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外摄影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

2022-05-30 22:21陈雪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化记忆传统建筑传统文化教育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青少年建立文化记忆、传承文化记忆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校外摄影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必要性。文化记忆理论认为建筑物和图像都是文化记忆的媒介,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是实现文化记忆建构的承担者。从文化记忆理论出发,以传统建筑的美学特点为切入点,将传统建筑作为校外摄影教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形式。校外摄影教学中,以传统建筑为载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值得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文化记忆;传统建筑;图像媒介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8502(2022)04-0096-13

作者简介:陈雪,北京市少年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校外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及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有关传统文化精神的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青少年建立文化自信、坚守民族精神有重要意义。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增强学生国家认同、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学生文化自信、传承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是树立学生人生观、规范社会道德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中国梦、完成民族复兴的有效途径。依据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導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本研究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指以本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为基础,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价值观教育和品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提升学生道德规范、价值取向、政治素养的教育活动。本研究论及的“传统文化教育”一词,等同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在校外摄影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传统文化教育是校外摄影教学的重要内容

《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之一,是“要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1] 。

关于校外教育的概念,存在几种认知和理解。广义的校外教育是指在学校以外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的教育活动。狭义的校外教育是指,由少年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进行的教育活动。本研究提及的“校外教育”指狭义的校外教育。校外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根据《纲要》要求,校外教育也有责任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加强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职责定位,校外教育有大量、固定、连续的时间,在学校时间和空间以外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设计系统、连贯、深入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并具备切实可行的客观条件保障活动实施。校外教育不仅具备开展相应传统文化教育的时间和场地,也拥有专业类别更为丰富的师资优势,为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开展本专业、跨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奠定了客观基础。同时,校外教育的教学形式相对更灵活、更自由,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可预测因素等作出及时、有效的教学调整,以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不管是从国家政策指引方面,还是从校外教育自身职能优势方面看,传统文化教育都是校外教育的热点和重点内容。校外摄影教学作为校外教育的一部分,应遵循校外教育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因此,传统文化教育也是校外摄影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校外摄影教学为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赋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影像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信息交流形式。相较文字信息交流,影像交流更直观、更形象、更便捷,不易受文字识别量的限制,便于信息在不同群体间交流互换。同时,互联网及社交方式的改变,也让影像借助更多自媒体、融媒体、新媒体、电子读物、交互网络等媒介得以广泛传播。

校外摄影教学的专业特点恰恰符合时代发展和信息交流需求。校外摄影教学能够利用专业优势为新时代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媒介优势。以往,传统文化教育较为单一地依赖讲授法与文字纸媒的学习渠道。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更多停留在抽象理解上。新时代的学生处于互联网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环境有了很大改变,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学习方式,他们需要更多样、更符合时代特点的学习渠道。同时,新时代与产生传统文化的年代之间有一定的时间距离,一些抽象的传统文化内涵不易被学生理解。校外摄影教学可以借助新媒体影像化的专业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脚手架,包括教学内容、驱动任务、成果展示、信息传播等支持,让学生在校外摄影学习中感受、理解、认同传统文化,在校外摄影学习中延续、补充、加深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连续的全过程,不局限于某一时刻或某一学科,任何有利于学生、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都可采用。校外摄影教学能够让学生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将传统文化科技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利用摄影的即时性、再现性、媒介性、传播性,将传统文化影像社交化。如果学生能够用所学摄影专业知识制作全景故宫VR,比单纯通过学习课文《故宫博物院》理解传统文化更真实、更多元;比单纯通过学习课文《故宫博物院》传播传统文化更主动、更广泛。从时代特点和学科优势看,在校外摄影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必要性。

