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背景下新时代校外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2022-05-30 19:04范琳玲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2年4期
关键词:校外教育五育融合五育

摘 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五育”融合的重点。校外劳动教育是对学校劳动教育的补充和拓展,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如何用劳动教育承载其他“四育”进行全方位的贯穿渗透,是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为开发基于“五育”融合背景下校外劳动教育资源(教育教学和科普活动等方面),探索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在劳动教育中的有效路径,上海市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依托布艺创新项目进行了有益尝试,并由此探索出新时代校外劳动教育的三种新形态:由单一学科到五育融合,由校方主导到多方协同,由传统课堂教学到线上线下教育深度融合。

关键词:劳动教育;校外教育;五育融合;布艺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502(2022)04-0056-07

作者简介:范琳玲,上海市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创新教育。

劳动教育在“五育”中占据重要位置。1950年,中央教育部发布的《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提出要“实行教育和生产相结合”的方针。自2019年起,推进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文件接连出台。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现实需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也对劳动教育做了明确和详细的说明,包含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途径关键环节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可见,劳动教育正在一步步向具体化、可操作化演变,劳动教育的载体也不断拓展,形成了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

一、新时代的校外劳动教育

(一)新时代校外劳动教育的内涵

校外劳动教育指学校劳动教育以外的劳动教育活动,是对学校劳动教育的补充和拓展,充分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采用实践学习、研学旅行等教学形式开展的劳动教育活动,发挥校外教育的特殊功能。《意见》指出,应“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1]。因此,开展丰富的校外劳动教育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方针。

(二)新时代校外劳动教育的特征

校外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学校劳动教育基本保持一致。《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1]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的重要特征。同时,新时代劳动教育遵循五项基本原则,即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和坚持因地制宜[1]。

(三)新时代校外劳动教育的困境

校外劳动教育与学校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建立。林克松等人的《走向跨界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认识与实践》一文中提到:“在学校实践中,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课程设置不连贯、不联动,实施方法不衔接、不兼容,缺乏整合效应。”[2] 尽管目前已有针对学校劳动教育的《意见》和《纲要》,但校外劳动教育仍存在以上问题,且校内和校外劳动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活动安排中无法做到有效衔接和联动。分析其主要成因,一方面,由于校外劳动教育资源匮乏,无法在学校劳动教育的基础上,有选择、有创造性地结合所在地区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围绕“五育”融合开发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校内外劳动教育作为独立运行的个体,无法打破校内外的各种壁垒,如“资源壁垒”“平台壁垒”等,无法整合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劳动教育基地、各类各级场馆的场域资源搭建“协同平台”,开展研学活动等社會实践活动,建立多方参与的校内外劳动教育联动体系。

二、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实践路径

基于新时代校外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如何用劳动教育承载其他“四育”进行全方位的贯穿渗透,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20世纪,杜威、陶行知等教育家认为,传统的学科逻辑不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他们主张以儿童生活为中心组织课程,以满足儿童当前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因此推断,将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域资源,实现劳动教育的日常化,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劳动教育资源是促进学生提升劳动素养的有效途径。

上海拥有悠久的纺织历史和丰富的纺织资源,布艺这种艺术形式又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学生能在积极的体验、创造和研究过程中发展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研究能力,增强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养成深度学习的习惯,逐步形成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化自信,是优质的劳动教育课程素材。

本研究依托布艺创新项目,该项目以布艺为载体,以“五育”融合为主要特征,采用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学习方式等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开展基于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科普活动,旨在探索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有效路径。

(一)“五育”融合,丰富劳动教育课程

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查阅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初中《劳动技术》全套课本发现,目前布艺课程涉及的笔袋、旅游包、中国结和布艺玩具制作等方面的内容,学习过程仅包含手绘设计、手工制作和迁移拓展三方面,缺少学科整合和科学探究,缺乏对劳动教育综合性、开放性特点的体现。基于课程整合的视角,本研究力求建立一套上下有序、内外衔接、面体结合的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例如,根据劳动教育特点的要求,研究设计了《蓝染布的现代演绎》STEAM课程(图1)。课程活动植根上海本土地域文化,从染色体验到染色研究再到文创设计,将历史、环境科学、化学、美术、劳动技术等学科结合起来,并涉及宣传、推广等内容。学生通过探究体验与创新实践,以研究者、设计者和推广者等多重身份发现问题,并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造性和跨学科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具体来说,课程活动以上海纺织的红色背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悟纺织工业带给上海城市发展的巨大变化,思考纺织业与苏州河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逐步养成对上海纺织文化的文化自信,即德育与劳育的结合;以中华传统的古法蓝染体验为基础,创设蓝染工厂产品质量问题的真实情境,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影响蓝染染色效果的因素,在项目学习、实验设计、实践操作中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即智育在劳育中的具体体现;秉承“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成”的理念,学生实地走访苏州河沿岸纺织行业,参观、考察上海纺织博物馆等,在身体力行中达到体育的效果;在自制蓝染布的过程中,学生进行创意设计与制作,即美育在劳育中的具体体现。

(二)多方联动探索有效实践路径

从校外劳动教育的内涵可见,校外劳动教育有别于学校劳动教育,它能够整合各方力量,开展形式丰富的教育活动。科普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也是实现“校内外联动”的有效途径。其理论基础是以杜威为代表的“做中学”理论和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科普活动重视实践活动中的教与学,并以认知建构理论框架为核心,从儿童的发展、经验和环境三者互动的角度解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建构自己独特的认知体系与能力体系。将劳动教育与科普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发挥劳动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促进儿童核心素养的发展。

