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一年级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2022-05-30 22:11张宇牟文超刘佳磊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一年级积极心理学学习习惯

张宇 牟文超 刘佳磊

【摘 要】小学一年级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为帮助一年级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章立足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了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层次和特点,并从家校合作培養、榜样示范、巧用表扬、先夸后批、健全评价机制五个方面对如何培养一年级小学生学习习惯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家长和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一年级;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441;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24-0197-03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习惯的培养。”英国教育学家洛克也曾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成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习惯,是通过内化形成的行为方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创新、自信等品质能够在良好习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育发展敏感期,即关键期。认真听课、整理书包、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意识。小学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帮助一年级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尽快适应小学生活,为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于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总是事倍功半,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社会环境的影响,并不只是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要发掘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一年级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一年级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层次

学生的习惯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不自觉行为,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如写字的姿势、整理书包、预习、复习等。外部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学校和家庭,需要教师和家长的讲解、示范、训练、再讲解。第二层次是较自觉的行为,它不需要外部的监督,但还是需要自身意志力的控制,克服困难,然后做出正确的行为,如画一幅画,或者完成一个单元的练习题等,这需要小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力和韧性。最高层次是自觉性行为,是一种高级的心理状态,它既不需要外部的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来控制,而是一种定型的行为,即平时所说的习惯成自然,这也使学生最终形成良好的性格,即“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是不自觉学习习惯和小部分的较自觉学习习惯,这一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1]。

二、一年级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及培养中的角色

培养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明确学生、教师、家庭的责任关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重要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家长是支持者和协助者。

(一)学生是主体

习惯的养成往往不是靠教师或者家长讲授,而是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训练,从而内化为自身的习惯特点。

(二)教师是管理者和教育者

基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一年级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在教师的管理下完成。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计划、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时间,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讲解示范。如怎样进行正确的书写:第一步,要挺胸坐正;第二步,与桌子要有一定的距离;第三步,握笔的姿势要正确;第四步,眼睛和本子的距离不要太近。

(三)家长是支持者和协助者

家长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及教师制定策略的支持者及协助者。家长要协助教师进行管理,一方面,监督孩子以在学校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行课后的学习,确保学习习惯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心理抚慰和积极的引导,对刚进入一年级的孩子存在的困惑进行解答,避免孩子误会教师的行为,从认知层面引导孩子明白每个教师都是关心和爱护学生的。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希望得到发言的机会,但是教师却没有让他(她)发言,时间一长,学生就干脆不举手发言了,学习的积极性大幅降低。这时,家长就需要和孩子谈心,告诉孩子教师不可能每次都请所有学生回答问题,不要误认为教师不喜欢自己。此外,家长还要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轻松的学习氛围,保证孩子愉快、轻松地学习。

三、一年级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

(一)反复性

我们通常把良好的习惯看成是重要的“刺激—反应”联结。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练习律认为,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那么,对于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只有不断地重复、练习和使用,反应联结才能被巩固,联结才会更强,最终成为自觉性行为。有学者研究得出,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大约需要20天的集中训练,并在后期不断重复。只有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够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

(二)渐进性

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来说,一个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不会到会再到内化成自觉行为,需要经过刺激(学习内容)出现、反应、重复(刺激出现、反应)、巩固、内化的过程。

(三)可变性

小学之前形成的不良习惯,或者在进入小学以后刚开始形成的不良习惯,若家长和教师没有纠正过来,在一年级这一关键期,这些不良习惯还能被改掉,学生还能够重新形成良好的习惯[2]。如学生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吸引而私自离开座位,这个习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教师的引导可以慢慢被改掉。所以说,不良的习惯不是一定不能转变,习惯具有可变性。

(四)转换性

在一定的时期,会出现好习惯和坏习惯相互对抗的状态。这就告诉我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不良的学习习惯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博弈。所以,在这个时候,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及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让学生从主观上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使得自己受益匪浅。

四、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一年级小学生习惯养成的策略

(一)确定“靶子习惯”,家校联合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确定哪些是需要关注的习惯,这被称为“靶子习惯”[3]。学习习惯分为三种,一是已经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习习惯已经是学生的自觉性行为,教师不需要再投入精力和时间进行管理,只需要考虑在学习环境中怎样让学生保持这些习惯;二是未形成的学习习惯,这需要教师在学生入校以后担起责任,通过系统规划和具体落实培养学生欠缺的习惯,这是“靶子习惯”之一;三是已经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这时教师需要进行系统的观察与调查,与家长沟通,确定这些行为是否为“靶子坏习惯”。需要注意的是,不良学习习惯是否在学校和家庭中具有一致性,以及不良学习习惯是不是每门课程都是一样的行为表现。教师要充分利用家校合作的方式,借助家长的力量,共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推送一些相关文章或者积极心理学内容,帮助家长在生活中积极引导孩子,同时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形成责任意识,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形成良好的人格特点,养成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二)榜样示范,树立良好的形象