二、传统建筑是校外摄影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载体

(一)从文化记忆的理论角度看传统建筑载体的可行性

文化记忆具有强化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功能。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国家认同感,促使学生凝聚力量,共同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此外,文化记忆还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文化记忆也会被遗忘,但文化记忆可以借助文字、节日、仪式、图像、建筑物等社会可以提供的一切媒介进行全部知识概念的传承。可将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事物影像化,用图片留存历史记忆;或将传统文化记忆固化在传统建筑物中,用客观物质形式体现传统文化记忆的民族、时代特征。阿斯曼夫妇文化记忆理论中的“媒介”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一切存储记忆信息的、具体可感知的存在形式,例如建筑物,这类媒介的主要职能是信息承载,是历史记忆的客观存在形式;二是主动实施传播行为的传播媒介,例如文字、图像,这类媒介的传播行为是有意识的社会行为。阿斯曼指出,“媒介作为物质的支撑对文化记忆起到基本的扶持作用” [2]12,“每种媒介都会打开一个通向文化记忆的特有的通道”[2]13。

根据文化记忆理论对媒介的认识,建筑物能作为文化记忆的具体可感的载体进行文化传承;传统建筑塑造和体现了传统文化,能作为传统文化的客观历史载体进行文化记忆构建。传统建筑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校外摄影教学将传统建筑作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就是依据摄影专业特点将传统建筑所构建的文化记忆有意识地进行社会传播。通过接受教育,学生建立起对本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将本民族、国家的文化传承下去,从而保持民族、国家的独立性和延续性。

(二)从传统建筑自身看其载体的可行性

传统建筑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结合体,也是多种文化形态的融合体。在传统建筑中,学生容易找到不同传统文化思想在同一建筑物中的具体物质表现形态,这有利于校外摄影教学以一个具体实物为教学对象,并由此展开辐射状的、相互关联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通过不同的实物拍摄对象理解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整体性。

人们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能看到很多传统的文化思想和文化形态。传统建筑从选址、布局开始,就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而生和应势而建,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天人合一”;传统建筑注重虚实结合、曲直互通、空间错落的手法,让人走在建筑中时感觉到中国画式的意境美,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体现。传统建筑还注重体现宗法礼仪制度。无论是皇帝还是百姓,古人对祖先有着天然的崇拜和尊重。故宫就是按照“左祖右社”的宗法制度进行建筑布局的。每年立春时节,皇帝会在午门前举行进春仪式。中国传统建筑不仅适合居住和使用,给人带来美感,还具有礼仪功能。此外,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中的匾额、楹联、彩绘、屏风等组成部分也自然而然地体现了传统诗词文化、书法文化、传统绘画艺术等的流派风格和美学思想。从传统文化形态看,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正是传统建筑承载和体现了不同传统文化形态和内涵,所以,传统建筑可以作为校外摄影教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材料。

(三)从美育基础看传统建筑载体的可行性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3],提出要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以艺术、自然、社会生活为载体,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观,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包含很多傳统艺术,这些传统艺术中又蕴含大量传统美学思想。各种形式的艺术美教育对学生多角度认识和传承传统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从传统艺术形态看,传统建筑是传统艺术的一种形态。借助传统建筑中蕴含的传统美学思想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达到促进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美、进而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从艺术范畴看,建筑与摄影同属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从美学范畴看,建筑艺术中的建筑美学领域与摄影艺术中的摄影美学领域同属美学范畴。建筑与摄影具有艺术美的相通性。校外摄影教学可以从摄影与传统建筑共有的审美认同入手,以摄影审美规则寻找、拍摄、欣赏、传播传统建筑美感,并从拍摄过程和画面呈现中感受、认同、传承、弘扬传统建筑背后蕴含的中华美学精神和传统文化精神。

摄影构图又称摄影布局或摄影章法,是利用摄影构图美学规则安排画面景物位置的方式,达到使画面呈现出视觉效果美感的目的。经典的摄影构图方式有对称式构图、对角线构图、三角形构图、框架式构图、汇聚式构图、九宫格式构图。从视觉造型艺术的美学范畴说,建筑美学也遵循这样的审美范式。特别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具特点的对称式布局、框架式布局和摄影美学中经典的构图方式相同,说明摄影与中国传统建筑有相同的审美认同。因此,利用建筑美学与摄影美学的共同点进行传统审美教育,是在校外摄影中以传统建筑为载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美育基础。

