有助于儿童发现自我

“美”能够解放思想,让儿童发现自我。每个人都生活在物质环境和人际关系中。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儿童的思想是解放的,心灵是开放的,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人际关系中的美、世界的美。开放的心灵有助于儿童发现自我。审美实践的过程也是儿童发现自我的过程。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更有助于解除儿童对自我的束缚,激发想象力,引起情感共鸣,通过展示自我进一步发现自我。

“美”可以引导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小孩子在发现自己周围的美,并对这些美而感到非常兴奋、赞叹的时候,这宛如在照镜子,会观察到人的美。孩子对美的这种感受越早,对美的惊奇越精细,他的自尊感就越高。”[5]192-193儿童可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和别人的美看到自身的美。

因此,儿童在审美实践中感受到自身美的时候,不但发现了自我,而且初步认识了自我,尤其是感到自豪的时候,必然会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并开始自我监督,实现自己的要求,这时候就开始了自我教育。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美是进行自我教育最重要的手段”[1]687。理解和感受“美”是自我教育的强大源泉,因此,要培养儿童的自觉性、自悟性,使儿童在“美”的实践中成为精神美、心灵美的人。

3. “美”能促进自我超越的实现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鲍德温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都看到了审美具有的自我超越功能。如果以审美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更可能产生自我提升的行为。”[6]例如,在涂鸦时,儿童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愿望和想象,不需要在意他人的想法。这时候儿童更容易产生自豪感,因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发现了自我的力量,从而更加自信。

创造美的实践使人高尚。康德论述过美的无功利性,审美判断是一种无利害关系的自由快感,会导向道德兴趣,使人的品位高尚。“为创造美而进行劳动,能使年幼的心灵高尚起来,能预防冷漠情绪。孩子们在创造大地上的美的过程中,自己也就变得更美好、更纯洁和更可爱。”[1]239

通过审美立美过程中的交互影响,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儿童既从自我角度又从他人角度理解事物,会倍增审美立美的丰富性、深刻性,进而帮助儿童超越自身的现实,实现自我超越。

(二)“美”促进“德”的发展

审美立美与人的道德发展密不可分,“美”可以促进道德发展。“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7],“对自然界美的感受,积极去创造美的东西,是对青少年心灵一种极重要的训练,是使人力求看到人的美及其心灵美,力求去确立人自身那种美的东西并蔑视懦弱、畏缩、意志薄弱不可缺少的东西”[5]234。通过审美实践,可以认识美、追求美、塑造美;通过对美的追求,由表及里地对美進行再认识,从追求“外在美”到关注“内在美”“心灵美”。可见,美的实践过程和道德的涵养过程是同步的。

“美”与“德”虽然密不可分,但并不意味着“美”与“德”会自然而然地结合,需要通过美育来提升审美素养,怡情养性,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将“美”与“德”相结合,以“美”育“德”,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美”与“德”关系密切,而美育是“美”与“德”之间的桥梁。“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7] 通过美育,让儿童对美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一)美育促进道德认知

在审美过程中,感知不是孤立、碎片化的,而是整体的;感知也不是表面的、对现象的感觉,而是融入了文化的因素。“在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意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一个人在表述自己的情感时,往往借助一定的外物加以表达。这些外物由于附有作者的主观感受,因此不再简单地成为象,而被称为意象。意象世界就是一个情景交融的世界。”[8]因此,在审美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理解,理解为审美立美指明了方向。

道德认知指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很多形象具有象征性。例如,国旗不是一块普通的有颜色的布,而是祖国的象征。对文化底蕴比较深的人来说,国旗象征着千千万万先辈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结果,这时候就感到国旗有一种崇高美。有的人忽略了审美立美的方向性,孤立地说“纳粹的军服很漂亮”。但是,一个从集中营生还的犹太人绝不会认为纳粹的军服美丽,而是痛恨穿军服的灵魂丑陋的纳粹。理解决定了审美立美的方向性,不同的理解会产生不同的审美判断。美育可以加深对美的理解,理解美丑背后的含义,指明审美的方向,进而加深对不同事物和行为的理解,尤其是道德上的理解,促进儿童理解道德规范,使其行为更符合道德规范。

(二)美育蕴含道德情感

审美活动往往具有主观性,对美的判断具有感情色彩。同样一个审美对象,有人认为丑,有人却认为美,因为审美立美超出了表面的感性认识,有更多的心理活动参与其中。由于心理特点不同、文化底蕴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应,正如柳宗元所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是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产生的好恶爱憎等心理体验。通过美育,可以引导审美活动的方向性,引导儿童认同有道德的行为,摒弃不道德的行为。当儿童认为某样事物是美的,并且喜爱它时,会从心里认同它,进而模仿它,努力见贤思齐,“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蕴含的都是这一道理。因此,通过美育的引导,可以促进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三、美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途径

(一)美育促进儿童思维发展

美的形式与儿童的形象思维一致,能对思维产生深刻影响。美离不开形象,一个没有形式(形象)的美那不是美[9]。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形象,总是“用形象进行思维”[1]33。根据“儿童大脑的自然属性的要求,对他的智力培养须在思维源头,即在直观形象中,首先是在大自然中进行,使得思维由具体形象向着这个形象的信息‘加工转换”[1]34。儿童获得形象的过程,也是审美心理形成的过程。

这一加工过程就是一种“思维操练”。“人们学会洞察周围世界各种现象因果关系的实质之前,应当在儿童时代,历经一个思维操练的阶段。这种操练就是观察物体和现象;孩子看了生动的形象,然后进行想象,在自己的观念中塑造这个形象。”[1]47“美与活跃的思想犹如阳光与花朵一般,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1]50可见,儿童往往通过对美的感知、理解,使思维迅速发展。

