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康复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2022-05-30 01:35苏英刘凌王锋苏东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30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互联网+

苏英 刘凌 王锋 苏东升

[摘           要]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以及保健医学构成我国的四大支柱医学。由于康复医学在我国的起步时间较晚,其学科教育略落后于其他医学学科。在“互联网+”全新的背景下,对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研究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康复医学教育的现状进行归纳与总结,分析其发展趋势,为康复医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探讨。

[关    键   词]  “互联网+”;康复医学教育;现状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0-0016-03

康复医学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产物,是对生命科学的延伸与拓展[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医疗方面,主要表现为人民对医疗水平、服务以及医疗教育的需要日益增长,特别是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对康复医学的需求与日俱增。近年来,“互联网+教育”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医学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康复医学教育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康复医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探讨。

一、“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教育是以二者为载体,应运而生[2]。我国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建设始于1994年,随后在1996年出现了1010远程教育网,并开始运营[3]。如今,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呈现“井喷式”增长。

“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成果,对未来教育的创新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互联网+”在各个行业领域都得到充分发展,也为中国的医学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不仅可以推动医学信息与技术发展行业的连接,还能为医学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发展带来契机,也为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医学知识的普及与推广提供助力[5]。

二、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

康复医学学科始于1952年“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的成立。现代康复医学理念被引进我国的时间比较晚,直至1982年康复中心的成立,才为我国康复医学事业拉开序幕。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的康复医学起步比较晚[6]。1987年,卫生部大力呼吁康复需要并同医疗保健等共同发展,然而收效甚微,在随后的二十年中,康复医学的发展仍处于比较滞后的阶段。直至汶川地震之后,康复医学的功能得到凸显,随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康复医学系统得到逐步完善和迅猛发展[7]。

截至目前,仍仅有极少数院校将康复医学相关课程设置为必修课,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康复医学的认识,没有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导致了康复医学的发展受限。

三、“互联网+”背景下康复医学教育的现状

目前康复人才的缺口很大,有30万左右的需求量,当下的康复医学教育暂时无法满足社会需求[8]。传统的医学教育由于条件限制,无法更好地实现师生、医务人员交流以及康复知识普及[9]。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医务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模式,能够更全面系统地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10]。例如慕课、云课堂、微课堂等软件的应运而生,使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教学模式被打破,并逐渐走向改革与创新[11],从而逐步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共享。

虽然“互联网+”背景下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然而,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师资力量。康复医学教育的专业教师数量远远不够,且很大程度上存在空有理论知识或者无系统、正规的学习与培训,较多院校所聘请的教师多为临床医师,如此一来,教学水平与质量就得不到保证[12]。此外,许多教师缺乏现代化的教学素养,不能利用信息化和互联网工具进行教學,导致不能充分地融合教学资源,从而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和保证。

同时,相关专业的教材与教学设备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13]。然而,当下的康复医学教育教材设计与内容并未得到规范统一,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脱节。康复医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的学科,课程学习固然重要,通过教学工具的大量实践与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二)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以往的医学教育多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甚至消极学习的状态[14],不能有效地理解并掌握专业知识,导致学生缺乏系统且全面的思维模式,限制了康复医学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不能熟练地运用翻转课堂、慕课、微课堂等新型模式,进而丰富教学形式[15]。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在某种层面上替代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切实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积极主动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对康复医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三)“互联网+”的不合理应用

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不足,对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没有足够的了解,且在运用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结合康复医学的特点,从而导致现代化教学手段虽有一定程度的运用,但不能发挥其自身优势。教师无法合理结合学生发展需要与特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不能够使学生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达到理解、丰富和掌握康复医学的理论知识,更不利于彰显“互联网+”的价值和功能。更有部分院校的教师直接套用其他院校的教学手段,完全不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学生的特点,一味追求“互联网+”背景下康复医学教育,导致课程僵化,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1]。

此外,地区发展不均衡导致资源分布不均、教学理念偏差、忽略传统教学手段[16]、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等方面的问题,使“互联网+”背景下的康复医学教育不能和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融合,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有效掌握康复治疗的手段与方法,严重阻碍着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

四、“互联网+”背景下康复医学教育的思考

寻求合适的“互联网+”背景下的康复医学教育模式是当前康复医学教育者的职责所在,紧密结合康复医学专业特征和实际需求情况进行教育,把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康复医学专业性人才作为康复医学改革创新的目的[5]。

康复医学的目的是减轻甚至消除功能障碍,并提高或改善人体各方面身体功能[1],促使功能障碍患者尽早重返家庭、社会,重新为经济建设创造价值,为社会贡献力量,由此,康复医学从一门新兴的学科演变为朝阳学科[12]。然而,我国传统的疾病诊疗主要是集中消除疾病,缺乏对患者身心、家庭、社会参与的康复。随着人们对健康内涵的认识提升,对医学模式的需求从疾病消除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而康复医学能够注重人体功能障碍预防、评估、训练、诊断及治疗,对完善人体机能、促进人体发展具有鲜明的价值和作用[17]。本文针对上述现状进行了思考,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表述。