三、将传统建筑作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载体的现状

(一)理论研究现状

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建筑物媒介认识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主要是对利用博物馆、纪念碑等媒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例如,赵晓霞在《文化记忆视角下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与策略》中提出,可以利用博物馆资源作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实践场所之一。赵晓霞认为,博物馆教育的形态是宽泛的,包括历史博物馆、科技馆、红色革命纪念馆等[4]。邱昆树在《形塑“文化记忆”:当代教育的文化使命》中提出,可以参观纪念碑(馆、像、堂)、烈士陵园、博物馆等作为形塑文化记忆的方式[5] 。这类研究主要以建筑物媒介中的博物馆作为研究对象。虽然有的博物馆自身就是传统建筑,例如故宫博物院、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等,但这些研究中并没有明确提及“传统建筑”一词,而且这些研究中的博物馆范畴不完全等同本研究中所说的“传统建筑”。本文中的“传统建筑”主要是指宫殿、坛庙、寺观、佛塔、传统民居和园林建筑等。

(二)教学实践现状

目前,以传统建筑为载体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集中在参观传统建筑、讲解传统建筑的相关历史、观看展品等方面。这种教育方式主要以传统建筑为教育主体,向学生单向输出有关传统建筑各方面的海量信息,而不是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让学生个体与传统建筑发生关联,增加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主导性,从而开展系统性、连续性、针对性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在当前这种教育方式中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往往随着参观的结束而结束。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实际参与感、互动感、获得感并不高,没有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真正目的和价值。

总体而言,在校外摄影教学中,基于文化记忆理论,以建筑物媒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暂时空缺。同时,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和研究,在校外摄影教学中,这类以建筑物为媒介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尚处于潜意识的萌芽、自发状态。教学实践更多是以建筑摄影为出发点的专业技能训练,缺少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的文化反思和系统实践。

四、研究假设

根据以传统建筑作为传统文化教育载体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现状,本研究以文化记忆理论为基础,从实践层面验证传统建筑能否作为校外摄影教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并依据研究结果探讨在校外摄影教学中,传统建筑与摄影图像之间的关系及通过传统建筑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式。由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传统建筑是存储传统文化信息的一种物质媒介,承载了文化记忆。在校外摄影教学中,通过拍摄传统建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假设2:图像作为一种文化记忆的传播媒介,具有有意识的社会传播性。在校外摄影教学中,亲自动手拍摄传统建筑有助于学生主动传承传统文化。

假设3:传统建筑美学与摄影美学具有共同的基础。传统建筑的美学特点是传统建筑作为校外摄影教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载体的有效切入点。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为验证研究假设是否成立,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的混合研究法,选取北京市少年宫摄影班学员作为参与研究的活动对象。北京市少年宫摄影班有初级班2个,为校内2~3年级,每班14人,专业学习年限为1学期;中级班2个,分别为校内4~5年级、校内6~7年级,每班16人,专业学习年限分别为3学期、5学期;高级班1个,为校内8~10年级,每班10人,专业学习年限为5学期以上。由于摄影初级班学员年龄较小,自主表达和认知能力较弱,不能准确完成本研究的问卷和访谈问题,且高级班学员人数较少,本研究选择2个中级班的32名学员为活动参与对象。故宫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适合作为研究对象的拍摄素材。

(二)研究步骤

1.数据收集阶段

(1)通过在故宫现场谈话的方式,收集学生对传统建筑美学的认知情况。

a.请说出传统建筑美学的特点有哪些。

b.这些特点体现了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思想。

(2)4人一组,请在40分钟内,用所学的构图法则,从摄影构图的角度出发,拍摄你认为故宫前庭区域内具有传统建筑美学特点的影像。拍摄完成后,前往集合地点。20分钟内,经过小组讨论,选派1名代表及3幅优秀小组作品,向大家阐述作品用了什么样的摄影构图法则,体现了什么样的传统建筑美学特点及传统文化思想。组内讨论过程中,可借助网络自学、教师辅导的方式获得学习支持。

(3)学生分组进行摄影作品的现场展示。

在以上3个现场活动阶段,教师全程采用观察的方法,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现场对传统建筑的感知力、摄影实践能力及教学效果的表现能力。

(4)课后,教师利用腾讯教育平台的作品墙展示功能,请学生自愿把现场拍摄作品上传至“故宫里的中国美”作品墙区域。学生可通过助力、评论、分享等软件功能传播作品墙里的摄影作品。

(5)请每位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完成问卷调查。

(6)按照定額抽样(2∶1)的方法,从摄影中级班校内6~7年级、校内4~5年级的32名学生中抽取9名学生进行40分钟内的焦点小组访谈。

访谈提纲:a.你认为学习传统文化的难点是什么?b.你认为在摄影教学中,以传统建筑为载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否帮你解决了部分学习传统文化的难点?c.你会主动分享自己拍摄的传统建筑图片的原因是什么?d.你是否喜欢用这种教学方式学习传统文化?为什么?