基于《蓝染布的现代演绎》课程资源开展“神奇的纤维”科普活动,将学校课堂延伸到校外、课外,是对学校劳动教育的有效补充。《纲要》明确指出:“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的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体现时代要求;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创新创造。”[3]活动分为“‘神奇的纤维我体验”“‘神奇的纤维知多少”“宝山区青少年纤维艺术展览暨嘉年华活动”和“‘神奇的纤维我探秘”四个主题系列(图2),以体验活动激发兴趣,以科普讲座深入学习,以展览嘉年华共享阶段成果,以夏令营活动深化实践。“四位一体”的系列活动符合学生的学习路径和认知规律,利用校外场馆资源和专家资源,让学生了解纤维的悠久历史和艺术价值,思考传统技艺的现代化转型;深度普及纤维的现代科技知识和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加强其在校园文化中的渗透性和普适性,极大地丰富了校外劳动教育活动资源,使校外劳动教育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与学校劳动教育形成良好的协同育人格局。

以《探究影响蓝染效果因素——浓度》一课为例,将科普活动引入学校课后拓展,活动中创设“蓝染工厂丝巾染色不均”现实情境,布置项目任务。学生运用在学校所学的“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蓝染效果的因素,进行实验设计、染色实验,解决实际问题。这充分实现了跨学科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充分证明学习者自身建构知识并内化知识的过程,真正打破了常规学科界限,也实现了校内与校外知识体系和课程资源的联动。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学生亲身体验较为完整的劳动过程,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被充分激发。该课程注重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思维等更深层次的核心素养,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术,不断优化解决方案,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和劳动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效且重要的。由此可见,以布艺为载体的科普活动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有效路径。

(三)融合教学促进劳动教育变革

后疫情时代,传统校外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校外劳动教育的发展改革迫在眉睫。基于线上线下融合的劳动教育资源可以补充和丰富校外劳动教育的活动意义和价值。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让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线上),又学以致用(线下)。在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生活的乐趣,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本文以《当扎染遇上香包》一课为例,具体阐述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在布艺教学中的策略运用。值得一提的是,该课已在“学习强国”平台发表。

1.线上教学,细化教学目标

分析本课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将线下教学目标进行细化拆分,秉承“重知识,轻技能”的原则,通过课前线上学习掌握部分知识点,例如,知道香包的发展历史和意义,了解香包布料的相关科普知识及香料的药效功能。线上教学视频可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需求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2.线下教学,提升学习成效

线下教学不是对线上教学内容的重复,而是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深化、拓展与延伸。线下教学内容主要精选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课中可再次播放学习视频,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自主学习,这比单纯的教师课堂示范更有效。

可见,线上线下融合的劳动教育既发挥了传统课堂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迁移、强化课堂中教的优势,又充分重视和解决了学生“学什么”“如何学”“何处学”等问题 [4]。在课前,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做好预习,学生能够在课前初步了解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中,学生对所学知识已有一定认识,可以将師生间的角色进行反转,对学生存疑部分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讲解,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课后,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收获更优质的教学效果,真正做到个性化学习。

三、展望

新时代的校外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不可或缺的一环。以劳动教育承载“五育”,满足新时代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方式。当前,校外劳动教育呈现出三种未来教育新形态。

(一)由单一学科到“五育”融合

学校劳动教育存在传统单一学科学习不够“融合”的弊病,学生掌握的知识往往是“点状”或“分裂”的。校外劳动教育通过对学校劳动课程进行重塑,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实现对劳动教育全方位的贯穿渗透,构建较为全面的劳动教育知识体系。因地制宜地开发具有地域特征的劳动教育资源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等创新教育学习方式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需求不谋而合,积极探索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学习在劳动教育中的实践,最能体现对学生成长的综合影响和融合效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其具备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由校方主導到多方协同

学校劳动教育在综合性和开放性方面的局限日益显现,校外劳动教育可利用多方社会场馆和专家资源,构建校内和校外联动体系,强化综合实施,打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创新教育形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平台和资源支持,在相互作用、相互协同中构建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三)由传统课堂教学到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

开发基于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的劳动教育资源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催化了传统教育的数字化转型,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技术赋能已成为劳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实践突破口。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作为技术赋能的产物,也为后疫情时代校外劳动教育变革提供了解决思路。

新时代劳动教育面临着新的诉求和机遇。应坚持因地制宜,整合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尝试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创建劳动教育新样态,促进劳动教育向“五育”融合、融合教学等方向发展,以加强校外劳动教育与学校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丰富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方弟丽.中学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路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06):87-90.

[2] 林克松,熊晴.走向跨界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认识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02):57-63.

[3] 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教育科学论坛,2020(24):3-11.

[4] 郑春芳.混合式教学中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途径探析——以《宏观经济学》课程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3):52-54.

Practical Path for After-school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Five-sphere Integrated Education

——Taking the Fabric Art Innovation Education Project as an Example

FAN Lin-ling

(Youth Activity Center in Shanghais Baoshan District)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is the focus of the five-sphere integrated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While after-school labor education is a supplement and expansion of school labor education, and has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value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enhancing intelligence, strengthening physical fitness and nurturing beauty. How to use labor education to improve full development of the other “four-sphere education” is a question that needs educators attention and solution. Youth Activity Center in Shanghais Baoshan District has made a helpful attempt in this regard relying on the Fabric Art Innovation Project. Three new forms of after-school labor education have come out from the practice which features the changes from a single discipline to the integration of five-sphere education, from school leadership to multi-party collaboration, and from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to in-depth integr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educ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develop after-school labor education resources including teaching researches and popular science activities to fit the five-sphere integrated education, and explore effective paths for online and offline deep integration in labor education.

Keywords: Labor Education; After-school Education; Five-sphere Integrated Education; Fabric Art Innovation

猜你喜欢
校外教育五育融合五育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校外教育管理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校外教育中关于生命教育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