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佳
[摘 要] 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提出,旨在切实发挥出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充分调动政、校、企、行融合发展的积极性,着力推动校企之间互融互通,补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短板,最终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契合产业升级转型的需要。高职院校要想利用产教融合型企业发展的机遇,彻底改变一头热式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状,必须从顶层组织架构、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教学师资团队、生产性实训基地等方面主动求变,从而更好地融入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发展。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6-0070-03
一、产教融合型企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一)产教融合型企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始终与产业发展需求相伴相生。近年来,在国家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转型的过程中,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支撑。但高职院校现阶段开展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多流于形式,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和实际成果。高职院校一头热式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效性不强、广度及深度不够,最终造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不相适应的现状。
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出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新的目标、新的论断和新的要求,同时特别提出了“产教融合型企业”这一概念。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建设发展旨在调动政、校、企、行融合发展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发挥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主体作用,补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短板,为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打开了新的思路。随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教育部共同发布《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实施办法明确要求作为产教融合型企业必须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办学和深化改革过程中要发挥重要主体作用,同时确定了产教融合型企业的申报原则、申报条件、建设培育条件等一系列重要规定。自此,关于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建设培育政策文件、建设方案相继出台和实施落地。
(二)高职院校融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发展的意义
通过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评定,有力推进了深层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共同培养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中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评选条件拓展了产教融合的外延,深化了产教融合的内涵,开放了产教融合的程度,推进了产教融合的深度。专业课程紧跟行业动态、人才培养定位企业发展,使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输送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培养保障。
那么,高职院校该如何主动融入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建设培育中,并以此为契机,真正融入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技术研发,融入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融入产业升级的发展趋势,融入国家新时代的发展战略,这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产教融合型企业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产教融合型企业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一是政府主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国家出台了相关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宏观政策,具体落实到地方、到企业、到高职院校暂时还没有相应的权责界定和法律法规的保障;有关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标准和评价办法细则有待修订和完善;支持、激励、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等政策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去细化。
二是行业、企业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产教融合型企业前期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校企双方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人才输送、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还需要制订和细化。人才的培养、输送和科技创新成果的获取都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短期来看地方经济需要降低自己的利益或者很难获得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带来的益处,导致行业、企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并不高。
(二)高职院校服务产业系统发展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跟不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并未建立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师资力量等办学水平和教学条件。
一是专业设置没有突破现行学科体系的禁锢。高职院校在快速发展中不顾自身办学特点和师资力量,片面甚至错误地理解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专业设置盲目跟从,什么专业热门就开设什么专业,什么专业好就业就开设什么专业,学校、教师领着学生在陌生的专业道路上摸索前进。专业门类日趋庞杂,分散了本就有限的师资力量,模糊了专业发展方向。
二是课程体系没有突破现行学科体系的禁锢。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标准、新工艺标准、新规范标准融入职业教育课程不足,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行业、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导致最终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岗位对人才核心职业能力和行业发展对人才核心创新能力的要求。
三是教學团队没有突破现行学科体系的禁锢。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没有真正到企业中,行业、企业技术性人才到不了高职院校中,基于生产过程的专业教学和技能实践未能真正展开。教学方式、方法更多偏向书本体系,脱离了生产实际,专业性、应用性、创新性不足。同时随着招生专业的不断增加,由此带来实践教学和专职教师数量不足、专业领军人才和教学骨干缺乏、教学团队严重滞后等问题。
四是教学场所和仪器设备没有突破现行学科体系的禁锢。高职院校现阶段投入建设的教学场所和购置的仪器设备都是基于教学演示或者模拟教学环境,主要用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和对基础技能的训练,对比企业实际生产要求还有很大区别。学到的知识未能真正转化为技术,技术未能及时转化为技能,导致培养的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停留在生产的初级阶段。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教育教学、师资条件等方面已落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发展一大截。