2.数据分析阶段

(1)整理《跟我一起拍中轴之故宫》教学活动问卷反馈数据,形成统计图。分析假设1和假设2。

(2)整理现场拍摄前学生对“传统建筑美学认识情况”的谈话资料,以及现场拍摄后小组代表结合本组拍摄作品阐述传统建筑美学特点的回答。将两者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假设3。

六、研究结果

(一)在校外摄影教学中拍摄传统建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从《跟我一起拍中轴之故宫》教学活动问卷2、3、4题的反馈数据可以看到,100%的学生完全同意“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87.5%的学生完全同意、12.5%的学生同意“传统建筑可以帮助自己理解一些抽象的文化概念”;81.25%的学生完全同意、18.75%的学生同意“亲自动手拍摄传统建筑,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知识”。说明研究假设1成立。

抽象是从多个事物中将共性的、本质的内容抽取出来。抽象来自现实,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事物的共同特征、相同规律的归纳、总结。既然抽象来自现实,我们在认识抽象时,还可以还原现实,从现实中提取抽象的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传统建筑就是现实生活中关于传统文化抽象概念的原型。抽象的学习方法是找到现实中相对应的原型,在实践中反复观察、体验、感受原型。本研究中的学生处于校内4~7年级,以小学段的学生为主。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更喜欢,也更易接受从直观到抽象、从具体到概括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传统建筑体验环境,有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实践不仅是这个年龄段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方式,也是摄影最大的专业特点。学生在动手拍摄传统建筑的过程中,为达到照片的视觉美感,需要了解更多传统建筑蕴含的美学思想和文化精神,以此找到适合的拍摄切入点、拍摄角度、拍摄手法等。由于每个人对美的认识有所不同,表现美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不同学生会根据各自不同的认知,主动寻找传统建筑美学背后不同的传统文化思想,作为拍摄内容。在实践中的自我行动目标法比灌输法更能促进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而正是因为传统建筑承载了不同形态的传统文化,学生才能从传统建筑中找到符合自己认识的、不同文化思想的艺术美表现形式。

(二)在校外摄影教学中拍摄传统建筑有助于学生主动传承传统文化

从《跟我一起拍中轴之故宫》教学活动问卷5、6、7题的反馈数据可以看到,75%的学生完全同意、25%的学生同意“有关传统建筑的照片能帮助人们理解传统文化”;100%的学生完全同意“传播有关传统建筑的图片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87.5%的学生完全同意、12.5%的学生同意“主动传播自己拍摄的传统建筑图片”。说明研究假设2成立。

文化记忆理论指出,文化记忆的功能之一是文化传承。能够进行文化传承的媒介除建筑物外还有图像。图像可以将有关的传统文化记忆留存下来,并借助图像自身传播的媒介优势,让文化记忆流传,达到文化传承的效果。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这种观点表示认同。在焦点小组访谈中,学生也谈到自己愿意主动传播传统建筑图片的原因在于,有关传统建筑的图片也是一种传统文化体现。传统建筑体现的传统文化形态有很多,根据自己意愿选择的拍摄点相对也很多。以自己对传统文化理解的视角和感兴趣的角度,亲自参与完成摄影作品,使学生在传播时有更强烈的主动性。这说明,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更在于让学生主动传承传统文化。只有通过传承,传统文化才能在代际中留存,才能与时俱进。传统建筑图片为学生传播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另一种更便捷、可移动的物质媒介。另外,正因为传统建筑承载着不同的传统文化形态,传统建筑图片才能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物质媒介。

