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项目评价机制研究

2022-05-30 02:37郭豪杰杜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30期
关键词:合作项目校企实训

郭豪杰 杜娟

[摘           要]  新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教育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项目评价是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监督、全要素应用的评价,是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化教育的前提和关键。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学质量评价、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目标成果评价等。高职院校优化校企合作项目评价的改革措施有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构与制度、打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作、推进课程与实训教学的深度合作和建设OKR模式目标管理体系。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0-0079-03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校企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1]。2022年4月20日,新职业教育法发布,强调职业教育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国家规定职业教育要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双方都是办学主体。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的孵化基地,因此需要具备“双师”素质的校内教学团队和企业的高技术人才共同开展教学和实训。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理论知识深厚,但是由于缺乏企业的经历,因此实践能力不强;行业和企业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教育教学能力欠缺。因此,双方合作开展职业教育,可以互相弥补、相互搭臺,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

校企合作采取项目管理是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措施,提升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校企合作项目评价是校企合作项目管理中的重中之重,不仅包含校企合作评价的机制管理,如校企双方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更包含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比如教育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质量等。

国内有专家学者对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价机制开展研究,覃文松撰文提出构建二级学院校企合作评价指标体系、专业校企合作评价指标体系和校企合作项目剖析表等三级分层校企合作评价指标体系[3];张黎明、胡娟撰文开展高职院校跨境电商校企合作订单班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以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为评价主体,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得分进行实践研究[4]。赵恒伯等按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一般性要求设计构建了一套校企合作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5]。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评价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健全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和政策

分析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阻滞的原因,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运行和保障机制缺少有效的顶层设计,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之间不能形成合理的社会分工,我国社会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与文化体系尚未成形,这些原因导致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缺少来自外部的巨大推动力。

阻碍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是缺乏法律制度,缺乏长期规划和有效的顶层设计。尽管国家和教育部门已经出台了一些有关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政策和通知,但是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比起美国、德国和英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不过我国的职业教育相关法律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2022年4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新职业教育法对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学校、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业成果融通互认等作了规定,对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进行了规范,会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规模化和长效化发展[2]。

(二)激励合作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职业院校和诸多企业都签订职教联盟、实习实训等协议,主动开展了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工作。但是很多合作都是浅层次的合作,有些合作的目的是为学生找到实习或者实训的工作场所。由于体制机制的限制,这些合作项目缺乏协同性、针对性和职业特色。大学生需要完成学业和学分,因此学校的实训实习课程大多是已经规定好的课程,这些项目并没有根据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环境、职业素养等提出深层次的要求,企业也没有培养的主动权,学生没有充分体验到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学生毕业后也远远达不到企业的需求,导致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够。现阶段,国家逐渐加大对职业教育,尤其是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比如,“1+X”证书制度可以促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更大、动力更足;职教联盟建设也可以充分激励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和产业链、教育链的深度融合,推动职业院校专业对接产业链、创新链、技能链;政府立项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并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税收等支持和优惠,使他们建成名副其实的“学习工厂”,也可以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三)增强高职院校的服务意识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战略定位、机构设置、制度建设、资金投入、人员配置等方面存在种种不足,导致高职院校无法从内部激发推动校企合作的动力。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唯有不断深化改革,改进管理水平,激发内在动力,才能使学校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逐步实现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5]。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改革,主动了解企业的需求,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高职院校可以和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校企双方共同开设、共同管理相关专业或专业群,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教学管理中校企双方共同通过研发专业标准、开发产学研创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标准以及活页式教材、教学辅助产品等形式推进产教融合。另外,还可以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实施现代学徒制或者订单培养等,完善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校企一体化培养企业所需的合格人才。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要建立良性的校企合作运行与激励机制,必须先构建完备的校企合作项目绩效指标体系。校企合作项目指标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的主体是职业院校,成员由学校负责校企合作的主管部门、学院负责校企合作项目的领导和教师、企业专家、学生代表和第三方评价组织代表等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新时代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不仅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不仅评价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评价实践动手能力的水平。因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学生评价、教研室评价、学校教学督导评价和企业评价等。学生评价不仅包括学生的各项考核成绩,还包括职业素养、技能竞赛、创造发明成果等。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评价可有效避免校企双方对人才质量问题的相互推诿,有效支撑人才培养质量的诊断与改进,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关键。

(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传统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主体是职业院校,评价过于侧重在校大学生的学业评价和理论测试,忽视了在校生的职业素质、工作能力等。新时代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学校评价体系、企业评价体系和第三方评价体系。

