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思政课程探讨

2022-05-30 06:00徐荣强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30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思政

[摘           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丰富,重要性与日俱增。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全面融入思政课程是时代提出的客观要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为切入点,从背景、含义、目标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了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全面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个人观念转变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就其实现路径,从教学角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    键   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0-0142-03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当前,国际形势急剧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思政教学中的意义日益凸显,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思政课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不言而喻。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样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前途命运,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基本字面意义上分析,强调人类之间的共同利益,要求从人的基本共性出发,求同存异,尊重彼此,共同发展,是立足于中国,放眼于世界的全球性战略。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其突破在于不以地缘、血缘等传统边界画地为牢,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着眼于人类共同利益,化解发展困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的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其思想基础是承认人类社会、世界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共同利益,民主、自由、发展等都是每一个国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一国的发展不应以损害他国为代价。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意高远,是对旧有的、狭隘的、不合理的国际秩序观的摒弃与发展,超越了文化、种族、国家、意识形态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为思考人类社会整体发展提供了新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更加科学、合理的中国方案。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于高校学生的重要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植于传统文化思想之上,对于当代大学生转变思维、深化认知、扩大格局、拓宽视野意义重大,立足中国看世界,坚定“四个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传承发扬中華优秀传统文化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血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自《礼记》的“大同社会”思想,描述了中国古代先贤对于美好社会的向往;出自《论语》中的“和而不同”以及“以和为贵”思想,展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与包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载着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直接应用。

2.走和平发展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行动践行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国与国之间要“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和世界发展利益,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源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判断。

(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毋庸置疑,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但面对的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特点,如何构建系统、科学的世界观成为高校思政课程面对的重要课题。

1.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复杂程度日渐增强,面对各种思潮,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困惑与迷茫日渐显现,现实与理想的博弈、利己与利他的取舍、国家与世界抉择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利于大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有利于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2.关于国家之间的竞争

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其明确的特征:既是实然的事物,又是应然的事物,主权国家是其基本行为主体。主权国家之间相互平等、相互独立,但同时又会带来各自为政、各扫门前雪的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告诉我们,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国家之间的合作而非竞争,携手而非对抗。就大学生群体而言,仅从中国的视角去看中国是狭隘的,仅从世界的角度去看中国是盲目的,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拥有更宽广的视野、更博大的胸怀。

3.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为一个个体如何去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这是一个观念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改变人们落后、陈旧的观念,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而非竞争关系,大自然对于人类的馈赠需要我们以保护作为回馈。生态环境是发展的基础条件,为了更好地发展,我们需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才能使其免于人类活动的破坏。

(三)培养符合要求的大国公民的必然要求

1.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从国家层面来讲,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既是全球化的参与者,同时又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在逆全球化的冲击之下,关于中国是否要持续推动参与全球化出现一些不同观点,毋庸置疑,全球化弊端日渐显现,但这些弊端和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等益处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只有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更加有深度的合作才是我们的不二之选;从个人发展层面来看,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渐增多,作为大学生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大学生毕业面临就业渠道多样化趋势,成为全球分工的参与者、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因此,现实的变化应该让思想同步跟进。

2.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客观要求

全球性问题日渐突出,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正在不断消解着各自为政的应对方式。一方面目前国际秩序没有走出强国主导的局面,公平性、合理性不断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质疑。另一方面对于公平的期望、对于和平的向往、对于发展的需求,必然要求中国去积极融入世界,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去化解全球性问题带来的挑战。中国经济实力稳居世界前列,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入强起来的历史新征程。西方理论界普遍持有国强必霸的观点,赋予中国挑战者的身份,中国的强国之路才刚刚起步,如何创建和平的外部环境至关重要,强起来的中国如何与世界相处,这是当前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3.个人发展的必备素质