从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来看,一年级小学生的行为存在明显的模仿性。对学生能产生影响的周边环境、事件、人物,都应该引起家长和教师的注意。首先,教师的榜样示范。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具有影响力的,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的习惯对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如某一年级教师谈到,在一节自习课时请一位同学担任教师角色布置作业,一位同学管理上课纪律,一位同学对上节课的作业进行发放和点评,结果是每位“小老师”都是自己的缩影,课堂语言是自己常说的,手势动作是自己常做的,批评不认真的同学时的语言和内容也与自己一模一样。其次,班级学生的朋辈示范。教师可以在班级设立各种班委干部,将学生的优点展示出来,可以是做得特别好的学生,将其作为其他学生的学习榜样;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如有的学生管不住自己,习惯不好,也可以请他担任班委干部,用其他学生的力量约束他,帮助他形成良好的习惯,对新生来说这也是个好办法。最后,家长的榜样示范。在家庭中,家长的习惯也会影响孩子的习惯养成,如家长阅读时的坐姿、阅读的动作都会被孩子所模仿。

(三)巧用表扬,增强孩子的主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低年级的应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表扬、肯定、鼓励。教师肯定以及表扬的优秀学生,就是其他学生学习的标杆。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能增强学生的主观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强化行为,能让学生更加愿意做出良好的行为[4]。需要注意的是,表扬学生需要针对具体的行为,使学生在该次表扬中认识到教师为什么表扬自己,再次增加学生的体验,帮助学生慢慢内化到认知层面。如有个学生有一天获得了教师的夸奖,教师说他进步非常大,学生很开心。但是当问到学生是否知道自己哪些方面进步大的时候,学生就不知道了。这样的表扬效果就不是特别好,如果只是简单地表扬了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表扬的真正目的就被淡化了。因此要巧用表扬方式,增强学生的主观体验。如此反复,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内化成学生的自觉性行为。

(四)先夸后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的学习习惯具有转换性,在一个时期内,好的学习习惯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并存。但是教师往往更关注不良习惯,只要学生出现不良学习习惯,就会立刻批评,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教师和家长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如果直接批评学生甚至惩罚学生,会让学生自责与内疚。性格外向的学生有时会反驳几句,诉说自己的原因;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就会闷在心里,长此以往,学生情绪低落,甚至会产生恐惧、厌学的情绪。积极心理学倡导关注学生的积极面,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自己帮助自己。那么,教师和家长要学会从一件事情中看到学生值得肯定的地方,并表扬他们,然后再分析不好的行为点在哪儿,促使其进步。如某位教师的孩子总是写错字,所以这位教师就一直盯着孩子写错的字,反复提醒、反复批评,结果孩子很抑郁,错字也越来越多,这位教师自己也很烦躁。但是后来这位教师换了方法,他注意到孩子的观察力很强,于是先让孩子做需要仔细观察的题目,要求孩子仔细考虑后才能下笔写,结果孩子很配合,很愉快地接受了,好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再如,当一个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转过身和同学讲话,为了不影响课堂,很多教师会点出他的名字,然后下课找该学生谈话。一般教师都会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不好的行为,会影响其他同学等。但是如果换一种方式呢?首先肯定学生在之前认真听课、坐姿端正、积极思考的好习惯,然后再指出其不对的地方,表示教师相信他整堂课都能做到认真听讲。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充满了信心,下一次肯定会做得更好[5]。

(五)建立评价档案,健全评价机制,共同进步

良好的评价对学生有着积极的作用。评价包括自评与他评,自评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他评包括三方面,即同学之间的评价、教师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家长对自己的评价。积极心理学要求教师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对学生以肯定、表扬为主。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及时予以鼓励和肯定,在班级营造一个积极、乐观、友爱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评价和鼓励中固化良好的习惯,同时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另外,每学期末可针对学习习惯再进行学生自评、家长评价以及教师评价,并结合学生之间的评价形成最终的评价结果。参照最近的评价结果,教师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做得好的地方,让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成长,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积极心理学强调使用肯定、表扬的方法教育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帮助他们内化为自身的自觉习惯,让他们总能看到人、环境、事物中积极的一面,成为乐观的、独立的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格特质,为学生未来的良好发展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姜艳.自组织能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1).

[2]施玉兰.浅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J].农村研究,2008(18).

[3]刘锌.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行动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4]唐小清.小学新生行为习惯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J].新智慧,2018(23).

[5]李厚仪.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途径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4).

【作者简介】

张宇(1987~),女,四川眉山人,硕士,成都大学发展规划处,讲师。

牟文超(1985~),女,四川成都人,本科,成都市胜西小学,中级教师。

刘佳磊(1984~),男,山东昌邑人,硕士,成都大學发展规划处,讲师。

猜你喜欢
一年级积极心理学学习习惯
一年级数量关系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
原创校园纪实节目《一年级·大学季》特色分析及发展趋势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应对方案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