(一)提升师资力量

相关高校应提升教师对康复医学教育的认识,使其明确康复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目标有明确的掌握。培养教师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进行合理有效的搭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优势诸多,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18]。

在实际教学中,强化教师对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紧密结合,提升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和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合理、高效地融入各种现代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高效,大力推动康复医学教育[18]。

各大院校应积极鼓励康复医学专业教师提升改革创新的能力和意识,正确运用“互联网+”背景下的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并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康复医学的技术和方法。

(二)合理应用“互联网+”

传统的康复医学手段主要有互动、案例、理论与实践等[19]。高校康复医学专业的教师应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在案例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使学生具备较为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很多教师喜欢使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能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显得生动有趣,易于学生接受,因此,教师应合理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授课,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康复技术的手段和应用。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实践性比较高的课程中,引入虚拟与现实技术,提高授课效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康复医学教育中,如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康复医学创新科普平台、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康复医学教学、App助手应用到康复医学教育中等。

然而,“互联网+”背景下的康复医学教育不能仅局限于高校,还应适用于医院,高校和医院紧密结合,培养康复医学人才,服务于社会。我们可以考虑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宣传普及康复医学知识,通过走访或者是网络自媒体宣传,让康复医学知识融入社会的更多角落,如创建康复数据库、搭建康复转诊和远程康复等平台,将“互联网+”背景下的康复医学教育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

(三)“互联网+”与传统技术的紧密结合

康复医学主要运用临床的各种诊疗技术,而康复医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康复医学技术和理念,紧密结合患者的情况,合理优化诊疗和康复过程,更好地帮助患者身心恢复到最适合的状态。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条件下,逐渐开发出新型康复设备,逐渐演变为康复医学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中医博大精深,在康复领域有着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如针灸与推拿,在康复医学领域举足轻重。传统中医将成为康复医学的主要力量。基于此,我们应充分学习并运用“互联网+”与传统技术,使二者兼并包容,形成中国特色的康复医学。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康复医学教育的现状并进行思考,“互联网+”背景下的康复医学的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合理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技术,能够更好地帮助医学生理解并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康复医学人才,提高人才质量,推進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紧密结合现代化技术和传统中医改善患者身心健康的同时,更好地运用“互联网+”宣传普及康复医学知识,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尽最大努力去满足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对康复医学的需求。总之,“互联网+”在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永茂.基于康复医学教学中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12):78-79,81.

[2]张雷,赵家君,祝恩智,等.新医科视域下“互联网+”康复医学教育观变革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33):45-47.

[3]郑海波,卫兰兰,孙永康,等.我国“互联网+”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J].信息系统工程,2020(5):157-158.

[4]刘佳,何晓静,郭大静,等.基于“互联网+”的移动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5):52-54.

[5]刘梦.“互联网+”下的医学影像学教育改革探究[A].福建省商贸协会.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一)[C].福建省商贸协会,2021:335-339.

[6]王庆.借鉴国外教学考核经验浅谈我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考核改革[J].继续医学教育,2014(9):102-103.

[7]康雯霖,李涓,胡笑燊,等.我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PEST-SWOT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2,39(3):221-226.

[8]陈庆庆.康复医学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研究进展[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7):23-24.

[9]成志锋,康英英,郭敏,等.淺谈网络教育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优势作用[J].中国职工教育,2014(4):168-169.

[10]赵红.浅谈网络教育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优势作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24):189.

[11]柳玉婷,黄道斌.“互联网+”背景下医学智慧课堂的构建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29):105-106,112.

[12]陈述,于庆,刘奔,等.论康复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改革策略[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25):116-117.

[13]缪萍,潘翠环,于瑞,等.多媒体资源库建设在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中的意义[J].西北医学教育,2014(6):1214-1216.

[14]曲福玲,刘忠良,王月英,等.综合式教学方法在康复医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总结[J].科学大众,2016(9):116.

[15]刘曼婷.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引导式”教学法运用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6):105-106.

[16]郑彭,赵一瑾,黄国志,等.新医学模式下人文教育理念与康复医学教学融合的初探[J].中国康复,2021,36(2):113-116.

[17]赵肖奕,舒璇,陈铮威,等.互动式案例教学在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康复医学课后学习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1,41(9):814-817.

[18]房珊,张利,张劼,等.浙江省公立医院康复医学科研与教学培训调研分析[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21,34(1):57-62.

[19]范茂华,姜荣荣,陈艳,等.基于Mini-CEX的情境模拟教学在康复治疗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为例[J].教育观察,2021,10(6):16-18,22.

①基金项目:2019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编号:SK2019A1115)。

作者简介:苏英(1970—),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互联网+
医学的进步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医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生命科学类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深入基层开展继续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