儿童早期敏感性很强,尤其对色彩鲜明、旋律动听、形象生动的事物感兴趣。“形象地观察世界,力图用语言表达对美的感受——这就是儿童思维的核心。儿童的思维是艺术的、形象的、饱含情感的思维。要想让孩子变得聪明伶俐,就要让他享受到艺术地观察世界的幸福。”[1]88当儿童“力图表达对美的感受”的时候,便进入了美育实践阶段,也会促进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儿童早期以形象思维为主,自然对以形象为重要特征的“美”倍加敏感。美育顺应了儿童的特点,能够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

(二)美育促进儿童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儿童发现自我之后的自觉和自悟,是自发地对自我进行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10]具备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是儿童面向未来难能可贵的核心品质,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美育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基础,要引导儿童发现美、欣赏美、热爱美、追求美,从而解放思想、开启心灵。美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自悟发现自身的美。当儿童看到和感觉到自身美的时候,就进入了自我教育。可以说,美育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在审美实践中,引领儿童欣赏和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启迪儿童对美和高尚品格的思考,培养儿童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儿童成为心灵美、精神美、行为美的人。此外,还要创造美,通过美育让儿童在美的精神世界中寻求积极的生命能量,使内心世界达到自由,促进儿童内、外两个世界的发展,沉淀自我教育的力量。

(三)美育促进儿童道德教育

真正的思想是饱含激情的,而情感又是认识的萌芽。情感不只是情侣、亲人之间的爱恋,更有对人民、祖国、人类和所有生命的热爱,还有对宇宙及其规律的敬畏。教育家蔡元培说:“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美的对象,何以能陶养感情?因为它有两种特性:一是普遍;二是超脱。……既有普遍性以打破人我的成见,又有超脱性以透出利害的关系;所以當着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这种是完全不由于知识的计较,而由于感情的陶养,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美育。”[11]

美育使人易于接受道德教育。“进行道德教育,造就真正的人——就是在号召做一个美的人。一个人接受这种号召就会成为十分敏锐、易于接受教育的人,如果道德理想那些令人向往的东西,能够使他变成高尚的话。因为道德理想本身就是人的一种高尚的美。”[5]192-193美育能唤起人们对道德理想的情感,接受过美育的人能更好地理解德育,更认同德育的内容,因而更易于接受道德教育。

1. 美育保护儿童的同情心和易感性

美育的优势是调动人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和发现自我,通过这些丰富的心理活动,教育才能直达人的心灵。而一个人的童年时期情感的感受性更强,正是开展美育的最好时机。“情感,形象地讲,乃是高尚行为的肥沃土壤。哪里不注意细心、关切地去感知周围世界,哪里就会产生漠然无情的人。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在童年期形成。如果童年蹉跎,那么所荒废的就永远无法弥补。”[1]92因此,保护孩子的同情心和易感性,是美育促进德育的第一步。

在早期通过童话对儿童进行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育,也是能激发自我教育的道德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童话与美是分不开的,并有助于美感的培育,没有美感,就不能想象有高尚的心灵和对他人的不幸、悲伤和痛苦的真诚的同情心。”[10]188童话用儿童最容易理解的事情和语言,赞颂了美好的感情,带来了美的体验,让美好的情感放大、升华,并伴随儿童的发展,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2. 美育提升儿童的感受能力

审美立美的精神活动与感知、理解、情感、想象和发现自我紧密相连。通过美育,可以提升儿童的感受性,进而促进儿童对道德教育的感受性,有助于儿童理解道德,培养儿童美德。通过长期积累的审美经验可以提升儿童的感受能力,“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儿童阶段对美的感受性、敏感性很强,是进行美育、提升儿童感受性的关键阶段,也是美育促进当下和日后道德教育的重要契机。

四、结语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使儿童在情理交融的审美体验和创造中实现美学素养、道德品质、民族情怀、价值观念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马克思主义美学从人的类本质出发,指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审美活动是人的劳动实践过程,其根本动力是审美需要。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内在必然性和生命需要,最终追求的是在向真、向善、向美的统一中达至“自由王国”。美既包括符合自然客观规律性的“真”,也包括符合目的性的“善”。美育是让儿童在审美体验中感知并获得真、善、美的深层力量,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儿童心中。

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之一。正如蔡元培所言,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美育之“美”与立德之“德”的共同目标在于树人之“人”,通过美来解放思想、洗涤心灵、发现自我,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生命之美中汲取力量,实现“以美立德”和“以德润美”的双向统一,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美育能引领儿童形成正向的审美观念、树立深厚的文化自信、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儿童自我教育,让美德真正出自内心。

【参考文献】

[1] [苏]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毕涉芝,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 索雪瑞.美:人生价值的最高形态[J].理论与现代化,2004(02):69-72.

[3] 高尔泰.论美[M]//文艺报编辑部编.美学问题讨论集(第二集)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138.

[4]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5] [苏]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二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92-193.

[6] 李晓文.青少年发展研究与学校文化生态建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88.

[7] [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四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35.

[8] 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9.

[9] 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279.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0.

[11] 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J].教育参考,2016(10):7-9.

Aesthetic Education Makes Virtue Come out of the Inner Heart

RAN Nai-yan

(Beijing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Abstract: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needs to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an important carrier, is also one of the vital channel to cultivate people by virtue. Starting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s” and “virtu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lements of moral cognition and moral emotion contained in aesthetic education, discusses the rol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hildrens thinking development, self-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thus proves that aesthetic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ways to reach the target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Keywords: Aesthetic Education;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Mor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美育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