思政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中国的前途命运也掌握在青年一代手中,大学生应当具备担当意识,用自己的知识和行动去承担属于这一代人的责任,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时,大学生群体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应该胸怀祖国、心系天下。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彼此之间的合作与联系空前加强,只有具有全球视野、国际眼光,以整个世界作为背景去观察和认识中国,才能认清我们的历史方位与发展现状,从而全面把握和理解国家政策与发展要求,塑造正确的发展观。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思政课程的路径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将国际视野纳入思政课教学任务和目标体系中,无疑从客观上对思政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思政课必须与时俱进,更多地引入国际视角,不断提升与现实的适应性。

(一)专题教学与知识点融入共同推进

专题式教学强调深度,知识点融入强调广度,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专题教学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能够有效开阔大学生的国际视野。知识点的全面融入有利于共同体意识的加强,同时增强课程之间的体系性与连贯性。

1.专题教学

专题教学是围绕某一特定疑难问题而展开的有深度的探究性教学活动。如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打破思维边界,认识国内国际发展形势,重新感知我们面对的复杂环境,专题教学不可或缺,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按照教材章节按部就班进行授课,专题教学更加灵活,以问题为导向,针对特定重大问题进行关注与回应,授课内容更加有深度,能够让教学工作重点突出,教师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学生学习效果进一步提升。

2.知识点全面融入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丰富,将合作共赢的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全面融入思政课堂中有利于全面筑牢共同体意识,同时打破各门课程之间的隔阂,保持内容的一致性,进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传统教学与互动式教学相互配合

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单方面输入,互动式教学重在启发性。只有更加细致与深入地教育和引导,才能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用理性取代冲动、用智慧取代盲从。

1.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即灌输式教学,面对一个新问题、一个知识点,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可代替,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与影响,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与多元林立的观点,必须通过传统教育方式在学生心中树立标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意义、实现路径等问题,教师应该开宗明义,不能用趣味性取代知识的严肃性,不能用碎片化取代系统性,通过传统式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

2.互动式教学

就大学生群体而言,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思想更加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相较于传统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更为大学生群体所接受。教师一方面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应该去阐释背后的原理,允许各抒己见,最终让学生通过理解去认同,而非传统的死记硬背。客观环境方面,当前世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国之间、区域之间暗流涌动,学生的兴趣点往往集中于热点事件,思政课应该突破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思维模式,立足于时代发展和学生诉求,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将热点与课程紧密结合,趣味与教育紧密结合,不断开阔学生视野,强化思想防线。

(三)理论讲解与现实案例

理论来源于一系列实践活动,是对于一般经验的高度概括与抽象,对现实具有指导意义,因此理论学习必不可少。同时,现实案例是对理论的反映,对于理解理论至关重要,二者应该同步推进。

1.理论讲解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丰富的智慧,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因此必须向学生清楚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背景、内涵与意义,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形成知识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应该向学生阐明其文化渊源,让学生通过历史来认识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扬,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社会,而国家的发展同样应该促进各国共同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使长期充斥于国际社会的丛林法则得以缓解。

2.现实案例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补充理论。理论的抽象性决定需要现实案例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之于当代大学生,更多的是停留在课程教学内容认识之上,仅仅局限于文字而缺少对于现实的代入,满足于概念的识记而忽略内在观念的转变。马克思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世界,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世界。”这就需要理论必须联系实际,通过现实案例让学生去感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所在。

四、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之于思政课程,是重要的构成和补充。通过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打通教学体系,将其更加深入全面地融入整个课程体系,才能使当代大学生站在全局视角思考自己发展与国家发展,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参考文献:

[1]王毅.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報,2018-03-14(15).

[2]洪福,张金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综述[J].学理论,2021(5):7-9.

[3]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11-19(06).

[4]刘建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态、基本特征与核心要义[J].国际问题研究,2020(1):31-39.

[5]孙武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8(21):41-4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6.

作者简介:徐荣强(1988—),男,汉族,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思政
爱的共同体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命运的更迭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命运秀