(三)传统建筑的美学特点是校外摄影教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切入点

现场拍摄前,从学生對“传统建筑美学认识情况”的谈话资料中得出,约9.4%的学生认为自己“简单了解一些传统建筑美学知识,但不确定自己说得是否正确”,其余学生表示自己“不了解传统建筑美学知识”。表示自己简单了解一些传统建筑美学知识的学生均为校内6~7年级学生,并表示自己对传统建筑美学认识的知识来源主要是书本的文字介绍。现场拍摄后,小组代表及其他学生能结合展示的建筑摄影作品,从美学角度出发,至少正确说出一个传统建筑美学特点及其代表的传统文化思想,并依据摄影作品内容支持自己的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研究假设3成立。

摄影美学和建筑美学同属美学范畴,二者有共同的美学基础。摄影构图是摄影美学中的一个具体分支。摄影构图与建筑美学中的结构布局相通,都是运用位置经营的法则达到视觉美感的效果。其中,摄影构图的某些法则与建筑美学中的结构布局法则一致,这为校外摄影教学以传统建筑为载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专业基础和美学基础。学生运用学过的摄影构图法则拍摄符合审美规律的传统建筑,更易促使学生理解传统建筑的美学规律,从而降低学生理解传统建筑美学背后代表的传统文化思想的难度。

根据对焦点小组访谈的视频资料进行开放编码发现,学生认为学习传统文化难点的编码主要是“抽象”“散乱”“复杂难懂”“死记硬背”。所有访谈对象都认为,在摄影教学中借助传统建筑载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能帮助自己解决部分学习传统文化的难点;所有学生提到,愿意分享自己拍摄的传统建筑图片的原因在于是自己动手实践的结果;所有学生表示,喜欢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习传统文化。这与《跟我一起拍中轴之故宫》教学活动问卷第8题的调查结果一致。(问卷第8题的反馈中,93.75%的学生完全同意、6.25%的学生同意“喜欢摄影教学中,用拍摄传统建筑的方式,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喜欢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编码主要是“形象”“真实”“不枯燥”“容易理解”“拍摄素材多”“相互串联”。设置焦点小组访谈的目的是完善研究方法的信度。在获取定量数据外,还能获得定性数据,让学生有机会用口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由上述内容得出,以拍摄传统建筑的美学特点为切入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主动传承传统文化。所以,从实践层面看,传统建筑可以作为校外摄影教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

七、研究讨论

(一)文化记忆视角下的建筑物媒介与图像媒介

通过文化记忆理论可以知道,建筑物、图像都是文化记忆的媒介。按照阿斯曼夫妇对媒介的表述,建筑物属于存储信息类媒介,图像属于传播记忆类媒介,但二者都有社会性和文化性。从记忆形式上说,建筑物属于存储记忆形式[6],是历史遗物,分布于各种历史遗迹所在之处。这些历史遗物携带着历史记忆信息,本身就是历史的讲述者,甚至历史遗物的存在就是历史信息。它们的记忆只有在解读时才能被作为媒介看待;反之,则被看作一般物质的存在。传统建筑作为存储信息类媒介,承载了一个民族、区域、集体的历史文化信息。这种可知、可感、可观的物质形式媒介为青少年认识文化记忆提供了实际、易行、有效的载体。学生在拍摄传统建筑物媒介时,通过教师解读、设计教学任务,寻找、了解历史的存在,并通过这种媒介找到明确核心指向的物的形式,传统建筑才有作为文化记忆媒介的价值。例如,故宫是物质形式,它的指向是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仪制度。