学校评价体系主要是第一部分的教学和教育质量评价,主要根据考试成绩进行评定。企业评价更加注重人才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价,将学生在校技能考核的结果和企业对学生工作能力的考核结果结合起来。第三方评价的大数据和信息来源主要是一年一度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报和高职院校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成绩等。

(三)目标成果评价指标体系

校企合作项目的目标管理涉及校企合作项目的整个过程,必须根据资金投入、资源管理和目标管理等来设计目标,保证目标可达成,可以提高學生参与企业的积极性。根据校企合作项目的规模、经济投入、经济效益等分成不同层级和种类分别评价和考核,如职教联盟评价体系、产业学院评价体系、实训基地评价体系等,主要考核科研产出、社会效益、实训基地软硬件建设、职业资格证书(“1+X”证书)、就业质量等。通过目标成果评价指标考核,可以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项目的效果。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项目改革措施

(一)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构与制度

高职院校需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最好是二级部门,或者由副校级领导兼任负责人),落实专项工作经费。各学院(系)也应建立校企合作机构,具体开展学生实习、就业培训和联系合作企业等工作。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制定校企合作制度,共同加强对项目的监督、管理与指导,明确权利和义务,细化资金管理与使用,开展绩效考核,根据国家和学校相关财务制度实施绩效激励。

(二)打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

校企双方共同打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一方面让企业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发挥企业技术人员的技术优势,在实训中让学生接受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技能;另一方面采用“内培外引”的机制,吸引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成为职业院校的行业导师,同时组织校内专任教师到企业一线学习工作。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更加适合新产业和新经济的高素质优秀毕业生。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学校和企业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监控、全过程培养,提高育人效果。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作

对于来自企业的行业导师,应由学校、学院与企业人员组成的评价小组对师德师风、教学过程、学生意见等做出综合性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教学质量和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学校通过立项建设“大师工作室”“非遗传承工作室”等形式引进企业和行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构建新时代现代学徒制,以“大国工匠”“非遗传承人”为师培养能工巧匠。另外,高水平高职学校和大中型企业立项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学校组织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长期顶岗工作,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成为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

实施校企人员双向交流、产业导师制等,是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深度交流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

(四)推进课程与实训教学的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合作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专业的课程开发、教学计划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理论与实训教材等全过程,在教学标准上也采用企业标准,建设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包括物理环境、文化环境和企业竞争机制等,双方共同编制活页式教材和开发在线实践课程,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实训效果。以专业基础实验为铺垫,通过工程实践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和综合训练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完善实验考评机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钻研兴趣。

(五)建设OKR模式目标管理体系

进入21世纪后,诸多高科技公司开始实行OKR模式(目标与关键成果)的目标管理并取得优良的成果。OKR是目标管理的一个简单有效的系统,能贯穿上下,确保过程管控,O=Objective可以理解为校企合作目标,KR=Key Results可以理解为校企合作关键成果,就是通过目标分解与实施,确保达成校企合作目标的关键成果。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OKR模式开始受到高校的广泛关注。对校企合作项目来说,目标设定(O)可以充分激励项目参与人员围绕共同目标制订自己的子目标,并利用KR(关键成果)研判项目的成果是否达到了预期。校企合作项目是政府、企业和学校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方在制订各自目标的基础上共同协商制订校企合作的共同目标,以开展合作,这正与目标管理的具体做法相吻合。开展OKR模式的目标管理可以使校企合作顺利进行,发挥校企双方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共同育人指标,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四、结语

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对校企合作项目开展评价,即使有评價,也大多流于形式,没有指定专门的绩效指标和考核标准,或者指标过于主观,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价主体不仅包括学校和企业本身的内部质量评价,还需要引入第三方评价,三者共同完成高质量评价。新时代校企合作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目标成果评价体系。高职院系校企合作项目改革措施有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构与制度、打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作、推进课程与实训教学的深度合作和建设OKR模式目标管理体系等,以高质量的校企合作推动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2022-02-16].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2022-04-20)[2022-04-28].http://www.gov.cn/xinwen/2022-04/21/content_5686375.htm.

[3]覃文松.高职校企合作三级指标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59-62.

[4]张黎明,胡娟.高职院校跨境电商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价[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88-91.

[5]赵恒伯,刘繁荣.刍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9):41-48.

①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宏观教育政策研究课题“河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2021-HGJY-114);2021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河南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研究与实践”(豫教〔2021〕57959);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题项目“校企合作项目评价机制研究”(2021CJRH019)。

作者简介:郭豪杰(1977—),男,河南舞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杜娟(1976—),女,河南开封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外语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合作项目校企实训
我校成功入选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首批试点院校
中俄核能合作项目核岛主设备安装正式开启
进博会江苏签订55个合作项目 总规模近50亿美元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油气田开发方案申请对外合作项目的关键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