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策略探微

2022-05-30 10:48洪文韵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设计策略双减政策

洪文韵

摘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探究性的数学作业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提升数学作业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果,更好地通过数学作业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双减”政策;探究性作业;小学数学;设计策略

“双减”政策下学生学习时间的缩短意味着学生很难有时间来消化和吸收课堂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面对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课后作业的作用,通过合适的、适量的数学作业来让学生消化和吸收数学知识。

1    应用型作业,融合生活世界

数学知识跟实际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师可以将数学作业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通过应用类型的数学作业来引导学生消化和吸收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数学作业来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1.1搜集生活素材,体验知识趣味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跟实际生活素材相关的数学作业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趣味。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保持学习的专注力,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的时候,教师会发现学生对于混合运算的计算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单纯地重复大量的混合运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负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体会混合运算的乐趣。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收集生活中混合运算的案例,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如:有的学生会跟随父母去菜市场买菜,发现在菜市场中就存在着混合运算,妈妈买了1条4斤的鱼,1斤12.5元,还有5斤土豆、3斤西红柿,给了摊主100元,找零30元,其中土豆1元1斤,这个时候学生就会发现这就是一道混合运算题目,学生可以进行计算,就不会觉得混合运算乏味。通过这个例子学生体会到了混合运算的乐趣。

学生通过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数学作业还可以感受到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改变对数学枯燥、乏味的印象;同时也会有深入学习数学知识的冲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可以更好地投入数学学习中。

1.2渗入生活元素,感受知识价值

教师在数学课后作业中渗入一定的生活元素,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让他们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感觉,从而有更加充足的自信去学习数学;同时学生还会建立一定的实际思维,尝试把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体会到学生更加习惯于直接解决跟小数有关的计算问题,而对于小数存在的意义毫无兴趣,认为没有任何学习价值。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后作业中加入一些生活元素,如让学生尝试不使用小数来对生活中的一些情况进行转述等。像白菜的价钱为1.2元一斤,西红柿的价钱为3.6元一斤,小明身高1.8米等,这些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的情况,学生对这些情况进行描述就会发现不用小数来描述很费力。学生通过这样的描述体会到小数的便利,也体会到小数的知识价值。

数学课后作业所渗透的生活元素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不是那么“难以接触”。

1.3解决生活问题,强化知识应用

教师在看到学生尝试着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之后,可以尝试着让学生解决一些跟实际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样,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也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时候,教师会发现学生在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后,对于小数的运算呈现出一种轻视的状态,针对学生的这种态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放学后帮助家人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小数计算问题来改正这种态度。如家长可以带孩子去菜市场买菜,让孩子在不依赖计算器的情况下进行计算。家长会积极配合教师开展针对性的采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积极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还会主动解决更多的该类型问题。这样,不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强化了学生对于小数运算知识的实际应用,提升计算能力。

学生解决跟实际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和态度,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知识最终都是要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同时学生也会因此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

2    思维型作业,生成良好品质

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思维型的数学作业,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从吸收他人的看法转变到生成自身独特的理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1数形结合,发展抽象思维

数学知识中图形与数字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可以从这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建立图形与数字或数学符号的联系,并借此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从而培养数形结合思想。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时候,教师发现学生经常出现如下问题:在单纯数据计算的时候,学生不会或者没有意识去画出对应的图形,这就导致学生在解决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的问题时经常出现反应不过来的情况。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思考类型的数学作业,如让学生根据描述画出对应的图形,并在图上标上对应的数据。比如一个长方形长为5cm,宽为3cm,旁邊紧挨着一个边长跟这个长方形的长相等的正方形,让学生画出对应的图形并标出对应的数据。面对这种类型的题目,学生会主动思考,想象这个图形应该如何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抽象思维就会得到锻炼,学生也会形成崭新的、更加丰富的对于图形的认知。

数形结合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图形的理解,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图形和数学符号在数学中的含义,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图形转换思维,进一步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2.2科学推理,发展逻辑思维

思维型的数学作业还要求学生对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进行一定的科学推理,也就是从记忆数学公理和公式进阶到思考这些数学公理和公式是如何得到的。这样学生可以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公理和公式的内涵,还可以发展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时候,教师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死记硬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解决跟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关的数学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忘记面积公式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推理性的数学作业,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理过程,然后学生就会根据这个过程主动推理和构思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来源。这样学生在推理过程中逻辑思维就会得到充分发展。

数学公理或者公式暗含的科学推理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解密的乐趣,从中体会数学不仅是记忆的学科,而且更是一门需要思考的学科。这样学生的思考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也会主动思考一些数学知识,从中发现和获得更多学习数学的乐趣。

2.3自主建构,发展整体思维

教师还可以通过数学课后作业让学生把获取的数学知识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让学生自主构建一个数学知识网络,以此来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整体思维能力,从而转变学生看待数学的角度,从局部和整体同时去感知数学。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求解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导致学生经常没有具体的思路去求解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针对学生的这种状态,教师可以让学生构建一个跟多边形面积有关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从已知的规则多边形面积公式中获得求解不规则多邊形面积的方法。学生通过构建这个知识网络发现: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断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然后学生就会想到不规则多边形面积,是否也可以通过规则多边形的面积进行推导。这样,学生的整体思维就会得到充分发展,也会意识到数学知识是一个整体。

知识网络的构建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且富含逻辑性的,从而可以大力提升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整体思维;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更加积极地学习数学。

3    操作型作业,升华学科素养

教师还可以从实际操作出发,布置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数学作业,以此来让学生在实际动手中体会数学的魅力,从而升华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与认知,意识到数学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需要实际操作。

3.1游戏类作业,点燃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天性,也就是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共性——好奇心。在这一基础上设置游戏类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会充分地被点燃,更加积极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像在背诵文章一样记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这就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去学习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针对学生的这个状态,教师可以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跟游戏结合起来。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数青蛙的游戏:由两名或两名以上的同学来进行,具体为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等,然后以此类推,还可以结合拍手等具体动作,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就会有充分的动力在放学后展开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自行复习和巩固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

数学作业与游戏的结合更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保证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更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2合作类作业,渗透团队意识

教师还可以考虑一些合作类的数学作业,这类作业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使学生的思维和想法可以得到很好的交流和提升,同时还可以向学生渗透一定的团队意识,使其意识到多人合作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的时候,教师发现学生整数的混合运算都很不重视,这就导致学生在进行混合运算的时候经常出现各种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开展算“24点”的游戏,把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思考4个数字是否可以得到24,如何运算可以得到24这个数字,如3、3、7这三个数字如何进行计算。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再进行合作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就会得到发展,然后会在交流中得到:7×3+3就可以得到24,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学生也会生成一定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在生活和学习中尝试与他人合作。

3.3综合类作业,引导发散迁移

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综合类的数学游戏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和迁移,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理解的深度,帮助学生重新建立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更好地学习数学。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对于多边形面积的求解仍然不熟练,经常会出现构建错误的现象。那么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七巧板拼接出不同的多边形,然后再用剩余的七巧板对其进行补齐,将其补成熟悉的图形,看看谁补的图形用的七巧板最少。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具体含义,学生对于不规则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也会更加得心应手,更发散了自身的数学思维。

综合类型的数学作业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让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整体思维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从而更加高效地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下,教师要学会利用课后作业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是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可以在欢快的氛围中完成自己的数学作业。

参考文献:

[1]黄海燕.提升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提问有效性的探讨[J]. 基础教育研究,2020(18):46-47.

[2]陈根基.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2):45.

猜你喜欢
设计策略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