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认识传统文化,还在于引导学生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相较建筑物媒介,图像作为传播记忆类媒介有着天然的传播优势。但图像对于传统文化记忆的传播有赖于传统建筑的信息存储,我们很难说一张现代建筑图片是对传统文化记忆的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图像作为传播记忆类的媒介也发生了变化。互联网在让全球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也让传播关系变成全球化的媒介关系。互联网加速了数字图像媒介传播的速度,扩大了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让文化记忆以更快、更广的方式得到全民参与。学生拍摄的传统建筑照片能立即借助互联网分享到社交平台,处于互联网终端的各个群体可以同步接收,终端的群体还可以再进行转发,甚至图片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中可以被无限次地循环转发。这让传统文化教育的受众面、持续时间、教育频率、记忆方式产生了变化。此外,图像媒介自身的范畴也有所不同。数字化、影音、直播、虚拟影像的出现,扩充了原本纸质图像媒介的范围。数字化视听图像媒介也改变了记忆活动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自己固定的学生群体中,还可以利用直播平台进行远程同步授课。教师在户外带领学生拍摄传统建筑,异地线上学生在直播平台观看实践活动。线上学生可以在直播过程中展示自己前期找到的有关传统建筑的音频和视频资料,户外学生直播真实的实景环境,两部分学生相互对照和交流。线上学生还可以在线点评户外学生拍摄的建筑照片,利用直播平台交流对传统建筑、照片和传统文化的感受。这让传统文化教育打破原有班级格局、地域限制、教学平台,借助媒介新优势发挥教育功效。新的媒介传播环境在带来益处的同时,让教育者们产生了思考:在新时代,媒介担负着成为正确的传统文化记忆塑造者的义务。

(二)在校外摄影教学中以传统建筑为载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

这里讨论的在校外摄影教学中以传统建筑为载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是基于前文提到的以传统建筑的美学特点为切入点的观点。

1.根据学生特点,分层进行教学设计

校外教育小班、灵活的教学特点,决定其更关注学生个体教育的需求。在校外摄影教学中,可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思维方式、学习特征、专业水平,分层设置教学计划。摄影初级班以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初步感受为目的,适合以直观观察、直接体验和初级单项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的实践活动。教师需向学生传达简单、直接、明确的任务指令,并辅以相关生动性的学习资料支架,如影视资料、模型、绘本等。

中级班低龄段的学生相较初级班学生,无论是心理成熟度还是专业技能水平,简单、直接、具体的单个教学任务设计都不再适合。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多个单项专业技能,拍摄具有传统建筑文化总体特征的实践活动更适合中级班低龄段的学生。他们可以综合运用色彩、光线、构图、相机操作技巧等专业知识,拍摄传统建筑的结构特征、色彩构成特征、环境关系特征等。这一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更多体现在外部观察后的整体感觉,是为下一阶段的中级班高龄段学习做准备。

中级班高龄段的学生完成了综合运用各个单项专业技能训练的阶段,适合围绕一个主题表现自己观察视角的实践活动。因为传统建筑包含很多其他形态的文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点,选择不同的文化视角切入。主题式的实践活动,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否则很难找到自己的拍摄视角。另外,这个阶段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培育导向开始从感受转向更深一步的自我理解。

摄影高级班的学生具备一定水准的专业技能知识、传统文化知识和个人理解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需求是将专业拍摄能力向解决生活问题能力转換,传统文化培育方向从理解向践行转换。学生可以利用摄影技能进行有关传统建筑整体介绍的影像书制作、电子导览图制作、建筑VR场景制作等。摄影高级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实是在更理性、更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同时,此阶段的学生也是在认识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借助数字化影像媒介传承传统文化。

2.借助文化衍生品,丰富教学素材来源

在校外摄影教学中,以传统建筑为载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素材来源不应只局限于传统建筑自身,还可取材于传统建筑的文化衍生品。教师可根据少年儿童的认知方式和学习习惯,结合传统建筑的文化衍生品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目前,不少传统建筑场馆着力开发了很多文化衍生品。这些文化衍生品主要是围绕传统建筑开发的书籍、影音、文创产品、App、数字建筑馆等。虽然文化衍生品不是真正的传统建筑实物,但其基于传统建筑实物特点产生,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建筑形象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可以用作在校外摄影教学中的辅助素材来源。从学生角度说,其处于文化衍生品的时代,有趣的文化衍生品会促进学生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学习。实际上,传统建筑文化衍生品的亲民性、趣味性、普及性已在民众中掀起一股传统文化热,尤其是故宫博物院的文化衍生品最具代表性。这里以故宫博物院为例,阐明传统建筑文化衍生品与校外摄影教学的结合方式(表1)。