三、高职院校融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是解决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激励企业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的强大动力。高职院校作为产教融合中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必须积极主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摆脱现实的发展困境,坚持主动对接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技术研发环节,对接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接产业升级的发展需求。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运行机制
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需要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协同育人。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推动建立政、校、企、行联动工作机制,多方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推进共建企业大学、产业学院、产教融合集团等教学机构和联盟,形成稳定、持续、深入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过程建设,为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出谋划策、不遗余力,最大限度激发产教融合利益主体的参与活力。要坚持与城市共生繁荣,与行业互通交融,与企业合作共赢,拓展与政、行、企的合作维度,同频共振。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双方本着“资源互补、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成立由校企领导、技术专家、生产团队以及校内专业教师组成的产教融合教学队伍。双方共同探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课程與资源建设等教学运行路径,共同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充分结合企业生产和产业链发展,人才技能培养紧跟实际生产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最终将生产技术方法彻底转化为校内学生专业教学课程。
(三)加强产教融合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加强产教融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个政治坚定、业务精湛、能工能教的新时代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加大师资队伍以专为主的培养力度,校企共建教师企业实践培训基地,制订教师队伍下企业实践培训计划并纳入教学考核任务中,鼓励教师到产教融合型企业进行技能实践锻炼,立足应用性研究,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强化师资队伍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养成。
同时扩大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制订技能技术人才和专家进入高职院校的入职任教标准。聘请企业生产工程师、技术专家(技师)承担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涉及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授课、岗位工作现场模拟和再现、新工艺和新技术发展前沿讲座等,开展基于生产过程的专业教学,实现产教一体化。
(四)打造生产性专业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目前的实训基地和教学仪器设备可以满足学生基础技术技能的训练,但是和企业实际生产车间、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大多数教学仪器设备只能用于教学,辅助学生对技术技能的认识,达不到真实的生产要求,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模糊”的。因此,高职院校要大力推动校企共建生产性专业实训基地,设置与企业实际生产线一致的标准化校内实训场所,让学生真正接触到企业的生产设备、设施和产品。在校企技术人员教师队伍的现场教学和指导下,学生可以迅速进入生产状态,提高自身的技术技能水平。同时设立校企联合技术研发中心,共同研发并落地新技术、新产品,带动学生一起积极开展成果推广与应用、新技术落地、新产品生产转化等实践工作,共同提高团队的职业素质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性设计思维。校企共同建设培育生产性专业实训基地,共担育人成本,实现学生“在校即在岗”“校企兼工”的校企深度融合。
四、结语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建设培育、试点认证是重要制度创新,对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伴随着支撑体系的逐步完善,落实企业重要办学主体地位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产教融合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有望成为解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成为激励企业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的强大动力,真正推动校企建立命运共同体。在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过程中,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策指引,激发行业、企业积极性,多方整合优质资源、磨合利益关系,共同参与教育与培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积极探索适应时代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出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帮助高职院校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职业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中要充分发挥重要的主体作用,推动建立政、校、企、行联动工作机制。在助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同时,借助产教融合型企业平台,实现“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接职业标准和规范,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提升学生岗位能力”“构建多维度师资培养通道,打造高精尖导师团队”“推进互联网+教育改革,提升信息管理服务水平”等工作改革,打造校企“育训共同体”,助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改革。
参考文献:
[1]周凤华.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需求:兼论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内涵和特征[J].职教论坛,2020,36(6):25-31.
[2]汤妮南,王薛元.高职院校视角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特征及建设对策[J].现代交际,2020(22):183-185.
[3]李薇,郑晓明,颉林,等.命运共同体视角下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与培育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5):124-126.
[4]韩连权,臧志军,尤婷婷.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要素、困境与改革路径:以江苏省C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2):26-30.
[5]嵇波.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有效路径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0):237.
[6]赵根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发展策略[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1,23(2):43-46.
[7]刘常兴,刘源.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及推进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1):20-23.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