表1中的摄影初级班主要以文化衍生品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单方面介绍为基础,结合摄影单项技能训练,设计突出文化衍生品主题的教学活动,这也符合对摄影初级班分层教学的设计原则;摄影中级班对应的文化衍生品主要是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综合介绍,相较初级班,更侧重对专业教学的综合能力考查,其中,低龄段班考查综合专业技能,高龄段班考查综合专业技能对主题的表现;摄影高级班取材的文化衍生品更多体现在文化态度、文化价值和文化传承上,考查学生从文化衍生品中将传统与现代、建筑与城市、历史与生活、留存与传播相融合的实践能力。

3.借力图像媒介优势,突破教育圈层

依托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虚拟影像技术、智能技术有了迅猛发展,这为利用记忆媒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创新条件。微信、微博、腾讯会议、教育平台App、数字建筑馆、虚拟AR/VR等打破了原有教育圈层,可以实现线上与线下、现实与虚拟、专业与普及、本地与远程、单点与多点的教育融合。媒介优势让基于传统建筑的传统文化教育生成更多可能性。教师不一定只面对本地学生,可以同步面向异地学生远程授课;学生也不一定非要亲临传统建筑现场,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观看授课内容中传统建筑的实景直播;授课主体不一定必须是教师真人,人机交互的智能技术可以让学生脱离教师真人授课的模式;学生不一定只有同步上课的机会,还可以通过回放弥补错过的课程。

下面以《故宫里的屋脊兽》摄影活动为例进行说明。教师利用教育平台作为线上直播课的工具,面向摄影初级班的学生开展户外直播课。经前期报名统计,有8名学生可以到达故宫现场,另有8名学生由于时间原因只能在线参加活动。通过教育平台,现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看到传统建筑的直观感受和现场完成的实践图片;在线学生可以交流通过直播视频看到传统建筑的感受并点评现场学生分享的摄影作品。为进一步增强线上、线下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设计了拖动元素环节。教师提前制作单个屋脊兽的图像课件,并上传至教育平台。学生在课上利用平台拖动功能,可以达到小组内共同设计、排列屋脊兽顺序的目的。课后,不管是现场学生还是线上学生,甚至是其他班级的学生,都可以利用回放功能延时、反复学习。没有进行现场拍摄的学生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将自行拍摄的传统建筑图片上传至教育平台的作业区,供教师展示和点评。总而言之,利用图像媒介的新优势,可以打开校外摄影教学以传统建筑为载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渠道。但这种新优势是以尊重传统建筑客观事实、不以媒介技术歪曲传统建筑为前提的。

八、结语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少年宫摄影中级班32名学生作为活动参与对象。由于样本数量偏少,且局限于北京市少年宫的摄影中级班,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外部效度问题。同时,对于以传统建筑为载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的讨论还不够全面。下一步,一方面将北京市少年宫的摄影中级班作为固定样本,继续开展“跟我一起拍中轴”系列的其他教学活动,以专门小组研究的方式,尽可能提高研究设计的精确程度;另一方面,扩大北京市少年宫摄影班以外的样本数量,联合北京市其他校外教育机构的摄影教师,一起开展联合研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4-3-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

[2]  [德]阿萊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M].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2.

[3]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4] 赵晓霞.文化记忆视角下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与策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112-118.

[5] 邱昆树.形塑“文化记忆”:当代教育的文化使命[J].教育发展研究,2017(03):75-80.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After-school Photography Teaching

——Exemplified with the Activity of “Photographing the Forbidden City along the Central Axis of Beijing”

CHEN Xue

(Beijing Childrens Palace)

Abstract: Educ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memory of contemporary young people.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after-school photography teaching. The theory of cultural memory believes that buildings and images are the media of cultural memory, which are the bearers of reali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memory. Starting from the theory of cultural memory, the paper takes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s its breakthrough, and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s the carrier of after-school photography teaching to carry out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end, this paper proves tha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with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s its carrier is worth exploring in after-school photography teaching.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Cultural Memory;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mage Media

猜你喜欢
文化记忆传统建筑传统文化教育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
试分析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以空间为媒介:从浦东的“空间记忆”到迪士尼乐园的“消费空间”
探析陕西关中地区“东府”与“西府”传统木窗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试论传统建筑的礼制特征
从甘肃庆阳窑洞的发展来看传统建筑文化
《金字塔铭文》与古埃及复活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